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6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厚,不是官绅们愿意插手经营的行业。李炎认为让赵引弓先插手刻书业是最佳选择。

    江山说:“不过赵引弓的热情很高,而且他提出的这个动议一下就戳到了轻工业部、外贸公司和农委会这几个部门的g点上了。这些部门恐怕都会表示热烈的支持。我就怕在元老院的委员会会议上一下就被通过。”

    万一被常委会通过,就要列入企划院的运作项目。就算对外情报局反对,恐怕也起不到多少作用。

    他转了几个圈子,停下脚步道:“没关系,近代化的缫丝厂的设备总不能一蹴而就,起码也得半年的时间。我们让农委会帮杭州站搞蚕种和桑树种植改进――这是蚕桑改革的根本,赵引弓是不会反对的。”

    改良蚕种和桑树种植,不会引起很大的注意,比一下搞新法缫丝厂的影响要小得多。以古人的见识,这是所谓的“农本”,士绅自己经营不但不会有人看不起还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这事情,起码得大半年,等到赵引弓要搞缫丝厂的时候,形势应该已经有所变化,再办缫丝厂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江山很是得意。

    李炎心想你这不过是“拖”字诀,但是他承认这话说得也没错。再想赵引弓的报告里说自己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缫丝厂一个是印刷出版业。以杭州的人力物力不可能两头兼顾,眼下只上一个项目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想来他也不会有想法。

    李炎先和企划院进行了一番磋商,接着又把印刷厂的厂长谭明和出版指导小组的组员周洞天也叫来,几个人开了一个会议。就杭州的出版业该怎么搞进行了讨论。

    邬德的意见是目前在杭州可以不必建立印刷业,而是直接从临高运送书籍去销售。临高的印刷厂目前已经上了石板印刷设备,能够以相当的规模印刷石板印刷品,向杭州运输一定数量的书籍是能够办到的。

    “……但是不知道杭州需要多少书,还有种类。”谭明心中无底,虽然生产能力现在是上去了,但是印刷厂自己的任务很繁重,大量的教科书、科教小册子印刷使得印刷厂的工作异常的繁重。

    周洞天说道:“看他的申请文,杭州需要的书肯定是多品种,小批量。这对印刷厂来说就有点不好办了。”

    多品种意味要排很多次的版,每次又印得不多。这对于印刷厂来说是相当不经济的。

    最终的决定是:先从临高运送一批现成的书籍到杭州。同时向杭州运送简单的印刷设备――周洞天建议运送两种,一种是最简单的手摇式印刷机。这种印刷机不用排字,而是使用纸型或者铅型来印刷。

    虽然一提起现代印刷业很多人都认为是“活字印刷”,实际上真正的“活字印刷”使用的并不很广泛。包括现代的照相排版在内,多数的现代印刷技术遵循的是雕版印刷的原理。只不过在制造雕版的速度和效率上比起雕刻书板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已。

    在“活字印刷”的时代,印刷书籍采用的是活字排版,然后用厚纸板或者薄铅板在排好的活字版上压制出“纸型”或者“铅型”。再把纸型和铅型送上印刷机进行印刷,印刷结束之后,这样做得好处是可以大大减少铅字的磨损。而且纸型铅型可以保存相当的时期,如果书籍可能重印,就可以马上从仓库内取出来印刷,省却了重新涌铅字排版的功夫。可以说是兼顾了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优点。

    纸型和铅型比起沉重的木制雕版来,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算是现代照相制版印刷技术推广以前最常用的书籍印刷工艺。赵引弓的预备开办的杭州印刷厂不可能自己再培养一批专门的排字工人,所以直接把临高印刷厂目前储存的各种纸型、铅型复制一份运送过去是最简单的方法――杭州那边只要准备几台简单人力印刷机就可以满足需要。

    “我推荐阿尔比恩式。”周洞天说道,“这种手动印刷机从发明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最好的手动印刷机,20世纪的很多印刷所都使用它。到今还有许多印刷爱好者对这种机器推崇。”

    阿尔比恩式印刷机结构简单轻便,转印力又很大,对杭州的印刷所来说是个很合适的选择。缺点则是所有压印式印刷机一样的,采用平板压印,印刷效率比不上转轮印刷机。

    “我们上次和机械厂的人进行了仿制这种机器的研究,认为还可以改进一下提高生产效率,包括使用水轮机和蒸汽机之类的动力。另外就是取消弹簧。”

    阿尔比恩式印刷机有一个关键的弹簧部件,经过研究把这个部件用其他方式给取代了。

    “但是这样的做法,排字的任务还是落在临高的印刷厂了。而且我们目前存储的书型大多也不适合在杭州销售吧。”谭明说道――眼下印刷厂的排版工作已经够忙碌了的。

    临高印刷所里的各种书型已经囤积了上千种,但是大多是临高自用的技术和管理类小册子、各种教科书、宣传小册子之类。适合在大明进行销售的书籍只有少量的四书五经、清代的十三经注、一些常见的经史子集,还有就是天主教会和新道教的宗教小册子。

    周洞天说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以后再慢慢在当地建立排版工序。”

    另外一件设备就是石印机。石印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雕版印刷,不过用得材料是保护涂料和腐蚀剂。石印适合印刷图案和小批量的文字印刷品,比较适合杭州印刷所这样需要小批量多品种的地方。

    这两种设备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以17世纪的技术依然是不能仿制的。构不成元老院最为忌讳的“技术外泄”的可能性。

    周洞天说:“我上次就申请过,想到南京、杭州和苏州一带的去看一看当地的雕版印刷业。顺便也看看能不能招募一些高手的雕版匠人来,印刷厂对雕版工人的需求也是很大。这次我想随同书籍和印刷设备一起去杭州,帮赵引弓把印刷所搞起――毕竟我是专业人士。顺便在看看江南的印刷业,招几个工匠。”

    去江南考察的申请,周洞天很久以前就提出过了。当时江南没有据点,企划院自然不能同意。现在他再提出理由显得非常充分。邬德当然不会反对。他把目光转向李炎。

    “他可没接受过培训,去江南有问题吗?”

    李炎说道:“护送他去江南没有问题。我们对元老短期去红区出差有预案可用的。”

    (未完待续)

第八十六节 另辟蹊径() 
第二批赴江南的技术支援团队正式组建,机械厂动手制造了4台阿尔比恩式印刷机、2台石印机,同时配套制造了1台小型的水轮机――水轮机按照当时的工匠水准也可以制造,但是在效率上要比机械制造的机械厂制造的水轮机要差很多,临高制造的水轮机有更好得变速和传动系统,不是手工打造的水轮机可以相比的。

    所有的设备全部拆解开装入箱子。同时发运的还有装备设备需要的装配工具和一些易损害的零配件、石板印刷需要的石板、刻笔、腐蚀剂和保护剂。原本莫笑安提议在杭州搞一个造纸厂。造纸厂需要的设备很简单,工艺也不复杂。杭嘉湖平原上大量的稻草和山区县的竹木资源可以提供足够的造纸原料。

    造纸不但可以供应印刷所使用,还可以就地销售――杭州在当时就是一个重要的纸张集散地,优质的纸张是不愁没有销路的。造纸也不算暴利的行业,很少有豪绅大户插手。根据赵引弓的观察,大部分纸坊都是很小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而且多半分布在余杭、临安、留下这些杭州附近的山区县份,生产出来的纸张再由商贩贩运到杭州销售,这股势力对赵引弓的产业形不成威胁。

    但是现代造纸业需要大量的酸碱,临高无法远程供应化学品,所以莫笑安的这个动议暂时先搁置下。

    赴江南考察团由周洞天等四名元老组成。听说有机会去江南,很多人都跃跃欲试――这种风险不大的出差考察岂不是去江南花差花差的大好机会。大明的江南据说是“梦幻之地”,许多人都听说过秦淮八艳,稍微读过一点古籍的还知道有扬州瘦马,一个个不免跃跃欲试。梅林听说有江南考察团,赶紧找梅晚,声泪俱下的要求随同前往。他的理由倒也充分――赵引弓既然要造庄园,建筑公司怎么能够不出马?要是按照当地工匠的方式建造房屋,肯定是浪费土地面积、房屋空间和建筑材料。

    “我腰好,我腰好,”梅林说,“我去了肯定把凤凰庄园搞成一个固若金汤的堡垒……”

    梅晚被他纠缠的没法,只好说:“我可得提醒你,这次我们肯定是去杭州,会不会去南京可不一定。”

    梅林垂涎秦淮八艳的事在元老院尽人皆知的――为了这八艳,他连生活秘书都没买。被人视为怪物。眼下他这么积极的要去江南,谁都知道他的醉翁之意。

    “没事,没事,去杭州也好,苏杭出……嗯,好工匠……香山匠……”

    “你这么积极就去吧。”梅林是他手下的一员“大将”,平日里工作表现很积极,自己不能不有所表示。何况这种在女人上面硬卡人脖子的事最遭人恨,梅晚觉得反正帮忙去造房子这个理由也合情合理,当即就答应设法把他推荐到考察团去。

    “还有件事,你知道不知道怎么才能把我的流通券兑换成白银?”梅林很认真的问道,“或者黄金也可以。”

    “你要干嘛?”梅晚奇怪。理论上说,元老们是不能持有贵金属的,要用白银或者黄金必须报批,“出差费会拨出来得,你不用费心。”

    梅林懦懦道:“不是,我是想万一需要赎身银子的话……不知道要多少银子才够……”

    梅晚怔了一下:“不会吧,你真有这想法?!”

    最后一个前往杭州的是一位正在临高传教的传教士――金立阁,或者叫特里阁神父。这次由他前往杭州接洽当地教会,金立阁对此很是兴奋:他在欧洲就对这座马可波罗所谓的“天上的城市”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居然能有机会亲自去杭州和当初金尼阁神父开创的神圣教会的羔羊们会面。

    对外情报局不怕麻烦把他也带去是准备利用耶稣会的影响。杭州的天主教会内有一批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士绅――虽然三柱石中的杨廷筠和李之藻已经分别于于1627年、1630年去世,但是他们都是杭州土著:杨廷筠是钱塘县人,李之藻是仁和县人。他们的亲朋故旧信仰天主教的人很多,耶稣会在杭州颇有势力。以至于在南京教案时期,上海和杭州两个传教会是当时对外国传教士来说最为安全的地点。

    赵引弓目前在杭州当地是外来户,缺少足够的影响和保护伞。耶稣会在当地营建起来的势力大可一用。而且下面还可以利用这一关系和徐光启搭上线。

    徐光启与即将到来的登州之乱中的重要角色孙元化之间关系密切,两人又同是天主教徒。搭上这条关系对未来的活动有很大的好处。

    “这样岂不是赵引弓得成天主教徒了?这样不大妥当吧。而且和天主教会交往太深,在当地的影响也不好。”何影在审批对外情报局的申请的时候说。

    “赵引弓没必要当天主教徒,也不需要交往很深。只要他表现出对教会的友善和某种‘兴趣’就可以了。耶稣会是很识时务的。会督促杭州的天主教士绅们来充当保护伞--他们很清楚,要在中国打开局面,现在主要得靠我们的武力。”李炎解释道,“根据政保总局给我们的《耶稣会传教士与澳门信件邮检汇编》,他们现在把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最大希望放在我们身上。我们的任何要求他们都会竭力满足。赵引弓只要有耶稣会的人引荐,就可以得到这批杭州天主教士绅的照顾,这对他在杭州的活动是有好处的。”

    “赵引弓可是打算自称大宋宗室的……”何影的言下之意是堂堂大宋宗室和外来宗教搅上关系很是不妥,在“政治正确”上会有瑕疵。

    “关于他自己搞得这个大宋宗室的身份,我觉得有点瑕疵对大家都好。”李炎说道,“另外我已经说了,他没有必要受洗,只要让耶稣会出面引见双方建立一个友善的关系就好。从长远看也不宜让赵引弓和杭州的教会纠缠太深。我的意见是:在他的随员中安排一个归化民天主教徒,作为和杭州的教会建立起关系的通道。”

    “这个人可靠吗?”

    “当然可靠,这是一个我们情报局培训过的人。”

    特里格神父对元老们的主意一无所知,异常兴奋的去准备自己的行装了。当然,事先他也受到了何影的告诫:不能泄露赵引弓是从临高去得,只能按照对外情报局的统一口径。

    “您知道,我们现在在大陆上的处境非常微妙。如果一旦泄露了某位元老的身份,不仅对我们的事业有不利的影响,对传教事业也会产生无法预知的严重后果。”何影说道,“我希望您能明白我的意思。”

    特里阁神父完全能够领会这种外交词汇――本来耶稣会也没有自作多情到认为澳洲人是虔诚的教徒,有充当“天主教元老院”的意图。双方的合作说到底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所以他非常明确的表示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会按照考察团“领导”的意图进行。

    除了耶稣会这条渠道,还要尽快利用书坊建立名声。所以必须让赵引弓的图书馆兼书店有充分的异于平常之处――正如当初紫字号在广州的迅速崛起一样。所以这一次还准备运去若干“澳洲建筑材料”和享用物品,包括水泥、瓷砖、水暖五金件、玻璃等等,当然其中也有杭州站本身的需用。

    尽管有元老提出大量使用澳洲货搞得“澳洲”色彩浓重是否会引火烧身的疑问,但是李炎认为问题不大,“澳洲货”的名声不但在广东赫赫有名,即使在江南和京师也已经出了名。赵引弓的身份是广东三水县的阔少爷,弄很多“澳洲享用”是不足为奇的事情,在情理上也完全说得通。

    因为这次运送的货物和人员众多,特别是有不少粗重货物。再走陆路就太慢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