《三国传奇之陈逸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传奇之陈逸传- 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友情更加的深入。

    典韦和陈骧两个人一个熊抱过后两个人相视一笑,好戏开始了。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回再说。

第168章 上山 密道() 
典韦和陈骧两个人寒暄了一番,两个人虽然聊天聊的很火热但是自始至终没有透露出什么关键信息,也算是心照不宣了,两个人聊了一会儿以后魏延也骑着马过来了,虽然两个人刚刚也见过一面了,但是现在还是要装出一副久别重逢的样子,说起来这样也是挺困难的,但是奈何演技在线,旁边的人都感叹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关系深,这久别重逢还都惦记着彼此,他们自然不知道这三个人就是为了让他们这么觉着,三个人好在是志气相投,魏延和典韦也丝毫没有因为陈骧的本身身份对他有过任何的歧视和瞧不起,平时里陈骧和大家也都算是相互扶持,既然决定了要跟陈逸去拼一番事业,那么之后这四个人一定是荣辱与共的,就算是都完全效忠一个主公,大家私底下还是会有竞争的。一般来说领导也都不会排斥这种竞争,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了动力集体才会有活力,所以我们一般说的帝王之术就是大概这么回事儿,帝王让底下的群臣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派系,之后帝王利用对于底下几个派系的首领来进行惩罚和奖励的方式来控制大家的行为,其实这次干掉陈蕃和窦武也是因为皇帝想要打压一下清流文人和外戚贵胄的势力,相应的提高一下宦官的地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所谓的帝王之术长期玩弄国家政权,致使内部矛盾重重,最后害得大家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都在想着争权夺利,最后甚至可能发展到为了个人利益和所谓的讨皇帝的欢心的原因,出卖国家利益,这样的事情在封建时代屡见不鲜,不管是岳飞还是之前的杨业,这两个人都等于是这种典型的帝王权术的牺牲品。

    至于内部之间派系斗争,这种现象最为典型的一个比较为大家所知的例子就是水浒传了,虽然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但是内部有大量的不同的派系,你像最早的晁盖的派系,梁山最开始的那几个人就是白衣秀士王伦的时候的几个人,后来从朝廷内部找到的几个人像是呼延灼关胜这些,等等等等。由于大家身份地位不一样,所以很难有过多的共同语言,因此在内部又分出了不同的派系,大家相互之间还有着一定的竞争和对抗的关系在的,所以后来梁山才会那么快的分崩离析,原因就是大家的差别很大,而且组织机构看似分工明确其实还是很混乱,而且有的时候有几个英雄之间关系比较好,但是有几个英雄之间就是仇人的关系,那怎么可能真正的化解仇怨吗,所以最后垮台的才这么快,还有的比较典型的就是瓦岗寨了,正所谓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至于个中原委大家查找一下就知道了,总而言之大家虽然一起同过生死,但是还是无法彼此付出真情实感的交朋友,这就是一个集体决裂的时候。

    陈骧看着两个人说道:“哎呀你们可算回来了,你们两个这去一趟洛阳城,怎么带回来这么多东西啊?”魏延和典韦笑道:“哎呀,这一路上的经历可老刺激了,事情多的说不完,但是有一点,陈老哥,咱们村子要发财了,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看见这些车队了吗,嘿嘿,这可都是买回来的过冬的粮食啊咱们村子这个冬天可以吃一顿饱饭了。“陈骧非常惊喜的说道:”真的啊!哇的老天爷啊,你们两个可是立了大功了,咱村子现在正愁着粮食那,快点运上山吧,快点快点。兄弟们,老魏他们俩带了粮食回来了,大家快来帮忙运上山啊!”这十几个侍卫赶忙都迎了过来,一个个喜气洋洋的夺过了这些赶马车的车夫的马鞭子,这些车夫也不好说什么,人家这次的雇主亲信的人,而且看这样这趟运送就算结束了,这么大冷的天,谁都不想老在这外面抛头露面的,都想着送完这趟货以后赶紧回家,舒舒服服地睡一觉也好啊。只有这八十八名跟着过来的家奴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但是老东家那边已经很明确的算是辞退了他们,给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钱和随身物品,所以他们这趟运完东西也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样,每个人现在都是忧心忡忡地,好在这一路上这些人也都跟魏延和典韦两个人熟识了,见他们还没有赶人走的意思,所以大家也就安心的在这儿接着等着,左右最后谋生路也不在乎这一时半会儿,万一在这儿就有了活下去的出路了那,但凡这个时代的人都想有个自由人的身份,虽然自由人的苛捐杂税太多了,他们也都是普通百姓在老家的地方活不下去了才去胡广府上当的家奴,不过因为胡广这个人本身的危机感,所以家里面这些家奴都有着武器和一定的训练经验,陈逸要是能够吞下这单生意,也是捡了个大便宜。

    魏延和典韦带着陈骧众人接过了马车的主动权,之后典韦抬出一箱子金银财宝,把这些负责赶车的人都叫了过来:“欸,众位兄弟们,感谢大家这一路上的辛苦了,这马车那我们就先留下了,原来的押金就留在那儿,这些是剩下的赔偿马车的钱,就由众位兄弟们带回去吧,啊,代我向你们老板说一声抱歉,众位就此告辞,慢走不送。”众车夫一看这些金银财宝,这眼睛都直了,大家都想着怎么回去编个理由骗过东家,只要大家嘴都严严实实的,这些金银财宝众人不都是可以分了吗?典韦其实也是这么个打算,只要这群人的贪念一起来,那么在这个地方的事情就一定不会暴露出去,这的事情泄露出去得越少越好,最少要等到他们从鹿鸣山转移之后才能泄露,不行,那样也不行,要不是因为陈逸一直强调慈悲为怀典韦他们还真能做出杀人灭口这一出来,唯物主义吗,只有死人不会开口说话吗,至于那些鬼啊神的我们是不提倡那种世界观的。车夫们拿着自己的东西扛着这一箱子金银财宝都走了。剩下的这八十八个人看着典韦和魏延,不知道他们应该何去何从,就在这个大家忐忑不安的时候,魏延和典韦笑着招呼这些人上山,告诉大家:“弟兄们不用担心去留的问题,上山后再说,等到少爷说完以后想走的我们不会强留,留下的以后就是兄弟了。大家,跟着我们上山。”这下子这些人才松了一口气。众人带着马车往山上走,但是却不是那个直接通往村子的大道,而是一条一般人不知道的密道。

第169章 刘秀的密道 取火() 
一行人运着粮食开始往山上走,不过是另辟了一条路,这条路是那些边军都不知道的,这条密道据说是当年刘秀逃到这里的时候开凿的,但是之后又有别的人在这里闹过一些事儿,所以之后这个小的密道渐渐的被越开凿越大,因为这座山上也出过土匪之类的,并且陈逸也听说了鹿鸣山有密道这件事情是从一个原来是鹿鸣山的土匪哪里听来的,后来陈逸抽时间的时候来过这一趟,之后还真的发现了有这么一个秘密的密道,但是因为不能活动过多的原因陈逸他们当时只是发现了一个入口之后就回去了,这次典韦他们也算是来开荒的,这个地方现在怎么样就不知道了,当然从后世来的陈逸深知这种常年无人的密道一定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致人窒息死亡,所以陈逸就把那个密道的入口打开来通风,现在应该能够让人平安进入了。那天的情况是这样的。来,剪辑回忆杀。

    陈逸跟陈骧说:“这个地方听说还有原来光武帝留下的密道,之后在这座山上的土匪们不断地开辟这个密道,让这个原来一点点人工痕迹的密道完全的被开辟了出来,这个密道一定能够做很多事,咱们今天带几个兄弟去这儿看看,如果能够找到这条秘道的话将来一定有用,叫起几个还没彻底睡着的兄弟,咱们拿着火把现在就走,千万别让边军那边的人知道,咱们现在估计还是处于他们的监控之下,这次的行动还是瞒着他们的好,毕竟现在高明还没有醒(大家自行思考一下这次行动的时间线),咱们还没有跟他们彻底谈拢,现在就走,带着家伙,不知道这一路上会碰见什么,走。”陈骧也明白了,马上去叫了八个人,大家拿着武器和火把就开始跟着陈逸走,陈逸也是听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密道,地点就在鹿鸣山的山后一块儿方形的大石头后面,那是一块儿大青石上面有两道很明显的红色纹路,现在在晚上其实很难找,而且他们也不能随随便便的动用火把,万一有起夜的人看到这群人的火光,就会有所警觉,那么之后的合作就不那么好谈了。但是陈逸还是想找到这条神秘的密道,陈逸总觉着这条密道里面有一些吸引自己或者对自己有重要作用的地方,这就是传说中那种所有人都不相信的直觉,不过有的时候还真的是准。

    陈逸他们就借着月光开始在这个山里走动,现在这个地方太近了,陈逸要求这个必须离村子远一些才能点起火把,这个时候陈逸才开始庆幸起来自己现在这副身体没有那讨厌的夜盲症,要不然的话在这夜里就会到处都让人扶着,那这个糗就出大了,陈逸现在必须保证自己英明神武的样子出现在自己这二十个侍卫的面前。说不上什么好面子,都是为了生活嘛。

    等到陈逸觉着离得有点远了,陈逸让大家把火把点燃了,汉代一般来说是三种点火的方式,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还不知道取火进行熟食。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据传和伏羲氏、神农氏并称为三皇)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治,几番试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后世一直沿袭,曾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取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这样,有太阳就以金燧取火,没有太阳则以木燧取火。

    不过我们可爱的陈逸既然身为一个未来来的人怎么可能受得了这种古老的取火方式,毕竟是到了汉代了,在整钻木取火那一套就实在是有点小讽刺了,于是陈逸想到用打火石来取火,(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玩儿过这种打火石,原来上小学的时候门口小卖部就有卖的,这个东西很危险但是却相当的刺激,后来因为安全性问题就不让卖了,也是个正确的决定,不过那两个打火石确实成了一段很奇特的回忆)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陈逸在这些上面进行了一点点的改进就是加了一些植物油,让他能够更好烧一点,也就是这个时候没有什么石油之类的东西,很多技术上的的不方便让陈逸像创新都不行。好在这个稍微动点脑子就能够克服并没有那么的难。很快众人敲石点火,点燃了火把。(原来还有杠精说下雨天火把不可能燃得起来,那个,你要是用水去灭那些油的火只会让火势继续蔓延,水又不是万能的,水来灭火的原理一个是隔绝氧气,另一个就是降低温度。火把难道单纯烧的只是木头?还是要大力普及消防知识才是。)一行人拿着火把在山中搜寻一阵,天随人愿,大家很快的就找到了那个描述当中的大石头。

    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回再说。

第170章 进入密道() 
陈逸看着大家点起了火把,很快经过一番查找之后大家很快的发现了那块儿大石头,上面的两道红色的纹路非常的显眼,就算是在并不多么明亮的火把的火光当中,也是能够在一大堆石头当中找到这块儿大青石。之后几个人就开始各处敲敲打打的找寻出入口,陈逸相信这个出入口应该是有什么东西进行了覆盖,而且不会盖的太严实,要不然的话那就实在是太不好找了,至于有没有那些玄乎其神的机关术陈逸就不知道了,但是陈逸倒是挺相信这个时候就有那些机关术了,有些东西看起来复杂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反而简单了。

    陈逸也是手里拿着一把火把到处搜查着,翻开这些碎石和干枯的草丛,不过还是没有发现什么东西,陈逸也是用火把看东西让眼睛都干涩了起来,找了个地方坐下然后揉了揉眼睛,之后就在这儿想,那个传闻应该不可能是骗我的所以肯定有那条密道在,只是为什么一群人找了这么半天都没有找到那个地方在哪儿那?陈逸在那儿干坐着生闷气,就在这个时候,陈逸听见了一些很细微的声音从自己身边传了过来,刚开始还没怎么注意,但是随着身边的风越来越大,那个奇怪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