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3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好拿学员们来做疗效试验。

    在每个人晚上都在唉唉叫的时候,姚玉兰却接到了生平的第一封情书,是黄安徳写给她的。这封在训练的时候偷偷塞到姚玉兰手里,歪歪扭扭满是错别字的信引起了她的极大鄙视。她“呸”了一声就丢进了垃圾桶。作为一个“城里人”,她理所当然的在内心鄙视一切流民出身的人。更何况这个大兵还在训练场上狠狠的揍过自己。

    第二天的格斗训练课上,黄安徳没有被安排和女生队对练,他满怀希望的朝姚玉兰看过来,却遭到了一个白眼。黄安德的希望顿时化作泡影,他还以为自己新学来的泡妞法无往不利呢。他把失望化作无穷的力量,当天和他对战的所有学员全部被他直接k倒,让薛子良都纳闷了――这个陆军士官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生猛了?

    然而随着体能的逐渐增强和对格斗术的掌握加深,渐渐的学员和士兵之间的格斗不再象“挨揍”了,几周之后,开始有士兵被击倒,慢慢得被击倒的士兵愈来愈多。士兵们不再是笑容满面的来到训练场了,搏击起来也更加认真。

    搏击训练不仅锻炼了体魄,也给予了学员更强的自信心去单独执行任务。

    增强学员自信心的另外一项武器就是手枪。

    教授格斗术的同时,学员们开始了正式的轻武器射击训练。用得枪正是所谓的“六星连珠铳”。当然这并不是s&w的左轮手枪,而是机械厂根据武器设计小组的创意自制的临高版左轮手枪,随着行政向基层深入和各套行政机构不断的膨胀,穿越集团迫切需要给人数日渐增加的土著干部、警察、情报人员和保卫人员装备一种有效的自卫武器。

    现在的土著干部们是没有武器的,警察也只有制式棍子和刺刀,少量的装备了步枪而已。远远不能适应需求。虽然经过了剿匪之后临高的社会治安大为好转,但是谁也不能担保还有没有其他暂时没有跳出来的敌对分子:苟二父子至今没有落网,而剿匪、接管县衙、清理田亩不可避免的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些人害怕穿越集团的暴力机器,不敢公然采取敌对行动,但是对穿越众的土著合作者进行袭击报复的可能性却很大。土著干部是穿越众最可靠的人力资源,一旦被杀之后不但短时间难以补缺,还会动摇土著为穿越集团服务的信心。

    过去机械厂制造了一些德林杰手枪给到敌占区活动的穿越众使用。反馈过来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但是大家觉得这种手枪的火力持续性太差,而且大口径手枪显得过于笨重。由于各方面对这种枪有没有必要制造还存在争议,机械厂也就没兴趣把临高版的德林杰手枪量产化。

    在第二次全体大会没有召开前,邬德就指示手下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门的调研活动,结论是给干部们配备武器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基层干部们,他们在敌对分子面前几乎没有自保能力,而工作性质又使得他们必须经常在野外活动。这时候他就很容易被袭击。

    邬德当上企划院长之后就开始正式推行这个计划。计划得到了马千瞩的支持。总参也表示支持这个计划――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缺乏单兵自卫火器。土著军官没有手枪,打仗的时候可以用步枪,平日里反倒成了徒手了――除了指挥刀。而且米尼步枪,即使是短枪管的米尼步枪也不适合装备所有的士兵:军队中的许多特种兵单位,比如炮兵、工兵、后勤兵还有海军的水兵,使用步枪的机会极少,装备步枪即不方便使用又加大了成本。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九节 左轮枪() 
也有一部分不同的声音表示反对:现在就广泛的给予土着武器是否会造成武器的流散?特别是给土着干部装备手枪的争议最大:军队是集中管理,被穿越众自上而下的严密控制着。把流散武器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一旦到了极其分散的土着干部手里武器就很难管理了。

    但是现实的威胁使得最终企划院还是提案制造一种专供土着人员使用的手枪作为标准自卫武器。

    于是这个问题就交给了第一武器设计小组――第一小组专门设计“现代武器”和以复古流为主体的第二设计小组是不同。第一武器小组的主要战力就是李一挝了。

    这个平日里很少说话的,身材圆滚滚的男人是机加工方面的好手,不但会做钳工,对其他机床应用也很熟练老到。这种手艺促成了李一挝的副业。他过去时常偷偷的非法造枪,仿制64式这样的自由枪机的小手枪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据他说自己造过手枪、霰弹枪和步枪。为了表明他不是吹牛,在随身行李里带了两支他自己的作品,一支9mm马卡洛夫/59式和一支m1911式。

    李一挝向组织捐献了自己的全套造枪工具和许多自己攒得专用设备。有了这套玩意,只要能找到大致合用的钢材,造支ak也不算太难――当然不能和正规工厂里出来的ak相提并论。唯一的问题是子弹难造,他很谦虚的表示自己只会复装。

    李一挝最初干这行与其说是为了赚钱不如说是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武器又有动手能力的人常会干得事情,但是兴趣一旦有了利润作为支撑,他的对技术的钻研也就愈发起劲了。制造出来得东西也愈来愈大胆,从单纯的仿制简陋的小砸炮到像模像样的仿制起各种着名的手枪来了。如果没有虫洞的话,李一挝的下场是可想而知的。他的老婆李元元说:他们参加穿越实在是迫不得已的成分居多。

    在临高他们两口子过得很愉快,老婆在执委会当办事员,他自己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造枪了――能够在阳光下造枪并且大模大样的和人讨论自己的作品,这种快乐是李一挝过去不曾享受过得。

    但是李一挝并没有找到多少发挥的机会。穿越者的军火库相当充实,步枪、手枪、霰弹枪一应俱全,暂时还不需要他的自制枪械。大家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但是谁也不想亲手去使用那些不合格的本地钢材制造出来的枪支。至于给土着制造的米尼步枪,那是工业化批量制造的产物,不需要他出什么力――展无涯等人在另一个时空就准备了全套的生产米尼步枪所需的工装设备。

    于是李一挝在机械厂就专门负责轻武器弹药的制造――主要是为sks步枪的7。62*54mm弹复装子弹――这种子弹在几次战斗中的消耗量很大。李一挝过去经常复装这种子弹,很熟悉而且专门搞了一套小型的专用设备,包括弹头模具和专用压机。

    被甲弹他是做不出来的――好在这里铅很充裕,就直接使用纯铅制造,火药是最好的高级细颗粒黑火药――不管化工部门如何的努力,硝化棉始终停留在制造油漆的水平上。

    但是现在的状况不是过去一次复装几发,十几发或者最多百来发。即使是平日里穿越众为了保持对武器的手感而进行的日常射击训练,结束之后拿来的弹壳至少在二千个以上。这些弹壳要靠他一个个的复装,简直就是苦役。

    李一挝在展无涯的支持下改进了设备,把原先适合他一个人偷偷摸摸使用的小型装备变成多个工人能够操作的流水线。这样他才有时间和精力来搞他的本业――轻武器制造上。

    他没有参与德林杰手枪的制造――这种简陋的武器他看不上眼。他把精力放在仿制军用12号口径霰弹枪上了;霰弹枪对子弹的要求很低,用不着金属弹壳。海军和特侦队对这种武器很感兴趣。

    仿制手枪的任务暂时打断了他对霰弹枪的研发工作。武器设计小组的从自己的岗位上汇聚到机械厂的办公室来,准备就这种“土着专用手枪”进行项目讨论。

    第一武器设计小组的灵魂人物是白羽,他不但是装甲兵军官,还是堂堂正正的兵器设计与工程设计专业出身。李一挝虽然有丰富的造枪经验,但是对怎么设计武器并且使之能够适应批量生产的经验很少――他一直是手工作坊式的制造。

    接到任务书之后,设计小组的几个人一起琢磨了一下企划院下达的武器要求:

    这种武器必须足够廉价,消耗较少的材料,生产制造要方便,可以短时间内就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在手枪配用的弹药方面最好是土着无法仿制或者找出代用品的弹药,以免手枪失落之后被敌对分子所利用。

    手枪要易用好操作,能够安全可靠,性能不必很高,有效射程25米即可。

    “要满足这些要求,只有左轮手枪了。”李一挝看了之后说,“要不干脆就批量造13mm的‘单打一’,连枪管带弹药都和米尼步枪通用。”

    “‘单打一’就算了,打一发装一次,要么用来谋杀要么用来自杀。”白羽对这种简陋难看的武器一向很反感。第一小组的人都有同感。

    左轮手枪对材料要求低,采用击锤击发,不需要对材料和生产技术要求都很高的弹簧和击针。供弹方式简单可靠,又能提供一定的持续火力。

    “我们仿哪一种?韦伯利还是史密斯&韦森?”李一挝对世界上的多数手枪线图、结构图都了然在胸,如果有材料的话基本都能仿个**不离十,当然性能无法同日而语,“要说性能还是韦伯利左轮要好些。”

    “还是史密斯&韦森吧。”王瑞相很喜欢这种手枪,虽然他在另一个时空从来就没见过一支s&xstxtm派弹的s&w左轮手枪,大部分是4英寸枪管的。王瑞相搞了一支,再配上他从军品店搞来的仿版美国警察的左轮枪套和子弹带,一直挂在他的屁股上。

    “韦伯利左轮手枪装弹很快。”李一挝说。韦伯利左轮手枪通过向前推转轮座左后的支耳压销使握把低下来装子弹。然后套筒座和枪管闭合准备射击。排除弹壳时枪再一次打开,一个星形退壳器自动清除转轮中的弹壳。这是一种比摆出式转轮更快、更先进的装置,更适合使用快速装填器。

    “材料怕是做不到。”白羽说。这种枪的结构复杂,重量偏大,所以对材料强度要求较高。“再说我们也没有金属弹壳可用的,它的优点体现不出来。”

    “仿史密斯&韦森吧。”王瑞相坚决要求。

    “我觉得还是太复杂了。企划院给我们的造枪指示是简化-再简化。”白羽说,“省却一切不需要的零件,尽量减少工序和加工要求。”

    “史密斯&韦森还要简化的话就只好做西部版左轮枪了。”

    最终决定的采用西部版左轮枪,它的转轮是无法摆出的,要手动转动弹膛,转一次装一发。装弹速度更慢,但是省却了转轮摆出的装置,对生产装配上的公差要求可以进一步降低。

    原本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难度,统一生产标准,王瑞相提议让这种左轮手枪和米尼步枪一样使用13mm直径的无缝钢管,这样它们就能使用同一种尺寸的无缝钢管而无需单独备料。甚至可以使用生产米尼步枪时候切割产生的废料。

    但是白羽认为这种改进得不偿失:采用13mm口径偏大,势必造成装填的弹药过多,造成威力过剩。

    转轮手枪没有任何反后坐力的部件――如复进机构,所以后坐力完全由射手本身承受,因此不能发射装药量太大的弹药。

    后坐力太大的结果是射手在射击的时候很难掌握枪支,影响精度。而且左轮手枪特有的结构使得其转轮的缝隙内会泄出火药燃气。如子弹太大,装填的火药势必要多,火药燃气过多和燃烧不完全;可能会伤及射手。

    火药多击发的时候膨胀的气体就多,对枪管和弹膛制造材料和加工水平的要求也高。如果使用小口径弹药,枪管材质要求就能大幅降低,结构与工艺要求也可以降低。

    最后一个问题是13mm子弹,不管是金属弹还是纸壳弹,尺寸和重量都偏大,造出来的手枪尺寸也会随之增加,为了缩小尺寸势必要减少弹仓容量。

    “照我看来,现在的13mm米尼步枪都嫌口径过大,威力过剩。不过这是既成事实,一时半会改不了。”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节 射击训练() 
白羽的方案是采用9mm口径,采用这种口径的原因首先是不需要袭用英寸制度,采用简单的取整数的方式确定口径,其次9mm在现阶段能兼顾威力和制造难度的问题。最后是考虑到未来的改装潜力。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制造金属弹壳,但是我建议手枪的弹膛按照9mm派拉贝鲁姆手枪弹的尺寸来设计,将来直接换装这种子弹。”

    简化工艺的另一个设想是取消膛线――有人持这样的观点。新手枪既然只是土著简陋的自卫兵器,性能要求不高,干脆通过取消膛线省却了拉制膛线的工序。

    “这不行,”李一挝竭力反对,“取消膛线对枪支性能影响太大了!”

    没了膛线,手枪的射程和精度下降的太多了。多数人都反对这个简化――加工膛线对穿越集团来说不是多繁难的事情,而且现在已经制造拉膛线专用的设备,无非是更换一下刀头而已。

    “这样做延续性不好!”白羽坚决反对。要是采用滑膛,采用9mm派弹的尺寸就没有必要了。

    最后定出的方案保留了膛线,转轮为不可摆出的固定式,弹巢容量为六发。枪管长度为105mm,大致相当于4英寸枪管。如果需要也可以使用50mm或者155mm的枪管来应对不同的需求。配用的子弹上李一挝尝试了简单的定装弹。他把米尼弹头、黑火药和火帽组合成起来,装进一个标准的硬纸弹药筒里,组装完毕之后再用石蜡封装。就成了一发完整的子弹。可以完整的装入弹仓。

    这样的弹药在本时空是很难被土著仿制的。李一挝之所以强烈反对滑膛结构就是滑膛能够使用最简单的黑火药+圆铅弹,这样很容易被人模仿。但是火帽这东西土著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缺点自然是和所有纸制弹筒的武器一样,射击几次之后弹仓和枪管会变得很脏,必须时刻加以清理。对持有者的保养意识有很高的要求。

    第一支手枪是李一挝手工制造出来的,他把手枪进行了发蓝处理,以延长其使用寿命。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