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断大明- 第6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力……”

    朱栩对宋应星这个态度,很满意。以往,他说的很多事情,内阁六部总是态度暧昧,需要他反复施压,但宋应星在这方面,更容易接受,甚至于说,这是他的本心想法,无需朱栩说太多,更不需要施压。

    朱栩点点头,道:“朕知道,现在有太多问题存在,很多人的看法各不相同,相互掣肘,拖后腿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个在朝廷朕有办法处置,但在政院以及附属的各书院,学院等等,一定要做通思想,不能压着,堵着,堵不如疏。真要有什么问题,那就开会,开大会,经常开,直到他们思想通畅为止!天道不足恤,圣人不足畏,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大胆的向前走,遇到疑惑也要学会去验证,不能揣着一肚子疑惑走路,这样于己于国有害无益……”

    尽管朱栩的话已经搂着说,但质疑‘圣人’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宋应星本的是‘求真’治学之念,对朱栩的话倒是很赞同,但张荣穘却皱眉,看着朱栩的背影,欲言又止。

    朱栩等人走在一处小树林,刚要再说,曹化淳忽然上前,道“皇上,大殿下。”

    朱栩脚步一顿,转头看去,只见小慈烨蹲在小路的青石上,看着路边的一个草丛。

    朱栩走过去,居高临下的看去,只见草丛里有一个鸟窝,几只雏鸟挤在一起,身上湿漉漉的,好像刚淋过雨。

    小慈烨见朱栩过来,抬起头看向他。

    朱栩看着小家伙,没有说话。

    宋应星,张荣穘等也围过来,目光看着小慈烨,而后面带微笑。

    小家伙看着朱栩,又看了眼三只雏鸟,又看向朱栩,眨着眼,似乎想说什么。

    小家伙的表达能力还不足,朱栩蹲下来,微笑着道:“要是觉得它们可怜,可以捧起来,带回宫,让你母妃养起来,这样就不会饿死了。”

    小家伙双眼一睁,伸手就捧起鸟窝,小心翼翼的放在怀里,站在朱栩身边。

    宋应星见了,微笑着向小慈烨,道:“殿下,雏鸟可以喂一些馒头屑,或者小虫子,过个十天左右,就无大碍,再大些,就可以让它们飞走了。”

    小慈烨看着雏鸟,抬头看向宋应星道:“母妃。”

    虽然含混,宋应星听懂了,接着就明白,抬头看了看树,道:“它们的母亲已经出去了,还没有回来。”

    小家伙眨了眨眼,一伸手,将鸟巢递向宋应星。

    宋应星一怔,有些没反应过来。

    张荣穘忽然笑着,道:“大殿下有仁德之心,不忍鸟雀母子分离,来人,将鸟巢放到树上。”

    宋应星醒悟,连忙接过来,递给一个政院的侍卫。

    那侍卫接过来,三两下就爬了上去,将鸟巢放到原本的位置。

    张荣穘脸上笑容越多,看着朱栩道:“皇上,大殿下有仁德之风,实属我大明之福。”

    朱栩瞥了他一眼,小孩子的性情,与‘仁德’有什么关系,要是让张荣穘这样的人做慈烨的老师,教出来的还真可能是一个‘仁德之人’。

    朱栩没理会他,拉过小慈烨的手,再次向前走,道“烨儿已经快两岁,可以开蒙了,宫里在给他找老师,你们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宋应星道:“回皇上,我们接到太后娘娘的懿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

    实则上,大明皇子,尤其是皇长子,嫡长子的教育,一般都是由翰林院负责,从翰林院里挑选,这也是‘无翰林,不入阁’的由来。现在后宫直接要求皇家政院来遴选,确实有些为难他们。

    还有就是,皇长子这个身份比较复杂敏感,毕竟中宫娘娘还无所出,日后要是有嫡子出,这位皇长子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可要是中宫无所出,那这位就是铁板钉钉的未来皇帝!

    “建安伯,你说?”朱栩看向张荣穘。

    建安伯,是张荣穘的爵位。

    张荣穘上前,神色恭谨的道:“皇上,为大殿下选师,事关重大,臣认为,当由内阁精挑细选,方不至于差错。”

    朱栩停下脚步,背着手,右手食指与拇指摩擦着,片刻道:“科举名单出来了吗?”

    宋应星道:“还在加紧阅卷,虽然没有具体名单,但大致臣已经知晓,没有意外,孟兆祥,魏学濂,于成龙三人是一甲,曹鼎蛟,姜永昌,何珪缮等会是二甲,三甲共三十百六十名,预计明天会有完整的名单。”

    朱栩听着这些名字,暗自点头,道:“出来后,先送到内阁,审议无误后,再做公布。”

    “是。”宋应星道。

    “孟兆祥,魏学濂现在在哪里?”朱栩忽然又道。

    宋应星想了想,道“回皇上,政院近来在向各地富户募捐,得来的钱粮用来修建一些‘公房’,给政院的师生临时居住,孟兆祥,魏学濂都不是京城人,应该在公房内,皇上是否要召见?”

    朱栩摆了摆手,道:“暂时不用,回去之后,将你们政院研究的一些进展,成果,汇总起来,拿给朕看看,对皇家政院的规划,发展方向,侧重点等,也要。”

    宋应星连忙抬手,道:“臣遵旨。”

    朱栩看着前面,树林尽头,有一群人坐在水旁,道:“你们去忙吧,朕随便走走。”

    宋应星与张荣穘对视一眼,虽然有些不放心,还是道:“臣等遵旨。”

    朱栩牵着小慈烨,慢慢向前走去,青石小路两边都是树木,尽头是一条河,左侧不远处有一处高地,十几个人男男女女坐在那。

    朱栩等人悄悄走近,站在林子里,不远不近,恰好挡住他们身形。

    其中一个男子,声音颇为激昂,道:“我大明承平两百年之久,各种污秽积攒无数,当然要强力清扫,‘新政’是必然之举!”

    另一个男子立即接着,道“我不反对革新,但是如此大规模的革新,难道就不怕重蹈王莽覆辙吗!?”

    “王莽乃是篡位,失天下人心,与当今岂能一样?”

    “王莽虽然得位不正,但当时确实天下归心,可依旧是板荡滚滚,万民于水火,逼得光武中兴,与当今何其相似!”

    “我倒是认为,‘新政’不是必然之举,而是无奈之举,但凡有其他方法,又何须如此激烈,将天下人都给得罪了个遍!”

    “‘新政’之期,在浴火重生,重建煌煌大明,‘新政’之厄,在于引火烧身,若是不能完成,必然玉石俱焚!”

    这群人都是二十左右的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语气日渐激烈,对‘新政’的态度有的强烈支持,有的保留支持,有的是‘中立’,也有几个冷眼旁观。

    朱栩背着手,静静听着。这些人的话,具有普遍代表性,可以看得出现在的士林对‘新政’的真实态度。

    这个时候,一个女子的声音突然响起,清脆且果断,令朱栩双眸微睁。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起风了()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并不是‘新政’应不应当,而是它的得失利弊!‘新政’已经进行多年,现在谈这些已经晚了……”

    “我认为,‘新政’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并且‘新政’的政策很多是具有前瞻性,长远性,不能盯着眼下,计较一时。长城并不是一天建造,如此庞大的‘新政’计划,哪怕用上十年时间,我认为都不算长……”

    “比如‘景正税法’,‘大明新律’,‘景正田亩制’,这些都需要时间,不会一蹴而就……‘新政’已经到了这个关口,只能前进不能退,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何种目的,我们都应该护着‘新政’向前走,直到成功……若是‘新政’在这个时候崩盘,那后果太可怕。”

    “任何人想要阻碍,拖延,或者废除,都是居心叵测,其心可诛!”

    女子说的又快又长,字字清晰,不远处的朱栩听的是一清二楚。

    朱栩的神情微露讶色,看向那人群,是一个女子,带着一个奇怪的薄面具,看不清面容,大概十七八岁模样。

    她的话音落下,一群人好似都被镇住了,久久没人说话。

    朱栩笑容浓厚,转身道:“都说高手在民间,这位小姐的见识不错,说的也不错。”

    曹化淳上前,道:“皇上,要不要招过来,皇上与她聊聊?”

    朱栩笑着摇头,道:“这些,放在朝廷中,都是浅显的道理,就是外面一个小姑娘说出来,朕有些惊讶罢了。”

    曹化淳会意,跟着朱栩原路返回。

    这个时候,人群中犹如众星捧月的女子忽然抬起头,恰好从林子中隐约看到朱栩的背影,眸光微闪。

    “尚小姐,你说的对,我们现在是应该为‘新政’匡扶得失,拾遗补缺,不应该讨论是否适当……”

    朱栩隐约听到背后还在议论,已经没有在意了。

    正走着,忽然间慈烨的小手用力拉住朱栩,他仰着小脑袋,抬着手道“父皇。”

    朱栩抬头看去,只见刚才的鸟巢中,一个母鸟正在给几个小鸟喂虫子,传出清脆的叽叽喳喳的声音。

    朱栩低头,看到小家伙眼中熠熠生辉,小脸都是兴奋之色。

    朱栩微笑,陪着他站着。

    在朱栩陪着小慈烨的,毕自严已经在九江府,视察长江河道。

    江。西巡抚樊一蘅等官员陪着,介绍着。

    毕自严面色黝黑,目光炯炯,一直面无表情,他走不了多远,就让他带过来的人认真检测一番。

    樊一蘅等江。西官员心里忐忑,知晓朝廷对地方官员并不放心,这要是当场查出什么,他们都得倒霉。

    樊一蘅倒是镇定,道:“大人,下官来江。西后,就曾多次派人检查,今年防汛司来检查前,下官也亲自复查了一次,没有偷工减料,都是实实在在,今年没有出现大涝,这些堤坝起了大作用……”

    毕自严已经检查了十多处,这里的水泥,堤坝,护栏都是没有问题,脸色这才好看一些,看着樊一蘅道:“嗯,当初皇上就曾夸奖你,用心务实,大胆谨慎,今年没有出现洪涝,朝廷也是松口气,不负圣望,本官也满意,会在内阁给你记上一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黄河长江不出现洪水才是奇怪,朝廷几乎是每年拨银子,每年有洪水,循环往复,没有停歇。

    樊一蘅是一个儒雅的中年人,面上白净,俊逸,给人春风和煦之感,他道:“下官不敢居功,这些都是工部制定的工程计划,为此徐尚书来了不止一趟,工部请的监事有四五波,轮流检查,就是为了防止偷工减料,欺骗朝廷,造成更大后果……”

    毕自严走在水泥石堤上,看着还未曾消退的大水,心情好了不少,微笑着道:“从崇祯初,皇上就拨下了大笔银子,哪怕今年,还有高达八百万,要是再出事,本官就拿徐大化的人头祭奠遭灾的百姓……”

    樊一蘅等人分明听得出这是毕阁老对工部尚书徐大化满意的调侃,都报以微笑。

    毕自严走着,道:“江。西的情况,比我,比朝廷预计的要好些,你们的奏本我也看过了,有计划,有目标,可执行,很不错……”

    樊一蘅等江。西官员都是长长松口气,毕自严到底是‘首辅’,他要是对他们不满,他们与回家种地就是一句话的距离。

    毕自严看着滚滚的大水,道“现在大旱大涝并行,要做好储水,应对干旱,农事无小,不得大意。各地的水库要继续扩大,再建,打井的成本比较大,量力而行……现在国库紧张,工部的工程最早明年底就会结束,收尾的事情就交给地方,你们要有心里准备。另外,朝廷的赈灾力度也会削减,移民的事,还要再等两三年,可以预先登记,准备一下……”

    樊一蘅听着,顿时倍感压力,现在地方上的财政无力,赈灾基本上靠朝廷,要是朝廷不再支持,地方上的压力将无比巨大。

    这些毕自严早就决定好,不容樊一蘅等人说话,又道:“傅昌宗不久之后就会入阁,朝廷对一系列的‘新政’的推动会前所未有的加大力度,地方上的懒散,塞责,推搪的行为不准再有,否则朝廷会采取断然手段,绝不会再纵容……”

    樊一蘅神色微凝,低头不语。

    地方上对‘新政’还是有保留的,很多政策没能切实落地,若是朝廷强压下来,地方上还不知道怎样的群魔乱舞。

    毕自严在江。西待了不少日子,该考察都差不多了,便道:“本官不日启程回京,你们的议员要抓紧选好,年底之前进京,今年有太多的事情要预估,审议,确定,他们能帮上大忙……”

    在朝野看来,这些‘议员’是各省的代表,将会对朝廷的政令上传下达,也会将地方的意见传递给朝廷,类似一个中间人的角色。

    “是,下官明白。”樊一蘅道。他也没有多在意这个‘议员’或者‘国家议会’,并不曾多想。

    毕自严脚步停下,抬头看向南方,神情矍铄,目光如电,道:“其他人差不多也要回京了……”

    毕自严还没有说完,一阵冷风吹来,吹在众人的脸上,撩起发丝。

    起风了。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波澜涌() 
    皇家政院的阅卷速度很快,第二天一大早,录取的名单就送到了内阁。

    孙传庭带着名录,来到三楼朱栩班房,站在朱栩御桌之前。

    孙传庭道:“皇上,孟兆祥,魏学濂,于成龙是一甲,其他名录等皆在此,请皇上御览。”

    曹化淳上前,接过来递给朱栩。

    朱栩神情平静,慢慢翻着,暗自点头。这与宋应星告诉他的很相似,几乎没有什么变动。

    朱栩看着一个个名字,有些人熟悉,大部分不熟悉,有的偶尔在哪里听过,看过,不出意外,八成以上都是政院出来的生员,其他的也跟政院千丝万缕。

    “吏部那边是怎么安排的?”朱栩道。

    不说今年的科举,一年到头,吏部那边的考核,升调也该有计划出来了。

    孙传庭道:“吏部那边打算依照他们的资历,进而分配到地方,未来几年都是如此。”

    朱栩端起茶杯,没有说话。

    孙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