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传奇之陈逸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传奇之陈逸传- 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121章 浅谈印度与宗教信仰(上)() 
管家退出房间以后来到了府上的库房的地方,那里早就有人等候着了,四五个仆人,在哪里备着礼品在那里等候着,管家让仆人们把箱子打开,一大箱子里面不仅有着穿好的铜币,还有着不少的绫罗绸缎,不过最关键的是管家看了看,之后一抬眼,手下的人一看这个眼神就明白了,大家把箱子抬了起来以后就开始往厢房区那边走,到了厢房区以后正好是魏延和典韦他们两个人吃晚饭的时候,管家敲门的时候两个人正好再吃那些点心,说起来西方人喜欢餐后甜点,但是东方人(其实到这个时候就是指中国人,毕竟这个时候其他泛意义上所讲的东方国家迈入封建社会的只有中国一个,朝鲜半岛这个时候还是属于中国的管辖范围,日本从氏族社会迈入奴隶制社会还没多少年那,估计这个时候也只有中国和印度文化程度较高,不过据我所了解这个时候好像还没有特别严格的风俗习惯表明印度有很特别的吃甜点的习惯,不过人类都喜欢吃甜食是共性,现在看大到离我们最接近的猿猴和猩猩,小到蚂蚁蜜蜂等昆虫,都是喜欢甜食的,但是从当时的文化程度来说还是要推中国,因为印度本土文化还是属于奴隶制。)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迁入,他们带来了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性,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蓬勃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注意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立者(佛陀),他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中国的佛教一开始地位并不高,民间土生土长的封建迷信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像是迷信黄鼠狼和狐狸,这算是聊斋的起源,中国的本土化宗教只有道教一家,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的神话体系是极其散乱的,看似体系庞杂实则臃肿不堪,就像是中国一般朝代后期都会出现的冗官制度一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老百姓也是临时抱佛脚的信仰,中国的耕地中的文化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文化,他跟世界上其他的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的老百姓有些时候是最不好骗的,真的,大家要相信这句话,大家很多时候都是遭遇了无法解释的苦难之后又遇到了无法解释的力量帮助自己脱离了苦难,这个时候大家才会去信仰,而且这种信仰还是有啥拜啥,就是咱们俗说的见一个庙烧一炷香拜一个神仙,所以中国的神仙一堆而且还对不上号。

    就像比较有体系性的希腊神话,这是一个很有体系的神话,众神之王就是宙斯,雷神也是他,海神就是波塞冬美神就是维纳斯,目标很明确,每个人各司其职,但是中国就不一样,天帝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就没明确过,到了后来中国的小说作者和编剧们才算是把这个故事基本完了起来,中国国家的宗教信仰很多时候和宗教本身以及老百姓都无关,全看皇帝的意志,我们拿唐朝来举例子,一开始的唐高祖李渊说他们李家是老子的后人,于是就将道教定为了国家的国教,遵奉老子为祖先,可是到了武则天的时候武则天自己称自己是佛教中弥勒佛的化身(个人观点,这个说法真的是够扯淡的,难道就是因为唐朝以胖为美就把我尊敬的心宽体胖的弥勒佛搬了出来?估计你们只有体型像。详情可以自行百度,),于是就把佛教的地位安到了道教的头上。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唐武宗的时候,基于一些中央权力和地方财政的考虑,又开始了大面积的灭佛。(唐武宗灭佛,是唐武宗在会昌年间,由唐武宗发起的大规模拆毁佛寺和强迫僧尼还俗的毁佛运动。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这个单独圈出,划重点)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佛教,会昌年间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从会昌二年(842年)开始渐进地进行毁佛,在会昌五年(845年)达到高潮,于会昌六年(846年)武宗死后终止。在毁佛同时,景教和祆教也受到波及。但由于当时地方上藩镇割据,唐中央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贯彻,如河北三镇就没有执行;有的地方执行命令不力,各地毁佛规模不一。佛教徒称这次毁佛运动为“会昌法难”。宣宗继位后重拾佛教,敕复佛寺。)

    所以说中国的宗教影响力全凭统治者个人的喜好和考虑,其实说句很实在的话,我觉着本土化中最成功的就是全真教。至于为啥咱们下回再说。

第122章 浅谈宗教信仰(下)() 
我前面说过我在本土化中相对来说比较认可的就是全真派,下面我来说一下为什么,我们先来看一下全真教的一些基本情况。

    全真教,道教主流教派之一,嗣老君遗教、秉东华演教、承钟吕传教,开宗于辅极帝君王重阳。以全老庄之真、苦己利人为宗旨。开宗祖师王嚞,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早年曾应武举为状元,入仕,后辞官归隐。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镇遇仙,为汉钟离和吕洞宾,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赴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称全真七子。这个后来在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里面也有体现,这个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在这里就不会多做赘述了,大家自己去看看书就能了解了。

    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传统道家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家文化瑰宝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

    下面看一下最重要的教义部分,全真教的教义总体来说,在炼养上祖述黄老,继承了还黄帝、老子、尹喜、文子、列子、庄子、屈原、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的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平等,但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鼓励婚娶。

    全真教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以外,更将符箓、丹药、斋醮科仪等思想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坚实的根基。

    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平等,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宣传口号。修行智慧则以祖经《道德经》、《四子真经》、《文始真经》、《清净经》、《四品经》为主;修行方术以华夏内丹为主,兼修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明性见道,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规定道士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苦己利人。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金元之际丘处机嗣教时,全真道得到大发展。

    从一般教义上来说,全真教更提倡用自己本身的修养和自我修为来感化人们信仰自己的宗教,在道教各宗派中相对比较合理,我本人就非常不喜欢那些炼丹之类的东西,而像是符篆之类的东西最典型的就是同为道教后期的大教派正一教了,准确来说应该是正一道,正一教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天师道,由天师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它的宗教活动与太平道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为骨干后,由他统领一众新教徒,则升为“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为过往行人准备食物。祭酒讲解《老子》的记录名为《老子想尔注》。书中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诚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祖天师张道陵为天师道的创建人。据道书记载,太上老君以汉元帝永寿元年正月初七日下降蜀中鹤鸣山,传授道陵经箓科法,令其为天师传播教法。后道陵之孙张鲁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随其到了内地,天师道道徒几万户被曹操安置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天师道始在内地传播,很多贵族加入,如王羲之,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仰天师道。所以说在现在陈逸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天师道是占主要地位的,而且老百姓们也分不太清楚太平道,天师道这些各种教派的区别,再说了民间还有大量的自发的类似于巫术的不成体系的信仰,因此中国的封建社会信仰体系就从来没统一过,各种各样的皇帝因为或出于自身喜好或者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利用有些时候甚至是玩弄宗教信仰,这些让老百姓的信仰体系极其混乱。

    像是***教和基督教,他们的信仰体系就很稳定,一经信任就成为了一种全民信仰,不像中国,很多人说宗教老是把儒家思想剔除,但是我们从后来的儒学发展的情况来看,他也渐渐地有了一些宗教的特征,所以他才会和道教佛教一直被称为三教并流,但是从最基本的维护统治来说的话,因为儒家更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不管佛教和道教的地位怎么变化,统治者都需要儒学来对士子阶层进行笼络和控制,需要给那些相对有上进心的人一个进入中央政权并且为统治阶级所掌控的方法,于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变,我们最后所看到的,科举制正式诞生了,科举制的诞生其实实质上是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最后胜利,因为在中国,自秦代开始,官僚阶层就是地主阶级中最上等的一层,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研读儒家经义,有了可以进入这个圈子的一个机会,因此大家都削尖脑袋拼了命的网上挤。

    那这个时候可能有人有了疑问,宗教去哪里了?我们都知道科举制的录取率远远低于我们现在上本科类大学的几率,大量的人就算是奋斗一辈子也考不中,最后只能孤老于林间,而这个时候能够保证他们不自杀的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我们的两大宗教了,佛教虽非本土化宗教,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的宗教已经和最初从古印度传过来的完全不一样了,两者的发展轨迹大相径庭,比方说,最早的佛教并不反对男女结婚,因为从最基本的扩大影响力来说,当然是人越多越好,但是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只能禁欲和苦修,这就是区别。

    至于我们为什么又在这里费劲的提出这个问题并再次述说,是因为这都是之后必须面对的问题,没有科学的时代只有用好的宗教思想去填补,就是这样。

第123章 实在是懒得想标题了() 
故事继续回到我们的魏延和典韦的身上,两个人马上就看到了我们现在的太傅胡广赠送的那些绫罗绸缎和金银珠宝,就像是我们先前提到的剧本里面那样,两个人一开始当然是严词拒绝了,后来就出现了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一幕,管家顺势的说出了这只是一点点的谢礼,过后等到胡广睡醒了以后还会有别的更加丰厚的赏赐,于是魏延和典韦两个人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管家也是又跟两个人客套了一番以后带着人留下箱子退了出去,之后管家走到了后山,看见了五个拿着铁锹的仆人在后山两个大土炕旁边坐着,几个人喝着水拿着几条麻布巾,在那里坐着擦汗。

    管家笑了笑走到了几个人面前:“计划有所变化,哥几个儿把这两个大土炕填了吧。老爷的新命令。”几个人都是怨声载道的,然后管家依旧是那副微笑着的样子,从袖子里一掏就是好几串大钱,然后说了一句:“我这有些东西,哥几个儿拿下去和两盅酒吧,算是麻烦大家了。”说完后转手一扔,好几串掉到了大坑里面,几个仆人见了钱就开始争抢了起来,管家依旧是那副笑容,转身就走了,这点钱连他塞牙缝都不够,但是对于这些下人们来说却都是可以挥霍一下的钱了,同是奴仆,差距有时候就是这么大。

    管家走到了胡广的房间,胡广还没醒那,管家于是就找到平时一直用的那个竹简,把最后的决定写到了竹简上,内容其实很简单:“甄别结果为安全。”之后就回到了往常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其实要说管家的话,这个府里面有着五个管家,但是现在这个管家是排行第二的,排行第一的那个管家两个人其实一直在明争暗斗,两个人见面一直是见面的时候皮笑肉不笑,就比方说现在这样。

    两个管家在厨房的位置相遇,见面一句话都没有,两个人相视一笑,然后攥紧拳头从各自的侧面经过,我们现实社会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都有着相同的经历,明明一旦只有两个人的时候两个人肯定会厮杀起来,但是现在的两个人却还能露出笑容,实在是非常厉害,这都是需要一定的心性和城府的,单纯长在和平年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