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7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算全琼山的农民都肯签约,我还不想接受呢。”常师德看着进度表,“大跃进是要犯错误的。”

    刘翔笑道:“有什么错误?我们又不是搞强行一大二公式的集体化……”

    常师德摇头:“不能许不能兑现的诺言,这是搞行政工作的基本原则。你不反对这话吧?”

    刘翔点头:“就算要食言也得有过得去的理由。”

    常师德嘿嘿笑了笑:“咱们不谈特殊的情况。就我们的自己的定义,天地会是受农委会指导监督的经营性的合作组织,它不是官僚机构,而类似于商业性组织。但是对农民来说,天地会就是官方组织――就实际来说,他们想得也没错。”

    他接着说道:“我们现在为了拉他们入会,既然不用行政手段就要用经济手段,等于是在开支票――当然不能开空头的支票。”

    天地会或者天地会的真身农委会到底有多少实力,常师德知道的一清二楚。就是在临高的天地会系统已经运作的比较成熟了,在物质和人员上依然是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下,特别是农资和农技人员上的缺口很大。

    现在农委会面对的不是一个临高,而是整个海南岛,其中最具农业开发潜力的琼北各县和三亚大区都是农委会开发扶持的重点,乱开支票的最终结果就是无法保证兑现诺言,最终造成失信。

    为此,天地会除了在临高之外,大规模开展活动的仅限琼山和文昌两个主要农业县。叶雨茗原本期望在1631年度至少“农合”20%的有地户,但是在吴南海等人的坚决反对之下被缩减到5%以下。

    吴南海和常师德的反对理由很充分:没有人,也没有足够的种子、农药和肥料。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组建第一机动联队进行流动化的机械化耕作就是农委会的一个重要措施:以少量的人力和机械就能完成十倍乃至二十倍以上纯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最大限度的节约会员农户人力。否则的话,仅最低限度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就足以耗干客户农户的全部体力。

    只有把会员农户的人力节约出来,才能使得他们有兴趣或者不如说有能力参加天地会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农业技术培训――仅仅依靠临高的农技员蜻蜓点水一样的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本地也建设起队伍来。

    常师德说道:“我们要在城里搞个农业学校,你这个县办主任可要大力支持……”

    刘翔心中一喜,执委会总算肯松这个口了,他刚到琼山的时候就申请在琼山办学,但是被无情的打了回票:“目前办学时机暂不成熟”。当初接到回复的时候他还骂了一阵官僚主义的娘。

    “别说农业学校,就是开个大学我也愿意倾家荡产的支持……”刘翔口不择言的拍胸脯。

    “嘿嘿,有你这话就好。”常师德从抽屉里拿出一支雪茄来,“来一支?真正的李荃限定版,我直接从老吴办公室搞来得――咖啡馆卖得那些天知道是谁卷得……”

    “最多就是他农场里的农妇卷得嘛,你还真信是在大腿上卷得?要这样我还没兴趣抽了。说起来,南海这么搞是不是有违专卖法啊?我记得烟草、食盐和酒可都是专卖局的管辖范围。”

    “专卖局现在就是块牌子。再说了,老吴要卖烟酒搞个许可证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说到底还是为元老服务嘛。”常师德不以为意,帮刘翔点上了,“办学的事情你也得争取一下才行。执委会现在是不会反对了,芳草地农技速成班刚毕业四个班,抽调二三十个人来没问题的。至于元老教师也是现成的――万里辉,他反正要在这里搞补种,白天干活夜里开个夜校就是了。还有就是阿紫,我看她数学有点问题,语文还不错……”

    刘翔心领神会的点点头:“没问题。没问题。土著的基础水平差,很需要先来个扫盲教育。不然听课都听不懂。”说着哈哈一笑,吐出一口烟圈来。

    常师德点点头:“受过教育的人力太少了,我们要尽量为元老院,为执委会考虑,节约一切人力物力才行。”

    接着常师德又谈起了农委会的另外几个设想。首先是搞典范:“开辟一个,扶持若干”的示范农场。具体来说是在“国有农地”上开辟一个农委会示范农庄,专门搞综合农业示范,同时,扶持若干农户,类似当初在临高扶持符不二家那样,搞几个模范出来。同样,还要搞一个农合的示范村。

    这是政策上的,在物质上,农委会经过和企划院的磋商――其实就是讨价还价之后达成了协议。以第一海上机动联队的一部分人员和设备为骨干在琼山设立一个小型的农机站,为琼山的农业服务;其次是在县里搞一个肥料农药厂。

    目前天地会在实践中广泛使用的农药大多数是土农药,土农药一般都是现场配制现场使用,基本上没有保存性。所以完全不可能在临高配制好之后再运往琼山。要使用就必须在当地设厂,事先搜集好一定数量的原料,随时配制使用。

    “……至于肥料,光靠我们那点合成氨工业,能有多少氮肥供给各县?自己用还不够。”常师德说道。

    “要在这里上合成氨工厂?”刘翔激动起来。

    “哪里,就是直接加工甲子煤矿的煤。”常师德说,甲子煤矿的煤腐殖质含量很高,稍微加工一下就能成为很好的肥料。至于磷肥,企划院已经做好了计划安排,每个月从东沙和三亚运来的磷矿石中拨给琼山一部分,直接在琼山卸船之后加工。

    刘翔想这倒是好事,汤梦龙原本就想给自己的煤多找些出路,如果在本地设立肥料厂,就省却了许多的运输环节上的消耗。大量的甲子煤矿的煤,也包括以后在定安开采的长坡煤,都能够顺着南渡江运到琼山来加工成上好的肥料。

    有了这些小工业,当然也就会有配套――小型的机械修配厂肯定要有,要在旧时空,80年代以前很多县城里的机械工业就是县农机厂。说不定还会搞个炼焦厂炼焦生产煤气,这样煤气灯也能推广起来了……

    想到琼山的工业就此起步,刘翔热血沸腾,不由得站起身子在办公室里走了几步。

    他的脑海中盘旋着许多计划:修筑县内的公路网、水利建设、办学,还有就是搞起更多的小工业来,琼山一定会在他的手中变成一个按照本时空标准发达的县城!

    “太好了!”他狠狠的抽了一口雪茄,差点没吸进肺去,“执委会真是高瞻远瞩……”

    这话说得虽然肉麻,倒是他的真实想法。他忽然问道:

    “我申请在琼山搞个食品厂和椰子加工厂,你说执委会能批准么?”

    常师德说:“批准的可能性很大,要知道农产品一般没法远途运送加工――在我们这个时空就更加如此了。”

    刘翔连连点头:这么简单的事实自己应该早就想到!元老院既然占领了琼山,总不见得让琼山生产的稻谷和红薯运到临高去舂米做淀粉!在本地设立粮食加工和食品企业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说不定还会在本地建个海产品加工厂。

    常师德这时候说:“还有件事,执委会的粮食问题……”

    刘翔一怔,顿时呆住了。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八节 夏税() 
执委会的布置的若四个任务里,招募劳动力算是勉强应付过去了――尽管给他打了折扣;土地集约化,靠着农委会和天地会也算是有了一份还算过得去的答卷;救灾补种,这个是穿越政权的强项,又有专人负责,不至于搞不定。

    但是最要紧的粮食问题,到现在还是没一点眉目。

    救灾粮和种子粮的缺口在企划院的批复下算是暂时从企划院的琼山粮库里得到了补充,但是这笔粮食账,邬德迟早是和他算得。如果自己不在粮食问题上给出让政务院和企划院满意的答案,自己这大半年来在琼山的成绩单可就不大妙了。

    地方官员真不好干啊。刘翔由衷的发出了感叹――过去他只觉得地方官简直就是土皇帝,真正的“百里侯”,但是这良好的感觉现在已经破灭了。

    “我也为这事想办法。”刘翔含糊的应付着,“搞不到粮食啊,你有什么法子没有?”

    常师德含蓄的笑了笑:“难怪杜雯说你自从到了琼山就开始有小资产阶级的温情脉脉调子了。粮食当然是有得,就看你的手段了嘛。”

    刘翔知道《赤旗》上最近经常拿他当靶子狂轰。虽然看得人不多,但是也给他增加了些小烦恼。

    “你也这么想?我是担心我们初定琼山,人心不稳,不宜搞得太激烈……”刘翔一直以为常师德是个“温和派”,没想到他有时候态度也很激进。他点点头说道:“我再想想!”

    刘翔回到县办,这事他没什么人能商量,常师德已经摆明了态度――但是他毕竟不是本地干部,缺少直接的利害关系,至于万里辉、杨云等一干来救灾的元老,更是不相干的人了。他觉得自己很孤独,在重大决策上简直找不到一个人来商量。

    要用强制手段,当然很方便。甚至都用不着政治保卫总局和县办搞得各种黑材料,只要把大户们中平日里不怎么听招呼的拘几个到县里,第二天再开个会摊派,各家就得乖乖的把粮食都缴全了。

    但是他心眼里不怎么想用这种强制手段,他总觉得这显得他没有“本事”――刘翔最近一直在纠结此事。

    “老子怎么没有穿越小说里主人公灵机一动的本事呢?”他在办公桌后面嘀咕着,随手翻开了桌面上新送来得财政总监部的文件。

    随便翻看了几页之后,他看到了一份关于征收夏税的文件――正经的大事情。他赶紧仔细的看了起来。

    文件很长,事无巨细全都一一写明。因为独立的税务部门刚刚组建起来,税务制度还不完善,人手也不够。暂时无法组建垂直领导的各地方税务分局。因而各县征收税赋目前是由税务总局制定具体的政策、税率,由各县办事处自行组织征粮局征收。征粮局的专业人员,由财政总监部派遣若干人员以短期出差的方式来指导主持工作。

    根据这份财政总监部的通知:今年除临高开始试行新税务体制之外的各县夏秋两赋继续按照明政府按亩征收的制度进行;在完成清丈田亩的地区,要严格按照新得土地登记册的田亩数字征收;未完成清丈田亩的地区,继续按各县所存鱼鳞册征收;在粮赋上加派的辽饷停止征收;各种杂税由各县根据本地状况自行决定征废。

    各县的征收粮赋数字,最大不超过旧征收额度的180%。最低不少于100%,但是文件里明确规定,要确保过去的“浮收”、“加派”状况不再出现,确保征收的每一颗粮食,每一文钱都清清楚楚,有账可查。绝对杜绝打着征收皇粮国税的名义,却肥了一大批经办人的事情。

    至于缴税赋的方式,除临高之外,各县试行流通券、粮食并举制,银两和铜钱不再作为征收对象。必须按照粮食价格兑换成粮食流通券才能交税。

    刘翔看得很是仔细――或许可以在夏税上打打主意?他忽然来了精神:摊派固然很不好听,征税可就是合理合法的事情了。

    当然,这税不能征让平民百姓掏,而是要从大户头上出。

    “哼,看你们还能滑到哪里去!”刘翔想到这伙缙绅大户,嘴角顿时露出了笑容,“这可是朱八八定下的制度……”

    他继续翻看着文件,文件的最后,是厚厚的一本《琼州府各县旧有税赋明细账。琼山县分册》,上面还盖着红色的“机密”戳子。这是财政总监部根据历史典籍、县架档房和户房书办的口供编辑而成的参考资料,专门发给各县县办使用的。

    刘翔对税务制度一窍不通,当然也不准备代庖,但是他对能收多少税赋上来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下打开翻看起来。初一看很失望,因为琼山县的夏税只有区区八石六斗。连秋赋的零头都没有。

    再往下翻看,看到“商税”、“渔课”、“杂色”、“土贡”、“杂需”、“徭役”等种种名色,不由得满目放光――搞钱的大门道在这里!

    别看每个名色金额不大,但是种类繁多,从鱼胶、翎毛、药材、丝和棉、麂皮到衙门办公用得的纸张笔墨,官员俸禄、吏员的工食,最后到社稷、孔庙的祭祀几乎乎每一样都要向民间征收:有的是银钱,有的是粮食,有的是各种杂货,还有的是力役。这些征收来得财富除了一部分要上缴国库之外,多数是留在地方上运用的。如果说粮赋是国税的话,那么这些杂税大多是地方税了。大明的州县基本上就是靠这些收入在运转。

    对刘翔来说最大的收益是在徭役上。整个琼州府有官定的徭役负担共计2587役,在万历采取一条鞭法之后,这些徭役基本上已经采用了纳银代役的模式,琼州府仅仅徭役银的正额就有13450两――当然,按照本时空的一贯做法,文件上指出,这笔徭役银的实际征收额度大概在25000~30000两之间。

    琼山县作为全府的首县,府县两级占有差不多600役,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浮收,刘翔至少也能得到3000两银子。加上其他杂税杂派,琼山县在夏税上完成5000两是不成问题的。

    自然,刘翔是绝对不会满足于仅仅只有五千两的,他当即关照把县衙里的留用人员,马本元找来了。

    马本元原来是苟家在琼山的“关系”,苟家覆灭之后被林佰光用黑材料胁迫收编,成了琼山情报网的一员,春季觉醒战役之后,他又成了政治保卫总局琼山侦查网控制的“隐干”人员。表面上还是琼州府衙门的留用人员。

    马本元聪明精干,而且是个极识时务的人。如果说过去为林佰光服务是迫不得已,澄迈战役之后,大明的旗帜一落下,他就毫无心理障碍的为“髡贼”效命了。

    他是琼州府的老土地,对本地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现在尽管没有正式的任命,实际上是琼山县办的秘密顾问。

    听完了刘翔的想法,他思索片刻,这才瞪着贼亮的小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