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在刘时敏那看到的奏本,是他兄长写的,严厉指责了曹化淳当初自阉入宫的不孝,以及这些年来不顾家族的忘恩负义,再到现在曹老太爷病重,曹化淳不管不问等等,从头到尾将曹化淳骂的狗血淋头,简直猪狗不如。
这里面很多事情都是真的,比如曹化淳当初是自阉入宫,比如他没有照拂曹家,让曹家借助他这个皇宫大总管飞黄腾达,也比如现在曹老太爷病重,曹化淳没有侍奉在病床前。
曹化淳现在深感内疚,要辞官回去尽孝,谁能阻止?
朱栩拍了拍她的手,道:“嗯,曹化淳走之前,你跟他说,将城外的一处皇家庄园交给他管理,每年抽出两万两给他。”
张筠应声,道:“臣妾知道了。”
朱栩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心里还是颇为不舍。
除去曹文诏,曹化淳是跟随他最久的人了,这些年功劳苦劳都有,一直默默做事,甚少有什么要求,更没有添什么乱。
大业未半,人却要走了。
想了会儿,朱栩对着外面道:“去趟内阁,请首辅送一送曹总管。”
“是。”外面一个内监应声,快速去往内阁。
孙传庭对这个变化也很是意外,本以为曹化淳会有所反驳,不会轻易离开皇宫,却没有想到,就这么走了。
同时,孙传庭还想到了另一件事,曹化淳的离开,刘时敏必然上位,司礼监要变天了。
司礼监变天,或许皇宫里的一些事情也要跟着变了。
曹化淳要离开皇宫的消息迅速传了出去,这位以前或许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突然间离开,还是在京城迎来一番震动,以及各种揣测。
平王府,躲在被窝里的平王,转头看向右侧窗外,哪怕天色昏暗,依旧能看清飘飞不断的大雪,他躺回来,眨了眨眼,轻声自语道:“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
这是很多人的呢喃声,连皇宫都变了,还有什么是不变的?
大雪不止覆盖了大明北方,南方下雪也越来越频繁,仿佛成了常态,连南直隶,福建这些地方,也是大雪纷飞,积雪甚厚。
寒气没有阻挡南直隶的热情,海港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大船,岸边的百姓成群结队的向船上走去。
这些人一边走,一边还再三的确认。
“到了倭国,哦不绥海省,真的有地给我们吗?”
“地契不是都给你看过了吗?你们一家七口,三十亩良田,三年内不用交税。”
“真的吗?我们可是背井离乡去的,你们不能骗我们……”
“这是内阁的命令,各地官府不都是层层确认过了吗?你们怕什么?反正在这里是等着饿死,还不如到那边重新开始……”
“那边,真的没有问题吗?”
“能有什么问题?你们是我大明的人,遍眼看去,谁敢欺负我们?到了那边,谁敢欺负你们,报到衙门,诛九族的罪!”
这些人都是普通百姓,或者说是灾民,来自全国各地,哪怕有这些差役不断的安抚,还是忐忑不安,对未来充满忧虑与恐惧。
如果不是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
巩永固在不远处看着,问向身边的薛正庆道:“这一波是多少人?”
“一万两千人,”薛正庆道“加上前面十几波,有十二万人了。”
巩永固‘嗯’了声,继续看着。这些人,都是各地辛苦劝说,还有些是发配的,很不稳定,容易出乱子。
薛正庆看着,还是有些担心道:“大人,那边真的能安排妥当吗?这可是十多万人。”
大半年要倭国那边安排十二万人,辽东,安南这样成熟的地方不用担心,倭国那边,怎么也不让人那么放心。
巩永固是见识过多尔衮在安南那边驱逐的手段的,想着那些刀光剑影下的尸体,心里不禁一寒,道:“放心吧,没有问题。”
薛正庆不再问,又道:“九州岛那边,琉球,朝鲜也都在组织移民,已经移出来四万多人,目前都是送到台湾开荒,明年预计能有二十万,来自倭国各地,都是青壮。”
台湾可以说是一片荒岛,只有周边一些平原才有人,哪怕这些年一直在移民过去,开垦的还是百不足一,严重缺人,尤其是一些艰难的地方,充满瘴气,毒雾,更是缺人。
巩永固自然清楚,他更知道,琉球与朝鲜这么做,是内阁的暗示,为了减少九国岛的倭人,加快同化速度。
他也了解,抵达台湾的船队经常会出现一些空船,却不深究的原因。
巩永固等在大雪纷飞下忙碌着,看着船队冒着危险离开港口。
绥海省,濑户府。
这里与四国岛一湾之隔,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是以对于明朝的统治反抗格外强烈。
黑田忠之负责这里的三府九县,却久久平定不了,他大怒之下,用大炮炮轰了濑户城三天三夜。
倭国甚少有大城,大部分都是土木,炮轰之下是火光冲天,烧了三天三夜,大火依旧不熄。
即便如此,黑田忠之也不放过,纵兵烧杀抢掠三天,继而他负责招抚的地方尽皆如此,一时间他所负责之地人口骤减了几近十万!
桦山久守,伊达政宗比他还狠,驱狼吞虎,驱赶着百姓攻城,对那些作乱之人,之城,都是不眨眼的攻伐。
多尔衮骑兵在监察,偌大的倭国,一片哀嚎,杀戮无处不在。外加倭国本就混乱,那些散乱的武士四处作乱,整个倭国仿佛都没有一处太平之地,犹如地狱。
多尔衮似乎也无意立刻平定,纵容着这种情况,他则调兵遣将,四处征讨,军队是越来越多,乱子却越来越大,毫无停息的迹象。
明朝对于这样的情况仿佛未觉,对于多尔衮的不断壮大也未曾理会。
而多尔衮对明朝的移民安置是尽心尽力,将最好的田亩划分出来,钱粮用度,一律安排最好,让负责安置移民的户部,内阁移民局,海军等无话可说,还甚是赞许。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居阅读网址:
第1455章 闲聊下的大事()
对于倭国的事情,大明朝廷仿佛熟视无睹,依旧在集中精力,推进既定的改革计划。
这些计划看似纷乱杂绪,却也息息相关。
孙传庭全副精力的在推动方方面面的发展,盯着主要几个方向,不顾一切阻拦,甚至于蛮横的去处理。
在他的压力下,督政院,大理寺等似也不再怕得罪人,巩固省一级的权利后,便向着府一级推动,由于新上任的知府陆续就位,各方配合之下,‘吏治改革’在短期内,仿佛突然间有了可喜的发展。
年近年终,孙传庭等人的事情更多,连带着整个京城都放入进入了某种紧张的节奏,每一个人都来去匆匆,好似都有一堆事情要去做。
张国维去了一趟辽东,见了杨嗣昌,不知道他用什么办法,真的说服了杨嗣昌,与他一起联名,给内阁上了一道奏本,阐述了倭国的各种厉害关系,呼吁内阁对倭国勒紧政策,并且尽快调走多尔衮,以免酿出大祸。
他这些话,有理有据,也反映了某些现实。面对兵部尚书与地方大都督的同时上书,孙传庭也无法压,内阁,六部的一些大员都知道了。
这里面自然有不少声音出现,尤其是对多尔衮,女真有恶劣观感的官员,更是接连上书,怒斥多尔衮的狼子野心,甚至还有人公然要求,将女真灭族。
内阁,偏房。
这里是阁老们出班房休息,闲聊的地方。
这会儿,除了孙承宗外,所有阁臣都出现在这里,或许是‘新政’进展的相对顺利,众人心情都很是不错。
沈抱着茶杯,笑着说道:“张玉笥这次倒是学聪明了。”
玉笥,张国维的字。
张国维利用这次倭国之行,与杨嗣昌联合上疏,而后又上书帅府,乾清宫,可以说,狠狠的出了一次名。
不少官员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在朝野颇得赞许。
赵晗吃了口点心,道:“吏部那边的考核文档,昨天又更新了一次,对十几个人的风评从中,改成了中上。”
周应秋神色不动,道:“辽东那么新推荐了不少人。”
言简意赅,透露的事情可大可小。
都是由张国维此事引发的。
汪乔年倒是摇头,道“张尚书这件事做的也没错,辽东几省大理寺推进的最好,年底前,我会发文表扬。”
靖王也跟着道:“确实如此,要论‘新政’推进最好的,首推辽东三省,该表扬的,咱们不能吝啬。”
这里说是闲聊,休息的地方,但这些人哪里会真的闲聊,你一言我一语,都是事关朝野的大小事情。
傅昌宗近来越发的谨慎,从不肯多言,这会儿也是抱着热水袋,捂着手,没有说话。
孙传庭漫不经心的吃着点心,对于这些议论,他也只是平平淡淡的道“先不管张玉笥的小心思,他这份奏本,我们要怎么处理?”
张国维这次的动作很大,明摆着要借此机会露一把脸,抢一波声望,直接的就将多尔衮这件事摆在了明面上。
女真可以说一直大明朝野某些人的心头刺,早就要除之后快,现在逮到机会,自然众人拾柴火焰高,逼得内阁不得不表态。
赵晗看了几人一眼,道:“多尔衮的作用,在座的心知肚明,这件事还是要冷处理,内阁颁布几道命令,平息事态,我出面找张尚书谈谈,要他不要追着不放。”
沈却摇头,道:“张玉笥好不容易抓到机会,怕是不会那么容易罢手。”
做为毕自严政治遗产的接收人,张国维上任兵部尚书以来一直备受压抑,孙传庭甚至要对兵部降级,如此情形下,不管是自保还是谋求更多,他都不会轻易罢手。
问题是,张国维到底有没有看清楚,多尔衮以及女真骑兵是乾清宫手里打磨多年的刀。乾清宫没打算放弃之前,谁去碰都是在触霉头!
孙传庭放下手里的茶杯,擦了擦嘴,道:“没那么麻烦,待会儿放出风声去,让他再去一趟安南,金边,检查一下那边的军备以及民生。”
众人齐齐抬头看向孙传庭,暗叹这位首辅是越来越有手段了。
派张国维去金边,自然是没可能的,年关这么多事情,尤其是涉及军方,即便孙传庭有意,帅府那边也不答应。
但这个风声放出去,张国维怕是就坐不住了,要是他真的再次出京,孙传庭可能后面就对兵部出手,完成让兵部与刑部一样,年底之前降级,成为内阁的直属机构。
这样一来,他哪里还有心思抓着多尔衮的事情不放,搞风搞雨,给内阁出难题?
一群人暗自感慨,傅昌宗神色不动的看了眼孙传庭,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这个孙传庭越来越像乾清宫里那位了,不管是行事作风还是手段。
这一招声东击西,春风化雨,明显是乾清宫的惯用手段。孙传庭,学的是惟妙惟肖,入骨三分。
周应秋在内阁是一个最为敏锐的人,面色如常的目观四面,看着傅昌宗的眼神,心里猛的一动,继而微沉。
他也察觉到了,这位首辅在无声无息的学着什么,而且学的很好。
有乾清宫那么一位,他们的压力已经很大,再加上这一位直属上司,日子是越发不好过了。
傍晚,张府。
张国维,李幼唐,许杰等在下班后,便聚集在这里,边吃边聊。
入京述职的凤阳府知府,杨贵瑛举着酒杯,笑呵呵的道:“张尚书这一招借力打力真是妙到毫巅,这下,倒是要看看,内阁还怎么降级兵部。”
江西参政刘尧跟着道“是啊,朕要是硬来,内阁肯定会被口水淹死,在如此大事上,皇上也定然不会坐视不理。”
许杰,李幼唐对这次张国维的表现也是刮目相看,心里暗道难怪毕阁老会看中张国维,这个人在危机关头,还是很有手段的。
张国维倒是没有春风得意,更没有昏头。他知晓多尔衮是朱栩的刀,但他总觉得,这把刀可能会失控,必须要有所遏制。
也就是说,目前形成的对他的大好局面,并不是他刻意谋划而来,是他在针对多尔衮一事上的警惕做法,无意中附带出的好处。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56章 抨击儒学的开始()
张国维自然不会点破,听着这些人的恭维声,心里自然是分外舒服,道:“还是要掌握分寸,不能太过。”
面对孙传庭,张国维等只能智取,要是撕破脸,走的绝对是他们。
李幼唐见他还算清醒,便笑着道:“嗯,过几日,张尚书还是入宫与孙阁老当面谈谈,年关将近,谁都不想横生枝节。”
李幼唐的话仿佛很水,但里面内容却很多。要张国维与孙传庭谈,就是相互妥协,不要再相互为难下去。‘横生枝节’,指的就多了,可能是帅府,可能是内阁,也可能是乾清宫。
张国维会意,道:“嗯,吏部那边拟定的考核档案,官吏升迁调派,我还有些想法,到时候与首辅再谈谈。”
许杰听着顿时皱眉,道:“这件事,还是找傅阁老比较好。”
如果张国维直接与孙传庭谈,说轻是交易,说重了,那就是威逼。依照孙传庭的脾气,怕是不会那么容易就范。
找傅昌宗有一个转圜,就容易多了。
张国维不由笑了声,道:“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刑部要降级了,一些人事安排,我有些不同想法,几个人,想借调到兵部来。”
众人这才松口气,要是张国维突然飘了,径直找孙传庭谈判,那才是祸事。
众人也听出了张国维是想要借此再拉拢一波人心,攒一些威望,倒也是赞同。
气氛还算热烈,众人讨论的事情也逐渐扩大,但都很是乐观,推杯换盏,这也算是毕自严致仕以来,未有的振奋。
就在酒过半酣之时,一个小吏匆匆跑进来,顾不得其他,拿着一份报纸,递给张国维,急声道:“大人,快看看这份报纸,是顾炎武的署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