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人倒是想说干脆让她先生也跟去好了,不过这话貌似太过无情了,还是没提出来。

    “我看,这会可以发挥教会的作用了,”文徳嗣说,“让陆若华去怎么样?他也懂一些简单的医术的……”

    “他去了还不得以传教为主。”马千瞩觉得不妥――基督教在临高的发展有些过快了。

    “这是好事么。”文徳嗣说,“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基督教,从长远来看是件有利于社会的事情……”

    马千瞩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再者这家伙现在在十三村地区已经初战告捷,兴头很大,与其让他继续在十三村地区扩大影响力,不如打发到黎区去搞安定团结的工作,要是得了什么传染病再“蒙主召唤”就再完美不过了――当然这个心思不能向右派分子们吐露。

    于是黎区所的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具体事务由宗教办落实。何影表示,最好把在十三村地区也设立一个诊疗所――可以就设在道禄村,此地现在已经成为该地区的中心村落了。在那里常驻的工作队人数扩展到二十多人。也正好让白多禄把当地的教权接受过来。

    “他在那里传教得学习黎语,起码也得半年才能和人沟通。”何影说,“我们正好把道禄村的传教点、百仞的教堂、修道院全部都接受下来,把教徒彻底的甄别一番,看看这老外有没有灌输其他不合适的东西。”

    “还得在他身边配人监视着……”

    “这个由宗教办来解决好了。”何影说,“我们已经培训了若干名土著的工作人员,都已经顺利受洗,陆若华很信任这几个人,选一个最忠诚的跟他去黎区好了。”

    “信得过吗?”

    “完全信得过。”何影点点头,“他的孩子就是我们用药治好得。此人对我们非常狂信。”

    下一步就是为这些诊疗所筹备卫生人员了。中药方面的人士由润世堂负责提供,但凡药店的伙计,都会背《汤头歌》、“十八反”之类的歌诀,能顶半个中医。这次他们又从佛山招了不少回来,按照每处二人配备也足够了――刘三还打算亲自为他们进行培训,搞些针灸、拔罐之类的技能,外加灌输一些现代医学知识,也算是补充。

    主力就是卫生部搞的赤脚医生培训了。卫生部门双管齐下,从护士中和穿越众中间各招募一些人进行专业培训。这批人经过三个月的培训之后大致能勉强适应这份工作。

    散会之后刘三兴冲冲的往医院而来。时近中午,医院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人。眼下不打仗,除了从工地上送来一些工伤、中暑和腹泻病人之外,没有危重患者,也正好给新招募的蒙古大夫们练手艺。

    但是眼看着连院长办公室都没有人,刘三觉得奇怪了,赶紧拦住一个路过的小护士问询。

    “院长他们都去翠岗送葬了。”

    “去送葬?是谁。”刘三讶异,这里有谁这么牛b,居然要时袅仁等人全去送葬了?

    “不知道,是个首长。”

    这么说死得是个穿越众了!刘三这下更是吃惊,因为自d日以来,除了一个倒霉蛋在攻打苟家庄的时候摔成重伤,伤重不治给偷偷埋了之后,还没穿越者死亡的。

    哀婉的笛声消失在空中,排枪的硝烟味渐渐散去。送葬的人往骨灰罐上丢进了第一把土。

    “哪里黄土不埋人啊!”时袅仁又扔进去一把土。

    “呜呜……”

    “一条小命,就这么没啦。”兰大夫还有些多愁善感。

    “是啊,好歹我们还活着。”何平觉得一阵发冷,这医疗条件啊,真有些朝不保夕的感觉。

    “兄弟一路走好,别怨俺们啊!你以后就是革命烈士了,每年都会有小学生、中学生打着旗帜来给你扫墓……”时袅仁把土踩结实了,对身后作悲痛状的众人说道,“大伙散了吧,该干啥干啥去!”

    几个蒙古大夫发出一阵骚动,赶紧溜走了。手里出了人命,不管怎么说也觉得见不得光。

    这是第一个正式注册死亡的穿越者。说起来还真是冤枉。这小子上班的时候胳膊被设备划开一个大口子,昨天来医院缝合。

    原本是极简单的小手术,但是当天唯一在医院当班的河马正在做一台骨折的固定手术,就安排实习医生来负责了。几个蒙古大夫倒也谨慎,七手八脚,消毒,清创干得有模有样。这时候第一个悲剧上演了:这病人看到粗粗的缝合针和拙劣的医术感到害怕了,要求麻醉之后再缝合;接着是第二个悲剧:蒙古大夫们不知道麻醉药是很危险的;然后第三个悲剧是当天因为作手术,一贯严格管理的麻醉药变得触手可及;最后的悲剧就是蒙古大夫都是胆大妄为的穿越者,如果是土著护士中选拔的就没这么胆大妄为了。

    于是某人就在没问过任何人的情况下注射了麻药。显然,结果是很悲剧的――实习医生不知道麻醉药的注射剂量,也不知道起效的时间。第一瓶进去没反应就来了第二瓶。等河马闻讯赶到时,这小子还有小半条命了。河马赶紧给他通风、抗过敏、舒血管、强心、电击、抽耳光……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没把他救过来。这家伙以前就是个潜水员,d日之后也属于没级别的路人众。虽说如此,众人眼见一个大活人就剩下一怀黄土,一块石碑,孤零零的矗立着,不免有了些狐悲之感。

    “这要在原来时空,可就是一等一的医疗事故了。”河马当时就心有余悸。不管怎么说,自己没看好这几个实习大夫,起码也得负主要责任。

    “算了,按术后感染,抢救无效记录吧。”时袅仁关照道,“几个实习大夫也得好好的教育一下――麻醉课都没说上就敢给人打麻药!还有,麻醉药怎么管理的?随随便便就给他们拿到了?”

    (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八节 天地会() 
“从越南和东南亚抓马来土人来怎么样?距离近。”

    “成本不核算。”王洛宾不以为然,“除非有现成的奴隶贸易供货商,否则抓捕运输奴隶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借鉴下历史上的奴隶贸易好了,英国人用船运奴隶到古巴和牙买加,用奴隶换回糖。我们也可以这么办,让英国人当奴隶贩子――反正他们干这个也很在行――我们用雷州的糖来换取奴隶。”

    “难道要让英国人引进黑叔叔――”

    眼见话开始越说越没边了。邬徳敲了敲桌子:“现实点!还是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死亡率。”邬徳提醒大家,“不管是劳工还是奴隶,死亡率太高了对士气不利。最后不免会造成逃亡和暴动。到时候我们又得派军队来压制――这不成了恶性循环吗?”

    “加紧招募人口。”文徳嗣对邬徳说,“把移民的速度增加一二倍有困难吗?”

    “有,粮食。”邬徳还没说话,吴南海毫不犹豫插了进来,“我们从临高本地征收的粮食和缴获的粮食即将见底,现在是在靠雷州和越南之间的的贸易运来的越南大米。”

    “不是有杂交水稻……”

    “你以为杂交水稻是魔法棒?”吴南海对农业问题早就有一肚子的火了,“我一点就是成吨的稻子了?农田水利呢?抽水机呢?化肥呢?这些事情我可在会议上提过无数次了!”

    大约是因为性格随和,不愿与人相争,吴南海的农委会在争取资源方面一直落在后面。虽然执委会还算知道以农为本的概念,对农业投入不算小,特别是农庄的基础设施,算是头一份了。但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个道理在这里也一样适用。由于农业委员会的投入总是非常的巨大,执委会有意无意的要在农委会的项目上打个八折。

    开发田独,就势必要暴人口。要暴人口,就得在农业上必需加大投入,使得在十月能储备到足够的粮食。

    “现在我的水稻种子还没有全部下去,高产田太少了。”吴南海抱怨道。目前完成了土壤和水利改造的高产田才合到二百标准亩――吴南海用现代的标准亩,也即667平方米的亩制取代了本地花色繁多的亩制。

    “水稻种子可是有保质期,”吴南海提醒他们,“而且它的特性并不能遗传,如果今年不能全部播种下去,明年除了做米饭之外就没任何用处了。”

    于是执委会决定在两个方向增加物资投放:农业和造船。前者为移民暴人口做准备,后者为了大规模的运输。

    吴南海回到农庄,赶紧把农业部的人都给召集起来。商讨如何开展农业大跃进的方案。

    “要大量暴粮食?”法石禄吃了一惊,“这又不是打游戏,怎么暴?”

    “就是这么个意思。”吴南海把会议精神传达了一遍,“一、要准备足够的储备粮,为供养更多的非农人口作准备;二、增加蛋白质供应。”

    “第二点就是第一点的延续。没有粮食,哪来得蛋白质?”法石禄有些不满,“要暴粮食,就得扩大种植面积。执委会答应给我们加人了?”

    示范农庄里在编的农业工人不过五十人。都是吴南海从移民和俘虏中挑选出来的种田养殖能手。根据他的经验,20世纪,在没有任何机械化的帮助下,一个壮劳动力,有一头牛或者一匹马,可以种植五十亩以上的土地。南方稻作区属于精耕细作,种得要少一些,但是种二十亩水田也不会有很大问题。

    兴修水利、抢种抢收和开垦荒地的时候。农场主要依靠百仞公社的派工和军队的“出劳役”,这种派工等于是农忙时期的短工,按日分派工作计算工分。种地水平差劲点关系不大,主要是卖力气。

    农庄占据的适宜耕作的沿河荒地不少,但是在临高开荒相当的不容易,此地一年旱雨两季,土地旱季要灌溉,雨季要排水,对水利的要求很高。根据农委会的调研,搞粗放式的开垦效益不大,必需搞精耕细作型的高产田地模式,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把农田基本建设全部到位才能获得高产。这样的开发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给了。我准备把高产田扩大到一千亩。”

    “一千亩?!”法石禄怀疑的问,“邬徳能答应提供这么多的派工?”

    吴南海点点头:“这是执委会的决定,他肯定会优先配备。另外,马委员还答应调一部分工程机械来。”

    “这太好了!”法石禄说。有了机械,开荒和修筑水利的工作量就少很多了。

    “一千亩全部种稻子的话,五十个农工是不够用的。”万里辉说。此人是农家出身,会干农活,大学学得是电子,毕业之后又没干上本行。日子过得不如意,一怒之下拐带了自己兄弟参加了行动。不过到了大明的时空里他学得电子专业更是无用武之地--钟博士说得电子业大发展的事情一直没影。在机械部门混事几个月之后,发觉这样下去自己还是混不出什么名堂,便又回归农业来了。专长是饲养――本来农家孩子最常干的活计就是饲养家畜家禽什么的。现在农庄除了马和驴之外,各种动物就全部都归这兄弟俩饲养了,比叶雨茗时代看书养兔子要强多了。

    “农工要再招一批。”吴南海说,“除了水田,旱田也要扩大规模,特别是红薯种植,争取再扩大个一二百亩。还有玉米和苜蓿的种植也要扩大――要更多的蛋白质,还得加大养殖业的饲料供给。”

    “扩大养殖业就得扩大养殖面积。”万里辉汇报道,“而且人手也不够。”

    猪、羊、鸡鸭之类现代时空普遍采用密集养殖法的家禽家畜,在南海农庄都采用了散养的低密度饲养方式。土地的利用率不高。这么做倒不是吴南海喜欢什么纯天然、绿色、土鸡之类的噱头,纯属无奈之举,现代养殖业严重依赖动物疫苗、抗生素和消毒剂。而万家兄弟能使用的东西只有石灰而已,最近制药厂算是送来了一些春雷霉素和土霉素试用,还远达不到大规模运用的程度。这种条件下采用密集养殖法只会造成家畜家禽的大批生病死亡。

    叶雨茗发言了:“我觉得我们不能一味的只想自己种植的事情,应该利用当地人的生产热情啊。”

    吴南海来了兴趣:“搞推广种植?”

    “对,”叶雨茗说,“我有个方案……”

    叶雨茗提出的是成立“天地会”――当然这个和未来陈近南搞的天地会不时一码事,它的正式全称是农委会互助组,之所以叫天地会自然是因为农业是靠天靠土地吃饭,说出来非常形象。

    农委会互助组的基本思路是进行作物、家禽推广和农业技术培训。

    “现在农民对我们还是很冷漠的,我们要获得他们的好感,剿匪是一件,提供高产作物也是一件。”

    农民能收获更多的作物,除了自己食用,只能将它们投入市场,在临高能大规模收购农产品的也就是穿越集团了。这样增产就是全县性的了,而不是只在农委会的千把亩土地上。

    “这个我不同意,且不说良种扩散的问题。缺少好的照顾,只会白白浪费种子资源而已。”吴南海马上就反对。

    “我的想法是就推广红薯好了。红薯不是会中毒吗?”

    利用红薯的中毒特性,即使良种红薯流散出去了,最后也会因为农民不懂得脱毒而逐渐退化。当地农民自己留了种,二三年之后也就没什么价值了。唯有有脱毒技术的农委会还能继续提供脱毒薯苗――等于变相的控制了种子。

    “这倒是可行。”

    “杂交水稻也可以。不过我们自己也只有这一批。”叶雨茗叹了口气,“要是能搞成杂交水稻育种,以后大陆上的水稻种植命脉就完全掌握在我们手里了。”

    “其实也不是不可能。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试验成功。”法石禄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他自己其实一直在搞这方面的试验。现代时空里,临高就是以杂交水稻制种业为其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的。而当地的丰富的野生稻种资源也使得临高成为搞杂交水稻的人必来得地方。

    推广红薯种植这个思路大家觉得不错,接着叶雨茗又说:

    “不光是红薯,还有养殖业。我看养鸡鸭就可以分散到农户家去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