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6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只千里镜何足挂齿,到天主堂去寻一只不就有了?”刚才对郁金香品头论足的儒生说道。他叫文怀,是嘉兴府的增生。

    “千里镜虽不是什么珍玩,却也不是常常有的。”张岱说道,“天主堂那里我常常去,与汤若望也有交谊。据他说,此物在佛郎机也是难得之物,非得有船来才能带几只过来。等闲之间那里去寻?”

    从千里镜上又扯到了最近流行的澳洲货上。吴芝香从广州过来,又带来了不少“澳洲货”。最近又经常聊到澳洲人的各种新奇玩意,对张岱这样的富家子弟来说,普通的洋货已经不稀罕了,但是吴芝香拿出来的几件“澳洲货”让他眼界大开,对澳洲人有了浓厚的兴趣。

    吴芝香便将“澳洲人”的来龙去脉,他们的服用享受和各种奇货大谈了一番,引得几人听得入神。尽管他们对吴芝香说得并不完全相信,但是澳洲人的各种新奇货物他们早就见识过,因而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澳洲”充满了好奇。

    “这澳洲人的抽水瓷马桶,弟倒真是心向往之。”张岱笑着说道,“昔日有人在厕中设锦绣床榻,置美婢,又煎以沉香――无非也是个茅坑罢了,哪里比得上这般的清洁清爽。”

    “只是听闻建造不易。”吴芝香说道,“昔日紫明楼有。王督讨髡当口弟曾经进到紫明楼,特意去瞧了他的布置――真是巧夺天工,种种巧思手段,真是让人望尘莫及。”

    当下又把那些上下水的管道、阀门、上水用的机械和蓄水的水塔一一说来。吴芝香对紫明楼的种种设施非常的好奇,过去就一直向裴莉秀打听。紫明楼被查封之后,他花钱买通了看守的衙役,专程进去把紫明楼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瞧了个遍。现在说起了头头是道。

    张岱听得有趣,笑道:“你这番话幸而没被密之听到,不然非把他勾得立刻往广州去瞧瞧这西洋景去了!”他继而摇了摇头,“要不是旅途过于劳顿,连弟也想去瞧瞧这澳洲人的种种稀罕呢。”

    “这有何不可?”吴芝香现在正在张岱身上花力气,当即表示只要他有意到广州去,可以下榻在“寒舍”。

    “……至于路上,如今有起威栈,不论是坐轿子还是乘船,都比过去方便。”

    张岱正要说话,文怀却道:“澳洲人自称华夏后裔,大宋的苗裔,却只重工商,尽弄些奇技淫巧的玩意。一个个粗鄙无文,弄得华不华夷不夷,恐怕大宋的祖宗都要在地下哭呢。”

    (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五节 完璧书坊() 
张岱却摇了摇头:“澳洲人是海外蛮夷还是大宋苗裔,弟不敢妄论,不过就文采学问上,也不见得粗鄙无文呢。”

    说着他从手边取出一部书来:“诸兄请看。”

    众人见他是从一个精致的竹书箧中取出来的,知道必是他极珍重的书。孙淳与他素来交厚,第一个接了过来,脸上露出了吃惊的神情,默默的翻阅起来――翻了几页,不由得叹息着直摇头。顺手递给了早已经按耐不住的文怀。

    文怀接过去的时候也吃了一惊,先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又翻开细细的读。他读得很是仔细,居然就这么旁若无人的读了十来页,最后居然拍了下扶手:

    “真正想不到!”

    吴芝香早就满心好奇,他多少已经有点明白过来了――这多半是澳洲人的书。别看他时常出入紫明楼,见惯了各种“澳洲货”。“澳洲纸”素来一洁白挺括、种类繁多、价格低廉著称,在广州市场上已经将各种本地纸打了个七零八落,但是澳洲书籍却没见过――他是纨绔出身,对书籍之类素来不上心,从来也没想及于此。这会被人一勾,反倒是巴巴的也想瞧一瞧这“澳洲书”。

    偏偏这文怀看得着迷,不仅没有把书放下,反而看得摇头晃脑,有时候干脆吟哦起来。大有把书一口去看下去的意思。张岱见吴芝香颇有抓耳挠腮之意,便咳嗽了一声,文怀这才醒悟过来,有些不好意思的将书递给了吴芝香。

    张岱笑道:“此书写得如何?”

    文怀摇头叹道:“弟望尘莫及。”

    孙淳道:“莫要说我们几个,便是社中诸位同道又有几个能及?这大约是澳洲人的大儒所作的了。”

    他们说得热闹,吴芝香早就按耐不住了。他接过来一看,书在手中沉甸甸的,装帧简单又漂亮,封面是一种厚纸,雪白的纸面上印着暗花,有些象南纸店里发卖的各种高级“诗签纸”。书名是《孟子正义》。

    揭开一看,不由得暗暗叫绝――他是见惯了澳洲货的精致漂亮的,没想到澳洲人在印书上也这么出色,雪白的纸,漆黑的宋体字。字要比一般的书要小很多,有的夹注用字极小,但是笔画却清楚的如铁勾银划一般。排版更是清爽,纸面上不见一点油墨的污痕。每页有页码,前面有目录和提要,备极周详。

    吴芝香对“小学”素来不感兴趣,也无研究。所以对文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但是从遣词造句来说,实在难说是“文理不通”。而最大的不同是竟然全书都有句读标点。

    想不到澳洲人还有这个本事――吴芝香原本就是“亲髡派”一类的人物,现在看了这部书愈发对郭逸等人五体投地。

    只听文怀问道:“宗子兄,此书从何而来?”

    “是清河坊的完璧书坊卖出来得。”张岱得意道,“听闻是个姓赵的广里人开得。贩卖的全是澳洲人的书籍和文玩。密之失落了千里镜,我便派了个小厮去瞧瞧那里有没有,没想到这杀才却给弟带了这么一本稀罕书回来。”

    “完璧书坊?”吴芝香有些诧异。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澳洲货往广东以外销售的大头是高家和李家。这二家都没有出过澳洲书籍的货色。他以前还曾经受过裴莉秀的所托,在广州为澳洲人采办过一些书籍――主要是道教书籍。现在澳洲人居然自己印起书来!

    尽管临高的印刷业已经存在了相当的阶段,但是书籍全是自用,除了少量粗制滥造的小册子之外,还没有书籍正式输送到大陆上去过。

    他因为裴莉秀的关系,在紫字号的几笔买卖里入过股赚过不少钱。但是至始至终也只是每次事前出钱事后拿红利而已,从来没有直接拿到过澳洲货经营买卖。想不到澳洲人默不作声的居然把书给贩卖到了杭州!

    想到这里,他愈发对这完璧书坊起了极浓厚的好奇心。正在寻思着怎么去看看,只听张岱说道:“弟听闻此完璧书坊是按照澳洲格局建造的,极有新意,正寻思着要去瞧瞧,几位不知道有无雅兴同往?”

    有这样的西洋景好看,众人当然愿意同去。吴芝香自然更不推辞。便说定了第二天去完璧书坊看看。

    第二天一早,一干人在张岱家中聚齐,用过早点一起坐了轿子往清河坊而来。

    完璧书坊就位于清河坊的一条不甚热闹的街道上。张岱虽然是绍兴人,但是在杭州寄寓多年,他又是个好游玩之人,时时在街头巷尾寻访古迹,哪怕是穷街陋巷也要一游。所以对城市环境非常的熟悉。他知道这个地方附近有一处很大的废园。要开一座大书坊,多半就是在这废园的上面了。

    轿子刚走到街口,他们便认出了完璧书坊――的确,这完璧书坊实在是太特殊了,以至于一眼就能从周围的房屋中认出来。

    一座有着半圆形屋顶的石建建筑矗立着,石造拱形大门坐落在三层石台阶上。门面不大。因为房屋不是按照中式房屋的以柱开间的模式建造的,所以也说不出是几开间的门面。吴芝香估计着也就是二开间的摸样。

    大门不设门板,只是一扇拱形大门,门其实并不高,但是石材的装饰和两边的石雕花纹使得它看上去气势巍峨。大门旁悬着一块木制的竖板,白底黑字写着“完璧书坊”几个宋体字。除此之外就别无装饰了。招牌虽然素淡的近乎寒酸,但是配合着这扇大门,却显得十分庄重。

    大门这会敞开着,门两侧的台阶上摆着两个巨大的花盆,栽种的却是绿得发黑的铁树,长得很是茂盛。众人心中纳罕,不知道算是什么调调。

    文怀笑道:“我看着澳洲风俗奇!哪有人拿着大铁树种盆里,还这么一左一右的供在大门口的?”

    张岱笑道:“这里面或许另有深意。”说着他看了一眼招牌上的“完璧书坊”四个字,若有所思的笑了笑。

    一干人拾阶而上,门内早就迎出了几个伙计,上前热情招呼。张岱笑道:“你们不用招呼。我最厌有人啰嗦。”伙计们见他们来头不凡,赶紧都一个个退去,只留下一个机灵的在旁伺候,随时听候吩咐。几个人不以为意,走入门内。只见大门内当门便是一座整面大玻璃屏风,除了大理石的基座之外,再无其他装饰。玻璃屏风上用磨砂打磨出大幅的山水。张岱学识极渊博,稍稍一看便知这是宋人江参所绘的《千里江山图》。

    “他们倒是时时刻刻不忘祖宗。不过这房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宋人的建筑。”张岱心中暗想,玩弄着手中的扇子。

    屏风后,便是店堂。张岱经常出入各种书坊。书坊因为客户都是读书人,所以在陈列摆设上都极尽巧思,为得就是博得文人墨客的好感。

    但是他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坊:不似个铺子,倒像座大厅一般。从外面看,正门不甚宽阔,但是内里的面积却很大。厅内没有立梁柱,圆形的石制拱顶下用铁链悬着黑铁铸就的枝形大吊灯。厅堂两旁的墙壁上开着许多高大的窗子,周围装饰着许多稀奇古怪的花纹图案。窗户上全部镶嵌着大块的玻璃。阳光从窗户投射进来,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投射出一个个光影。

    店堂里的光线充沛,使得习惯于房内幽暗光线的士子门不由自主的眨起了眼睛。吴芝香是见惯了澳洲人的房子形式的,但是紫字号的房屋还是在传统建筑基础上改进的,不似这般彻底的重起炉灶。因而也觉得很是新鲜。

    “这哪里是什么广里人,肯定是个货真价实的澳洲人!”这个念头从他的心头掠过。然而他不露声色,澳洲人眼下在大明省份特殊,揭破与否都担着莫大的干系,干脆来个装不知道最好。

    “真是豪奢!”文怀不由得咋舌,“光这些大玻璃,就要多少银子!就算宫里只怕也用不起……”

    说到这里他自觉失言--闭嘴不言了。

    张岱却不在意:“这许多的大玻璃,只怕有钱也没处寻觅去!千里迢迢从广东运来,就这路上的花费就骇人听闻了!”

    吴芝香却知道玻璃对澳洲人来说根本不算一回事――他听人说过:澳洲人在临高有很大的玻璃作坊,每天都能造出无数的玻璃来。在临高,就算是一般的商户也都装了玻璃窗户。

    只听孙淳说道:“玻璃不过是有钱罢了,只是这厅堂、这圆顶,即不用一根梁柱,全系石头拼砌而成,不知道是如何架起得?”

    张岱倒是不以为意:“这是西洋人的造房之术,倒不是澳洲人的绝学。我见天主堂的房子也是类似的建法。仔细想来,这不和河上的石拱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我们用来造桥,西洋人拿它造房子罢了。”

    (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六节 完璧书坊续() 
众人一想二者的确有些相似的地方。吴芝香叹息道:“若论澳洲人的各色奇货,除了玻璃,哪样不是我中华原本就有的?凡物到了他们之手一经调弄,便似脱胎换骨一般。”

    经他这么一说,众人不由点头称是:不管是澳洲纸、酒、书籍、卫生洁具和各种器物,除了玻璃和“不碎瓶”所用的“软玻璃”之外,哪样不是自古以来就有得物件?

    “就是玻璃,我中华也何曾没有?”张岱博览群书,“杂学”极其丰富,“玻璃就是琉璃器罢了。两汉即有。可惜如今只沦为盖房之瓦。”

    文怀奇道:“琉璃与玻璃是一样物件么?弟看绝不相类。倒是和瓷器有些仿佛嘞。”

    几个人边说话边漫步,墙壁旁都是高及屋顶的书架,层层列列摆满了书籍。这书籍的摆放也和中华不同,不是装入书函内横卧书架上,而是一本本的直立着排列。他们昨日就看过澳洲书,知道澳洲书必有书脊,书脊上有书名和作者,树起来排列一目了然。

    书架旁放着几架梯子――有如同云梯一般下有铁车轮,可以方便的四处推动,登梯浏览。

    墙壁上不是书架便是窗户,但是在穹顶之上,却悬挂着一幅幅长条形的画。张岱知道这是西洋人的油画,在杭州的天主堂里他也见识过,不以为意。

    书架之外,就是一张张巨大的几案――比他们家中作画用得画案还要大,上面陈列着种种书籍。大书案旁另设小巧的桌椅椅,用来供人读书品茗。这种布置,也不算奇,他们去过的较大的书坊差不多都有类似的摆设。只是座椅的样式别致,桌子是极小巧的圆桌,椅子是背部略略往后倾斜的靠背椅,还包着一层软垫似得物件。孙淳第一个坐了下去,往后一靠,只觉得这椅子贴背靠腰,连头部都有支撑,靠在这椅子上看书说不出的舒服。

    小圆桌上布设着精致的各色茶具,即有宜兴的紫砂茶具,各处瓷窑的名产,又有澳洲产得全玻璃的茶具――张岱因为喜它沏茶时能观“秀色”。特意高价收买了好几套。

    但是这还不足为奇,最奇得是有厅堂中有几组床榻般的沉重物件,每组都是一长二短的布置,似乎是椅子又类床榻,外面用上好的西洋布或者锦缎做得面子,上面又放着好些个垫子一般的物件。张岱这次不甘于人后,第一个落下座去。

    “此物大妙!”他坐在上面身子却颠了一颠,不由得喜笑颜开,“诸兄快坐,这物件着实有意思!”

    文怀、孙淳一坐下去,屁股上这种欲拒还迎的感觉立刻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但是对吴芝香来说这不稀罕――紫明楼里也有,他还买了一对单人的回去供自己享用,所谓沙发椅是也。

    听几个人正在争论这沙发为何能有如此的弹性,当即笑道:“诸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