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邸3苏蜓姑挥屑讣鳎弥衲疚睦枞吮┒氖焙蚬倬箍俺聘艺街猓渌焙虻谋硐质翟诓桓夜

    就算汤参将肯倾巢出动,也不是这伙髡贼的对手。要剿灭髡贼,非得全省会剿不可。出动四千到六千战兵,二三百条大战船才有可能。黄守统自己都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这不得出动一二万人了!

    这远远超出了黄守统的办事能力了。所以事情也就冷了下来。

    现在眼看着自己快要变成被杀的鸡,黄家父子不由得又把这事情提上了议事日程。

    “修寨墙是白费,”黄守统道,“还是要请官军来进剿。”

    “这事难办――”黄禀坤早想过,还是没相处什么好法子能够请动官军。

    “我们一己之力当然是办不到的,但是全县士绅呢,”黄守统道,“现在他们不是要搞丈田吗?士绅大户们能愿意?我们居中联络下,说不定就能发起大伙联合写禀贴。”

    全县士绅写禀帖到省,这就不是件小事了,不管总督、巡抚,总得有个态度拿出来。如果再派人去活动一番,官军进剿的事情,说不定就有眉目了。

    “儿子这就去派人活动!”黄禀坤到底年轻,一听事情有希望,立马就要行动起来。

    “慢!”黄守统止住了他,“不急。这会大伙还没看清髡贼的真面目,大约有不少人还没觉悟过来,打算来个委曲求全。等老八他们把临高闹得天怒人怨的时候,大伙自然就心齐了。”

    “爹见教的是!”

    “还有,明天起,你还是到县学里去附学,听听生员们是怎么说的,顺便煽煽风。全县的生员若是也能起个禀帖,这事情就更有把握了。”

    “好,你回县城之后,去见下刘先生。”黄守统吩咐他,“去问问他的想法――对刘先生不妨开门见山。他自家大约没什么田地,但是寄在他名下的田亩大约不在少数。这事他没法置身事外。”

    “儿子明白了。”

    “还有张有福,也要去拜会几次。”

    “这人死心塌地的给髡贼们办事,去拜会他……”

    “哼,张有福是个老滑头,未必会真得卖身投靠。反正这事也不指望他出力――他和髡贼走得近,你多去看看他,探下他的口风。”

    县里的粮户们,但凡上些规模的,这几天都在慌乱中度过,夜里一落黑,掌事的家里人就聚集在灯下窃窃私语,商议着这次丈田的对策。原本刨出来的财物,这会又被埋藏下去,有的则派人急急忙忙的在买去琼山的船票,把箱笼行李往琼山县和邻县的亲戚家寄送。

    高广船行的客票忽然卖得俏了起来,这种反常现象立刻由港务办公室和船行两条线同时汇报到了政保总署,冉耀不敢怠慢,赶紧派人下去调查。

    “财产外流?”邬徳望了一眼急急忙忙来向他汇报的周伯韬。

    “没错,粮由一出之后,县里的粮户们都纷扰不安。往外县转移财物的现象很严重啊。”

    “嗯,就让他们转移好了。”邬徳说,“反正土地他们是带不走的,银子铜钱,我们本来也不稀罕。”

    “你是说――”

    “他们自动离开临高,对我们来说不是坏事嘛。”邬徳看了眼报告。

    大户们带不走土地,也带不走长工和佃户。留下的土地和人口自然就成了他们的财产了。可惜多数人还是要坚守阵地的――也好,干脆就让陈明刚一伙彻底的闹一闹,给他们施加点压力。

    “靠,原来你们有这一手,是搞变相土改吧。”

    “非也,不是搞土改。”邬徳摇摇头,“这不过是个副作用而已。”他接着问:“监视报告出来了吗?”

    “出了。”周伯韬拿出几页纸。

    “有重点的干货没有?”

    “有件事情你肯定感兴趣,”周伯韬说,“黄禀坤,就是去年和我们大打出手的乡勇头目黄守统的儿子,回县学读书了。”

    “噢,那个威风凛凛冲过壕沟,坚持了几分钟之后坠马的老家伙。”邬徳还记得这老头子――当年他给穿越者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我记得他没死。”

    “受了点伤跑了,后来就老实多了。协商会议的时候他派二儿子,也就是这个黄禀坤来开得会。不管是合理负担还是剿匪上态度很合作。”

    “然后呢?”

    周伯韬把黄家的卷宗递了过来,“看起来这老小子背后有小动作。”

    邬徳打开监视报告,周伯韬介绍道:“黄禀坤说是来县学读书的,但是他只是个增生,县学修复之后也没见他来过,这次突然来了,行为很可疑。”

    报告上列举了他来到县城之后立刻拜会了县里的好几个主要士绅,还去拜见了刘大霖,俩人谈了差不多二个小时。在县学杂役中发展的眼线也汇报说:黄禀坤每到休息的时候,总和生员们有意无意的谈论秋赋的事情。

    “的确很可疑。”

    “而且黄家应该属于最危险的‘反动分子’,”周伯韬侃侃而谈,“根据张有福的揭发,黄守统和刘大霖两个是d日之后采取敌对行动最积极的人。而且黄家和我们是有私仇的――他家的三子就是被郭逸打死的。所以这次黄禀坤的举动很有可能别有用心。”

    “那就继续盯着他,看看他想干嘛。”邬徳笑道,“其实我也不反对出几个大户中的忠臣义士之类的。”

    “眼下不对付他?”

    “盯住他就是了,别让他捣蛋。现在我们要收拾胥吏,还没轮到士绅大户们。”

    收拾完陈明刚一伙胥吏,下一步再收拾几家不听话的大户以儆效尤。这是执委会的既定目标。温水煮青蛙,一个个的来。

    “周七的工作怎么样了?”

    “流言已经放出去了,也派人盯住了他,”周伯韬说,“一时间查不出周七和秋红有什么猫腻……”

    “没有猫腻,要制造猫腻么!”

    “这个――”周伯韬知道他的意思,但这事情并不容易:古人也不是傻子。搞得太简陋了,人未必相信,“我再好好想想。”

    “抓紧了,最近周七和他师父单独活动的机会比较多。要栽赃陷害正是时候。”邬徳打算在周七和他师父之间制造严重的隔阂,继而拉拢他。

    拉拢周七的一个目的是要他充当顾问。旧得粮赋征收体制里有哪些弊病、作弊的方式……这是这一特殊行业里的秘密,是看多少古籍资料也看不来的,周七跟着陈明刚十几年,这方面的积累一定很多。

    另一个目的是在清算胥吏的时候能让其搞揭发――周七既然是陈明刚的大徒弟,衙门胥吏阶层里的丑事肯定知道的不少,正是把人批倒批臭的好材料。一般人总把私徳和公事联系在一起。私徳上的丑闻不但可以整人,而且还能让整人变得群众喜闻乐见。

    (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二节 秋赋 七() 
周伯韬的手下提出了个简单粗暴的方法:直接把周七迷倒了塞到秋红的床上去。再把陈明刚引来。看起来虽然粗糙,但是做到了一定有效。就算陈明刚知道有人设局,碍于面子也得把周七逐走。

    不过这个法子有极大的后遗症,陈明刚马上就能知道是有人要对付他。会引起其警惕。而且实地查勘之后周伯韬觉得这事情不大容易――秋红宅子附近监视守护的陈明刚的手下就有六七个,院子里还有四五个佣人,牵涉到的人太多了。陈明刚到底也不是傻子。

    在外面下手也很难,根据监视人员的汇报:秋红很少出门。原本陈明刚也不大允许她出去。她又不是本地人,县里也没什么熟人能走动。临高又是个小地方,连个象样的庙宇也没有――古代社会女人常有的休闲活动进庙烧香的机会也没有。

    就这么躲起来,倒也无可奈何。打不进去,拉不出来。周伯韬想不出更好的法子,只好继续让特殊宣传组的人继续散布流言蜚语。

    周七自己还浑然不觉。开征秋赋之后,他的事情多极了。陈明刚把大多数事情都交代给他去做。周七也觉得这是师父对自己的信任――他原本为秋红被打的事情感到惴惴不安,这会觉得自己在师父面前宠信未减,心总算是放下了一半。

    虽说今年打出了“丈田”的的牌子,但是师父早已经和他们透过底,关键是要和大户们“讲斤头”。

    “咱们爷们的好处,这是第一要议得。”陈明刚指示他,“但是澳洲人那里,也一定要敷衍好,原先少报、隐田还有诡寄的田数,要大户们多少吐些出来,这事情才能过去。”

    至于各家吐多少出来,虽说具体多少是要谈价钱的,但是陈明刚也列了单子定了个底线,每家都得按规模上报一些田亩,想花钱消灾一亩不报是绝对不行的。

    陈明刚很清楚,要借用澳洲人的势力,就得实实在在的干出点业绩来,全靠受贿来办事在澳洲人手里是不行的。

    周七很能体会师父的心意,所以这些天来忙忙碌碌在乡下四处奔波,基本上就是在和人讲斤头谈条件中度过的。

    当然事情办得并不容易,陈明刚提出的条件很苛刻:不仅要每家上报一些隐田,在耗米的数量上也有增加。过去有粮户不缴耗米或者少缴的,这次陈明刚毫不妥协,坚决要求他们按份例缴清。

    “现在不狠狠的勒逼他们一把,以后这样的好机会说不定就没有了。”陈明刚指示他,“话,不要怕说僵,更不要怕说狠话。有澳洲老爷给我们撑腰,你怕个什么?咱们不怕闹大――党那门这么猖狂,脑袋不也给挂城门口去了!”

    话虽然是这么说,周七却不愿意这么干。师父是师父,他是他,自己以后能不能当上衙门的书办还很难说――照现在这个样子,大约自己是没指望了。陈明刚有三个儿子,最大一个也有二十了。师父年纪还算不大,再干个十年不成问题,到时候自然是传给自己的儿子的。到时候谁知道这个师弟会对他是什么态度!

    自己不是正式的吏,说来说去不过是个没“黑人”罢了。古代也很看重“编制”的。周七抱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原则,对大户们还是非常的客气,而且总是先打招呼在前:这是“上面”安排的,不是自己的主意。

    “小的也是身不由己,”他总是和大户们陪着笑脸,“你看小的三十了,连个老婆也没有,不过混口饭吃,还得请老爷们多多体谅!”

    这话无非就是暗示大家:好处可不是我拿得。冤有头债有主。

    刘家寨。

    “这么说,非得要多报几亩才能过关?”刘光表问道。

    刘友仁让刘光表代表刘家和周七谈条件,这样万一谈崩了,还有个转圜的余地。

    “没错。”周七很肯定的点头,“澳洲人要搞丈田,总不能光打雷不下雨吧。一点面子也不给。”

    “嗯,这话说得也有道理。”刘光表死死得盯着周七,想从周七的面孔上看出什么花样来,但是周七还是满脸堆笑,唯唯诺诺。

    “老七,就划个道出来吧,要多少花数?”刘光表问。

    “花数不忙,请刘三爷示下,刘家寨打算报多少上去?”多报少报直接关系到私费的多少。这个过节不能弄错。

    周七有陈明刚开给他的底单。过去也给刘家寨办过纳粮的事情。知道这里在田赋册的起课不到四百亩。而刘友仁实有土地在二千亩以上。

    “总计五百亩起课地如何?”

    “刘老爷名下到底有多少土地,您比我清楚,”周七慢悠悠道,“再说了,这加来洋这么大的一片地,您总不能说只有五百亩吧――澳洲首长也不傻啊。”

    刘光表明白这意思是报个一二百亩意思下是不能过门的。他说:“老七你的意思是――”

    “至少得报个半数,一千二百亩。”

    “一千二百亩!”刘光表象被吓坏了一样,“这如何使得,太……太……”

    “刘三爷!”周七加重了语气,“您别心疼,有这一半,还有另一半呢。您要觉得报太多了,到时候澳洲人自己下乡来勘察――到时候恐怕一分一厘都要做成册子了……”

    刘光表知道这是漫天要价,就等自己就地还钱了。他想了想:

    “您就开个价吧,最大能减多少?”

    双方一阵讨价还价,最后谈好价钱:刘家寨新报二百三十亩上去,这样总起课的田地是七百十几亩。至于耗米,双方议定今年是每石正赋附三斗三升--也有增加,过去刘家寨的耗米不过一斗二升而已。新增的部分中有一斗就是陈明刚的“私费”。这个数目也是前所未有的。

    送走了周七,原本一直在后堂听着的刘友仁踱了出来。刘光表赶紧迎了上去:

    “三伯!您看――”

    “没事,这事你应对的不错。”刘友仁叹了口气,这周七的口气虽然恭顺,但是今年陈明刚一伙的胃口真是太大了。过去不过给个十两八两银子就能对付了,这次不但加耗米、报隐田,连他们这伙的私费都敢附在耗米里了!

    “这伙澳洲人,真是害人不浅!”刘光表痛恨道,“过去陈明刚哪敢这样的猖狂!”

    “嗯。”刘友仁没有说话。他现在已经完全明白。所谓丈田,大约的确是澳洲人的意思。但是被陈明刚利用了,成了他敲诈生财的工具。否则不可能非要大家报些隐田上去,报得少了还不成――陈明刚也知道澳洲人不能随便糊弄,得有点实绩出来。

    他只是觉得奇怪,澳洲人为什么由着陈明刚一伙胡闹?以他们的本事,自己下乡来丈田不是能精准,而且也不会扰民……刘友仁忽然想到,要是真是澳洲人自己下乡来丈田,那自己这样的大户哪里还能搞手脚!恐怕就是一是一二是二的把田亩都报上去了。说起来有陈明刚这个蠹虫在,还是有点好处的。

    不过,他心里被勒索的厌恶感始终挥之不去。

    “居然要向这等小人委曲求全!”他恨恨道。看来要不受欺负,就得和澳洲人直接挂上钩。他陈明刚都不怕和澳洲人鬼混,公然出头露脸替他们办事,他一个乡间财主,捐来的监生怕什么?

    “郧首长来了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