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断大明- 第4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吴有为一见,成热打铁的道:“老大人,我听说傅昌宗现在告病,咱们也可以在户部动一动,若是能取的一些关键位置,不说权力多了,起码能掌握不少钱粮。”

    王纪没有说话,面色带笑的看向道士。

    道士却皱眉,道:“近来朝局有些诡异的很,周应秋,傅昌宗都是皇帝心腹,执掌户,吏二部,他们若倒,皇上的威信必然大减,按理说不可能,偏偏现在两人都足不出府,朝野却没有多少异常动静……”

第八百四十六章 甚嚣尘上() 
王纪看着道士的表情,神色也是微沉,道:“仙师,你有什么看法?”

    吴有为心里更是一紧,转头看向道士。

    他其实也不傻,心里早有疑惑。近来朝局风波诡异,实在难以看清楚。他们是要做大事的人,怎么能看不清?

    道士眉头一展,看着二人笑道:“当今皇上在某些方面来说确实英明神武,对朝局的掌控远超历代,直追太祖太宗,不过他也有缺点,那就是遇事急躁,凡事都想一蹴而就,好大喜功……从崇祯元年到现在,他已经掏空了大明的底子,不管他现在想要做什么,稍有不慎就是满盘皆输……我们无需担忧,只要借机壮大自身,在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扶社稷于即倒……”

    王纪听着很是满意的点头,道:“仙师之言甚合我意。”

    吴有为心里是安心不少,道:“那明日旨意一下,我就去接杨大人出狱,反正是我上的奏本,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道士道:“还不行,皇上赦免杨大人以及东林党还是有其他心思的,咱们不妨静观其变。”

    王纪面色不动,一会儿赞同的道:“仙师说的不错,当今皇上的帝王心术堪比太祖太宗,前车之鉴已太多,我等还需慎之又慎。”

    吴有为心里很急切,有些不甘心的道:“是,那我让人暗中照顾一下,请杨大人留在京中。”

    王纪与道士对这个都没有意见,静了一会儿,王纪看向道士道:“仙师,关于商行的事情进行的怎么样了?”

    道士微微躬身,道:“贫道已经命人在南直隶准备了,他们都是身家清白,与东林没有牵连之人,并且组建的商会仅次于赤羽商行,那个布木布泰非常支持,还以低价卖给了我们五十艘大小船只,给的航线也都是最好的,最迟明年二月就能给我们……”

    王纪双眼微睁,笑着道:“那就好,海贸利润巨大,有了银钱我们就能做很多事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钱寸步难行。

    道士仙风道骨,道:“除了海贸,还有其他商会也将陆续建立,都是暴利行当,一年百万不在话下。”

    吴有为听着也是喜上眉梢,有了银子就好办太多事情了。

    京城再次飘起了大雪,将京城又一次的笼罩在白色之下,更加寒冷的气息在京城弥漫,聚而不散。

    鱼藻宫。

    朱栩坐在屋檐下,怀里抱着小慈烨,在煮着小火锅。

    一大早要吃些清淡的,小家伙早就吃饱了,这会儿抓着朱栩的衣襟,大眼睛乌溜溜的转。

    火锅里都是清淡的素菜,朱栩就着馒头,喝着稀粥,倒是相当的惬意。

    李解语怀里抱着长公主朱淑娴,一边轻哄着一边向朱栩道“皇上,臣妾已经命宫女收拾坤宁宫了,年前应该能布置好。”

    朱栩拿着一块豆腐皮在小慈烨眼前晃了晃,送入自己嘴里,小家伙连忙伸出双手,咿呀的喊。

    李解语轻轻一笑,道:“乾清宫里的几个地方已经收拾妥当,今天可以住进去,生活起居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朱栩点点头,道:“嗯,刘时敏,让人搬吧,今天晚上就在乾清宫过夜,正殿,侧殿,暖房都要收拾出来。”

    “是。”刘时敏应声,转身出去。

    刘时敏刚走,曹化淳就冒着大雪而来,道:“皇上,圣旨已经盖印,奴婢是否去传旨?”

    朱栩的筷子夹了个快白菜,在锅里刷了刷,没有立刻说话。

    赦免东林党,其实是覆灭东林党,同时也是彻底的消灭党争,清除所有余毒。

    但仅仅是赦免是不够的,还会引起一系列新麻烦,这些自然都不是朱栩想要的,他还有后手。

    “去吧。”朱栩好久才道。东林党人的动机其实是好的,但形式方法,手段,导致的结果都是万万不可饶恕!历史上明朝的灭亡,东林党也占一大部分原因,已经不能用一句好心办坏事来形容或者论断。

    “遵旨。”曹化淳应声,带着圣旨,冒着雪出宫。

    一大早上,整个京城都很是安静,尤其是午门外的各大衙门,所有人的目光都齐聚向刑部。

    杨涟曾经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帝师,朝堂上东林大佬,他的特赦,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很多人也都在猜测,他的赦免是否意味着朝局会发生某种变化,东林党是否会再出众正盈朝!?

    刑部尚书张问达班房,他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觉,正在看着各地关于刑狱司的奏报。

    各地刑狱司目前还只做到了省级,省府级,其他府县做的都有些样子工程,并没有实际的改变,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单靠刑部的压力是不够的,需要当地巡抚衙门,府县衙门的通力配合才行。

    张问达也不是吃素的,他决定要好好立一次威,给明年开个好局!

    廖昌永从外面进来,道“大人,圣旨就要到了,咱们不做点安排吗?”

    张问达也是东林旧人,闻言神色不动,淡淡道“不用,待会儿刑部侍郎,郎中都随本官出去,前往督政院,本官有要事要与督政院商议。”

    廖昌永一怔,道:“大人,这是何意?”

    “你去通知吧。”张问达漠然道。

    廖昌永看着张问达,心里猛的醒悟,道:“是大人!”他知道了,张问达是要彻底与东林党划清界限,不管杨涟将来能否再次复启,张问达都与杨涟没有任何关系,再也不会有任何瓜葛!

    当曹化淳到达刑部的时候,张问达等人已经离开,留下了一个空的刑部。

    曹化淳进入刑部大牢,直接来到了杨涟的牢房前。

    杨涟这些日子一直有些神思不属,经常发呆,头发慢慢的白了一大片。

    他想要保住的名节没有了,他注定背负历史的污点,被后世人唾骂,他想要以死明志,可死而不得,只能煎熬的活着。

    最终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要为自己翻案,为东林澄清,为他的名节正名!

    有了这个目标,他心里涌起巨大的勇气,不通畅的念头瞬间通达,目光灼灼,好似要燃烧。

    “杨涟接旨!”曹化淳站在牢房之外,看着杨涟扬声道。

    杨涟整理着衣服,又拢了拢头发,跪地道:“罪臣接旨。”

    曹化淳面无表情的摊开圣旨,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罪囚杨涟,东林党首,党争元凶之一,为恶众多……念反省深刻,认罪清醒……故特赦罪责,戴罪赎罪……钦此。”

    杨涟跪在地上,眉宇拧结,这些他都不认同,压着怒火,沉着脸,道:“罪臣接旨。”

    随着杨涟话音落下,牢门打开,曹化淳托举着圣旨走进去,将圣旨递给杨涟。

    杨涟安静的听完,脸色更加难看的接过圣旨,站了起来。

    曹化淳抱着手,看着杨涟道:“杨大人,旨意已下,你还需上奏一道请罪奏本,一定要言词深刻,万不能糊弄了事。”

    杨涟眉头又皱了皱,虽然是应有之议,他心里还是万分难受,脸角抽了抽,道:“是。”

    曹化淳又看了他一眼,转身离去。

    没多久杨涟的家人走进刑部大牢,给杨涟带来了新的衣服,杨涟梳洗一番,焕然一新的走出了大牢。

    随着杨涟被赦免的还有一些其他东林党,都是些小虾米,跟随在杨涟身后,拥拥堵堵二十多人。

    刑部大门外,有近百收到消息的人在等着,一个个都面色激动,一见杨涟真的出来,纷纷上前,大喊大叫。

    “恭贺杨兄开释!”

    “贺喜老大人重获新生!”

    “下官见过老大人!”

    “学生见过杨师!”

    从六七十老者到十六七岁士子,每一个都很激动,仿佛不是来迎接人出狱,倒是来见再生父母的。

    更远处,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观望,却再无人敢上前。

    官场里不乏聪明人,杨涟以及东林党一干人的特赦谁都不清楚是好是坏,在没有弄清楚皇帝、内阁的目的之前,朝野的一干人几乎没有去迎接杨涟的。

    杨涟脸上那副臭脸总算好了些,颌首示意,走下阶梯。

    他没有说话,没有坐轿子,没有上马车,就是一路平平淡淡的转道出了东长安门,一路向东。

    城东聚满了达官贵人,勋贵公卿,宗室王爷,杨涟这一路走来,如同游行一般,身后跟了不知道多少人,成群结队,呼喝如沸,将长安街都给堵塞了。

    两旁,窗户,门口更是不知道多少人在围观,形成了今天最热闹的画面。

    “东林党还是如此可怕,朝廷的这次赦免,怕是错了……”

    “是啊,杨涟这个架势,朝廷就是有意压制怕是也压不住。”

    “这个场景要是内阁六部的大人们知道了,还不知道是什么感想……”

    总有些旁观者清的人,看的是一个分明,都在心里轻叹。

    这样的事情自然瞒不过内阁,现在朝廷中的原东林人已经屈指可数,孙承宗,张问达是佼佼者。

    孙承宗一直秉持中立,坚决不涉党争,不谋权,不图利,这是他能立足内阁的根本,听到消息只是面色复杂的看了眼窗外,没有多言。

    张问达已经彻底与东林切割,对此是置若罔闻。

    倒是内阁毕自严听着直皱眉头,他对东林党的观感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越发的厌恶,心里怒火升腾。

    杨涟的行为无异于一种宣示,宣示他出狱了,宣示东林党回归。

    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千人万态,喧闹顶天。

    虽说这样的举动有些嚣张,但终归是刚刚赦免,有人腹诽却也不会有衙门去干涉,任由杨涟从西到东,回了家里人临时买的宅子。

    杨涟以及东林党正式被赦,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波澜,滚滚荡漾,无数流言蜚语涌动而出,甚嚣尘上,遮盖京城,并且飞速的向四周传播,引起更大的动静。

    这些都与宫里无关,虽然还有零星的雪花在飘,可从景阳宫到乾清宫,宫娥,内监忙碌如潮,不停的在两宫之间穿梭,搬运,布置。

    乾清宫已经收拾一阵子,暖阁,寝宫,正殿已经能使用,朱栩这会儿已经在暖阁。

    刘时敏带着人在暖阁里来去匆匆,他要将朱栩平时在御书房用的东西都搬到这里来。

    朱栩坐在软塌上,床底是火炕,热烘烘的,寒气减去大半,手里翻着奏本,低着头在看。他身后不远处,朱淑娴,朱慈焱两个小家伙并排躺着,双手双脚动着,不时发出咿呀,呜哇的含混声。

    刘时敏忙了一会儿,从外面进来,上前道“皇上,杨大洪明目张胆的从东长安门穿过,有数百人尾随,场面颇为浩大,从者云众。”

    朱栩神色不动,头也不抬的道:“名单记录了吗?”

    刘时敏抬头看了眼朱栩,而后低头道“记录了一百二十人,现在名单上已经超过五百了。”

    朱栩眉头一挑,笑着道:“不错,继续盯着别放,我大明不缺人才,越多越好。”

    “是。”刘时敏道。他手里的那份名单,几乎一直都在不断增加名字,这个名录不是一般人能上的,将来真的若是‘重用’或者发配,那都是举家而走,这个数字就会十倍以上的翻!

    远赴海外,归期难求,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

第八百四十七章 炽烈如涛() 
皇帝从住了多年的景阳宫搬入乾清宫,这里面有着极其重大的意味。

    内阁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内阁里现在的两人都很清楚,这是皇帝亲政的一个步骤,表示着皇帝将更加的主动,强势。同样的,对于权力,‘新政’将形成更磅礴的,不可阻挡的力量。

    内阁偏庁里,毕自严与靖王对坐,正在喝茶‘闲聊’。

    毕自严名义上是左次辅,除了没有首辅大印,在朱栩没有入主之前,基本上也与首辅无异。靖王在内阁排第三,仅次于左右次辅,是定制,不能升,不能降,四年一期,可连任两年,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存在。

    毕自严手里端着茶杯,望着外面零星的雪花,道“王爷,关于六部的革新文稿,你看过了吧?”

    靖王虽然主掌督政院,可也是内阁辅臣,该参与的事情也不能落下,同样抱着热气腾腾的茶杯,道:“嗯,看过了,总体来说还算平稳,不过小王有个建议。”

    毕自严意外的转头看了他一眼,靖王在内阁颇为谨慎,甚少‘建议’。

    靖王稍做沉吟,道:“关于六部的改革,不能只是内阁决定,还需六部尚书配合,首肯。”

    靖王的意思很简单,虽然说六部中最重要的两位,户部尚书傅昌宗告假,吏部尚书周应秋‘另调他用’,可这两位依然对两部有着实实在在的掌控权,并且在其他四部尚书中,有两个与他们是站在一起,其他两个也或多或少的受他们影响。在内阁没有完全掌握权力,树立权威之前,一昧强硬‘夺权’是行不通的。

    毕自严内心来说,是不想与六部尚书多废话,直接‘制度上’的夺权,可听着靖王的话,神色微动,若有所思了一会儿道:“好,待会儿本官出宫,出去走一趟。”

    靖王抱着茶杯,望着窗外,静静等着。毕自严与他说这些,其实等同于‘通知’,并没有商议的意思。内阁现在的政务基本上都把持在毕自严一个人手里,靖王无意插手,即便有意其实也插不上。

    毕自严确实也就是来通知一声,让他的这些计划变成内阁的集体筹谋,安静了一会儿,毕自严又道“外面的事情,王爷知道了吧?”

    靖王转头看了他一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