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14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不是难事,但是他生怕引来县里的大举围剿。

    杨家庄虽有寨墙敌楼,又有火炮火铳,到底也不过是个庄子而已,无险可守。何况一旦被国民军围攻,庄户佃户便不能生产,钱粮又从哪里来?

    所以不论詹喆堃如何催促、拍胸脯保证,杨景辉这个老狐狸始终不愿意再去髡贼直接对抗。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不做点什么的话,自己不过是在坐以待毙。

    最终,杨景辉终于决定,继续给髡贼“搞事”,可不能在会宁,而要换个地方――兔子不吃窝边草。

    詹喆堃觉得此计可行。几个人商议下来,选择了阳山。

    阳山是汉瑶杂处之地,前不久又闹过瑶乱,既然刚刚平息,说不定还有少数心怀不满之徒可以煽动利用,关键是围虎山的原来的二当家解问东在阳山有熟人。

    于是这一干人等便来到了冯海蛟的府上,游说他“扶明灭髡”了。

    这个战果一说,冯海蛟也不由得暗暗吃惊――还有这样的事!他的确隐隐约约的听说髡贼在会宁吃过一个败仗,连县城都丢了。詹喆堃见他不太相信,当即叫随从取来一个箱子,在他面前打开。

    “冯英雄请看,这是髡贼伪县令用得七星连珠手铳,”詹喆堃不无得意的说道,“此物乃是髡贼的军国利器,只有假髡干部才有,大明并无一处可买。这破城杀贼的事情还用得着学生多说么?”

    冯海蛟接过左轮手枪,这物件他虽没见过,但是早就听人提起过。无论形制、光泽和精巧程度都不是本地铁匠能做得,显然是正宗的“髡物”无疑。

    “怎么样?所谓的天下无敌的髡贼,也有吃败仗的时候。”詹喆堃又开始大吹大擂,“髡贼西向兵败于藤县,寸步不能进;广东全境之内,各路豪杰揭竿而起。髡贼不过数万人马,遍及广东各地,早已是左支右绌,力不从心了!别看他们现在闹得欢,其实是虎尾春冰之局――用不了半年一载,官兵必会反攻!阳山之地正是两湖官兵入粤的要道,冯英雄若是在此接应,岂不是朝廷复粤的大大功臣!”

    这番话说得冯海蛟晕头转向,功名利禄之火熊熊而起。当下笑道:“好!就这么办!”说罢一扬手:“来人,摆酒!”

    一场酒宴下来,众人虽是各怀鬼胎,却又是各得其所,人人尽兴。会宁来得一干人,都存着要冯海蛟火中取栗的念头,对他竭力奉承。詹喆堃更是三句话“将军”不离口,把个冯海蛟哄得酩酊大醉,似乎浑然忘记了自己许诺给冯海蛟的不过是个吏部、兵部都找不到缺份的“阳山左翼把总”。

    第二天,在会宁一干人的撺掇之下,冯海蛟搞了个小小的仪式,穿上詹喆堃带来的武官袍服,沐猴而冠起来,正式就任“阳山左翼把总”。詹喆堃赠他明军将佐所用的制式战刀一柄,毕轩盛和解问东也会凑趣,分别进献了礼物,还在下面随班磕头请安,把个冯海蛟捧得找不到北。

    冯海蛟即已封官,自然要摆出官威来。当即叫人去找来个刻字的匠人,刻了一块木头的关防。又叫人誊抄了五十份布告――布告是请毕轩盛写得,除了“吊民伐罪”“扶明灭髡”的字句外,最要紧的便是征饷和要大户们“乐捐”。

    他拿着大印,在“告示”上上盖了又盖,奈何除了青莲圩和周边的一些地方外,他冯海蛟说话便不那么管用了――就是派人去贴亦不见得有用。正兴味索然,毕轩盛知道他的心思,道:“冯将军!自古做大事,都讲一个名正言顺。您老现在是朝廷的武官,可大伙都还不知道。您老只要将布告都贴了出去,这阳山县里的忠义百姓,自然会云集景从,襄助粮饷――若是有那么几个冥顽不灵之徒,您老兴兵去征伐亦是名正言顺。”

    “说得有理!”冯海蛟被他一说,又来了兴致,他觉得眼前这年青人说话很对他的胃口,想起自古当山大王也好,当官也罢了,都得有个军师、师爷之类的人物。冯海蛟身边虽有几个粗通文墨的人帮着办理文字,到底不如毕轩盛这个职业师爷之子来得能说会道。当下对他大有好感,道:“你小子说得是,到底是读书人,有见识!”他腆着肚子在屋里走了一圈,道,“我看你就在我身边当个师爷如何?”

    别看毕轩盛年纪不大――连二十岁都不满――却是个颇有“雄心壮志”的人。他对自己爹都有些瞧不起,觉得爹饱读诗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居然就安心给一个山坳里的举人老爷当师爷,一点都没有自己做一番事业的雄心。

    年龄渐长,才知道做一番事业难如登天,他看多了话本,想着给帝王将相当师爷,辅佐着他们做事业亦不错――正所谓“运筹帷幄”“谈笑风生”。然而自家的爹读老了书也只是个秀才,他自己连个秀才也没有,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可卖。

    杨老爷举旗“勤王”,让毕轩盛看到了出人头地的希望。比起他爹,他更加积极。这次出使阳山的差事,就是他自告奋勇的接下来的――杨老爷本着不愿意冷人热心的意思才同意的,没想到这里的好汉居然一眼便相中了自己!这下毕轩盛顿时起了“知己”之感。

    于是毕轩盛便成了冯海蛟的“师爷”,詹喆堃心中暗暗好笑,心道这唇毛未生的黄口小儿居然会被这绿林好汉看上,真是天助我也!原本毕轩盛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此刻倒成了一个莫大的助力。有了他在冯海蛟身边,许多事情便尽在掌握了。当下表示冯海蛟是“慧眼识英才”。

    倒是解问东有些着急,此来毕师爷是托付过自己的,要他护得儿子的安全。如今他当了这师爷,就得留在此地,这叫他回去如何交待?

    ---------------------------

    下次更新:第七卷…广州治理篇413节

第一百四十一节 兄弟情义() 
“不碍事,这事由我来和毕师爷说便是。想来毕师爷也是高兴的。”

    詹喆堃又说了许多恭维话,吹捧毕轩盛是“青年才俊”,将来必然“大有可为”,“辅佐冯把总出将入相”,不但哄得冯海蛟志得意满,以为自己招揽到了什么能人,连毕轩盛都有些信以为真了。

    即已成了官兵,少不得要封官许愿,冯海蛟又将手下头目十多个封了“队官”“哨官”,又把群匪聚集起来大吃大喝了一番。只是苦了青莲圩的百姓,平白又多了许多“供奉”。

    詹喆堃和毕轩盛在酒宴上灌了许多米汤,把个冯海蛟哄得不知道天高地厚,在酒宴上屡放狂言,说要拿下阳山县城给熊督瞧一瞧。

    冯海蛟即当了“把总”,便在青莲圩树起大旗,“招兵买马”起来,又派了人去周边各村镇,要他们“襄助钱粮”,正闹得不亦乐乎,忽然有人来报,大崀圩的孙大彪孙掌柜派人来了,“请冯大爷过去议事”。

    要在往日,孙大彪一说“请”,他立马就会动身――孙大彪在他们三兄弟里是最有钱的,冯海蛟有时候“生意不好”,手下兄弟钱粮周转不开,少不得要向这位“大哥”开口。平日里抢到各种大宗赃物也要托这位“大哥”销赃。

    不过现在他却有些膨胀了――自己是个“官”,只有孙大彪这个“民”来见他的,哪有他去见孙大彪的。再想到自己就任把总的时候这孙大彪也没有道贺,很是不识抬举。心里便有些气,也不见使者,道:“你去告诉送信的,我如今公务繁忙,他若有什么事情,只管过来说便是。”

    手下唯唯,正要退下去,毕轩盛却道:“慢!”阻住了手下,转身对冯海蛟道:“老爷,听闻这位孙爷是您老的结义兄弟?”

    他来这里前,已经向解问东了解了不少本地的情况,有其是这位冯海蛟的底细。孙大彪这样的人物是什么来历他自然一清二楚

    “是啊,他年龄居长,我叫他一声大哥。”

    “如此的话,这般回复似有不妥……”

    “x你老母,怎么个不妥?!”冯海蛟对毕轩盛的印象就是个说话中听又“有才”的酸货,所以才一时兴起让他当个“师爷”,现在这一句“不妥”便让他觉得拂了面子,瞪大了眼珠子瞧着毕轩盛,颇有“今天你说不出个道道就砍了你的”意思。

    毕轩盛心里着实有些害怕,不过他也算见多识广,知道此时万不可下软蛋,否则便被这绿林好汉看轻了,日后更难说话,当即咳嗽一声,故作镇定道:“老爷,您如今有了官身,身份不比寻常。不过呢,你既和孙大爷义结金兰,便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了――‘义气’二字不可不讲。这件事要传了出去。知道的,那是官民尊卑有别,不知道的,会说您老不讲义气……”

    “我?不讲义气?”冯海蛟到底是绿林好汉,一说会有“不讲义气”的风评,虽然还是在吹胡子瞪眼,心里却软了几分,毕轩盛知道这番话有用,便又趁热打铁道:“老爷既是朝廷命官了,眼下正要有一番作为,所谓打虎还要亲兄弟,这孙大爷是老爷的结义大哥,若能善加结纳,可是东翁莫大的助力,还望东翁三思。”

    冯海蛟脑筋一转,觉得毕轩盛说得有理,这结义大哥虽说这次被瑶人搞了一把,损失惨重,到底还是百足之虫,手里很有些人马钱粮。得罪了他没有好处,若是笼络起来倒是助力。当下转怒为喜,重重拍了拍毕轩盛的肩,笑道:“怪不得人都说读书人鬼点子多,果然有见识!”

    毕轩盛被他拍得肩膀痛楚,心里暗骂“杀坯”,脸上却摆出一副泰然自若的表情,道:“哪里,还是老爷远见卓识,从善如流啊。”

    “既然如此,我就屈尊……那个一下吧,”冯海蛟起身走了几步,对随从道,“你且去和那送信的说,说我明天就来――让他预备好酒肉。”

    从青莲圩到大崀圩,陆路不过大半天的功夫,过去他们之间经常走动,也没什么排场――只是为了防止仇家劫道或是瑶民的劫掠,要带些喽啰随从护送。常常是徒步而行,有时候乘一顶二人抬的滑竿而已。

    这次出行,冯海蛟却要摆架子――毕竟是当官之后头一回出门,仪仗不可少,滑竿自然也用不得,太过简陋。然而轿子这东西在阳山却是稀罕物:像样的轿子都在县城或是本地的缙绅人家,青莲圩这种近乎“匪巢”的地方是没有的。

    冯海蛟看着手下好不容易搜罗来的一顶破轿满脸不快,还是毕轩盛机灵,道:“老爷如今是朝廷武官,照规矩是骑马的,这轿子不坐也罢。”

    马,他们手里倒是有几匹,当下选了最为“神骏”的一匹来,冯海蛟才算是有了坐骑,马后面打着红罗伞盖和姓字旗,几十个喽啰簇拥护卫着,前面是顶马,学着县太爷出巡的派头,找了一面铜锣来,敲着“军民人等齐闪开”的锣声,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这人马一出来,端得是威风八面,原本阳山县经过瑶乱之后道路上便行人稀少,这冯海蛟再一出动,路上更是一个行人都没有了。

    这冯海蛟一路走,一路张贴他的“告示”。这是毕轩盛的主意,说这样才能让百姓们都知道冯海蛟如今是朝廷命官了,便于征收钱粮。

    “……若是贴了布告也不从的,不妨屠几个,以儆效尤!”毕轩盛道。

    “想不到你兄弟年纪虽小,倒是颇有狠劲。”冯海蛟很是赞赏。

    “哪里,都是老爷虎威。”毕轩盛低头应道,心中却在暗笑:这是把他放在火堆上烤,这么一来,髡贼的注意力就会被这出头鸟吸引过去,杨老爷又能喘息些时日待变了。

    遇到村镇,便要百姓“襄助粮草军饷”,大村镇有堡寨的闭门不纳,小的可就倒了霉,每每要被他勒索去若干粮草,再穷的地方,也得祸害掉几只鸡鸭。

    这般走法,行程自然快不起来,原本当晚就能到的路程,硬是走到了第二天中午。搞得孙大彪和张天波还以为路上出了什么事,派了些人出去打听。

    这一打听才知道这位把兄弟“当官”了。孙大彪当下把派去送信的手下叫来痛骂一顿,问他为什么回来不说,是不是有心欺瞒,那手下连忙分辨说自己连“冯二爷”的面都没见到,都是听人传话而已。至于“冯二爷”当官这件事,也没人和他说――青莲圩里也没什么异常。

    “没有异常,你的眼睛都瞎了!”孙大彪暴跳如雷,把手下揭回来的布告丢到了小喽啰的脸上,“他都到处出布告了,你还说一切如常!如常个屁!给我拉下去,重打四十棍!”

    喽啰连声喊冤,还是被拖下去狠打。不多片刻,院中便响起了哀号求饶之声,孙大彪还不解气,站到台阶上喝道:“给我恨恨地打!叫他不长眼!没耳朵!”说罢气鼓鼓的转回厅堂里。

    张天波很是明白这位把兄的心境:原本要拉着冯海彪投髡招安的,如今倒好,他先受了朝廷的招安!虽说他们这些人对受谁的招安并不太在意,但是这冯海蛟未免也太不讲义气了,居然一声不吭就给自己弄了个“把总”的官衔!弄得准备和澳洲人讨价还价的孙大彪的筹码一下就少了许多。

    张天波心里对这位“二哥”也颇为着恼,然而事已至此,再恼火也没用,便劝道:“大哥!如今二哥既已受了朝廷的招安,我们再恼亦无济于事,不如先想个应对之策,他来了,我们怎么说话,站什么地步?”

    “站什么地步?莫不成我还要大开中门迎接,下跪口称草民吗?”孙大彪骂道,“xtlm,这冯海蛟真不是个东西,亏得我还和他义结金兰呢!他这一搞,澳洲人那边还谈什么招安?就算真得招安了,澳洲人若要我去剿他,我是去剿还是不剿?!这冯海蛟怎得如此冒失!”

    张天波劝道:“大哥莫要动气!冯二哥这次能来,兄弟义气还是讲得,咱们也暂时不要太计较了,且听他怎么说。”

    “也只能如此了。”孙大彪很是沮丧,心里还有些愤懑不平:大明给自己的义弟出手倒是大方,一给就给个把总;这澳洲人却只肯许个地保的差事,真正是云泥之别!一时心中翻滚,即有羡慕,又有嫉妒,还夹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