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断大明- 第7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信王府的存亡,奴婢希望您不要给皇上添麻烦,皇上不在意身后的功与过,我们做奴才的在意,外廷的那些大人们也在意。”

    朱由检心怀坦荡,倒是无惧,看着冯祝,面露赞许,道:“皇上看人比我准,放心吧,我不会给你们添麻烦。”

    冯祝不担心朱由检翻出什么浪,点了下便没有多说,转头看着茫茫大海,轻声道:“希望这次回去能少些风浪,顺利一些。”

    朱由检不知道冯祝的话是不是若有所指,没有接话,心思也飞到了京城。

    景正四年,十二月二十三。

    这一天是小年,京城里很热闹,虽然灾情在加重,但在京城似乎还看不到什么影响,家家户户,鞭炮密集,响彻京城。

    皇宫按理来说应该更热闹些,毕竟九月嫡皇子出世,普天同庆,当要大肆庆贺。

    但乾清宫传出声音,压住了内阁六部等一干外廷官员要求庆贺的奏本,皇宫里也没有什么喜庆,一切都平静的如往常。

    这一天,更加的萧索,来来往往的宫女,内监小心谨慎,一个大气都不敢喘——二公主朱淑妘夭折了。

    芷兰宫,朱栩看着床榻上,神色苍白,双眼红肿,病恹恹的海兰珠,握着她的手,轻声安慰道:“是我们福薄,留不住淑妘,她下次投胎,一定会投个好人家,不用为她担心。”

    海兰珠一个劲的流泪,形容枯瘦,伤心断肠。

    慈煊已经四岁,看着母妃哭的伤心,不由得跟着哭起来,退着她身上都被子,哭腔道:“母妃,母妃,不要哭,妹妹一定会回来的……”

    海兰珠本就体弱,加上这一病,就更加虚弱,转头看著朱栩,儿子朱慈煊,脸上艰难的露出笑容,眼角还是大滴大滴的泪落下。

    朱栩安抚半晌,好不容易等她哭累了,睡着了,这才出了芷兰宫。

    曹化淳跟在朱栩身后,低着头,亦步亦趋,脚步声都没有。

    这是朱栩第一次丧子,虽然知道这种情况难免,但真出现了,还是说不出的难受。

    朱栩四目望去,这偌大的皇宫,竟然没有一处是可去的,想了又想,道“走,去御花园。”

    曹化淳应了一声,连忙安排,谨小慎微,一点差错不敢有。

    朱栩的一举一动在后宫里不知道有多少眼睛盯着,他穿过三门,进了御花园,后宫里的娘娘们也就都知道了。

    张筠正在照顾她的儿子,朱慈煓。小家伙已经有四个月大了,长的是白白嫩嫩,异常可爱。

    小家伙倒是没病没灾,海兰珠的孩子夭折吓了后宫一大跳,现在整个后宫都在围绕着他转,一丝大意不敢有。

    听着女官的汇报,张筠俏脸黯然,抬起头道:“晚上你提醒我一下,我去看看海姐姐。”

    女官应声,道:“是。”

    张筠低头继续看着摇篮里的儿子,目中尽皆是温柔。

    内阁大楼。

    毕自严从头上摘下老花镜,抬头看向前面不远处的内阁中书郑友元道:“这是个好东西,你去政院那边多买些,倒是给几位大人都送一送。”

    郑友元笑着道:“是,待会儿下了班下官就去,想必不少大人会喜欢。”

    毕自严站起来,稍稍活动筋骨,便道:“外出的人都回来了吗?”

    郑友元见他说正事,连忙道:“刑部的廖尚书,工部的徐尚书,兵部的郭尚书都回来了,户部的张尚书还在陕西,那里有些复杂,还要些时日,吏部的赵尚书已经从辽东返回,昨日说过了山海关,应该快回来了。白谷阁老三天前在济南,已经过了兖州,快到了。傅阁老昨日离开山西,不会误了年终大审议……”

    现在大明的朝廷重臣出京查访越来越常见,这半年更是密集,内阁六部的忠臣几乎都出去了一趟。

    毕自严听着,思忖了一阵,忽又道:“孙阁老前些日子病了?严重吗?”

    孙承宗已经七十多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尤其在这紧要关头,孙承宗这个不可或缺的人,可不能出事。

    “没有大碍了,听说就是感了风寒,出来点药,已经好了大半。”郑友元道。

    毕自严起身出了门,边走边说道:“宫里的公主夭折了,有些事就不要打扰皇上了,各地的巡政御史回来后,安排他们去议会作报告,再京的三品以上的官员,陪着本官一起去听,议会审议后的报告也要尽快报给我……”

    毕自严已经渐渐适应这个议会,并且发现了议会的一些好处。比如,本来不好说的话,不好做的政务,不好问的事情,都能借着这个议会名正言顺的办,别人还挑不出理来,情面上过得去了。

    郑友元听着,道:“是。对了,议会关于近年的开支审议已经进行大半,他们还有一些细节不明白,要户部侍郎等去解释。”

    “按章程来,该去就去,对了,要是有什么问题,尽快报给我,反贪局那边近来也盯着议会,要是再被他们先查出来,咱们脸上都不好看……”毕自严出了议会大楼的门,依旧在说道。

    上一次,就是反贪局‘无意’从议会的一些报告中看到蛛丝马迹,将工部的一个员外郎给抓了,他自己亲口在议会说的话成了证据,哑口无言,还拔出萝卜带出泥,扯出一大批人,让人工部,内阁很没颜面。

    郑友元道:“是,下官明白。那,明年的预算,是否等傅阁老,张秉文回来再商议一下?”

    毕自严脚步顿了下,继而道:“嗯,关于明年预算的事情,内阁要开扩大会议,议会那边要试压,让他们不要在这件事乱说话。”

    “是。”郑友元道。内阁现在与议会已经有了默契,在很多问题上,议会是自觉的避开。

第1220 弹劾温体仁() 
大明的‘新政’走入了深水区,改革面临的反弹,抗力越来越大,四处都在点火。

    各种火苗有大有小,朱栩已经放手,这些压力都在内阁六部身上,这些大人们不是天启之前,只能在朝堂上夸夸其谈,你争我抢,现在相当务实,解决问题是第一位,动辄出京巡查已经是惯例。

    两日后,乾清宫。

    已经满头白发,神色疲惫的孙承宗坐在朱栩对面,在给朱栩下指导棋。

    孙承宗看着朱栩捏着棋子盯着棋盘,道:“皇上,着棋的布局虽然重要,但眼前更要紧,如果眼前的计算失误,就算布局再精妙,只会输的更快……皇上,您看的太远了。”

    朱栩手里的黑棋在手指间翻来覆去,最后还是扔了回去,叹了口气道:“哎,都说琴棋书画,朕是样样不行,不知道后世的史书会不会写朕是个武莽皇帝……”

    中间坐着的毕自严淡淡一笑,道:“皇上,古往今来的帝王没有十全十美,能做好一件事就当得一个‘明’字,皇上做了这么多,史书再苛刻,也不会揪着鸡毛蒜皮不放。”

    朱栩收拾着棋盘,失笑一声,道:“朕看的书没你们多,但也不少,不用安慰朕了,说说事情吧。”

    毕自严与朱栩相处很多年了,知道他的脾气,端过一杯茶递过去,道:“皇上,今年的总结差不多有个结果了,陕川等六省‘新政’相对来说比较顺利,虽然有些波折,不过还是有不错的进展。最为麻烦的,是江南各地,不管是百姓还是士绅都在极力抵触,手段百出,地方官员也分外懈怠,甚至还带头抵制,对于底层官员的替换,还是需要时间,耐心。”

    “移民的事情,辽东已经消化的差不多,明年他们就能靠自身接收灾民,不需要朝廷输血,北安南那边刚刚进入消化期,朝廷输血会逐步减少。这些年从陕川等地移民近一千万,是时候从其他地方移了,臣等已经在做计划,年前呈报皇上御览。”

    “明年的税赋,税粮应该在八百万石左右,商税等预计在两千万两上下,工部的工程计划已经进入尾声,明年的国库应该是相当充裕,不会那么紧张了……”

    朱栩喝了口茶,神情微笑,道:“也就是说,明年的日子,咱们都能好过一些?”

    毕自严面露犹豫,继而道:“皇上,‘新政’现在犹如行在泥沼中,步步艰辛,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不能放松,必须加大力度,使得‘新政’能早日完成,实现我大明中兴!”

    朱栩对大明的情势比所有人看的都分明,收拾完棋子,沉吟一阵,道:“皇家政院的生员现在可堪一用了,对地方上的那些知县,可以轮番替换,但士绅关系网是数百年积累下来,一时半会儿消除不了,这件事要有耐心。”

    毕自严确实很心急,这种心急不止对于政务,还有他的年纪,他对未来有不安。

    他没有泄露内心,不动声色的道:“是,臣明白,内阁有完整的计划,会按部就班,尽可能将事情掌控在手里,不出大乱子。”

    明朝的乱子以前是在陕川之地,现在已经慢慢转移,到了江南,也从暴力手段转化会各种明争暗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风起云涌,将‘新政’堵近乎停滞,并且带出来不知道多少麻烦事,让朝野头疼不已,左右为难。

    朱栩对内阁是有绝对掌控的,听着便赞同了一句,转头看向孙承宗。

    孙承宗执掌大元帅府,负责大明军队管理,见朱栩看过来,便道:“皇上,军队的改制已经基本完成,没有大碍,总兵力大约是四十万,已经无可裁减。现在详细的细节已经逐步在架构,帅府内的各项职能在稳步推进……”

    “地方上的三大营镇守三方,经过多轮核查,已经达到要求。京城由皇上直接统辖的两大营,密云的已经结束轮换,重新驻扎。天津的冬训已经结束,战力不俗……”

    “帅府的大战略就是确保国内稳定,对四周的潜在敌人进行威慑,目前来说,短时间内不会敌人入侵,会有一段比较和平的时期,有利于朝廷改革的步伐……”

    “根据军情处的情报来看,蒙古各部落还是以混战为主,并没有入侵我大明的意图或者能力……”

    “倭国近来动作不少,一个是德川家光在清除大明,想要控制整个倭国,同时还在暗中储备粮草,调集军队。对虾夷,九国岛等加强了控制,对我们占领的地方已经有所试探。臣等仔细推算过,最多两年,德川幕府就会忍不住,再次反叛了。”。。

    “多尔衮在东南半岛动作频频,主要是针对暹罗,但暹罗实力颇为强大,互有胜负,又一次还攻入了南安南的腹地,代善战死了。现在他们还在东南半岛最北端进行绞杀,胜负难料。目前来说,不会影响北安南……”

    孙承宗说的是言简意赅,从里到外都给说了。

    朱栩听完,左手落子,目光平静如水,道:“还算好。德川幕府要是沉不住气,就将九国岛变成倭国的坟墓!让蒙古的骑兵做好准备,多尔衮那边也注意观察,时候到了,就调他们去九国岛。”

    这已经大明的既定战略,孙承宗点头,道:“是,臣已经命军情处在密切注意。”

    正事差不多说完了,朱栩也交代一下宫内的,便道“煓儿没事,整个后宫都在看着,你们就不要没事上奏本,要求探视了。”

    外廷这些大人们对他这个皇嫡子关注异常,动辄就上奏本劝诫要好生照顾,不能区别对待,要有嫡子该有的待遇,甚至还怕朱栩加害他,不时的要探望,当真是千奇百怪。

    毕自严等人对这位嫡皇子,将来的太子,皇帝的关注确实超乎寻常,恨不能养在宫外,由他们看护。

    这里有着复杂的心思,不能言说。

    毕自严与孙承宗同时倾身,毕自严说道:“朝臣是一片关心,虽有些过了,但情有可原,臣等回去之后,会稍微压一压。”

    朱栩对他们的心思自然是了如指掌,没有点破,刚要说话,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家伙的走进来,颇为礼貌的行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毕自严,孙承宗眉头微皱,还是齐身行礼,道:“臣见过大殿下。”

    五岁的朱慈烨,虎头虎脑,如同一个小胖墩,站在朱栩不远处,小脸白净,大眼睛眨动,就是显得有些……懵懂。

    毕自严,孙承宗对于这位大殿下深怀警惕,没有过多的热情。

    朱栩招手,道:“跟父皇说说,今天先生都叫了什么?”

    小家伙走上前,仰着小脸,道“先生讲了大学,但儿臣听不太懂。”

    朱栩笑着摸了摸他的头,道:“不懂不要紧,慢慢学就是。”

    小家伙轻轻‘嗯’了声,道:“父皇,儿臣想给先生送些礼物。”

    朱栩一怔,又摸了摸他的小脑袋,道“尊师重道,你比父皇做的好。刘时敏,带烨儿去藏馆,让他自己挑,挑什么都行。”

    刘时敏走进来,道:“是。”

    小家伙退后一步,行礼道:“儿臣谢父皇。”

    朱栩笑着看着小家伙离开,拿起身边的茶杯。

    朱慈烨与朱淑娴是朱栩的长子长女,大女儿倒是生龙活虎,这大儿子就差了点,李解语从小到大给小家伙吃了太多好东西,令他五岁就成了小胖墩。

    毕自严,孙承宗看着朱栩对朱慈烨的格外疼爱,不由得对视一眼,双方都能从彼此的眼神里看到一丝深深的担忧。

    朱栩对他们的神情恍若未觉,道:“年终大议准备好,到时候在京三品以上的都要去听。”

    “遵旨。”毕自严,孙承宗道。

    朱栩点点头,没有再多说。

    大明的朝局已结算是稳固,现在就是要按部就班的推进既定计划,完成国政大计。

    毕,孙二人话音未落,曹化淳走进来,拿着一道奏本,道:“皇上,陕西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本。”

    “是谁的?”朱栩倒是神情平静,没有因为是八百里加急而动容。

    毕,孙二人眉头一挑,看向曹化淳。

    曹化淳递过奏本,道:“是陕西巡政御史上的奏本,他们清查了陕西历年的赈灾钱粮用度,发现有很大出入,尤其是现在的巡抚温体仁,巡政御史怀疑他们与相关官员勾结,贪污赈灾银粮,变卖粮食,谋取私利……”

    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