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14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少了。”阵焕摇头,“按照情报局的说法,八排瑶如果三丁抽一,至少可以动员一千多人出来打仗。我们要查清楚这里是不是他们的主营地,还是另外有其他营寨。”

    阵焕带着侦察队沿着着篝火标记出来的营地走了一圈,数出大约有五十堆篝火,也就是说在燕喜山上的瑶民大概有七百多人。

    加上他们派驻在连州周边的监视城门和道路的人马,连州城下有一千多瑶民武装的估计大致是准确的。

    “走吧,我们再去其他地点看看。”

    从燕喜山下来,他们沿着连州城墙又去了几个可能有瑶民武装驻扎的地点,连着发现了三四处。就在他们即将结束侦察的时候却被巡逻的瑶民发现了他们,一阵大呼小叫。十几枝弩箭嗖嗖的朝着他们的方向飞了过来。

    “不要急,压低身子慢慢跑。”阵焕知道对方在夜间目力不佳,也不敢追出篝火圈子太远,己方只要不暴露出明显的移动迹象,他们就找不到目标,只能空射。

    他们轻手轻脚的借助草丛树木向外侧移动,果然,敌人不敢追击太远,只在篝火旁叫嚷,时不时的射出几支箭来。

    忽然营地里响起了号角声,阵焕知道这是他们在召集大股部队,准备开始搜索了。他看了看己方已经脱离篝火外围有近200米了,便命令“快跑!”

    几个人直起身子撒腿就跑,后面的瑶民一声喧哗,乱哄哄的都跟了出来。然而瑶民的身体素质没有久经战阵的阵焕他们强壮,体力和耐力远远不如,夜色中很难判断方向。一阵喧哗之后,侦察队轻易就甩开了追击的瑶民,跑回城北,找回藏起来的小船,划回对岸。

    北山上的八排瑶营地一片骚乱,各路头领人心惶惶。因为谁也没有预料到澳洲人的人马会这么快就到!瑶民的战斗力有限,每次暴乱无不是趁着各州县兵力空虚的机会。一旦官兵大军来围剿,就只能撤回深山,依托地形周旋。

    澳洲人攻打广东,防瑶参将等处兵力尽撤,给了瑶民暴动下山掳掠的大好好机会。按照大部分头领的推测,远在肇庆等地的澳洲人主力至少也得有一个月时间才能到连州――不说一路上的道路险阻,光是遍地而起的土匪就够他们受得。谁也没料想他们来得这么快!

    马箭瑶的掌事头李三九虽然对澳洲人的速度有些诧异,但是并不意外。昨天中午时分,马箭瑶分守在龙津门、济川门的瑶民就发现了对岸这群奇怪的部队:灰布军服,不着甲,全都拿着鸟铳。李三九一听就知道是澳洲兵过来了。

    与大多数一辈子就呆在大山沟里的瑶民不同,李三九是见过世面的人。他虽然瑶民,却是在俍人的寨子里长大。广东的俍人大多大明官府是从广西调来镇瑶的。这些俍人寨子往往沿着瑶区周边和交通要道上分布。俍人时而单独时而配合官兵发动对瑶区的清剿。据说李三九的爹娘就在某次官兵破寨的时候死去。年幼的李三九被饶过性命,带回了寨子。

    李三九在俍人那里混得不错,十七岁的时候因为武艺出众,成了一个俍人小土司手下的亲兵。跟着土司打了不少仗:去过广西,到过贵州,还到过两湖。还被派到广州去办过差。

    大明在广东的统治崩盘之后,中路守备的人马撤往广西,许多俍人寨子也随之抛弃寨子,回迁广西。李三九却没有跟着土司跑路――他知道自己并不是俍人,在广西没有“根”,便带着几个弟兄投奔了马箭瑶。

    以他的出身履历,在马箭瑶自然是少有的“人才”,没多久就当上了马箭排的掌事头。

    这个掌事头其实并不是官职。大多数瑶民内部基本上还是原始社会公社的体制。并无贵族和平民之分,也没有固定世袭的头人、土司。八排瑶内部实行瑶老制,作为整个瑶排头目一年一任的天长公;瑶排内各姓的头目称之为头目公,并作为天长公的副手;相当于议事长老的明理老人;负责宗教祭祀的掌庙公和烧香公;负责农业的放水公;以及战时临时设置的负责带领族人打仗的掌事头。瑶老各司其职,一般都由族中比较有威望的老人担当,但也不绝对。

    三十岁刚出头的李三九就是这么一个例外,作为八排瑶内少壮派的代表人物。别看李三九成长在俍人的寨子,成年之后也是以官兵的身份活动,但是他见多识广,身经百战又让他有勇有谋。很快便在马箭瑶内部聚拢起一批不安分的年青人,形成了一股很强的势力,以至于逐步架空了马箭排的天长公,成为事实上的马箭排首领。

    澳洲人发兵打广东,对八排瑶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明官府顾着和澳洲人厮杀,肯定无暇对付他们。而对李三九来说,这更是实现他个人野心的大好机会――他可没兴趣当个临时的掌事头,就算幕后操纵马箭排那也没多大的意义:一个瑶排能有多少人口财货!他真正的野心是当上他当年去贵州平乱见识过的土司、土知府之类的“土皇帝”,各种享用,威风八面,对属下百姓更是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还能传诸子孙,世代富贵。

    所以当八排瑶内部密议暴乱的时候,李三九便十分坚定的表示支持,暴动开始之后他也最为积极。因为他富有军事才干,很快便篡取了八排瑶的暴动队伍的实际指挥劝。他先派了人假装入连山城卖山货,里应外合破了连山城;勾结白芒寨的瑶民青壮,胁迫永化乡的瑶民破了阳山城;马不停蹄又洗劫了三江圩,围困了连州城。

    自古以来就有湘吃粤盐的情况,连州刚好就处于湘粤盐贸的商道上。沿海出产的食盐顺江而上,在连州下船,再从陆路转运到湖广一带去。而从两湖南下的货物,也有许多在连州中转。所以连州城内有很多盐商和货栈,李三九故意将连州城放在最后,甚至不封锁道路,好让连州城困住更多的客商和财货。

    以李三九的算盘,最好的结果自然是连州城向他投降,他兵不血刃的占据连阳三城,将地盘连城一片,然后便向澳洲人递上降表,表示愿意臣服“大宋”。让新来的澳洲人承认这个局面,他就能顺势当个土知州,世代当连阳三城的土皇帝。

    这在他看来是颇有可能的。澳洲人的这个不知道哪里来得大宋他略知一二,人少兵少,靠得无非是船坚炮利。劳师远征到广东――广东最精华的地方便是广州府,能占住那里,便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何必钻山沟来和他们这些“化外之民”来争?再者出了广州,广西、湖南……等地还有大明的人马,背后又要土匪造乱,大宋再船坚炮利,也得有许多兵来填送。所以十之八九会顺水推舟,捏鼻子认账。自家只要经营好这连阳三地,以此为财源,整合连阳的瑶民,凝聚成大股,再多出些子女玉帛贿赂髡贼,做个十几年太平土知府不成问题。再往后,那就谁也说不清了。反正就算大明打回来,也得认账。那些贵州的土司,可都是传了十几代人呢!

    若是连州不肯投降,他便全力破城,在城内大掠一番――那些盐商可是肥得很。占下连州,亦可和澳洲人谈条件,若是谈不成,他也不亏,最多带着连州的战利品退回山里去。

    虽然瑶民缺少攻城器械和武器,但是连州城内守军不多,存粮更少--大量的百姓逃难入城,如今城中粮食将尽,百姓已有断粮的,人心浮动。只要断粮持续时间一长,城内必然不战自乱。

    至于他自己,李三九并不担心,他已经在周边掳掠和勒索了大量的粮食,足够支撑全部人马两个多月的。

    如今澳洲人来得神速,多少有些打乱了他的计划。这让李三九不得不全盘重新考虑他的计划。他和官府、俍人都打过交道,唯独和澳洲人没有过。不过他们既然自命大宋,大概也是汉人的后裔。用应对大明的态度去对付大致不会出错。

    …

    下次更新:第七卷…广州治理篇399节

第一百二十七节 谈条件() 
大明的抚瑶政策,随意性很大。往往视地方官个人的才能而定。不过太平时节,地方官对瑶民的态度往往是两个极端,一是:“两广官吏,惟务偷安,兵政无备”,对瑶民的各种小规模的劫掠侵害视而不见,甚至压制本地百姓,不许他们告状。甚至在瑶民起来暴动大肆劫掠之后,地方官束手无策,只能“备花红牛酒抚之”;第二个极端则又相反,对已经就抚的瑶民寨子百般勒索敲诈,盘剥凌辱,“甚至欺其远方无告,拾克残忍,颠倒是非,既害其生,又拂其性”。

    李三九久在俍人土司身边,对大明官员的心态做派了解颇多。在他看来,澳洲人既然自称大宋,那么也是汉人――对汉人官儿的做派他可了解的太多了。

    在他十多年的从军经验里,军将出兵打仗,只要不是兵威势险,莫不是发财的好机会。这个澳洲人的“大宋”大约也是如此。这连州城说到底还是大明的,大宋的军将并无守土之责,恐怕也未必会很热心的去救援――他们这么神速,无非是看中了城中的子女玉帛。这件事,他李三九倒不是不好商量。别看瑶民们三天两头下山劫掠,实际所图无非是盐、粮、铁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其他物件,若是这澳洲人官长贪图,他亦不是不可以割爱――比之他的野心,这点子女玉帛算得了什么?

    澳洲人要抚,他就服软,不但服软,还会送上大笔的礼物;若是澳洲人要剿,他就钻大山,跟他们打游击。让澳洲人头疼――最终不得不抚。

    既然澳洲人已经来了,他也得表示一下自己的诚意:

    他找了一个水性好的亲信,耳语几句,便让他洇水过西岸去。

    黄超听到有使者来见。他还真有些不敢相信,这反贼头目居然会主动找他和谈。

    历史上的八排瑶之乱,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大,可见首领的态度很“坚定”,怎么到自己这块,对方居然这么快就要来谈招抚了?

    黄超心里,自然是希望少打仗少死人,对方要求和谈,也无不妥――至少可以听一听对方的想法,顺便了解下底细。

    卫兵将搜过身的使者押了进来。使者倒也乖巧,进到帐篷里便立刻跪下磕头,自报姓名说叫李五,奉“连阳瑶寨总掌事头李三九”之命来见“大宋将军”。

    自然,李三九这个头衔是他自己编得,虽然这连州城下的八排瑶人马都归他指挥,但是他不过是个临时的联军指挥官,除了马箭排的丁壮,其他各排丁壮都有自己的掌事头,打仗是“听调不听宣”。

    “起来说话。”黄超看了下来人,短小精悍,能说一口流利的广东官话,显然不是一般的瑶民。

    李三九这个名字,他从永化乡的瑶民口中已经知道了。不过他们的消息比较简单,只知道此人“当过官”,不久前才回得马箭排,很受重用。这次出兵的事情都是他掌总。

    李五恭恭敬敬的起身,心里算是安定了一半――虽说有“不斩来使”的说法,不过打仗的时候,使者是个高危行业,搞不好就会被当奸细砍了脑袋,这种事在过去常有。

    他偷偷打量了下帐篷中“大宋将军”,只见帐中即无“虎案”也无“王命旗牌”。至于被簇拥着端坐在一张大桌子后面的男人也毫无将军的派头,普普通通的一个男人,穿着澳洲人的土布小褂,即不着甲,也没有乌纱靴袍。若不是开口问话,根本就不能从一堆人中间把他认出来。他当年跟着李三九打仗,见识过大明的军将的排场。相比之下,这大宋将军可寒酸的紧了。

    “我是大宋连阳招讨使兼知连州军事黄超,”黄超一口气把自己的官衔念完,“你既奉命而来,到底要说些什么,且说来就是!”

    李五有些紧张,他微微抬头,看到帐篷里黑压压的挤了不少人,有几个人他是认识的:永化瑶民的几个寨子里的天长公和掌事头――他微微一愣,这永化的瑶民不是已经归顺了李三九了吗?怎么一转身就投降澳洲人了?莫非阳山那边已经全部败了?

    吃惊归吃惊,李五还是竭力保持着镇定,只是说话的时候态度又谦恭了几分:

    “我们掌事头说了:大宋亦是打明国的,我们连阳瑶民亦不愿受明国的统辖,故而起来造反。连阳瑶民无意与大宋为敌。若是将军愿意助我们攻破连州城,城内的子女玉帛,我们八排瑶民一概不要,全部奉纳给将军,只要许我们运走盐、粮和城中的铁器便是。连州城亦归大宋统辖。”

    这个条件,按照李三五的看法是非常优厚了――比起财帛,他现在更看重的是“名义”,只要大宋能承认他统治连阳地区的权力,一座区区的连州城算得了什么?

    我全都要。黄超差点脱口而出这句话,真要抢连州城,不需要帮八排瑶,他光靠国民军就可以搞定,但抢是不可能的,伏波军可不是明军,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荒唐!真正是荒唐!尔等蛮夷也敢来跟我们大宋谈条件。”周良臣一把跳将起来。别看他投降日子甚短,资历在指挥部的各路归化民之下,在态度上却唯恐自己不够“坚定”。这次他随黄超到连州来,虽然只是“顾问”,并没有人和他谈具体的情况,但是从黄超等人平时的言谈布置,就知道澳洲人决不是愿意用“招抚”糊弄,换一时平安的主。所以这会他立刻挺身而出,痛斥使者。

    黄超示意他不要插话,周良臣知趣的立刻闭嘴了。

    “还有别的吗?”黄超暂时不理会李双五说的第一个条件,心想八排瑶还想要些什么。

    “只要大宋愿意册封我们马箭排李三九为连阳三城的土知州,世袭罔替,他便立刻率八排二十四冲归顺大宋。连州城亦双手奉上,不要任何战利品。”

    这个条件让黄超哭笑不得,看周良臣一幅跃跃欲试的样子,便打了个眼色给他。

    “当知州,好笑,那李三九识字吗?”

    “不当知州也可以,土司、连州宣慰也可以――大宋愿意封什么名义便是什么名义。”

    黄超暗暗摇头:要是封个土司就能稳固一方、安抚黎民的话,明末就不会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