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断大明-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时心里在思索,刘太妃不可能简单的只为帮他拉拢李家,一定有什么深意。

    李解语又看了眼朱栩,疑惑的在心里道:‘难道这个皇上是个孝子?’

第两百八十四章 旧势力与新势力() 
朱栩在仁寿殿待了半晌,都是刘太妃追忆往昔,回顾过去。

    说来也奇特,李成梁活到现在也快百岁了,居然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孙女。

    这李解语坐在刘太妃边上,倒也不怯场,有问有答,声音没有南方水乡的娇柔,倒是透着一股英气。

    朱栩悄悄瞥了眼她的手,白皙如常,捏着手绢的手势却如同我枪。他有若有所思的抬头看向刘太妃,心里暗自嘀咕,转头瞥了眼曹化淳。

    曹化淳微微点头,示意已经派人去查了。

    刘太妃今天的谈兴很浓,又拉着朱栩的手说道:“李家于我大明有大功的,皇上你可不能轻慢了解语,不然我可不饶你。”

    朱栩腰板一挺,一本正经的道“太妃放心,朕每天都领着她给您老看看,保证一根毫毛都少不了!”

    “那就好那就好,”刘太妃说着又看向张太后道:“我精力不好,太后,你可得帮我照应着。”

    张太后连忙笑着答应,一副看自家侄女的模样。

    又过了半晌,刘太妃精神不济,这才让朱栩领着李解语回宫。

    朱栩走在前面,李解语跟在身后,曹化淳则在身侧。

    朱栩一边走一边若有所思,刘太妃不是多管闲事的人,但有大智慧,擅隐忍,此事肯定有所蹊跷,思索许久也不明就里,不由得转头看向李解语。

    李解语脚步停下,捻着裙子微微躬身。

    朱栩细细打量着,暗自点头,小姑娘年岁不大,确实是个小美人,可惜的是,他还很小。

    在朱栩的目光中,李解语始终平静以对,不急不缓,没有任何的窘迫与不安。

    他心里暗奇,忽的开口道“你进宫是为了什么?”

    李解语道“民女四年前居铁/岭,去年逃入关内,投奔亲族。”

    朱栩刚要说话,不远处刘时敏领着钱谦益快步小跑过来。

    钱谦益穿着翰林官服,远远的就要拜道“臣钱谦益拜见……”

    朱栩一摆手,刘时敏从他手里接过奏本,递给朱栩。

    笔墨未干,显然钱谦益写的也是匆忙。

    朱栩翻开看去,眉头渐渐的挑了起来,洋洋洒洒数百字,都是文言,佶屈聱牙,朱栩看的很是吃力,需要细细琢磨。

    李解语立在那,一直平静以对,没有任何慌乱。

    朱栩看着,瞥了眼李解语,继续看下去。

    事情并不复杂,晚年的李成梁在辽东的一系列安排被御史弹劾,罢官归京,论罪中病死。他的几个儿子或战死活兵败自杀,几乎也都没有善终。

    唯一活着的就是三子李如桢,还是因为没有守好老家铁/岭,现在被关在天牢,论了死罪,但一直有人营救,加上李氏功勋卓著,门生故吏太多,朝廷有顾忌,一直留到现在。

    留在铁/岭的那一支,是李成梁族兄的孙子,李思忠,在辽东事败,铁/岭陷落后,他投靠了努尔哈赤,但是后金排外很严重,一切都是奴隶宗家,尤其是李家与努尔哈赤交战太多,恩怨夹杂,其中与四大贝勒中的阿敏,关系极其僵硬,几次想要致死李家都没有成功。

    朱栩慢慢的看着,心里琢磨出味道来,眯着眼看向李解语,道:“李思忠,想要复归我大明?”

    李解语轻轻一弯腰,道:“军国之事民女不知。”

    果然不是小事情啊。

    朱栩心里暗叹,旋即也有所明悟。刘太妃的目的只怕不止于此,辽东现在的那几大家族与李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李家,对于辽东的控制,他就会强上几分。

    而且,钱谦益的奏本里也有叙述,李成梁对沿海各地军务影响也很大,哪怕是现在,有他的故将在,处置起来也会轻松很多。

    朱栩一时间念头疯转,嘴里不由得感叹道“人老成精啊……”

    猛的又醒悟过来,这对老太妃不太尊敬,咳嗽一声,对着刘时敏道:“刘时敏,你给李小姐安排住的地方,不要离御书房太远,有什么地方想去的,派人领着,不用请旨。”

    李解语心里讶异异常,这不是她听说过的皇帝?面上不变,轻声道:“民女谢过皇上。”

    刘时敏领着李解语走了,朱栩站在原地未动。

    他思绪想到了太多,历史上,辽东诸多叛将,尤其是祖大寿等人,应该也是有李家的前列才投的降。

    又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那么第三个就容易的多了。

    朱栩背着手,心里转动着,自言自语道“李家归附,要好好利用……”

    曹化淳看着朱栩低语,上前一步,低声道“皇上,李小姐的母亲,出自戚家。”

    朱栩怔了半晌,然后才轻吁了口气,有种恍然大悟:“难怪,老太妃会这么上心。”

    戚继光镇守蓟州多年,威望远胜于李成梁,虽然戚家军已经没落,但影响力依旧在。相比于李成梁,戚继光对东南沿海的影响力就更大了,现在南方很多少数民族,还供奉戚家军,誓死效忠。

    若是有李家,戚家人帮忙,安抚各地因为军改的反对声,应该会有很大帮助啊。

    “看来,朕得好好照顾这位李小姐了。”朱栩眼神放光的嘀咕道。

    李解语被安排在景阳宫的偏宫内,倒是娴静,定时过来给朱栩‘问安’,简单闲聊几句,然后便去慈宁宫,仁寿殿,偶尔也会去御花园,但都不会与朱栩碰撞。

    随着李解语的到来,朱栩的注意力也都全部转移向辽东,各方面的情报也陆陆续续的报到了他这里。

    李家祖地在铁/岭,随着李成梁发迹,大部分都迁了出来,当年铁/岭一役,李家战死了大半,李思忠收拢了铁/岭李家残余投靠了努尔哈赤,现在是一个‘牛录额真’,不大不小的官,在后金并不显眼。

    倒是李家在与辽东当地的汉人,亦或者被劫掠过去的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要是李家能够归附,倒是个大事情,或许是一块隐藏着的多骨米诺牌……”

    书房内,朱栩一边翻着情报奏本,一边思忖着。

    “皇上,戚继光,李成梁,俞大猷,谭纶四人的旧部、后人已经查清了。”

    曹化淳手里拿着一个奏本,递给朱栩道。

    朱栩接过来,一边翻看,一边心里暗叹,老太妃确实是人老成精。他表面上看拥有近三十万大军,实则上根基不稳,尤其对地方上,近乎普遍的反对。

    但借助万历年间的名宿老将的余望,将大大有助于他稳定地方,收拢人心,继续推动改革。

第两百八十五章 孙承宗入宫() 
借着即将登基,年关的关口,朱栩开启了疯狂模式。

    从王公勋贵,三少三太,六部九卿,到各路督抚,科道,近乎凡是六品以上的官员,朱栩都见了个遍。

    然后就是参与各种文会,拜会杏林大佬,文坛名家,尤其是在野的曾经德高望重的朝堂高官重臣。

    紧接着派出内侍分头出京,带着圣旨,赏赐各地在官在野,有影响力的军政两界的大人物。

    景阳宫内,朱栩躺在藤椅上,闭着眼,胸口起伏,整个人,一根手指头都不想动。

    曹化淳端过来一杯茶,笑着道“皇上,还是有些效果的,不少人都给皇上说了好话,安抚人心很有成效。”

    朱栩哼哼了两声,深吸了口气,道“给朕?只怕是给信王的吧?”

    朱由检这一阵子也没有闲着,别说是新皇登基改元,哪怕只是普通年关,也是要大肆赏赐,感谢朝臣们过去一年的辛劳。作为总理大臣,他自然也责无旁贷。

    相比于朱栩的小毛孩,尤其是之前的‘胡闹’经历,朝野上下更喜欢信王。相比于朱栩的假惺惺,信王也更喜欢清流,尤其是东林人,你有情我有意,一拍即合。

    有了东林的帮忙与造势,一时间,朱由检威望盛隆。

    曹化淳对朱栩已经很了解,听着他的话也没有在意,道“皇上,孙大人预计明天就要到京了,奴婢已经安排了人,孙大人一进城就接进宫来。”

    朱栩费力的点了下头,道“嗯,再传旨四/川,命秦良明率军出川。行军要秘密,另外以将帅不合,调袁崇焕进京。”

    曹化淳愣了愣,点头道:“遵旨。”

    门外一个内侍走进来,道“皇上,李小姐来了。”

    朱栩睁开眼看过去,想了想道:“让她进来吧。”

    李解语进来,行礼后道“皇上。”

    李解语一如往常,稳妥安静,不急不缓。

    朱栩一点都不想动,还是坐起来,笑着道:“李小姐,有什么事吗?”

    李解语看着一脸疲惫的朱栩,心里也暗感疑惑,外界对新皇,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妖魔’,没有什么事情是朱栩干不出来的,但这几天相处在宫里,她发现并没有外界传说那么不堪。

    她微微躬身,道:“皇上,宫里可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民女做的?”

    朱栩抬头看着她,心里微动,笑道:“是不是觉得宫里无聊?”

    李解语抬头看了眼朱栩,又微低着头,道:“民女不是无聊,只是想为皇上分忧。”

    朱栩笑了笑,转头看向曹化淳,道:“太医院有女官吗?”

    曹化淳一怔,回忆了一阵,道:“以前有,现在没有了。”

    朱栩点头,看向李解语道“李小姐,冬天,宫里生病的人太多,有些病啊,只能女太医看,有没有兴趣学学医?”

    李解语看着朱栩,表情呆了呆。

    她想过很多种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朱栩会给她安排太医院。

    她只是呆了下,然后躬身道:“民女遵旨。”

    朱栩笑着点头,摆了摆手。

    曹化淳会意,对着李解语道:“李小姐,请跟我来。”

    李解语对朱栩微微一拜,跟着曹化淳转身出去。

    李解语一转身,朱栩又有气无力的躺了下去,低声嘀咕着:“要快点学,我要带你去辽东……”

    朱栩这一觉直睡到了天亮,直到曹化淳来喊,才浑身酸痛的醒过来。

    “皇上,孙阁老已经进宫了,正在换洗。”曹化淳一边看着朱栩梳洗,一边说道。

    朱栩点头,道:“嗯,弄点吃的来,朕跟孙阁老一起吃。”

    曹化淳答应一声,让人去安排。

    朱栩到了偏房,孙承宗已经在等着了。

    孙承宗一见,连忙单膝跪地道“臣孙承宗,叩见皇上。”

    朱栩看着他满脸的风尘仆仆,双眼血丝充斥,显然昼夜赶车,急切入京。

    朱栩心里微微感慨,这么一心为国的,大明不少,能合他心意的,怕也只有孙承宗了。

    “来,坐,一起吃。”

    朱栩笑着在桌子边坐下,对着孙承宗招呼。

    孙承宗也是进宫前随便对付了几口,看着朱栩,顿了顿便坐了下来,开口道:“皇上,除了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北方的几个重镇,其他该整编的,都整编的差不多了。”

    朱栩笑了笑,待内侍将饭菜上齐,朱栩拿起碗,道:“边吃边说,今天没有君臣,只当同僚。”

    孙承宗历任数朝也没有这样的待遇,没有见过这样的皇帝,心里激荡,躬着身,却没有吃,继续说道:“皇上,整编差不多完成了,西南诸省还好,有秦总兵压阵,各地还算稳定。不过其他地方,尤其沿海更省,湖广,广/西,不论是地方政务,还是军心都不够稳定,臣担心会出事。军改,太急,太快……”

    朱栩自然明白,点头道:“这个朕知道,最近朕也在忙着安抚,恩威并用,争取两三年内稳定下来……”

    这个其实是朱栩乐观估计,按照他的改革步伐,根本不会那么快,很有可能会激起更大的反弹。

    不过朱栩也无奈,危机迫在眉睫,大明又病入膏肓,不下重药根本没有效果,若不是有所顾忌,他甚至还想再激烈几分。

    孙承宗还不知道京城最近的大小事情,但却知道新皇登基,势必要大赏天下,确实是一个安抚人心,消减反弹声音的好机会。

    “皇上,想要稳住地方,首先要稳住军心,”

    孙承宗看着朱栩,斟酌着道:“臣认为,除了官位,银响之外,还要有功勋,以此笼络军心,外加严苛训练,优胜劣汰,训练出一支强军,只要军队稳住,地方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朱栩一边吃着米粥,一边点头。

    先军后政是他的战略,现在军制改革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要稳住军心,强兵强将。

    孙承宗的话,很显然也是知道他不懂军,说的都是认为他能理解的。

    不过对于军队,朱栩除了信任兵部,领军的将帅,在军队内部也安插了他的人,还有锦衣卫暗中盯着,并不担心有大乱子出来。

    孙承宗见朱栩听的认真,开始将沿海各省,尤其西南重镇的改制细细汇报。

    朱栩虽然通过锦衣卫,军政学院各方面都有了解,还是没有孙承宗说的详细,直观。

    朱栩吃完了,孙承宗还在说,事情太多,太复杂,哪怕孙承宗已经简明扼要,还是说了大半个时辰。

    “皇上,建奴的国书来了。”

    突然间,刘时敏领着孙传庭,快步走了进来。

第两百八十六章 小爽一把() 
刘时敏话音一落,孙承宗就脸色微变。

    他久在外面,还不知道黄太吉的事情,看着刘时敏进来,慌忙站了起来。

    孙传庭快步走进来,沉声道:“皇上,贼酋送来了国书,说是要与我大明结兄弟之邦,永世和善。”

    孙承宗眉头皱了皱,目中也一片肃然。

    建奴这么做,很显然是有了一种底气,要与大明平起平坐,其中透露的讯息,就是建奴的实力膨胀,开始有更大的野心了。

    朱栩有预料,可是听着孙传庭的话,心里还是一沉。

    他看向孙传庭,断然道“孙大人,兵部责任重大,朕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必须尽快稳定各军,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