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盗墓是违法的,这小子正在筛糠之际,刘豫温和且激动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响起:“你在哪个坟墓里捡的?能带我去捡吗?”
在这个士兵的启发和带领下,刘豫任命刘从善为河南淘沙官,谷俊为汴京淘沙官,专门干盗墓的勾当。
刨坟掘墓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那就是一个禁忌。不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谁能干这种事?这种人就该拉出去拖出去,jj切片炒青椒……
中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盗墓的勾当,除了曹操的摸金校尉校尉以外,在下能记住的就只有刘豫了。
人家曹操好歹还有点节制,毕竟那是乱世,曹操是为了让治下的军队和百姓吃上饭,而且当时的曹操还算不上政府,即便是这样,曹操还被冠以“卑鄙圣人”名号,而刘豫呢?只剩下卑鄙了。
毫无人性的盘剥也就罢了,而且刘豫这个人毫无远见。
在《大金国志》中记载说:“时有百姓醉酒骂豫:‘你是何人,要做官家!大宋何负于尔。’豫斩之。”
百姓在背后骂朝廷这种事情,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别说你治理的一塌糊涂,就算尧舜当道,那也有不同的声音。这么乱杀人,那就和宋朝“不杀上书言事者”相去甚远了。
沧州进士邢希载上书给刘豫说:“有大利害,乞引见。”这话说的口气极大。
刘豫被这气势给唬住了,立刻召见,老邢一番催人尿下的慷慨陈词:“若要遣使密通江南,不然结好西夏为援。”
刘豫说:“上国闻之,与生灵为害不细。”下令把老邢给剁了。
所谓“狡兔三窟”,老邢是在帮刘豫啊。
咱们来分析一下老邢的话。刘豫在灭不了大宋的情况下,最好能结好南宋,把自己弄成和张邦昌一样的人物。
就算免不了张邦昌的下场,也能给自己留个好名声。和西夏结好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两个都不受待见的国家,相互抱团取暖,相互认可,也是一种政治资本啊。当年战国时期的“五国相王”也是这个道理。鼠目寸光的刘豫看不到这一步,否者也不能急吼吼的干这个皇帝。
绍兴七年,刘豫在拆毁大宋汴梁宫殿景灵宫时,得到宋真宗赵恒的玉石像,刘豫莫名奇妙的下令将这个玉像给毁掉……
(本章完)
第214章 214和议的开始()
他为什么这么做?显然是要于大宋不共戴天,以讨得金国的欢心。
在下和那个百姓一样,就想问一句:“大宋何负于尔?”
那是人家祖宗的玉像,你这么干何事吗?是人干的是吗?国与国之间起码的尊重,人于人之间起码的尊重,你懂吗?老刘?
他当然不懂了,在下也较真了,刘豫把大宋除太祖以外,所有皇帝墓穴给刨了个遍,一个玉像能算什么呢?
金国的欢心那么好讨吗?你就是一条土狗,既没有当宠物的乖巧,也没有大型犬的凶悍,结局注定是悲剧的。
刘豫被废,降封为蜀王。
刘豫自觉冤枉,向完颜昌哀求申诉:“父子尽心竭力,无负上国,惟元帅哀怜之。”
完颜昌呵呵一笑,说:“赵氏少帝出京,老百姓燃顶炼臂,号泣之声闻于远迩。如今你被废,没有一个可怜你的人,你还解释什么?”
燃顶炼臂就是用香在头顶和手臂上焚烧,是一种苦行的方式,用以表现赤诚之心。
刘豫无话可说,要求到相州韩琦(北宋时期著名宰相)的住宅居住。
估计老刘是觉得皇帝干不了了,找找宰相的感觉也不错。
老韩家几代贵族,那是富得流油,岳王爷在没有发迹之前,就是种老韩家的地。虽经过战火的破坏,早已是人去楼空,但是宅院想来是豪华宽大的。
他也就想想罢了,完颜昌哪能让刘豫好过?按说完颜昌也为刘豫做“皇帝”出过力,不应该如此绝情,为何要做这种落井下石的事情呢?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刘豫太不乖巧了,竟然把完颜昌给得罪了。
刘豫当上皇帝后,眼里只有两个大腿,一个是金国皇帝,一个是完颜宗翰。完颜昌之流早被刘豫甩到一边了,要好处没好处,要好脸色没好脸色……
完颜昌见不到好处,就想借着视察工作机会揩点油。
刘豫发现了完颜昌的企图,居然只派儿子出去迎接。自己稳稳当当做在皇帝宝座上,把完颜昌晾再一边。还说什么自己现在是皇帝了,不方便和将军相见之类的话。
把完颜昌气得下面都湿了,恨不能当时就废了刘豫。
如果你是青花瓷,人不舍得踩你,如果你是狗屎,人不敢踩你。作为一坨彻头彻尾的狗屎,刘豫可以让所有不敢踩,可偏偏这小子非得装成一副狗屎做的青花瓷,你这就是找踹了。现在还有脸找完颜昌求情,你是自己找抽啊?
对完颜昌来说,报复的机会来了,得让刘豫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禽兽,刘豫一路上那个惨,比当年的徽、钦二帝来说不遑多让……
哎!放荡总在**前,纯洁总在肾虚后,平时不注意护理,岂能长久乎?用尽心计和手段,搞了那么多的钱,不去孝敬“爸爸们”,你留着究竟干嘛?刘豫啊刘豫,说你什么好呢?
不久,刘豫被降为曹王,迁居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
绍兴十三年(1143年),刘豫得病而死,大起大落的一生结束。
刘豫在历史上只能算一个小角色,可他的一生能让人悟出很多道理。
守住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养成一种良好的心态,过着一种从容的生活。风不吹,水静;尘不染,镜明。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放下那些不应该拥有的诱惑,守着一份宁静,用一颗安定祥和的心,面对岁月的苍桑,把一切都看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风轻云淡,豁然开朗,这不挺好吗?
“皇太子”刘麟命不错,被金廷启用为北京路都转运使,历中京、燕京路都转运使、参知政事、尚书左丞,复为兴平军节度使、上京路转运使、开府仪同三司、封韩国公。
齐国被废了,宋金之间的和议条件成熟了,宋朝派王伦向完颜昌乞求还河南、陕西两地。
宋朝的目的很明确,反正金国对土地也不敢兴趣,于其给刘豫这种货色,那还不如给我们大宋呢,这样双方更好的和平相处。
这个事情很奇葩,完全逻辑不通,人家不想要就给你?你闹呢?人家是你干爹吗?
你还别说,金国还真想当干爹。面对宋朝的和谈条件,完颜昌在没有请示完颜亶的情况下,就擅自做主说:“好报江南,既道途无壅,和议自此平达。”
完颜昌明显在装大尾巴狼,自以为自己这一派能量很大,趴着是日地球,躺着是日宇宙!你老别忘了,金国朝廷里不仅有完颜宗磐,还有人家完颜宗干呢。人家能听你的话吗?
不管怎么样,和谈算是正式开始了。
直接说和谈有些突兀,毕竟之前没提和谈的事,咱们先说一个人,让这个人把和谈的经过给引出来。
这个人叫王伦,字正道,他是真宗时代,宰相王旦的弟弟王勉的玄孙。
王伦年轻的时候没走正道,往好了说貌似大侠,实际就是一个无赖,到了四十多岁,还同市井恶少在汴京中游逛,整天带着一帮狗奴才,闲来无事上街调戏良家妇女……
靖康二年,汴京外城失守,钦宗皇帝到达宣德门。当时宣德门很混乱,失魂落魄的钦宗皇帝不能喝止,或者没心事喝止。
王伦也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对钦宗皇帝说:“臣能弹压之。”
一脸郁闷,一肚子苦恼的钦宗皇帝不管不问,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便解下佩剑教给王伦。
王伦拿到佩剑以后,大喇喇的说:“臣未有官,岂能弹压?”并说了自己的才干,毛遂自荐了一番。
钦宗皇帝有奶便是娘,立刻下取出纸张,写上:“王伦可除兵部侍郎。”
这个真是开玩笑,后来证明王伦确有才华,但是当时谁知道?兵部侍郎是什么官?那是兵部的二把手,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就这么轻易的给出去了?哎,钦宗皇帝真的是怂货啊,到了危机时刻,脑袋里装的全是屎。
(本章完)
第215章 215王伦的崛起()
王伦的目的达到,立刻提剑下楼,带着一起的狐朋狗友下楼。还真不是盖得,这帮小混混还真管用,局势真被这几个人给稳定了。
古往今来都这样,好人也好,坏人也好,没人怕君子,都怕比自己坏的的人,恰好王伦是个小混混,这种人最有办法搞定善良的老百姓。
在科考作为唯一做官手段的时代,王伦另辟蹊跷,用这种方式达到目的,冲这一点来说,王伦算的上是“不学有术”,也不是在江湖中白混的。
不过,王伦没能坐上兵部侍郎,当时的宰相何栗认为王伦就是一个小混混,就凭借这点功劳,进封兵部侍郎,这不乱套吗?于是王伦就依旧还是一个小混混。
老何这个人怎么样,咱们先不评论,但这事做的靠谱。任何一个职业的佼佼者,都需要证明,越是高位,越需要血与火的锤炼。轻易得来的牧民机会,不仅仅害了老百姓,也会害了自己。
建炎元年,朝廷派人出使金国。可满朝无人敢去虎狼之国,这可让人抓瞎了,最终有人想起了“侍郎混混”王伦。
“沧海尿流、方显英雄肾好”,人都是逼出来的,人才也是。王伦被任命假(代理)刑部侍郎,同阁门舍人朱弁为通问使。
金国就喜欢宋朝来使者,因为可以通过这些使者,让宋朝的当权者压制宋朝的将军和义军,所以完颜宗翰派遣乌陵思谋愉快的会见了王伦。
王伦对乌陵思谋说:“海上之盟,两国约为兄弟,万世无变。云中之役,我实馈师,赞成厥功。上国之臣,尝欲称兵南来,先大圣惠顾盟好,不许。厥后举兵以祸吾国,果先大圣意乎?况亘古自分南北,主上恭勤,英俊并用,期必复古。盍思久远之谋,归我二帝、太母,复我土疆,使南北赤子无致涂炭,亦足以慰先大圣之灵,幸执事者赞之。”
王伦这一通忽悠,还真把乌陵思谋给忽悠住了,说:“君言是也,归当尽达之。”
显然王伦不知道徽宗皇帝已在天会十三年去世。
乌陵思谋给宗翰汇报,宗翰当时就怒了,你小子是怎么办事的,让你去提条件的,怎么带着条件回来了?你难道不知道姓王的那小子是来碰瓷的?你个脑残?扣工资!
宗翰不仅没有答应,反而力主攻打宋朝,还把王伦给扣下了。扣住使者显然不是什么文明的事情。
金国一直都是野蛮且狡猾的,这也没办法,事情有对错,但是对的可能是输家。
这也是宋朝没人愿意做使者的原因,这些被扣押的使者,比较知名的有:王伦、宇文虚中、魏行可、顾纵、张邵等人,
王伦被关了禁闭,这一关就是好几年。
王伦那个郁闷呀,好歹自己也是一个“大侠”,这帮人野蛮人怎么就不待见呢?难道他们没看出来?为了不在这个地方蹉跎岁月,王伦没事就倚着长门高唱“和平歌”。
时光荏苒,局势发生了变化,金国主和派占据上风。王伦的“大宋好声音”传到元帅府的耳朵里。
元帅府一个“华丽转身”,王伦的“大侠”梦又开始了。
由于刘豫这孙子仗打的一塌糊涂,金国派遣元帅左监军完颜昌巡视南部边界,探听议和的可能性。
完颜昌也不知道探听出什么了,直接派王伦回宋朝回宋朝商议议和。
王伦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高官厚禄自不在话下,就连兄弟、儿子也都弄了官做做。就冲这个,咱们就该知道,宋朝对议和的期盼程度。
不过,宋廷并没有立刻准了议和,因为这个时候宋朝正猛揍伪齐呢。
到了天会十五年,王伦终于派上用场了,就是我们说的完颜昌议和。
过了一年,就到了天眷元年(1138)绍兴八年。
完颜昌与东京留守完颜宗隽入朝,把宋朝开出的条件上报给皇帝。
就这个条件来说,只要是个人金国人就不会同意,我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土地,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还给你呢?这么浅显的道理,谁都看的明白,所以完颜昌这说法就遭到了反驳。
往往事情就这样,说不通却能干通,事是干出来的嘛。
宗翰已经死了,宗磐的地位最高,宗干为了压制宗磐就搞了一个天眷新制,这个新制我们就不多说了,因为前面已经说了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废除勃极烈制度,改行辽、宋的汉官制度,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省(尚书、中书、门下)。
勃极烈制度其他的含义可以置之不理,他最大的能量是确定了兄终弟及的接班方式。
在宗法制没有确立之前的商朝,就因为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这两种继承方式的冲突,而生了九世之乱。春秋时期的宋国,也是因为继承制度出了问题,而有了五世之乱……
任何一个制度,都不可能无缘无故的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消亡。
在原始部落里,让正值壮年的人做老大,会给部落带来更多的物质,有利于整个部落的发展。所以最早的原始社会,一定是原始的民主社会,谁最强大,谁做老大,全民族共同选举。
随着物资的争夺,一个部落的首领,除了要努力的付出,还能享受权势的荣耀,于是私心就来了,为了能让自己家族守住荣耀,且不让部落衰落,那就从自己的家族里选出最强者,于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应运而生。
当人类脱离的原始社会,进入了一个物质较为丰富时代,不需要沐雨栉风带着大家加油干了。正值壮年不在是接班的唯一理由了。因为大家会觉得,那个位置栓条狗也行。
于是争斗在所难免,小则兄弟萧墙,大则举国动乱。继承制度必须要改变了,每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