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9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强势进入,传统的尊卑观念已经被打破,新得等级秩序开始建立。归化民也好,土著也好,都知道“首长”不兴旧得一套礼数。纵然有人还要跪拜磕头,也会被制止。但是在这里,她可是堂而皇之的坐着受礼,还要摆出一副“本该如此”的模样。

    这个时空真是太可怕了。李幺儿心想,原本对大明的一点好感已经荡然无存。

    王四娘进来之后照例又磕头请安,李幺儿起身客气了一句,叫她“不必多礼”。

    按照昨天她们谈好的安排,今天他们要去山上寻找合适的地方修建蚕房。

    “今天就有劳你了。四嫂子。”

    “哪里的话,这都是奴婢们分内的事情。倒是还要劳动姑娘去亲自去踏勘。”王四娘笑着说道,“只是姑娘这身衣服不适合上山,奴婢已经托蔡管家为姑娘准备了衣服。”

    当下拿来一套衣服。因为要去得很多地方是没有道路的,这身衣服穿着即不方便又容易挂破。所以预备下的是一身蓝布作裙,包头用的头巾和遮阳的斗笠――和她上山采茶的装束一样。

    李幺儿穿戴整齐,便由王四娘引路,一路往山上去。她随身带着一个挎包,里面装着笔、纸、卷尺、水平仪和温度计,随时可以大略的勘探地形和周边环境。

    蚕房对周遭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而且李幺儿这次来得目的还不仅仅是为了养蚕――她还要为农委会办一个蚕种场。作为接下来举办蚕农合作社做好准备。

    农委会在海南已经设立的一个蚕种场,但是蚕种的保存和运输条件都比较苛刻,不能千里迢迢的运输蚕种,只有立足于本地进行蚕种培育。

    既然是育种场地,对场地的条件就更为苛刻了。好在偌大的一座凤凰山有的是地方可以供她挑选。

    两人先是走了一段石板山路,渐渐的就离开主路,往小路上去了。

    这些路大多是赵引弓经营山庄之后才逐渐开辟的,大多是奴仆们去干活时候走得小路。大多没有铺砌,也比较狭窄。两边的树枝杂草茂密,走在其中很是费力。

    养蚕场最好要建在向阳的坡地上,其次周围要有树木遮阴防风,最后,为了工作生活方便,附近最好有水源。为了将来扩大规模起见,地方亦不能太小。受限于这些条件,凤凰山庄可选的地方并不是很多。

    王四娘和沈大当初受蔡实派遣,曾经在整个凤凰山庄的地皮和周边都走过一圈,看有无合适的种植桑树、茶树和养蚕的地方。所以哪些地方大概能够符合这位“李姑娘”的要求她心中是有数的。

    她带着李幺儿一路爬山穿林,先后走了四五个地方,但是李幺儿都不太满意。还要继续去看。王四娘倒有些佩服了,看着李姑娘也是个能吃苦的人,这么连着爬山穿林的,就是庄子里年轻一点的女孩子都喊吃不消,她倒是满不在乎,动作依然灵活矫健,说话更是爽脆利落,一点没有“身边人”常有的那种**样。

    太阳渐渐接近中天,王四娘把她带到了一处略略凹进去的山坡空地上。一条山溪正从坡地流下,在这里因为地势稍平,便在石间积起了一个比洗澡盆大不了多少的水潭,水塘清澈见底。

    “这里也是一处,姑娘觉得怎么样?”王四娘问道。

    “好,这里真好。”李幺儿点头道。

    这里真是一片教科书式的养蚕用地:正处于向阳的坡地上,曰照通风良好。迎风面有树林遮挡,周围又有不少可以遮蔽阳光的大树。整片土地大约有四五亩大小,多数地方坡度很缓,不会超过10度,即有利于山体排水,又不会妨碍建造房屋。而且还有水源。

    “奴婢也觉得姑娘会中意这里。”王四娘有些得意。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不要自称奴婢了。”李幺儿说道,“太见外了。”

    “姑娘您是老爷的跟前人,奴婢这样的外院奴才怎么敢你呀我呀的乱说?”

    李幺儿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她真不愿意听“老爷的跟前人”这话,而且还不能否认。只好换个话题:

    “四嫂子,你是积年养蚕的老手,依你看这里养蚕怎么样?”

    “姑娘选得地方当然没说得。”王四娘虽然觉得李姑娘选地方有点小题大做――要按照她看地方的标准,整个杭州都没几个地方能养蚕了。不过此地周遭的环境极好,用来养蚕不会有问题。

    李幺儿点点头,一脚往大石头上一踩,从书包里拿出带着藤套的保温瓶,给自己的竹筒水杯倒了一杯子热茶。又冲着王四娘一点头,“我这里有茶,你也来点?”

    王四娘想这位赵老爷的口味还真是与众不同,这李姑娘可真够大胆率姓的。想是这么想,脸上依然满脸挂笑:“谢谢姑娘了,奴婢这里有竹筒水壶呢。”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八节 蚕房() 
李幺儿对这另一个时空的同龄人很感兴趣,而且颇有好感:王四娘比她见过的其他同龄的女子都要活泼得多,模样又好――就算在临高的归化民女子中都不多见。。而且王四娘一直对她的曲意奉承――人对马屁总是很受用的。

    她心里已经确定了这里是养蚕场的所在地,大事已了,便起了闲心要和王四娘聊聊,再说赵引弓也和她提起过,这位王四娘养蚕缫丝方面是个熟手,是杭州站和农委会重点培养的对象。这次她过来搞养蚕工作,赵引弓特意把王四娘调过来给她用。

    “四嫂你多大了。”

    “奴婢三十了……”王四娘说着,自嘲的笑了笑,“老了。”说着却下意识的抚了下鬓角上戴得花,一股天然的妩媚之态,既然在李幺儿看来也颇为动人。

    “哪里老了,正是花一样的好年纪呢。”

    王四娘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位李姑娘的年龄大约比自己小不到哪里去,这么说未免有点唐突的意思在内,不由得面色一红,不敢再多说话了。

    李幺儿倒没她那么多心,又问起她的家庭情况。王四娘也不隐瞒,把家中情况一一说明。只是说到自家的大女儿已经大了,老爷又不给挑差,又不让配人。让她有点担心。

    “你家大女儿几岁了?”

    “已经十五了。”王四娘说道,“奴婢十五岁的时候,都要当娘了呢。”

    李幺儿想了想自己十五岁时候的模样,不觉得那会自己有本事当别人的老婆,更别说当人家的妈了――这时空好可怕。

    “她年龄又不大,何必急着嫁人?在义塾里念书不好吗?”

    “光念书,不挑差,没月钱,就靠着吃娘老子的月钱。”王四娘苦笑道,“当初没投靠进来的时候,帮着家里做活倒也是个不错的帮手。如今干什么活计都是管理处下派的,象让她帮手都没活干呢。”

    李幺儿点点头:“你女儿会养蚕么?”

    “怎么不会,从前在家里养蚕的时候都是我带着她做得,不但会养蚕,还会缫丝呢。她缫丝的手艺,在我们村里可是有名的。”王四娘一听李姑娘的意思有要用自家女儿,顿时精神一振,赶紧吹嘘起来。

    “你就好,等蚕场起来了就叫她来做活吧。”

    “谢谢姑娘恩典!”王四娘喜得连连福了几福,到底是老爷的跟前人,说起话来也响亮!

    “你不是还有二个女儿么?二女儿多大了?”

    “十二了,也不小了。”

    “那就一起来吧。我正好要用人。”李幺儿倒不是乱摆派头,农委会的计划中就有在凤凰山庄开设蚕桑训练班的项目,赵引弓办得义塾里的孩子长得已经受过一年多的教育,短得也有几个月了,完全可以作为这个训练班的第一批学员,系统正规的学习现代蚕桑技术。

    王四娘一听二女儿的差事也有了保证,不由得喜上眉梢,要不是这里是野地里,真恨不得立刻跪下来给李姑娘磕几个头。千恩万谢的说不完了。

    “你二个女儿叫什么?”

    “大妹和二妹。”

    “真是不用心。”李幺儿嘀咕了一声,这一家母女全是排数字的名字,当下想了想说,“我给她们都取个名字吧。老大就叫沈苏、老二叫沈杭。”

    中国最早开始在农村进行近代化蚕桑养殖革新的二所蚕桑学校,一所是在苏州浒墅关的蚕桑专科学校,另一所则是设在西湖的杭州蚕桑专科学校。用两地给这二个女孩子取名,代表了李幺儿对她们的期望。

    从山上回来,李幺儿立刻投入到养蚕场的建设中去。养蚕场的大致规划是有得,不过要结合地形地貌来进行具体设计。好在这种建筑并不复杂,无需太多专业知识,只要记得几个重点即可。至于施工工作,由于山庄的营建十分繁重,而且要求独特,雇佣本地的木柜施工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赵引弓以从临高建筑总公司抽调来几个归化民技工为核心,在本地建立了一支专门的施工队。

    首先是铺设了专门道路通往施工地点,修路对于凤凰山庄工程队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在没有具体营建任务的时候施工队的唯一工作就是修路,构成凤凰山庄内部的道路网络,沟通山上的各个工作地点,加快人员和物资的流转速度。

    养蚕场是按照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标准修建的,施工简单,用料也容易筹措。凤凰山庄的蚕房全用平房,坐北朝南,但是房屋朝向略偏西五度,以避开“西照阳”的高温,又能适当引入北面的凉风,利于温度控制,为一年四季都开展养蚕活动打下基础。蚕室周围有大树遮荫,这样可以减缓因为曰照造成的室内温度的急速上升。特别是在夏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房屋的构建自然是南方式的尖屋顶,以利于排水,除了南北墙体上都开设有较大的窗户之外,和本地的民居在外形上大致相同:一样的白墙黑瓦。

    蚕房是整排的连续式的平房,但是按照每开间4。5米进行隔断。4。5米的距离正好是两侧各放一排蚕架,中间留下1。5米通路的距离。进深为12米,放置蚕箔8~9行,房屋净使用高度为4米,可搭10~12层蚕箔。

    蚕室的尺寸是颇有讲究的。过小的蚕室建造使用都不经济,如果尺寸过大,蚕室的气候调节就会比较困难。这个尺寸是20世纪以来中国养蚕工作者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出来的。

    建筑材料非常考究,全部是砖瓦房。外墙和内部隔断全部用砖砌,不用木材,以免老鼠打洞。地基部分采用条石和三合土,略高出地面。地面和墙壁全用水泥涂抹,便于房屋保持干燥和进行消毒。江南的尖顶式瓦房一般不安装天棚,直接裸露梁柱,取其高爽。但是蚕房全部安装天棚,一方面是避免梁柱灰尘掉落,另一方面也利于保温。

    前后窗户用得是多扇玻璃窗,根据蚕室内的湿度和温度可以通过打开不同扇数的窗户来增加或者减少通风量。不过窗户多了室内的光照要会变得太强,所以另外配备可调节式的百叶窗来调节室内光线。

    窗户外面,安装有外凸式铁制防盗窗,内部再安装二道铁丝窗纱,一道孔眼较大,用来防鼠,另一道较细,用来防蚊蝇侵入。老鼠和蚊蝇都是养蚕中的大害,必须严加防范,至于防盗窗,则用来防备有人盗取蚕种。这次杭州站要引入多个优良蚕种进行育种培育,一旦成功势必会引起某些人的窥觊俺,不能不事先有所防范。

    这种防范不仅在窗户上有,所有蚕室通向外间的门也有类似的装置来防鼠防蚊蝇防窃盗。

    蚕室之外,另修建有专门的贮桑室,用来保存桑叶。贮桑室是单独修建的,因为它的要求和蚕室截然不同,要求低温潮湿,光线偏暗,因而建在靠近山壁树木葱茏的地方。墙壁上的窗户也较小。

    最重要的部分则是催青室。催青即蚕种孵化。催青是养蚕工作中最技术难度的工作,催青好坏往往影响到孵化率和体质。崔青好得,孵化率高,蚁蚕体质好,不但蚕的数量较多,对病害的抵抗力也较好。

    催青室整体的成本最大,建筑也最为考究。不但是砖瓦房,外墙内侧另外加装保温材料,内部还设有铜管的土空调,通过注入小锅炉的开水或者低温井水来升温或者降温。另有土法的增湿设备,以确保催青室的湿度。

    李幺儿在凤凰山庄搞得这个催青室规模很大,远远超出了山庄自己养蚕的需要,另外还配有简单的蚕种解剖室,配有一台临高光学厂制造的低倍数显微镜和若干专用设备。这样的豪华配置是为了农委会准备在杭州开展的合作社计划中包含了“集中催青”的概念。

    中国的传统的农家养蚕主要是养蚕户自己催青,方法多是养蚕妇女用薄棉纸包裹蚕种后放在胸口焐热。利用人的体温恒定的特点来孵化蚕种。效率低,对人力的消耗也大,催青质量也无法保证。

    因而在20世纪早期开始的中国养蚕改良活动中,蚕桑技术人员都提出了“集中催青”的概念。将对农民来说技术难度最大,最容易出问题的催青集中在专业催青场内进行,不仅能够保证蚁蚕的孵化率和质量,还能使得蚕农可以脱出身来从事其他工作,大幅度的减少人力占用。

    统一育种,集中催青,这是20世纪中国蚕业改革的主要措施。花费不大,但是成效显著。农委会准备在江南和广东同时开展的蚕桑改革也是从这二个环节入手。

    李幺儿自己并不是蚕桑专业出身。不过她在农委会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再配合以若干专业技术书籍――这点技术储备在本时空足够用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九节 慈善事业() 
整个元老院里也找不出一个在蚕桑专业的元老,吴南海对李幺儿这个半路出家的农技员很不放心,因而当初在临高就试验姓的养了秋蚕,让李幺儿完全按照书本进行**作,最终结果证明农技书和科教片的确是非常准确的指导材料。。每次出现问题,只要按图索骥的进行处理,无往不利。

    蚕房即已经落成,李幺儿在山庄里成立了蚕桑生产队,由于山庄里目前的奴仆基本都有活干,所以生产队的成员大多来自善堂的难民――蚕桑户优先。这几十户人家专门安置了一个居民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