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断大明- 第8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栩看着他神色诚恳,没有虚假,赞许的点头,道:“我大明能做事的人很多,但能拒绝加官进爵的诱惑,坚持做事的并不多。很好,朕支持你,内阁的位置,朕留你一个。”

    边上的闫琪杉听着双眼大睁,惊色又惊喜的看向周霖炯,皇帝陛下亲口许诺,周霖炯将来势必入阁!

    周霖炯也没想到朱栩会给他这样一个回答,慌忙站起来,道:“臣只是行本分之事,万不敢当如此重任!”

    朱栩摆了摆手,道:“能行本分事,在我大明已经很难得了。”

    周霖炯,闫琪杉恭谨的不敢多言,现在官场上是风声鹤唳,看样子都是支持‘新政’的,但在具体的作为上又分了很多种,不少投机的人在士绅反对声浪中原形毕露。

    有些人畏缩不前,艰难怕事,更有些人言语晦涩,更好似站在了反对面。

    自然,更不乏那些骑墙派,在辞官潮中,这些人占多数。

    朱栩仿佛随口而言,转头又看向闫琪杉,道:“湖广历来是土地肥沃,盛产米粮,虽然有天灾的原因,其他问题也不少。”

    作为湖广巡抚,闫琪杉自然明白其中的问题所在,沉色道:“皇上放心,臣等已经做好了详细的计划,从最基础的田亩开垦到最后的税粮收取,都有日臻成熟的规划,皇上给臣五年时间完成‘新政’,五年后,湖广的粮食产出一定能超过南直隶!”

    朱栩对于这句明显是吹牛的话仿佛没有任何所觉,反而赞许的道:“恩,有决心是好的。朕与内阁都在看着,希望你们说到做到。”

    闫琪杉沉声道:“臣等一定不辜负皇上的期望!”

    朱栩笑了笑,端起茶杯,刚要再说话,李德勇就从外面冒雨匆匆跑了进来。

    三人目光都转过去,李德勇来到朱栩近前,从怀里拿出一道奏本,低声道“皇上,京师大学校长贺三才的奏本。”

    贺三才?

    朱栩看着他,好奇的接过来,翻看一开,笑容渐没,最后更是变成了冰冷之色。

    周霖炯虽然不常在京城,但也知道当今这位是个好脾气,从来不轻易掉脸色。

    闫琪杉倒是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好奇朱栩的这道奏本写的是什么。

    朱栩看了两人一眼,将奏本推过去。

    周霖炯接过来低头看去,顿时脸色微变,继而不言语,递给闫琪杉。

    闫琪杉拿过来,扫了扫,眉头微皱,也不说话。

    朱栩压着怒气,看向周霖炯,道:“你怎么看?”

    周霖炯默默沉思片刻,道:“皇上,臣在四川待过一年,秦副元帅名望很高,功勋卓著,臣认为这道奏本,言过其实,已经出了议政的范畴,属恶意攻击。”

    闫琪杉没敢吱声,因为这道奏本是弹劾秦良玉的。

    原因是京中近来传出消息,孙承宗因为年老体衰,不胜繁务,准备年底之前乞骸归乡。

    而接任他的,不是盛传已久的曹文诏,而是帅府排名第一的副元帅,秦良玉。

    贺三才这道奏本,里里外外都是对秦良玉作为女人身份僭越朝堂的攻击,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几乎将秦良玉形容认定为一个祸国殃民,乱及天下的无耻女人。

    大明早就传出了当今这位亲自出城十里迎接秦良玉的故事,都知道朱栩对这位女将军抱有特殊的好感,谁会在这个时候不识趣的写这样的奏本?

    要知道,这样的风险非常大,以朱栩的年纪,等于是自绝仕途!

    偏偏就有人写了,而且还是京师大学的校长!

    从本心来说,闫琪杉也不赞成秦良玉担任帅府元帅,内阁右次辅,这……太过荒唐!

    但从秦良玉的履历来看,认真来说,没有问题,进一步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在大明这样的体制中,能有什么威胁?

    问题就在于,秦良玉是一个女人!

    一个女人跻身于朝堂上,站在一群男人之间,还是前面,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对官场会有如何的震动?在民间会形成怎样的影响?

    这是对中原王朝千年的伦理纲常的挑战!

    绝大部分读书人,难以接受!

    闫琪杉心里透亮,不曾多言。

    一面是可能滚滚的反对声,一面是当今的一力支持,谁胜谁败还难说。

    朱栩对于周霖炯的话不置可否,瞥了眼闫琪杉,大概也能猜出朝野的真实态度。

    沉吟片刻,朱栩道“下旨严厉斥责贺三才,第一,听谣传谣,不辨是非。第二,妄议朝政,影响恶劣。第三,恶意攻击朝廷大员,不尊法纪。第四,持身不正,操守有失。第五,言辞卑劣,品行不端。第六……”

    朱栩一口气说了贺三才十六条大罪,这才挥手。

    李德勇慌忙记下,应了声,去向不远处的一个亭子里,安排人发信去京城。

    不一阵子,李德勇看着飞向天际的信鸽,低声自语道:“京城有热闹了。”

    他身边的一干内监俯首躬身,隐隐有些发抖。

    他们都是老太监了,在京城中冷眼旁观了不知道多少风雨。

    这个贺三才,不管身后有没有人,这都只是个开始。

    朱栩的计划里,本来没有去四川,但贺三才这道奏本是一个意外,朱栩特意更改计划,走了一趟四川。

    四川这个曾经的天府之国,在灾情下是满目疮痍,即便这些年有朝廷的不断输血,依旧困乏不堪,民心疲惫,挣扎度日。

    朱栩视察了四川的‘新政’各方面,而后又在军营中待了几天,在朱栩离开成都的第二天,四川巡抚林尤廷与西方战区大都督熊廷弼联合署名文章《天府之国的复兴与挑战》一文,在朝报上发表。

    历书四川的发展史,尤其是万历十年之后,对于一些建立卓越功勋的人,不吝啬笔墨,大加赞扬,这里秦良玉的名字,格外惹人注目。

    京城,大元帅府。

    已经极少入宫的孙承宗,坐着轮椅看着身前的秦良玉,笑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什么可怕的。”

    秦良玉自然无惧无畏,她忧心的是因为她,会将朱栩置于一种不利的境地,这不是眼前的舆论,而是千秋史册!

    她知道朱栩对她的一些特别的信任,这种信任有些超乎了君主对臣子的信任,秦良玉一个七十多的老太太自然扯不到男女那些事,却也想不透来自哪里。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曹文诏会是接替孙承宗的人,但高层都清楚,乾清宫属意的是秦良玉。

    秦良玉听着孙承宗的话,抬起手,平静道:“让元帅费心。”

    孙承宗摸着椅子,望着殿外,感慨的道:“你我都是半截入土的人,没必要想那么多。皇上要做的是千秋伟业,你我能以这样的年龄还能做些事情,应该感到欣慰。”

第1524章 新问题() 
朱栩离开四川,转入了陕西。

    他不是第一次来,还是认认真真走了好些个农庄,陕西巡抚郑酬庸陪着朱栩,认真的介绍着各方面。

    “陛下,目前陕西大大小小的农庄有三千二百个,严格执行的有一千八百,人口五百四十万左右,田顷近七十万顷,目前十分稳定,粮食自给自足,还要相当一部分盈余……”郑酬庸跟在朱栩身后,慢慢的叙说着。

    朱栩走在乡野间,看着划分清清楚楚的庄田,农舍,没有评价,等出了农庄,在回西安府的马车上,朱栩看着郑酬庸,思索着道:“随着户籍确认,田亩的严格再次划分,出现了地多人少的局面,你怎么看?”

    郑酬庸倾着身,闻言就思索起来。

    严格来说,大明一直是人少地多,之所以出现地多人少,那是土地兼并太酷烈,抢夺了大部分百姓的土地。

    现在朝廷将士绅的土地‘回购’,重新分给百姓,那自然还是地多人少,何况,现在的大明疆土辽阔,田亩更是多出了数百万顷。

    郑酬庸不是傻子,会意过来,道:“皇上,农庄策在陕西引起的反对声极其的大,现在分地的声音格外强烈,即便是朝廷也有意分地,若是在整个大明实行农庄策,是有些困难。”

    朱栩不置可否,道:“从内阁的计划来看,全国空余的土地可能高达几万万亩,必须要想办法解决。”

    这件事是摆在朱栩以及内阁眼前的头等大事,分多了种不了,分少了又有太多的空地。

    郑酬庸在陕西多年,知晓农庄策的好处与弊端,以及长期推行的可怕后果,沉吟一阵,还是道:“皇上,如果国内不够,是否可以从国外想办法?”

    朱栩抬头看他,道:“这是你的想法,还是内阁的?”

    郑酬庸是孙传庭的同年,也是孙传庭提拔起来,外界来看,他是孙系铁杆大员。

    郑酬庸连忙道:“是微臣一时想法,未曾上书内阁。”

    朱栩没有追究,右手拍着大腿,目光思索不断。

    ‘新政’轰轰烈烈,如脱缰野马,再无人能阻止,但现实问题又摆到了内阁以及朱栩的眼前。

    土地过多自然不能空闲,但想要合理的利用,得费一番心思。

    朱栩在陕西待了半个月,去往山西。

    山西紧挨着北直隶,在灾情下也是疲惫,受灾严重,尤其是时不时的闹瘟疫,不止山西民心惶惶,京师也跟着紧张。

    山西的历任巡抚是赵晗,吕大器,将这样的帝党中坚放在这里,可以想见朱栩对这里的重视。

    有着朝廷的输血,山西的情况比京城还好些,毕竟底子比较厚,而且商业近年来十分繁盛,出海的商人有三分之一来自于这里。

    朱栩走走停停,在山西观察了十多天,在年底之前才入京。

    朱栩前脚入了乾清宫,孙传庭带着内阁七位阁臣,五位尚书随后就跟了过来。

    孙传庭站在御桌前,道:“陛下,‘新政’目前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吏治’,‘商业’,‘农业’,‘工业’等都扫除了大半困难,正在飞速前进……”

    孙传庭是以一种总结性的话语在说,他身后的人,还要扩展,详细的说。

    第二位,是督政院的靖王,他道:“皇上,督政院目前已经铺满所有府一级,并且明确权责,对各级府衙展开政务巡查,核查朝廷的政令执行……”

    第三位是大理寺卿汪乔年,他道:“皇上,大理寺已经从省府一级接过审判权,不断的深入,努力追求律法尊严,公平公正……”

    第四位是傅昌宗,他道:“皇上,我大明总体政务已经从乱趋稳,不管是‘土地改革’还是商业梳理,亦或者是税务改革,目前都已经走上正轨……”

    第五位是周应秋,他道:“皇上,内阁直属机构目前发展都在规划上,商务总局,税务总局,总工会等都已经按部就班,发展的超乎预期……”

    ……

    户部尚书李邦华道:“皇上,目前户部部务主要围绕‘土地改革’,土地已经收购的差不多,土地丈量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户籍登记的相对顺利,藏匿人口现象减少非常多。辽东今年已经分地二十万顷,明年即可推进国内的分地……”

    吏部尚书方孔道:“皇上,目前吏部反贪腐行动获得了极好的成效,官吏队伍得到清肃。明年的官吏任命,尤其是县一级已经拟定好名单,预计两年时间完成替换……”

    工部尚书张秉文,道:“皇上,工部的工程,目前已经从重点的道路,修大河大湖等慢慢转向对田亩河渠的整顿,预计两年时间完成大体框架,五年内对主要灌溉河道进行规划,清理……”

    礼部尚书吕大器道:“皇上,礼部对‘景正礼法’的修订已经基本完成,明年可发布,执行。对于‘儒家经典’的修订已经有了初步结果,其他各部书籍也都汇总整理,上禀内阁……”

    这些高官给朱栩带来的几乎都是好消息,即便有困难也不是以前那样高不可攀,难以解决。

    经过去年一番硬着头皮的努力,现在,内阁算是轻松不少,即便依然面对着如山的压力。

    到了这个时候,朱栩也无法多说什么,喝了口茶,勉励道:“嗯,今年的大议,朕会去听的,你们做好计划,到时候,也要像现在这样,讲给那些议员听。”

    内阁在议会作报告已经形成惯例,孙传庭不意外,平静的应下。

    朱栩沉吟片刻,道:“朕还是搬回乾清宫吧,你们将三楼改造一下,三楼给议会,二楼给内阁,一楼给相关机构,其他各部局衙门也要重新规划一下,整整齐齐,不要太散乱。”

    孙传庭对这个提议有些意外,倒也没问题,便抬手道:“臣遵旨。”

    朱栩看着孙传庭,思忖片刻,没有再说。

    孙传庭欲对户部改革的想法已经在实际行动中透露出来,却没有上禀他。

    既然他不说,朱栩也不问。

    

第1525章 恩送() 
景正九年是大明非常特殊的一年,在后世学者研究这段磅礴,晦涩的岁月中,总是反复的提及这一年。

    因为这一年是‘景正新政’有质的变化的一年,是‘大明中兴’的起点,是大明最艰难,最复杂,最为特殊的一年。

    这一年大明巨变,官场朝野,士林,土地,舆论等等,近乎发生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改变。

    那就是‘景正新政’已经是滚滚铁流,大势所趋,再无人能反对,能阻碍,无数人冲锋陷阵,带着‘新政’飞速前进。

    孙传庭所带领的内阁五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将改革推入深水区,触动了千年以来的封建土地藩篱,顶住压力,对大明的土地进行二次划分。

    这是困苦的一年,也是光辉的一年。

    在年底三天的施政报告会议上,孙传庭以一种慷慨,果决,充满信心的语气,向议会,向全大明上下宣誓了改革的坚定意志!

    自然,也有种种数据列出来以及可信,可见的前瞻效果近乎摆在所有人的眼前。

    似乎所有人都能看到,改革后的大明,将会迎来怎样的盛世!

    对于孙传庭的决心,议会也给予了最为热情的反馈,去年孙传庭的报告差点没有通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