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7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一来,在选择昌化的县办主任的时候,自己主动报名,有农业、畜牧业技能,又不是农委会和天地会的关键性人物的孔令洋就成为最合适的人选了,何况他好歹也当过公务员,对行政运作有些了解的。

    昌化的地位,当然比不上刘翔等人管理的琼北的大县城,但是好歹全县也有一千来户人家,一万不到的人口,有一个加强排的海兵和一个刚刚组建起来的国民军县警备连――原来的昌化堡团练。虽说号称是连,但是眼下只有五十多人,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充实起来。

    各县组建的国民军警备连兵员大多是就地征募来得,目前只是应急的需要。等各县的局面稳定,移民大量到达之后,训练总监部就将对所有的国民军县警备连进行调整和轮训。按照方案,每个连里都是一部分人当地服役,一部分人异地服役。

    此时,在棱堡中主塔楼的顶部大厅里,正在举行小型的宴会,欢迎刚刚乘船到来的总参政治处的魏爱文少校、慕敏和方敬涵等一行人。

    桌子上,热气腾腾的摆着十多道菜肴,都是本地的菜园、畜栏和渔船提供的,最显眼的满满一大盘烤羊肉串,撒上了芝麻、孜然和辣椒,烤得喷香。虽说在炎热的夏季昌化吃这道菜未免有些让人难以下咽,但是对于严重匮乏肉食,消耗量又大的元老们来说,气候不会影响胃口。

    屋子里没有制冷设备,也没有冰块,不过这里邻近海边,又在三层楼上,窗户敞开,海风舒爽。加上大量在水井里镇得冰凉的清凉饮料,几个人吃得热汗淋漓,大呼痛快除了慕敏吃得稍少之外,魏爱文等人胡吃海塞,不一会桌子上就堆满了串肉的竹签和许多格瓦斯、大米啤酒的瓶子。

    孔令洋并不怎么吃菜――此地食品供应丰富,他是极少数天天有肉吃的元老。孔令洋是个戴方框眼镜的胖子,穿着一身临高制造的棉布夏季作训服,一边用毛巾擦汗,一边招呼大家吃喝。

    “老孔,你这里的条件真不错啊。”魏爱文终于吃得差不多了,他腆着肚子,一边剔牙一边赞叹道。

    “那里,还不是元老院、执委会领导的好……”孔令洋避免说文总和督公的名字,以免有太鲜明的个人色彩。切忌局势未明之前就随意站队,这是孔令洋五年多公务员生活带来的经验教训之一。

    “你就别来这套虚得了。”魏爱文嘿嘿的笑了笑,“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又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他打着饱嗝,问其他人:“下面我们谈谈工作上的事情吧?”

    慕敏点点头:“我也吃饱了,正好谈事。”

    方敬涵等人自然也没什么意见――每个人都吃得快撑住了。

    孔令洋连连点头:“好,好。”关照人把桌子上的残羹剩菜收拾掉,准备好茶水和纸张文具。他猜测,这次突然到来的“中央来人”,多半和当地的黎族事务有关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七节 苗寨() 
孔令洋猜测得没错。兼任黎苗事务办公室主任的慕敏和方敬涵的到来,正是为了从当地的黎苗人口中招募国民军。

    黎苗人口在海南岛当地对于元老院来说始终是无法使用的人力,这使得劳动力资源紧缺的企划院一直耿耿于怀。

    但是黎苗民生产力水平极低,又习惯了原始公社式的生活生产模式,历史上和当地汉族又有很强的矛盾,要将其转化为工农业人口有很大的难度为了有效的掌握和使用黎苗民,一方面,宗教办“双教齐下”,天主教和新道教一南一北的深入山区大肆传教,通过宗教传教,卫生服务的渗透方式来掌握当地百姓的精神层面,进而控制整个社会。

    另一方面,通过扩大贸易的方式,放弃传统上黎苗贸易中的暴利方式,以较低的利润,更多的商品来刺激当地商品经济发展,再辅助以医药下乡和少量的农技推广。以物质来促进社会演变。

    尽管过去有过招募黎苗民组建山地步兵的设想,但是军务总管庭认为当前并无这一紧急需求,黎苗民的体质体能普遍较差,且多疟疾,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调养。编制为作战部队成本较大。

    发动机行动要登陆台湾岛,总参、对外情报局汇总了海天号和大图书馆的资料,认为在台湾岛的作战行动中使用黎苗士兵组成的治安部队是合适的。特别是未来针对台湾的平埔族、高山族的作战行动中,黎苗士兵的丛林山地活动能力能够发挥作用。

    为此,军务总监部在和黎苗事务办公室讨论之后,派出了联合工作组,前往临高、三亚和昌化等双方接触较多,有一定互信基础的黎苗聚居区,开展招募工作。

    魏爱文舒舒服服的喝了一口乌龙茶,问道:“老孔,你这里的黎人苗人多吗?”

    “多得很。”孔令洋听他如此问,知道自己猜中了,“不瞒你说,昌化的经济就是黎苗经济。”

    此言不虚,如果元老院也统计治下各县的gdp数据的话,昌化的gdp七成都出自和黎苗的贸易活动。

    “苗寨多吗,大概有多少苗族人口?”

    “很少。就我们目前掌握的情报,苗寨不到十个,每个寨子从二三十户到一百户人家不等。总人口大约有五六千。没有详细的数据。”孔令洋虽然到任不久,但是李海平在任上的时候,各种调查不断,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总得来说,黎寨多,苗寨少。而且苗寨较黎寨更小,更穷困落后。因为苗民是海南岛的后来者,他们是当年随同明军,为镇压黎民暴动的时候作为弩手从广西征调到海南岛的的“狼军”、“打手”、“药弩手”的后裔。战争结束之后苗军就地解散,分散到各地安家落户。因为来得晚了,较好的土地和山地已经被汉人和黎人占去了,所以苗族的寨子一般都在自然环境较差的山区。除了勉强开垦一些土地之外,就是以打猎和采集山产维生,也佃种汉、黎地主的土地和山林。

    方敬涵插话道:“苗黎之间关系怎么样,和当地汉人、我们的关系呢?”

    “苗人不管和谁都没有大冲突――小摩擦难免。苗人很穷,没有土地,连山地带土地都没有。大多数以渔猎维生,很少与外人接触。”孔令洋没有去过苗寨,但是从他的“黎苗事务联络员”――当初带考察队去堑对寨和石碌河的王伙计那里,得到了许多有关黎苗人的情报。

    魏爱文听得很仔细,他对苗寨特别在意――海南苗族人口最少,经济状况最差。又和黎人在历史上有过冲突。所以他认为在使用上面更为放心。海南苗族既然是从征而来的,就有打仗的传统。吸收他们充当治安部队是很合适的选择。

    “有我们比较熟悉的苗寨没有?”

    “有,李海平当初和几个苗寨的关系不错……”

    “能去拜访一下吗?”

    “当然可以。”孔令洋连连点头,“合作社里有个专门负责对黎苗贸易的本地雇员,叫王达良,汉黎混血,是本地商铺伙计出身,能说黎话和苗话,对各个寨子都很熟悉。”

    魏爱文点点头:“明天安排我们去一个苗寨。”他说着又问:“老孔,我们这次来是为了招募一些黎苗青壮年当兵,你觉得当地黎人苗人愿意不愿意来当兵?”

    “肯定能招募到,”孔令洋说道,“不管是黎人还苗人,他们过得日子都苦哈哈的。种山栏劳动强度虽然不算大,但是吃饱饭的日子不多。”

    接着孔令洋谈了目前和昌化的黎苗寨的交涉情况,目前,昌化的大多数黎苗寨子都和合作社昌化支店有贸易往来。关系至少谈不上敌视。想要去招募些丁壮不成问题。

    第二天,在合作社的当地商贩的带领下,访问团的成员们就再一次的踏上了访问苗寨大道路。

    苗寨的位置非常的偏远,尽管从地图上看,距离昌化堡的直线距离不足30公里,但是地形崎岖,草高林密。全队人只能跟着向导的步子,穿梭在一条难以辨认的小路上,第二天一早才抵达苗寨。

    还没进寨子,他们就被寨子外的一片树林里的恐怖景象吓了一跳。大树的枝干上横置着许多芦席卷摸样的物件,有些已经半腐朽了,散落在地上。一行人很是好奇,方敬涵却知道这不是什么有趣的事情。

    “这是苗寨的墓地。”他介绍道,“这里的苗人,人死之后就是这样放在林间的树干上的……”

    慕敏一听赶紧躲得远远的,魏爱文尽管已经看惯了战场上的死人,也不有得毛骨悚然。

    “这个习俗我们怎么没听说过?”慕敏感到奇怪,她去过西南旅游,到过好些个苗寨,没听说过有这样的风俗。

    “这是本地的一种习俗无疑。”方敬涵说道,“至于大陆上的苗寨有没有这样的习俗,我可没研究。不过你们是去旅游,对方总不见得会把这样的风俗作为宣传点。”

    他们很快就到了寨门口,王达良不时来往此地,熟门熟路,看守寨门的丁壮们立刻就放他们进去了。

    苗寨的状况远不如他们曾经去过的黎人的堑对寨,看得出十分贫困,只有四十多户人家,寨子没有像样的围墙,是用带刺的植物作为天然篱笆,寨中的房屋极其简陋:竹制建造框架,竹篾编制成墙壁,外面涂抹黄泥,屋顶覆盖稻草。村落里,游荡着一些散养的猪和鸡鸭。

    据王达良的介绍,这里的苗人几乎买不起任何东西,只是靠着打猎和采集山产来交换合作社的食盐和铁器。

    狩猎经济是非常不稳定的来源,所以他们还种用山栏稻,产量不高,勉强维持村里的基本生计。孔令洋正在昌化的黎寨和苗寨中推广一些简单的经济作物栽培,但是这里交通实在过于不便,暂时也被排除了出去。

    “苗人住在这么难走的山上,别人固然很难进来,他们出去一趟岂不是很不容易?”慕敏说道。

    王达良却说这对苗人来说不算什么,苗人翻山越岭的本事很大,爬山越岭不但速度很快,而且不知疲惫,苗寨的人每次去赶集,来回一百里的路程当天走完的。

    “这是上好的山地步兵的材料啊。”魏爱文说道,眼中流露出贪婪的神情来――让他们当治安军真有点浪费了。

    慕敏饶有兴趣的在村中观察了一番,感慨这里的生活水平真是太艰苦了。一般人三餐吃得是稀粥或者杂粮粥,除了打猎之后能吃到肉之外,平日里几乎没有肉――连蔬菜都没有,寨子周围看不到菜地,所以下饭只用咸盐而已。西南诸民族的恩物:辣椒在本时空还刚刚在临高种植不久。

    孔令洋之所以让王达良把他们带到这个寨子来,目的自然是因为穷困可以让他们能够方便的招募到人手。

    她忽然问道:“我觉得这里的苗人和大陆上的苗人差别很大。”

    “海南岛的苗族,有一些专家认为他们实际上是广西来得瑶族和侗族,可能也夹杂有一部分的苗族。”方敬涵说道。

    在王达良的引荐下,他们很快就见到了村里的长老。在火塘边,慕敏向长老馈赠了礼物,在随后的谈话中,魏爱文耍起三寸不烂之舌,把为应募为澳宋、为元老院服务吹嘘得如何的前途远大,如何的“三顿饭都吃白米饭,顿顿吃肉”。招募去得人还有安家粮。说得连长老自己都有点动心,连着感叹自己太老了。

    尽管长老对伏波军的待遇没什么直观感受,但是这二年来合作社在这里经营贸易,一直诚实守信,在本地的声望值很高,所以长老并没有怀疑此话的真实性。

    访问团很快就达到了目的:长老同意在当地让他们招募士兵。在他的大力配合下,魏爱文在这一个寨子里就招募到了十几个人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八节 新兵() 
苗人生活困苦,相较于黎人更愿意出去当兵吃粮。明代多次签发西南苗、瑶、侗等族的土兵出战。最出名的就是秦良玉的白杆兵了――只要训练指挥得法,作为本时空的步兵来说战斗力相当不错。魏爱文等人在苗寨的招募活动进行的很顺利,只是招募所消耗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高得不像话,苗寨的位置比黎寨更偏远,所处的山更高,更深,如果不是有商贩的带路,他们简直连地方也找不到。

    魏爱文最后在昌化最后招募了四个连。其中二个连是苗人。如果他愿意放手招募,他可以招募更多的人,考虑到黎苗人口普遍患有疟疾,而且体质较差,需要较大的成本来治疗调养,他才作罢――将来资源足够多之后再充分利用这些人口也不迟。

    这些士兵全部集中在昌化进行检疫治疗,并进行初步的集中训练。训练营地就设置在昌化堡外。他们的教官是训练总监部的老狄――他因为竭力主张在海兵队内推行所谓“德式”训练和企图用山地帽装备海兵队,被石志奇为首的“美派”军官排挤出来了。申请到训练总监部,付三思虽然对他的所谓“德式”训练和德式派头不感兴趣,但是看老狄这人干劲还不错――军训教官主要就是有热情干劲和充沛体力,每天围着新兵吼叫外加拳打脚踢没点体力是办不到的。当即就委任他当了教育总监部的军训教官。带着一批上士、中士每天狠操新兵和民兵。

    总参要招募日本人和黎苗新兵充当治安军的方案出来之后,付三思就把这批人的训练基地放到了昌化。士兵即将组建成的治安部队不属于正式的伏波军序列,连准军事部队国民军都不是,如果说有什么类似的可以比喻,治安军实际上类似“黑水”――雇佣兵,只不过成本更为低廉而已。

    既然是雇佣军,把他们放在马袅堡进行训练就不合适了。昌化地广人稀,地形地貌较至于临高复杂,更重要的是当地有一定的基础设施,用来进行小规模的部队训练而无需扩建太多。

    招募来得黎苗士兵在经过“净化”手续之后几乎立刻投入了基本训练――昌化人烟稀少,无需长时间的隔离检疫。从临高派遣来得以雷恩为首的医疗队对他们进行了体检和治疗。雷恩在旧时空就是疾控部门上班,对疟疾尽管没怎么接触过,但是起码都学习过。

    为了减少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