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6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归化民中已经诞生了第一批精英分子,他们或者当上了军事行政职务,或者是发财致富。翻身之后,也不能免俗的想编个家谱,来个光宗耀祖。

    因为知道“首长”们非常的厌恶宗祠,所以他们还不敢动修祠堂之类的念头――而且他们大多是孤身来到临高不久的外地人,在本地也无从修建什么祠堂。不过给自己编造个有着显赫祖宗的族谱能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满足。东门市有几个代笔先生,靠着这个小小的发了点财。

    和一年中的其他季节相比,施奈德更喜欢临高的冬天。冬天气温低,他可以穿着笔挺得体的海军冬装。这让他感觉自己像一个上等人:冬装的是从西洋人手里购买的薄呢做得。军服一点褶子也没有。海军优良服役勋章擦得铮亮的挂在胸前,这是他在珠江口战役中反策反以及战斗表现而获得的。海军打算在勋章奖励上和陆军的土包子彻底分清界限,坚决不搞几等功这些,追求华丽和专业的勋章名称。现在施奈德出门必定整齐穿戴着海军军官制服和全套勋章,走在路上周围各种仰慕敬畏的眼光让他感到心里充满了愉悦感。

    作为奖励的一部分,也作为即将开始的发动机行动前的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施奈德被推荐参加在博铺举行的海军军官晋升培训。

    与学得痛苦无比的海军工程学和战术指挥课程相比,施奈德更喜欢航海术和领导能力的课程,前者他驾轻就熟,后者能让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官。相对于图上演习上被打得找不着北,实战操演上施奈德上尉好好的让雏儿们知道了什么是老手。不过那帮小兔崽子吃了几次亏后也学的精多了。

    三个月的全封闭集训结束之后,他被晋升为海军上尉。回家没两天,就被一纸命令召集到马袅堡参加短期培训――用首长们的话叫做在职培训。

    通知上没有任何的具体科目名称,施耐德知道是为了“保密”,但是他清楚这次临时培训十有**和最近的积极备战有联系。

    伏波军正在备战――虽然这次的备战的没有第二次反围剿前那么声势浩大。施耐德每次带着海军士兵去船厂“支工”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大型船只同时开工建造。有些新船的体积虽然不能和圣船相比,但是超过了他曾经见过的西洋人的最大的大夹板船。各种船材在工厂里堆积如山,工人们忙个不停,日夜赶工。

    水兵们从过年之后一直在操练,他指挥的中队里,每艘特务挺上的水兵都减少了一半,缺额由刚刚从新兵队里出来的新兵补充。显然,调出去的水兵是为了新得舰船做人员准备用的。

    施耐德在新兵队里发觉自己过去当海盗时候的认识的一些老伙伴们,他们全是在最近的扩兵招募中被搜罗过来的。即有诸彩老手下的人马,也有其他已经败亡的海主的手下,很多人在“大伙”溃败之后逃回了家乡,但是生活无计。征兵人员按照审问俘虏和谈话中得来得资料,由投奔归化来得前海盗头目们带领,在两广沿海大肆招募这类过去的散兵游勇。

    显然,如果不是要扩充海军,首长们不会一下招募这么多的人。

    看来,又要打仗了。施奈德心想。

    他坐海军交通挺来到马袅堡码头的时候,这里已经是焕然一新。马袅半岛现在是元老院的核心重工业基地,原来的马袅陆军基地也正式升格为“马袅堡”。

    按照新得军事体制,陆军基地所在地全部以“堡”为后缀。这个新规定被人认为除了“德派”、“苏派”和“日派”之后,“美派”恶趣味正式渗透入了陆海军体系中。

    原来曾经作为何鸣的野战军司令部的炮楼已经是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竹篱笆围墙和里面散落着巨大的建筑物。马袅堡占地面积很广,围墙内外分布着若干几个军营和各种陆军术科的训练场。道路网络已经初步完备。到处可以看到正在进行队列和战术训练的陆军士兵。

    整个马袅堡已经是军事禁区。施奈德的勤务兵在第一个岗哨前就被挡回去了――报到证上没有勤务兵的名字。所以施上尉只能自己扛着行李继续往前走。来到大门口,大门口挂着两个白底黑字的大木牌子:马袅堡陆军基地、联合作战司令部。

    联合作战司令部是最近成立的一个指挥机构,它取代了原先临时性野战军总司令部的职责。目前野战军长期处于治安战和警备状态下,不能没有一个对海陆军以及其他所有武装力量的进行协调指挥的机构。

    实际上,类似的需求在进行琼南治安战的时候就已经初步提出来了。如果说在琼北,海军的主要任务还是以输送陆军和物资为主,那么到了琼南,海军的作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运输陆军上岸这么简单,往往需要亲自加入战斗――琼南各州县的村寨几乎全部在沿海一带展开,土匪和豪强武装也往往使用船只进行机动。

    再考虑到接下来的发动机行动需要陆海军联合行动的特点――总参谋部在几次战略演习得出的结论是: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伏波军的军事行动都是沿着海岸线行动的海陆军联合作战――成立跨军种的联合作战指挥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新成立的联合作战司令部设立在马袅堡。它由军务总管庭领导管辖,由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派出人员联合组成,业务上受总参谋部的指挥。

    施奈德沿着新铺设好得道路,按照路标的指引来到了联合作战指挥部的所在的大院门前。

    司令部门口站着几位陆军军官带着若干文书负责接待。杨增也在其中。由于澄迈战役的优异表现,杨增也被推荐到马袅堡参加军官晋级训练课程,他还把自己的勤务兵魏大荣推荐去参加士官培训。

    在经受过封闭培训之后,杨增感到首长们的生活也太繁忙了――没有一个元老军官是有闲暇时光的。杨增在任何时候看到他们,不是在训练场上,就是在教室里,要么就是在开着无休止的会议。

    当然他自己也很忙碌,作为即将被提升为副营长的归化民军官,杨增需要补的科目太多了。不但要恶补文化课,还要掌握于更高级更复杂的作战科目训练和后勤组织保障。

    他偶尔也怀念在苟家庄抱着火绳枪无聊晒太阳的悠闲日子。看着迎面走来的施奈德那身笔挺的海军军礼服和引人注目的海军优异服役勋章,杨增不自觉的把腰挺直了一下,胸前挂着他的二等军功章和特等射手技能章。

    施奈德是最晚到的一批,整个马袅堡招待所已经爆满了,杨增只好安排施奈德和其他的一些人临时住在腾空的军营里。

    被同时召集到马袅堡的陆海军军官们有将近一百人,他们都是被总参谋部干部处圈出来准备参加发动机行动的归化民军官。

    发动机行动面对的环境十分复杂,海面上,他们要通过刘香和郑芝龙的地盘,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也在必经之路台湾海峡上拥有势力。除了刚刚签署贸易协定的荷兰人之外,其他势力全部是“不友好”的。

    陆地上尽管有赵引弓的铺路打通关系,但是要在大明的眼皮底下运走大量难民,实施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是谁也无法预料的。特别是涉入登州之乱的时候,更是要在兵荒马乱的战场上收集运走难民。

    这种环境下如果没有足够的军队作为保护是根本无法行动的。而在组织海量的难民行军、宿营过程中,受过良好训练的军队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没有训练有素的军人的负责组织带领,成千上万的难民恐怕根本就无法形成有序的队伍行动。在发动机计划的方案开始制定的时候,企划院就曾经秘密咨询过陆海军人民委员,关于到时能够调动的舰船和军队数量的问题。

    (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三节 后勤集训队() 
尽管陆海军人民委员都给出了不甚乐观的看法,特别是何鸣,他很坦率的告诉邬德,目前陆军的状况并不好,部队连续执行治安战的作战任务,已经变得很疲惫。虽然治安战中的伤亡很小,要隔好多天才会有一次阵亡报告,但是这样无休止的作战和执勤已经让部队的士气有所下降。目前琼北的治安战已经全部结束,琼南地广人稀,治安战展开的规模也比较小。陆军打算将一部分部队撤下来进行休整。在这种情况下马上把他们投入下一次远程作战行动恐怕不合适。不过,何鸣还是答应抽调二个步兵营和若干支援部队参加发动机行动。

    海军许诺提供一个海兵营,并且将经全力提供船舰参加此次行动。陈海阳对到底能出动多少舰船心中无底――旧式船只正在全面整修,海军能投入的船舰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高和香港两个造船厂的造船速度。

    就在杨增忙着接待施奈德等人的时候。谢澍正带着马袅堡后勤集训队的士官们列队前往后勤仓库。他们的任务是清点整理新到的物资,同时即时学习新得管理流程。

    在澄迈战役后升官潮中,谢澍把见习参谋的见习两个字去掉了。不过军衔还是少尉。他同样也加入了培训课程,由于成绩优异,已经从营后勤参谋转到了后勤司令部。他对这次调动很不满意:后勤司令部听上去级别很高,其实只有一间办公室,一个元老主任参谋和若干个参谋人员,在军队中没什么存在感。

    不过最近他已经得到消息:后勤司令部“马上要做大调整”。在马袅堡已经开办了一个专门的后勤教导分队培训专职后勤军官,同时又建立了一个后勤集训队,集训全军后勤士官。谢澍就担任了这个集训队的分队长。

    谢澍虽然从事后勤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他识字,通算学,年轻好学。经历了第二次反围剿战斗,所谓有知识有经验。在学习期间就深受洪璜楠和索普的赏识――索普是最近才从企划院调到军队里主管后勤工作的。

    索普年纪轻轻,但是在旧时空却写过一部《理论后勤学》的著作。他是统筹学专业出身,原来是企划院里的一员主要干将,属于典型的“学院派”后勤干部。要不是他希望穿上军装,加上企划院有意培养一支专业、能干的后勤机构,邬德是不大愿意放人的。

    因为他的理论基础扎实,在后勤军官和士官的培训课程中大部分由他负责讲授。他和“实干派”出身的洪璜楠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两人保持着一种客气的矜持。但是每次洪璜楠谈起他已经愈发渺茫的马车4s店计划时候,索普总是带着一种迁就的微笑,一言不发的听着。

    谢澍虽然年轻,毕竟是在地主家庭出身又念过书――这两位“首长”之间的奇特关系他是不难理解的。因而对这两位老师都保持着相同的敬意。

    谢澍的袖子上已经配上了新的军种臂章。这是他的军校老师,元老索普少校亲手给戴上了。老上司东门吹雨遇到他开玩笑的说“小谢,转到四总部了啊。”

    谢澍对此感到很困惑,澳洲首长喜欢把某人成为小x、甚至相互间也这样叫,谢澍觉得那是大户人家对家养小厮或者光棍户才这样叫的。谢澍更喜欢别人叫他做谢参谋。所谓四总部更是莫名其妙,他对条令堪称倒背如流,从没听说过有这个机关,回去翻遍了编制条例,也没找到四总部这个单位。

    仓库区前的装卸工作区里,整齐排放着各种新型的车辆工具:螺杆式人力叉车、拖车、标准军用畜力车、紫电改手推车、牵引式炊事车、净水车等等,甚至还有可移动的木制坡道。畜力车和紫电改手推车都是重新设计过的,承重的凹型铁车架刚好能放进一个一吨或者200公斤级的运输箱,并且带紧固件,很方便就能固定住。这些材料是花了索普很大的精力才从执委会和企划院手里掏出来。如果不是高炉已经开工,索普所宣称的第二次车同轨也不可能这么早就开始实行。

    谢澍首先讲解这些后勤车辆的大致用途、使用方法和车辆的结构,根据士官们就职的后勤单位不同,他们接触的车辆种类也有所不同,不过训练大纲要求每一个后勤指挥人员都要对常用车辆做到“熟悉使用方法,了解车辆结构”。

    仓库隔壁是牲口棚,里面有着驴、牛和驴骡,唯一没有的就是马和马骡。为了扭转部队长期缺编马匹牲畜,炮辎工专业的士兵缺乏相关训练的状况,企划院和农委会组织了一个联合调查组,不顾尼克的强烈反对,对磨盘岭马场的马匹、驴、骡进行了甄别。在留下了保持扩大种群用的种公畜和足够数量的母本之外,其他不适宜配种的马驴骡全部调出马场分配使用。一部分分配给农委会,一部分给了伏波军。

    根据伏波军最新规划指示:可役使马匹和马骡大部分优先供应炮兵部队,少量留给了正在组建当中的骑兵部队。

    马匹虽然少,至少也算是让部队有了马。特别是辎重兵,伏波军因为没有马匹骡子,长期以来陆上运输是“大宗靠牛拉,小宗靠人背”。牛车速度过慢,一遇到紧急运输的货物,就得征集民兵和民工用手推车或者干脆人背肩挑。耗用工数非常之多。

    仓库卫兵一丝不苟的检查了谢澍的证件和授权文件,并清点了后勤集训队的进入人数,用蘸水笔逐一登记下来。谢澍在出入登记卡上用毛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归化民中能用毛笔写字的人少得可怜,军队中就更少了。

    尽管仓库卫戍部队是谢澍亲自布置的,哨兵对在马袅学习的各种教导队和集训队的大部分人也脸熟,但是自从某个士兵在突击检查中被抓了典型后,没人再敢掉以轻心。

    马袅堡的仓库是按照仓库按照新版的《军用物资储存条例》的标准新建的标准库。库房采用铁包木桁架结构,在靠近顶棚的地方开设玻璃窗户,整个库房高度大,空气流通好。即有充足的自然光线照明又避免了阳光直射。仓库的墙壁用空心砖砌成,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屋顶下的顶棚上也铺设了保温材料,减少阳光辐射的热量。

    货架和仓盘上整齐的堆放着成千上百个箱子,箱子外表漆成不同的颜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