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7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皮用和毛用的畜牧饲养已经全部转移到了昌化。

    江畔,有很多牛只正在喝水。夏季的昌化江正是丰水季,流量很大,河水漫涨,河边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水潭,长出了茂密的芦苇等水生植物――和他们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很不一样。

    慕敏注意到这里有了一些的水渠和提水水车,孔令洋在这里利用本地的劳动力和材料,再配合临高派遣来得少量专业工人,为牧场修筑了简单的灌溉系统,使得这里的人工牧草长势更为良好――要让天然草场承载大量的牲畜,仅仅靠天然牧草和自然灌溉是远远不够的。

    在昌化江的滩涂上,从临高来得勘探队的人员正在进行测绘。其中一个慕敏认识,正是燕雀志――他原本在临高的文澜江水文站工作,这次随同勘探队来昌化,大约是为了调查此地的水资源。

    (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节 军犬() 
临高的水资源从长远看是短缺的,并不适合作为未来的主要工农业基地,昌化的可耕地少,但是淡水、林木和工矿资源却比临高丰富的多。仅仅昌化江的径流量就有9亿,而临高全县才7亿。可开发水能资源4万千瓦,比临高多30倍,当地的铁矿和铜矿就不说了。光水泥岩资源就有很大的工业潜力。

    “怎么?要修水利?”方敬涵和燕雀志打了个招呼。

    “是你们啊,”燕雀志显得很忙碌,“现在哪里能力在昌化搞开发――资源都要调到台湾去了。搞工业还是得有人口啊。光有资源和技术,根本就不够看的。”

    “那企划院急急忙忙的把你们调到这里来做什么?”方敬涵奇怪道。

    “第一,是培养学生,”燕雀志指了下自己身边几个正操弄临高产设备仪器的年轻学生,“其次是看看能不能利用昌化江的水运能力――船运是不可能的,放个排什么的大约还行,这里的林木资源很丰富。再说还要考虑到未来的矿石运输。”

    昌化江虽然航运价值很低,但是水量和水能都比临高的文澜江大得多。按照20世纪的资料:水资源仅仅昌化江的年径流量就有9亿立方米,而临高全县的径流量才7亿。可开发水能资源4万千瓦,比临高多30倍,从开发水电的角度来说非常优越。可惜短期内没开发能力。

    “虽说如此,但是水资源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昌化的矿产资源很丰富,未来完全可以搞成一个工矿业基地,这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燕雀志带队的任务就是搞清楚昌化在17世纪到底有多少水资源和水能可以利用,昌化江又能为海南的工业化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昌化的农业潜力不大,全县可耕地只有34万亩,且土壤肥力更差,除了在水热资源上有一定优势外,均不如临高等地琼北州县。

    “过几天能不能派个人带我们去石碌?”燕雀志忽然问道。

    “我可以带你们去。”方敬涵说道,“不过你们去石碌做什么?上次的地勘应该做得已经很彻底了。”

    “还是为了勘探地形。”

    燕雀志的另外一项任务是带着学生前往石碌,勘探石碌到昌化堡之间的地形,看看有无可能修筑一条一条简易公路或者铁路。

    目的不是为了开采当地的铁矿石――以他们现在的工业能力和钢铁生产水平,根本不可能支持如此之大的规模的工程,之所以企划院急于要了解运输条件设法筑路,是看中了石碌的白云石矿。

    白云石在现代生铁冶炼中担负着助熔剂的作用,可以提高生铁质量,减少煤炭消耗。在现代钢铁生产工艺中,每生产一吨生铁需要消耗几十公斤的白云石,马袅钢铁联合体投产之后,每年需要的白云石大约有几百吨。

    在旧时空的石碌镇南1公里处有储量12。5亿吨,品位19…21%的白云石矿,全面开发做不到,但是少量的开采供应马袅钢铁体进行生产还是可以搞定的。企划院和工业部门的评估认为,依据资料,石碌的白云石矿埋藏不深,依靠手工和简单机械就可开采,如果需求量不大,完全可以间歇性的开采。

    开采白云石矿之后就会涉及到外运的问题,所以邬德便考虑在当地修筑一条简易公路,即使不为将来的开发石碌铁矿做基础考虑,开采少量石碌当地伴生的铜、金等有色金属矿石也有需求。修建公路还有助于将统治的触角深入到昌化的内陆。开发和辐射周边的地区。

    企划院还要求孔令洋在石碌设法建立一个常驻哨站:“启明星旗要每天飘扬在亚玉岭上空!”――确保当地的政权存在感。

    根据黎民提供的情报,几乎每年都有一些外来的汉人雇佣黎民充当向导和脚夫冒险进入黎区,深入到石碌,试图开采当地铜矿――或者运气更好些,采到金子。尽管他们中成功的人不多――很少有人能够正确的找到矿脉。但是到处乱采乱挖,小土窑冶炼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资源,特别是扰乱了勘探队的勘探。对此企划院是不能容忍的。从李海平的时代就抓到过前往亚玉岭偷采铜矿的人:每年络绎不绝。所以打击盗采矿山也是孔令洋的任务之一。

    有了道路,派驻了哨所,道路上有了巡逻队,对沿线地区的控制权也就建立起来了。

    “你不用亲自去,派遣几个黎民带路就是了。你们不是招募了不少黎民士兵?”燕雀志说道,“去一趟来回好几天,你们都有工作,耽误了不好。”

    “要不是阵焕他们刚刚入伍,直接把他们派遣石碌去就好了,本乡本土的。攀山越岭钻林子都是一把好手。什么人都躲不过去了。”慕敏说道。

    “就算他现在服役十年了都没门啊,”方敬涵摇头,“本地人不在本地当兵,这是组建军队的基本原则。”

    国民军这样的地方治安部队,元老院尚且不愿意全部由本地人组建,何况阵焕参加的作战部队。

    招募阵焕入伍的事情在下午遭到了魏爱文的反弹:倒不是他嫌这几个新兵素质不好,在他看来这是严重侵犯了他这个总政治部主任――他时常忘记他的部门是总参政治处――的权威。

    慕敏反驳说作为募兵团队的一员,她同样有权决定招募谁不招募谁,任务书上并没有明确指明由哪个部门或者某个元老具体负责。从理论上说慕敏并不需要向魏爱文请示才能决定某些事情。

    两人之间的争论持续到孔令洋的再次出现,他满面春风的请几位元老到狗舍去看看,“指导养犬工作”。

    慕敏对狗没什么兴趣,但是魏爱文的兴趣很大――海天号的侦察队在台湾遭遇土人的伏击,狗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现在愈来愈多的内部警卫任务也需要狗来代替一部分哨兵。

    以前孔令洋在大学时代和部队搞过合作,知道一条训练有素的军犬的警戒范围是基本和5个士兵相仿。训练有素的军犬可都是大陆作战镇反警戒、追捕溃兵、看守装备、吓阻暴民等任务的好帮手。

    新建的狗舍设在昌化堡外的一个围栏里,这里饲养着从临高转送过来的种犬。

    孔令洋对训狗所知甚少。这方面的业务一直是杨宝贵在负责,但是南海农场内的狗群迅速扩大使得军犬繁育和饲养必须换一个地方,不能再留在土地资源开始紧张的临高了。于是临高的狗场就被拆分为二部分,工作犬培训留在临高,而犬只繁育搬到了昌化。杨宝贵计划等培养出自己的第一批归化民学生,就把训练基地也搬到昌化。

    种犬主要来自杨宝贵带来的奥运一家,当初杨宝贵是有选择的带它们来充当工作犬的种犬的。后来又加入了若干其他元老带来的狗,包括钱家兄弟的那只拉布拉多犬,也从三亚被抓来当种犬了。

    为了迅速扩大种群,杨宝贵和孔令洋采用小狗断奶后立即与大狗分离,改为人工饲养的办法来争取大狗尽快产下一波狗。因而种群扩大很快。

    本时空的土狗,杨宝贵也从中选择了一些拥有较好基因的犬用来杂交配种。通过不断繁育,逐步淘汰,最后形成了相当可观的狗群。尽管可以做祖代良种的只有十几只,但是符合作工作犬条件的适龄狗已经一百多只了。

    头几批狗品质虽然一般,但确实作训的黄金年龄,再长大些就不大适合训练只能送给元老院做火锅了。而杨宝贵一个人又忙不过来。他便采用简化训练模式,将工作进行细分,减少每条狗的训练项目,降低工作量。训成一批就外送一批的方式迅速向各部门分送工作犬。

    一部分犬只经过杨宝贵的简易训练,已经拨给了军队、警察和内务部门。“牵着大狗”巡逻的士兵和警察已经成为各县的一景。而在三亚的矿场上,军犬们监视着矿场里成千的奴隶劳工。

    但是狗虽然获得了暴力部门的青睐,却一样遭遇了体制问题。狗和马不同于猪、鸡鸭之类的肉畜养肥了就宰,而是长期性使用。一旦编入军队或者某个机关,就涉及到它们的供给和专门的饲养员的问题――这还相对好些。马和狗的供给问题各部门自己就能解决,但是人的编制就不容易解决了。

    杨宝贵的编制在农委会,训狗不是农委会的正业,他没法从农委会分到的劳工中抽取若干人来学习他的训狗技巧。这些编制得落实到军队头上。

    孔令洋请魏爱文去参观,就是为了说服魏主任这些军头们尽快整理出一个军犬队的编制来,拨一部分人专门来学习养狗训狗。特别是得给杨宝贵找几个徒弟来继承他的训狗衣钵:这是他反复叮嘱孔令洋一定要帮忙解决的。

    (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一节 孔令洋的野望() 
狗舍里,他已经准备好了一只最精神的狗作为演示,这是一只德国牧羊犬,来自六只杨宝贵带来的种犬中一对的直系后代。身材高大,面貌精神。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工作犬。

    这只名叫布隆迪的狗目前是一专多能。即充当配种的种犬,兼职在昌化堡中服役,时而跟随巡逻队在县内巡逻,已经是颇为出名的一条猎犬――当地没有这样体型高大,外貌凶悍近乎狼的犬种,因而很快有传说澳洲人驯狼来巡逻,无意中给当地的通知添加了威慑成分。

    布隆迪在孔令洋的指令下做了些简单的动作,获得了众人的一致的赞赏。要说布隆迪的水平,充其量也就是旧时空民间的犬只训练学校里那点基础课程,离真正的军犬警犬表演时展现的技能还差得很远――因为布隆迪还要充当种犬,训练量并不是很大。

    “我觉得山地步兵也可以装备。在山地战斗中会很有用。还有发动机行动里需要很多治安部队来弹压难民,给他们都配上警犬会缩减人力需求。”魏爱文很是兴奋。

    “难啊,魏主任,你知道现在到处都要工作犬,供不应求,完全看它们能不能努力工作。”孔令洋关照把布隆迪带回专用的犬舍去,“可是刚长成的狗又不能马上用,必须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行。我们现在只有杨宝贵能干这个,缺人啊!”

    魏爱文何等见多识广,立刻就听出了里面的弦外之音――类似的取瑟而歌他也没少唱。当即表态道:“你要搞几个训犬队员也是合理要求,我一定到企划院去争取。我看就归在军队下面,专门弄个军犬教导队的编制就好。”

    孔令洋说:“这可太好了。杨宝贵一直为了这事烦心呢。他一直想多带几个徒弟,把自己的技术传授出来。”

    接着他们又参观了犬舍――尽管是砖木结构的,但是构造标准完全按照旧时空,严格消毒。昌化这个地方被选作目前的畜牧基地有很多因素,但是对孔令洋、杨宝贵等人来说,一个主要的好处是当地人烟稀少,而且基本无商业无外来人口。

    旧时空19~20世纪畜牧业新兴发达的地方如澳大利亚、北海道等地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与外界接触少,无外来传染病。对于密集饲养,又没有开发出的疫苗的大群牲畜来说,一场传染病可以让一个地方畜牧业大伤元气。

    从某个角度来说,迟早有一天元老院会离开海南岛,工业党和他们钟爱的机器厂房全走了,帝国兽医的原种场还是要留在这里的,因为海南岛本身就是个天然隔离场。尽管在自然条件上比不上北海道、新西兰这样得天独厚。

    孔令洋介绍道:“目前这里的规模不大,主要承担种犬繁育任务。这里外界影响比较小,不容易闹犬瘟。等有了足够多的驯犬员,就把留在临高的养犬场也搬来――要说以后临高的马场最好也搬走。”

    他们看了布隆迪的伙食:不但有羊肉甚至还有元老们都限量供应的鸡蛋。

    “伙食水平真高。”

    “充当种畜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孔令洋说道,“要培育强壮健康的后代,父母本的营养都要得到足够的保证才行。”

    慕敏在参观过程中没有说话――种畜场总是会引来男元老们猥亵的联想:诸如“推屁股”之类的话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段子。对此她总有点尴尬,虽然警犬对她供职的警察系统很有用的。

    犬场参观结束之后,孔令洋却赠送了一样意外的礼物给慕敏,着是一只良种的云猫――犬种场附设一个猫场,繁殖若干良种猫作为工作用猫。临高的化学工业做不出鼠药,只能靠猫这种传统的生物防治手段。

    相比于犬,猫的资源要宽松多了。孔令洋不敢把狗当人情馈赠给元老,但是猫就无所谓了。

    慕敏像所有的女人一样,对猫咪、小狗之类的“可爱动物”缺少免疫力。养猫这种事她当然很乐意――特别是在办公室里夜间值班的时候,有只猫的陪伴会使得时间变得快一些。d日有女生带来了一只猫,就成了女元老们的集体宠物。

    过去元老院对猫犬是不允许元老私养的――除非猫犬在旧时空已经接种过狂犬病的疫苗。尽管每个元老在d日之前都注射过狂犬病疫苗,但是疫苗的有效期只有一年,卫生部虽然存有全体元老可以连续接种三年的疫苗和一些抗狂犬病血清,但是数量有限又有保质期限。直到最近,生物实验室采用最原始的巴斯德法制造出了疫苗,又用马血试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