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7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是陕西人,被认为“抗冻”,就被派到山东来主持难民营卫生工作,手下是几十名从临高派遣来得卫生员。

    他穿着半旧的归化民常穿的制服,坐在火炉旁烤着火。看到鹿文渊进来,想站起来。

    鹿文渊不耐的摆了摆手:“别起来了,说说看吧。今天有什么情况?”

    “各营房撒了消毒药水,跳蚤和臭虫的杀灭率有九成。”谢耀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截止到今天下午17点,有三十一人死亡,尸体都运出去了。新增病号一百零九人,加上还没有痊愈的,扣除已经病愈和死亡的,现有病号人数三百七十五人……”

    鹿文渊苦笑了下:“谢大夫,你看明天情况会怎么样?”

    “天气一日冷似一日,妇孺老幼恐怕难以抵挡,小小的感冒风寒,一下就变成了肺炎,药物不够啊――要是能给他们多一些被褥棉衣就好了。”谢耀说道。要不是有首长的秘制的“磺胺片”和其他一些“澳洲药”,光靠煎熬饮片汤药死得人要更多。

    谢耀正是出于对“澳洲医药”的好奇心,才会以当时的高龄报名参加卫生部的培训班的。

    “不过,天冷亦有好处,小小的岛上挤了这许多人,要不是天寒地冻,恐怕早有时疫呀。”

    为难民准备的御寒衣被缺口极大――要筹备十几万人的冬装对元老院来说也实在困难。因而前指的思路就是让难民生火慢慢烤着:相对于棉花,燃料的供应要容易些。

    “给难民再修修房子,另外多弄些地火龙。每一栋营房至少有二道。”鹿文渊指示道。

    送走了谢耀,鹿文渊在会议室里踱了几个来回,吩咐勤务兵把王瑞相找来商量:陈思根带着特侦队出去了,他要继续监视孔有德和官军的作战行动。自从孔有德的轨迹发生过改变之后,陈思根对历史进程就变得很不放心了,对双方的监控愈发紧密,特侦队、侦察骑兵和便衣探子几乎是24小时对官兵和孔有德部实施监控。这种任务,陈思根一出去就是好几天。

    他背后的大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用彩色小旗标注着最新的各方状态。孔有德部自从11月22日兵临登州城下之后,双方一直有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但是战斗态势并不激烈。总体来说还在暂时的僵持状态。

    当然这个僵持状态很快就会被打破,为了执行元老院的决心:即要让孔有德能够扰乱山东,虏获大量物资,又要保证孙元化能够“主持平叛”,对外情报局和鹿文渊都在进行积极的谋略活动。前往登州、莱州和山东各地的信使和情报员川流不息。

    鹿文渊虽然没有亲自去孙元化处,但是以教友的身份写了几封信给孙元化,就孔有德的动向做了若干推测,还就登州的原东江旧部的问题做了含蓄的提醒。特别是指出了孔有德这次兵变是“积薪而发,非勺水可灭”――在登州的东江旧部皆不可靠。

    鹿文渊没指望孙元化对他言听计从,只是为了先给他留下一个印象,为下一步接近和操纵孙元化做好准备。

    在这个节骨眼上,鹿文渊可不希望自己的大本营闹出什么瘟疫之类的事情来。再者人聚集的太多了,也过于显眼。

    王瑞相正在自己的卧室里制定“宏图伟业”,确切的说,是去辽东的方案――作为辽东计划的主要鼓吹者,他一直企图能够和满清搭上关系,因而对发动机行动十分热衷。一旦在山东半岛站稳脚跟,又在济州岛建立基地,那么和满清的海上交通线就建立起来了。

    在王瑞相看来:满清虽然野蛮落后,但是有得是资源,大可以利用工农业剪刀差大剪其羊毛。实在不行,多解救一下被虏的汉族人口到临高充实劳动力也是好得。

    听到鹿文渊的担忧,他裂开嘴笑了:“日,这有什么好犯愁的?不是应该去济州岛了吗?”

    从屺姆岛到济州,只有屺姆岛到高雄三分之一的距离,无需大船,一般的船舶也可以运输,船只不到四五天就可以来回一次,比直接运往高雄要快得多。

    “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开展济州岛登陆行动。”鹿文渊皱眉道。照理说,济州岛登陆应该在一个月前就开始了。

    现在时间已经到了1631年的年底,依然没有来自济州岛方向的电报呼号。第二舰队到底去哪里了?

    “这事的确有点奇怪!”王瑞相挠了挠头,“我看我们得发个电报问问!”

    在王瑞相和鹿文渊联署的电报的无线电波划破天空的时候,从高雄起航的第二舰队已经抵达了济州岛海域。

    第二舰队发起登陆行动比预期晚了将近一个月。海军快速扩展的后果这时候开始逐一显露出来。第二舰队的旗舰震洋在从香港航渡到高雄的半途中发生蒸汽机重大故障,一台锅炉失效,被迫返航香港进行修理。其他舰船抵达高雄后开始全面检修排查,结果发现弄潮和待霜也有不通程度的问题:主要是在动力系统上:锅炉、蒸汽机、曲轴……个别船只还有漏水的问题。唯一状态正常的是伏波号。

    经过停泊在高雄的修理舰的一番紧急抢修,第二舰队终于勉强完成了整备工作。抢在了1632年元旦前发动了对济州岛的攻略行动。

    震洋、弄潮、待霜、伏波四艘战舰以轮状队形在海面上破浪航行着,它们全部挂着风帆,以每小时6海里的速度航行,烟囱里冒着淡淡的黑烟――锅炉并未使用全力――要照顾编队中的h800和特务艇。它们挂满风帆,紧随其后。

    这是第二舰队的几乎全部作战舰队和三分之二的运输船,船上,满载着士兵、物资和建材。

    太阳冉冉升起照耀在甲板上。远处,一座青翠的大岛已经浮现在海面上――正是济州岛。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九节 城山() 
震洋号的舰桥上,第二舰队提督李海平一手撑腰,一手拿着望远镜,望着远处海面上冉冉升起的朝阳,不由得的豪情万分,很想吟哦点什么“留诸于史”。苦于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吟诗一首的念头只好放下了,憋着想说句“我来我看我胜利”之类的名言,最后只说了一句:

    “济州岛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说完之后他有也不回的命令道:

    “记下来!”

    站在他身后的女勤务兵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他的话。

    说完这句话又觉得不大够味,正待再想一句原创的,瞭望哨报告:“济州岛正前方10海里”。赶紧拿起望远镜观测着海面。

    海面上风平浪静,周围的海域万顷碧波,翠绿的大岛横卧于大海之上,汉拿山隐约可见。

    目力所见的海域,几乎看不到一艘船只,只有零星的渔船,见到这样庞大的船队驶来,纷纷躲避。

    李海平深吸一口早晨清新的海风,再看身后跟随的庞大舰队,一种陶醉感油然而生。现在他也是堂堂的舰队提督了。想当初,他在昌化堡和几十个归化民海兵大眼瞪小眼,晚上数星星看月亮,白天摸鱼打猎混日子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这段日子虽然艰苦,但是也给他混下了足够的政治资本。而且闲极无聊的生活也让他重新拾起当初考军校的劲头,钻研起海军战术课本了。以文德嗣为首,一批元老院中的前海军军官和海军爱好者们考虑到新海军的武器、战术都和旧时空不同,以19世纪末期的英国、德国海军资料为蓝本,编纂了一部《海军操典》和《海军初级战术读本》,作为培训新海军的军官课本。

    李海平在plan中只是个航海部门的下士,和陈海阳、明秋这样的正宗海军军官是完全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他上船不会晕船,对海军术语和舰上情况比较熟悉之外,和李迪这样的海军爱好者出身的元老海军军官其实没什么不同。就对海军战术战略上的了解深度来说,可能还比不上这些纸上谈兵的海军爱好者。别得不说,就风帆和铁甲时代的海军战术和装备特点这些内容,所有前plan海军军官加在一块都比不上文德嗣――文总的海军总顾问头衔并不仅仅是“领导的虚荣心”而已。

    在昌化堡泡够了资格,第二次全体大会上的言论也渐渐被“民主派”们遗忘了,李海平平安的回到临高来了――正遇到海军的造船整备计划,在明秋的建议下,海军开始从元老中培训海军中高级军官,为新得845改和901型准备指挥官。李海平作为“前海军职业军人”成了优先培训的“舰队指挥人员”。

    现在他站在舰桥上,佩戴着海军中校的军衔,震洋号的桅杆上飘扬着他的代将旗。每次抬头看到这面旗帜,李海平就禁不住的心花怒放――澳宋海军中,有权悬挂将旗的只有四个人,而他也是其中之一。

    当初幸亏没有听信老狄的蛊惑,转到海兵队去。真要混去了海兵队,现在在石志奇的光芒下,自己最多当个没名堂的海兵连连长而已――就和老狄一样。

    他故作威严的咳嗽了一下,下达命令:“命令各舰,做好战斗准备。加强观察!”

    下达完命令,他把望远镜转向愈来愈近的济州岛。

    济州岛的模样非常的规整,近乎一个椭圆形,除了少数地方之外,没有破碎崎岖的海岸线,海湾、海角、海岬之类的地形非常少见。到处是平整的沙滩。岛屿的中心就是海拔1190米的汉拿山。整个济州岛是典型的火山岛。

    形象一点说,济州岛就象是从汉拿山里挤出来的熔岩平铺在海面上形成的。

    济州岛尽管维度相当于山东半岛,但是因为有暖流经过,属于亚热带气候,尽管冬季也会下雪,气温会下降到0度。总体还是湿润温暖的。

    虽说这里的冬季要比高雄冷得多,但是至少比山东要暖和,而且距离龙口的距离也近得多。五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足够容纳大量大口,淡水资源也相当丰富。20世纪30年代,在极不发达的状况下,岛上也维持着差不多20万人口。21世纪济州岛的常住人口有55万。还不包括每年到岛上旅游的大量流动人口,岛屿的承载量极有潜力。

    济州岛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要比闷热潮湿的台湾南部对移民健康得多。收容的难民在济州岛集中,爆发传染病的几率会小很多。

    岛上的农业条件尽管不是很好,自给自足几万人口还不成问题。

    当初拿下济州岛的决定,正是出于将它作为移民中转站考虑。现在进度已经被拖延了一个月,尽管前指没有过多的发电来催促,李海平还是觉得责任重大,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登陆济州,建设难民营的任务。

    舰队的航行指向济州岛东北部的城山。济州岛因为是火山岛,没有条件很好的天然港口,特别是避风条件都较差。最好的港口就是济州港,也是朝鲜李朝治理机构所在。人口相对稠密,不宜作为开局基地。最终决定的登陆地点就选择在了城山。

    城山尽管港口条件比较一般,但是外海有东北的牛岛屏障和东南的城山环抱港口,不但可以屏蔽风浪,在其上布置炮台就能够对整个港口实施控制。总参认为,将主要军事基地设在这里是合适的。

    舰队向着济州岛的东面行驶,瞭望哨喊道:“有烽火!”

    即使不用瞭望哨报告李海平也看到了从岛上升起的黑烟,黑烟从济州岛周边的小岛升起,接着,济州岛东面,城山方向也升起了黑烟,直入云霄。

    尽管大图书馆没有从资料中找到李朝对济州岛的具体设防措施,但是海天号在几个月前对济州岛的侦察航行中已经知道李朝在济州岛本岛和周围小岛都设有烽火台,还有水师船只驻扎:此地距离日本不过三百多海里,历史上一直遭到倭寇的袭击。而且此时距离壬辰、丁酉倭乱过去还不到三十年,李朝对日本依然保有很强的戒心。作为对日的第一线此地警戒森严。

    海天舰在对济州岛的侦察航行中,除了发现各岛先后燃起报警的烽火之外,并没有看到朝鲜水师拦截,因而判断济州岛附近的朝鲜水师力量很弱小,无法主动出海拦截,主要还是靠各岛防兵分点拒守的方式,不会对登陆行动造成多大的妨碍。

    因而李海平的命令很简单:“直航城山。”

    因为有现代海图和海天号的侦察结果,舰队放心大胆的在济州岛周边的岛屿和礁石群中安然穿过,直向城山而去。

    很快,城山就出现在李海平的视野之中了。

    “真像一座大炮台!”

    尽管李海平早就在无数照片和视频资料中看过城山的摸样,但是当它真正出现在船头前方的时候,他还是惊叹不已。

    整个城山就是一块从海面凸出高耸的巨大岩石――正如其名,犹如一座“城”。不过它比真正的城池要宏伟壮观多了。

    城山的主海拔182米。顶部是一座巨大的火山口。火山口直径600米,深90米。犹如一个巨大的碟子,底部平坦。城山的东南面及北面是悬崖,只有西北面是草坪山脊,蜿蜒着与济州岛相连。

    在21世纪,此地是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是出了名的旅游圣地,元老中有不少人都去过――李海平因为一贯对宇宙帝国嗤之以鼻,倒是从来没有踏足过。

    现在他以一个海军军官的目光,打量着城山周围的环境。

    城山的对面就是牛岛。中间形成了天然的停泊处。在这两地各设立一处炮台即可有效的拱卫港湾。缺点是的停泊场面积有限,而且避风范围不大。只能停泊少量船只。总体停泊和避风条件并不好。

    李海平摇了摇头:“有点可惜了,这地方停泊不了舰队。”

    以济州岛的地理位置来说,这一缺点严重影响了它的战略价值。

    济州岛属于台风影响的范畴之内,素来以“风大”著称。岛上缺少良好的天然避风港,大型船队难以安然驻泊,所以海军的济州登陆就是选择在秋末冬初才展开的。

    既然条件有限,在这里进行过多的军事建设也就变得没有必要了。看来总参取消在城山和牛岛修筑炮台的计划还是有道理的。

    在原方案中,海军准备在城山顶部修筑海岸炮台,安装重型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