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6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够大规模的检测炮弹的规格是否呵护标准,就大量使用了类似通止规的专用量具:卡规板、环外径卡规等等。

    现在他们也使用同样的做法,不过做得更为“傻瓜”。确保任何人只要听一遍看一遍就能完全明白。这批专用的通止规全部使用铁制以确保材料本身没有较大的变形,在公差规定上做了新得调整:木结构的东西本身随着气温和湿度就有较大的形变。

    在推广专用的通止规之外,施建涛还向机械总厂下了若干专用生产工具和设备的订单。包括改良版的木工工具和脚踏式木工车床用来给土着造船作坊使用。

    在香港进行培训的土着工人们当场试用了设备和量具――效果显着。施建涛乐得直拉着送来货物的机械总厂的元老的手直摇,简直是陕北红军在吴起遇到中央红军。土着造船作坊的掌柜和领工们也乐得找不到北:原本大家都觉得给澳洲人干活的希望渺茫,现在忽然发觉还能赚钱――澳洲老爷们果然和传说中一样有得是办法。一个个纷纷表示自己会绝对按照标准生产。

    运来的通止规、木工工具和木工车床全部作价卖给造船作坊――价格不便宜,不过也没有超过他们的能力水平。施建涛很仁慈的规定他们可以把款先欠着,以后从加工费中扣还。

    借着这个东风,施建涛推行起一整套外包体制管理。所有船件供应商得到一个物料编码授权。这个编码授权要交一两银子认证费。每家作坊作为香港造船厂的指定外包生产商必须通过资格检验,检验费用为十两白银。

    当然,如果造船作坊不购买造船厂提供的工具和生产设备,不进行工人培训的话,这个资格是很难达到的。所以造船厂还提供“资格审查咨询”和“培训代理”两项商业服务,当然这也要收费。

    这些费用同样可以抵充加工费,对经济实力不强的土着作坊主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施建涛的设想是尽量吸引珠三角的土着造船作坊参与进来,逐步改进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能够充分的为元老院的主体产业进行配套。使得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土着造船业,除了少数专门制造修理小型船只的作坊之外全部变成香港造船厂的配套外包企业。最终,将元老院的造船标准推广到整个广东,控制和改造所有的土着造船业。

    尽管采取了新得改进措施,不过农业社会的手工业跟上工业化生产的步伐毕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外包件虽然有了合格品,但是合格率总是徘徊在40%左右,交货周期也很慢,普遍都有延后。

    施建涛不得不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对外包企业的巡视和整改上。他有时候乘坐蒸汽大发艇有时候乘坐纵帆巡逻艇,在海兵队士兵的保护下在珠江口附近活动,巡视各个造船作坊。随时随地的提供改进要求和建议。二个月之内香港造船厂就发出了13张整改黄牌,又先后派出100多人次技术工人到各厂去指导。还办了多次的培训班。夏天到来前,外包件的合格率终于上升到了60%,这个数字终于让他舒了一口气――尽管就这个程度要按时完成企划院的订货还有难度,但是起码看得到希望了。

    在施建涛集中全力造船的时候,香港岛上又兴起了一波新得建筑浪潮。这一次,是对后勤和航运设施的全面扩建。

    香港岛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关系,是发动机行动中的总后勤补给基地。预计要供应到浙江、台湾、济州岛和山东的各种物资都准备在香港岛起运。原本只供驻屯农垦队和少量驻军储备物资用的仓库和货运设施就显得很不够了。新得仓库、货物堆场和码头栈桥正在不断的新建中。

    洪璜楠在广州忙了十几天,想在广州把自己的马车4s店搞起来。但是广州站的头头郭逸对4s店本身兴趣不大――或者不如说认为洪璜楠在异想天开。所以只是表面上热情的表示会把4s店作为“重点项目”放在新建的“大世界”里。但是大世界项目现在还刚刚在挖土填料打地基的阶段,怎么看这工程也得到1632年才能完工,所以4s店等于成了镜花水月。洪璜楠每天看着自己的企划案长吁短叹。

    联勤总部成立,任命他当部长的消息也没让他高兴起来――尽管这个职位的级别相当于东门吹雨的地位。过去他只是挂个主任参谋的头衔,无非是出出主意,搞个方案什么的,属于出力不担责任的人。现在成了正式的部门主官,责任就非比寻常了――而且还是发动机行动之前任命的。

    “这是居心叵测呀。”洪璜楠从香港岛上的堡垒窗户上看出去,喃喃自语道。

    他因为人在广州,距离香港岛咫尺。所以根据军务总管庭的命令,洪璜楠就成了直接的发动机行动后勤支援的负责人。

    站在五层楼高得堡垒上层的一套元老专用住宅里观望圣女海湾是件很赏心悦目的事情,但是洪璜楠想到要把担负起整个发动机行动的后勤工作就觉得脑袋大了若干圈。

    香港岛的所谓“后勤优势”只是地理条件上的,比起偏处一隅的海南岛来说,香港岛的距离适中,有天然的深水港,岛上还有一定的水源,又位于物产丰沛的珠三角地区。除此之外,要运用在后勤供应上的物质条件一概没有。

    无论是额外的仓库、码头还是其他相应的配套设施,这里一概没有,都得赶在发动机行动正式拉开序幕前赶造出来。当然,造房子不是他的事,建筑总公司在香港岛原本就有一个工程队,由史大富负责。现在又派来了新得工程队和元老来增援,按照洪璜楠的估计,按时完工大约不成问题。

    问题是物资的储备、调配和运输计划还是个空白。企划院几天前已经告知他能够为发动机行动准备9000吨糙米和杂粮。但是其他物资总数需要多少,每个点需要多少,品种如何安排都有赖于他这个联勤总部部长的安排,制定出具体的供应方案来。

    “奶奶的,老子就一个勤务兵一个女秘书,能做得了这么大的工作么?”洪璜楠在元老卧室里再次发出不满的声音。几天前他已经发出了一个电报,要索普调来一个后勤参谋班子来香港岛组建前指。

    索普当时就回了一个“即刻办理”的回电,然后没了下文。洪璜楠不由得疑神疑鬼起来,莫非这家伙在搞什么阴谋?成立联合后勤总部的时候自己正在广州,索普出席了仪式。难道他这个“副部长”另有玄机?再想到自己在后勤司令部的时候经常对伏波军的头头、企划院的领导摆出“你是领导,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反正我的意见是在这儿了”的态度。他愈发觉得自己的猜想是有道理的。

    (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一节 新生服() 
一想到这里,洪部长不由得有些懊悔。中校的肩章刚戴上去――戴中校肩章的军官在元老军官中也没几个,大部分元老军官都是少校。除了他只有总参常任秘书东门吹雨了和总参政治处主任魏爱文了。要知道这联合后勤部,按照地位来说可就是四总部的地位,将来第一批晋升少将是妥妥的。

    如果不在军队中服役,转到部委机关,自己的所长无非是给弄到企划院去,每天对着一堆“运行图”和报表,指导一群归化民做表格。忙点累点不去说了,在元老中的存在感太差了。

    他盘算了半天,想着怎么催促下索普,赶快把香港的前指搭建起来――索普这人他知道,年轻,一肚子理论,还写过本书,想法很多,言必称美军,是个典型的秀才。不过光有理论顶个屁用。他有点悻悻的想,他好歹是带来一箱子老头子当年办后勤的各种小册子和笔记的,全是pla后勤实际运作的核心内容,很多东西,照着笔记一看才知道理论和现实根本不是一码事。

    洪璜楠正在暗暗烦恼,忽然港湾上空传来了汽笛声――这不是轮船的汽笛,而是中环码头的汽笛,通知有船要进港了。

    最近几乎每天都有船只抵达香港岛。频繁的船只往来港岛一度引起了广东官府的警觉,南头水寨几天前还专门派了一个把总带了些酒和猪羊来港岛拜会了乐琳,重申了“传统友谊”。乐琳也充分向他们表达了船只往来频繁和他们没关系。

    船上运来得除了基建材料,便是各种物资和人员。发动机行动的前奏已然开始奏响。

    不知道这回船上又运来了什么――洪璜楠对送来组建前指的人员的事情已经有点不抱希望了,他打算明天就亲自回一趟临高,专门到军务总管庭去把事情落实下来。

    他缓步来到卧室隔壁的办公室里,整理了下思路,开始撰写发动机行动的后勤备忘录。

    尽管现在香港岛上开工的后勤设施已经不少了,但是大多数还是最基本的东西:专用码头。仓库,这些都需要,但还不够。他还要后勤工厂:军用食品厂暂时没指望了――企划院眼下不可能给他这么大的基础建设投资,但是一个净化水工厂是必须的:向来往于这一带海域的船舰供应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当然,在需求较少的时候可以利用剩余产能生产格瓦斯、汽水之类的软饮料。最后是被服厂。长期看来从临高供应被服对日后伏波军在大陆上展开行动是不利的,不但需要长途转运,还需要大量的储存空间。香港岛上设置被服厂,就近利用广州的口岸优势采购布匹和利用珠三角的女工资源。

    如果水资源能够解决,应该再在香港岛上建一个军用食品厂,新鲜的水果蔬菜可是航海船只上的必需品……正在理思路的时候,响起了敲门的声音,随后传来一声:“报告!”

    “进来。”他头也不抬的喊道。

    门口出现的是他的生活秘书――穿着制服,戴着伏波军的下士军衔。

    为了照顾军队中的元老的生活起居,根据席亚洲的提案:军务总管庭和办公厅联合发了一个文,凡是在军队中服役的元老的生活秘书全部编入现役,授后勤下士军衔,按伏波军军衔制度晋升军衔,最高到上尉。元老军官的生活秘书不占军队正式编制,不授予军中实职,元老军官一旦解除和生活秘书之间的从属关系,她就不能继续在军队中服役,必须退出现役转到地方上去――以免影响军队的士气。生活秘书服役期间的军饷、伙食费、被装费和军人保险享受同军衔人员待遇,但是这笔支出不列入军费,由元老的个人账户中扣还。元老退出现役之后生活秘书也必须退役。

    “部长,联合后勤总部的谢澎少尉来了。”秘书做出立正的姿势报告道。

    这一次船上送来得不是基建材料而是洪璜楠日思夜盼的组建前指班子的参谋人员和设备――几个大箱子里全是各种后勤上专用的图版。

    除了归化民的参谋班子,还来了一批临时借调的企划院和财务口的元老,暂时都归他指挥。谢澎带来了军务总管庭委任他组建和指挥发动机行动后勤前指的书面命令。

    借调来得元老大多是从事统筹、会计和物流行业出身,算是专业对口。这让洪璜楠比较放心了――归化民的基本能力就那么点,上行下效的执行命令还成,要真正搞专业性强得东西只有元老自己来办。

    前指在基地的堡垒里占据了几间大房间。正式置办起来了。粮食问题企划院已经帮他做了基本的供应,船只也算是基本有了眉目,他只要编制出具体的粮食供给方案和船只运行图就可以了――后者主要靠海军来搞,他可以少花一点心思。

    吃和行的问题之后就是穿。从他们收容第一个流民开始,流民身上的衣服就是全部回收之后消毒做纸浆用,另外供应新得服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卫生,另一方面,流民们身上穿得也很难说是衣服。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数流民穿得只是一些碎布片。如果不供应他们基本的穿着,流民营地就只能搞成天体营了。

    检疫营里给流民配发服装,一开始是服装厂正儿八经的仿87式的棉布作训服――俗称民工服的那种。随着流民数量增多,制作作训服的数量愈来愈赶不上供应速度。莫笑安出任轻工业人民委员之后,为了增加供给数量改良了检疫营制服――代号为“新生服”。

    莫笑安尽管不是裁缝,也没学过服装设计。但是知道难民服装的基本供应原则:简化、适用。临高的气候既然很难冻死人,服装材质就无需很厚,检疫的难民一般不从事重体力劳动,布料也用不着坚实耐磨。当然染色之类更是一概不需要。

    临高的纺织品除了黎民自织的棉布、葛布和麻布之外,主要来自岛外进口,有松江布和印度布。又以印度棉布为大宗。莫笑安从中选择棉纱最为稀薄最为廉价的一种。

    新生服的款式做了大幅度简化――包括扣子、口袋之类的东西全部被省却,最后连腰带这个固定物都被取消了。“新生服”最后的款式成了一种套头的“口袋衫”。领口有用细带子可调教领圈大小。新生服不分男女和季节款。一律上身长袖套头衫。下身长裤。尺码分出大、中、小、儿童四个尺码。临高制造的各种服装除了军警服之外一般不配帽子,但是新生服统一配一顶遮阳草帽--难民在净化期间是被剃光头发的,必须给光溜溜的头皮一定的保护措施。

    新生服系列里配发了标准内裤--俗称“三零大衩”,因为它是1630年开始普遍配发的。同样只分尺码不分男女。三零大衩不但配发给净化中的难民,还配发给军队和归化民。军队系统的元老也有穿着这种三零大衩的。

    配发内裤是卫生部门负责防疫的雷恩特意要求的,不穿内衣很容易造成皮肤病和寄生虫蔓延。另外,供应内衣也就减少了供应外套的数量――在检疫营地里,一贯是发给每人二套内衣,一套外衣。

    现在要运来20万人,按照每人发给两套基本服装的要求,每套按照需要3米布料算,20万人要120万米,折合成松江布大概是10万匹。

    在一年多时间里增加进口10万匹布的额度对元老院来说并不困难,不论是从印度进口还是从大陆进口――特别是他们现在有据点在浙江和上海,紧挨着松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