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14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起……”

    随着把头的一声吆喝,八个杠夫一起发力,将堂屋地里的棺木抬了起来。几个和尚道士也打着哈欠收拾起了家伙开始散去。几个来帮忙的秋婵家的娘家亲戚也开始忙着收拾起家伙来。

    因为兵荒马乱,秋婵男人的丧事只做过头七便已宣告结束。因为他原籍在藤县,年龄又轻,本地并未置办下吉地。战乱之中也无法请风水先生选地,只能暂时寄存在庙宇中。待道路太平了再扶柩还乡安葬。

    来的吊客也多是本地的亲朋好友――这年头便是从乡下进城一回都不安全。秋婵家的一个远亲进城来吊,就在离城不远的地方遭了土匪,全身衣服都被剥了去,竟是只剩一条裤衩来到门前的。据他说还是下跪苦苦哀求,又是吊丧的客人,杀之不祥,土匪才没取了他的性命。

    来吊唁的亲朋好友们磕了头,上了香,少不得要坐下喝几口茶,和权充“知客”的郝冉闲聊几句――没人认识这位秋蝉丈夫的远房表叔,不过秋婵的夫家在藤县也是旧家大族,亲戚多,不认识原算不上什么。何况这位“表叔”是远游归客,见多识广,又会说话,大家都愿意和他攀谈几句。

    亲朋们都说这世道真是坏了,自然少不得有人要偷偷的骂几声髡贼――说来也是:髡贼不打到梧州来,梧州就不会遭兵灾,秋婵的丈夫也不会死,更不会让乡下亲戚遭了场剥衣之厄。

    这话一说,少不得引来一番议论。秋蝉家的娘家亲戚大多是梧州本地人,经商和种地都有,基本都是略有薄产的中产之家。这次过兵,光熊文灿临走那一阵大乱,便搞得不少人家毁家破产,纵然人财两安的,那几天的担惊受怕,胆颤心惊的日子也不是人过的。

    “好嘛,澳洲人打的是吊民伐罪的旗号,说自己是‘为百姓谋福祉’,进了这梧州城,二话不说先来个‘合理负担’,只要是个铺子都要出钱!善后局这会还逼着各家铺子都要开业――大白天街上连个鬼都没有,开了铺子货去卖给谁?”

    “连要饭的都给抓了去――抓去了也好,省的买卖不开张还得施舍!”

    “要饭倒好打发,这善后局才叫难对付!”一个中年人叹道,“左一个合理负担要大家摊款,右一个强化治安又叫各家牌甲出壮丁……这不要修浮桥了――修桥当然是好事,可这档子事又要咱们出钱出力了。”

    “‘光复’之后这些日子,广西那边的货物一船也没下来!粮食只有出没有进--说是从广州给运来,到现在一船米都没瞧见!各家铺子反倒是摊上军米的供应差事!”这是开米铺的亲戚,“还下了限价令,不准涨价!好么,就差明抢了!”

    “大明的熊督要咱们供应军米,来了澳洲解首长,还要咱们供应军米……反正老百姓就是鱼肉!”

    “说要咱们出去贩运货物,‘搞活经济’……这大老爷也真是不同世务――如今兵荒马乱的:出城就有土匪作乱。沿着江上走:广西是大明的地盘,他们的货来不了,咱们的货运不过去。若说往下游去,这些天又听说瑶峒作乱,连船家没有澳洲人的兵船护航亦不敢走,出去贩货那真是自寻死路了!”

    易浩然一边附和一边听着客人们的议论,这些天他出门不多,时间也不长。不过亲眼所见,澳洲人办事的效率极高,不过几天功夫,收殓遗尸体、清理废墟、救济难民、整修城墙……一桩桩一件件都已经开始着手,街面上无乞丐无流民,亦无遗尸,街面上的秩序也恢复了正常,虽说商铺门可罗雀,但是说“鬼都没有一个”那是夸张了,至少一般涉及民生的买卖还是有生意的。就是郊区的治安,似乎也没有这么不堪:街面上已经有卖菜的农民。

    要拿大明的标准,这位解老爷已经可以算是地方官中的“能吏”了。

    易浩然极反感髡贼,但是也不得不承认:髡贼在治理上的确有一套。

    易浩然自躲在秋婵家中,原并无什么长远打算,只求能混过髡贼的缉捕,等到事态略平静,道路通畅之时便立刻启程往西去。熊大人那里大约是去了也不成了――丢失广东的罪名,皇上是绝不会饶恕的。不过只要不在髡贼的治下,怎么都好说,自己多少也还有机会。

    不过,眼下这些人的一番无心之谈,反倒让他看到了可以利用的机会。

    这几天他大概已经知道,澳洲人因为瑶峒作乱的关系,未能攻占梧州全境――不但如此,大军也已从梧州退去,只留下少量兵力。因此通往广西的几个县份都没有拿下来。官军现在仍旧在藤县据守,据说熊文灿也在。

    从广西到京师,路途遥远,皇上从接到败北的塘报到下达逮治熊文灿的旨意,公文传递至少要一二个月。这点时间之内,熊文灿依然是两广总督。

    从挽救他自己来说,熊文灿必然会处心积虑的策划反攻――自己只要将城中情况摸清,及时与熊督联系,官军依然有机会!

    现在梧州城里兵力空虚,人心不稳,髡贼后方又有瑶民造乱牵制,正是反攻的大好机会。而且这会熊大人急于要立赎罪,在方略上就不会这么瞻前顾后了。

    只要能在城中鼓动一部分衙役和百姓“反正”,夺取一座城门,引导官军冲入城中,以髡贼那点人马,就算战力再强也只能先退出城去。若是能擒获或者斩杀真髡解元老那就更好了。

    梧州是两广的重要门户要害之地,官军若是一举夺回梧州,髡贼在这一带并无立足点,只能沿着西江东撤回封川县城去。陷在与瑶民的混战中――这瑶乱一乱起来,没个三年五载根本平息不下去。时间一久,局势便有可能变化!自己可就立下了不世奇功!

    想到这里,易浩然不由的浑身发热,恨不能立刻就到街上去搜集髡贼的各种消息,联络各方同志共举义旗。

    “郝先生,您的脸色潮红,莫非这几天劳累过度了么?”

    易浩然一惊,赶紧强抑心中的激动,掩饰道:“这些日子的确睡的不好。”他故意又叹了口气,“想我在外游历多年,原想回家乡过几天安稳日子,何曾想到居然会是这般兵荒马乱!”

    “先生说的是,这几年,天下竟无一太平之所在!”有人亦有同样的感慨,“大明危矣!”

    =======================

    下次更新:第七卷…广州治理篇346节

第七十三节 苟循礼的归来() 
易浩然循声望去,说话的是个中年人,大约有五十出头的模样,虽然一副读书人的打扮,却面色黝黑,皮肤粗糙,是个饱经风霜之人。

    此人是并非秋婵家的亲戚,而是某位有钱的远房亲戚派来的“代帛”的门客。据秋婵说,这位亲戚是本地的数的上的大户,不过他常年住在乡下的山寨里,如今外面兵荒马乱,轻易不敢出寨子,深怕被“大天二”拉了肥猪。

    “这位是……”

    “敝姓荀,单名一个礼字。”士人虽然说得是官话,口音却颇为奇怪,并不是本地人常有的那种广府官话的口音。

    易浩然做了个揖:“久仰,久仰。”

    这不过是句客套话,没想到这位荀礼的脸上瞬间竟浮现出一种苦涩的笑容。

    这种神情,只有在饱经沧桑,颠沛流离的人的脸上才能看到,易浩然心中一动,这个荀礼不是一般人物!

    荀礼似乎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似的,忽然对他微微一笑。

    这是一种窥破人秘密的微笑,不过,并无恶意。

    果然,荀礼已经趋步上前,郑重其事的作了个揖:“久仰……易……郝冉先生大名……”

    他说“易”的时候,声音压的极低,仿佛耳语一般,易浩然本人却听得一清二楚。他一惊,脱口而出:“什么?”

    “先生难道要让大家都知晓吗?”荀礼低声道,“请借过一步说话。”

    易浩然一时懵懂,显然,这个荀礼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不过,从他的表情看,似乎并无恶意。便悄悄的往旁边踱步而去。

    他心里紧张的盘旋着,自己在梧州时间并不算长,也很少结交本地人,按理说根本不应该有人认识自己才对。这个本地大户的门客,怎么会认识自己呢?

    来到院中,荀礼低声道:“易先生可安好?”

    易浩然低声道:“你是何人?为何知道我的名字?”

    荀礼微微点头:“在下不过是个微末人物,易先生在熊督幕中多少亦是个人物,我自然是认得的。”

    “这么说,你也是……”易浩然虽然想了又想,但是想不起熊文灿幕府或者梧州的文武官员的师爷里有这么一位――当然,他本身和这些人也不是很熟悉。特别是梧州城里最多的时候聚集了几十位文武官员,他们手下的师爷幕客少说也有一百多人。

    “在下是不是,并不要紧。”荀礼说话不急不慢,“只是这丧事已办完,易先生下一步打算如何呢?”

    “如今还能怎样?只能等道路稍安,离开梧州再做计较了!”易浩然不敢说投奔熊文灿,含糊其辞道。

    “依在下看,熊督那里是去不得了。”荀礼道,“他如今已是自身难保,手下将佐官员早就与他离心离德。易先生纵有报国之心,熊督亦是有心无力了。”

    这话已经说得十分直白了,显然,对方敢于在髡贼控制下的梧州城里对自己说这番话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的,这既是对他忠心的信任,也说明对方对自己了解的非常透彻。他默默的点了点头,反问道:

    “想必荀先生是要来指点学生一条明路了。”

    荀礼深深的看了他一眼:“明路,或许说不上,到有可能是条死路――自髡贼登上临高,与他们作对的个个都难逃一死,先生还愿意走这条路么?”

    “走。”易浩然毫不犹豫。

    “那我也实言相告,”荀礼看了一眼还在正厅里喝茶叙话的客人们,小声道,“我并不是什么门客――那位门客相公,已经被我杀了。”

    “嗯?!”易浩然登时又吃了一惊。

    “先生且听我言。”荀礼道,“实不相瞒,我现在在城外,聚有百个绿林兄弟――都是敢打敢杀的好汉……”

    他看到易浩然的面色微变,又道:“先生莫要误会了,在下并不是草莽中人。当年,我曾是临高县的缙绅,髡贼登陆临高,我与他们死命交战,不幸战败。兄长、侄儿都战死沙场,家中眷属,更是无一幸免。后来我投到两广总督府,何镇出征临高的时候,在下曾是他麾下的幕僚……”

    原来这荀礼正是苟家两兄弟的老二苟循礼。苟循礼自从在越南煽动土匪攻打鸿基失败,其后数年又在当地折腾了一番,死了不少人。虽然和胡烂眼两人拉起了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却又被澳洲人的“剿匪”打了个稀巴烂,三停人马丢了两停半。余下的人也不想再在越南和澳洲人死磕了。有人过去在梧州落草,便提议回梧州去当土匪――至少梧州是个交通要道,商旅众多,可抢劫的东西也比在越北多的多。

    回到梧州一番火并:胡烂眼“奋勇当先”,苟循礼“神机妙算”,众土匪“效力用命”,齐心协力,总算是在当地站稳了脚跟。苟循礼急于想知道儿子的消息,也不甘心就这样落草为寇一辈子,便辞了胡烂眼,重新潜回澳门找李丝雅。

    然而他们折腾几年,没能动髡贼半根毫毛不说,有关髡贼的消息也所知有限。李丝雅对他已经失去了兴趣,除了供给三餐一宿,竟将他抛一旁,不闻不问。

    苟二在澳门待了一个多月,就见了李丝雅一次,知道他对这女人已经毫无用处了,只好灰溜溜的又回广州看看情势。

    广州城里,不但郭逸的气焰盛于往日,髡贼更是直接在城外修起了什么大世界。广州官场对髡贼不但视而不见,甚至阿谀奉承。苟二这样的“反髡斗士”别说被人重用,几乎成了“瘟神”一般为人避之不及,成了丧家之犬。

    更惨的是,原本跟随何镇当还乡团的苟承绚下落不明,完全不知去向,赖家兄弟更是音讯全无。苟循礼靠着手里仅存的一点银子在广州的各处衙门里打听消息,也没打听到具体的消息,只听说儿子跟着何镇走了之后就没有再回广州,想来是死在海南了。

    他大哭一场,伤心归伤心,也只好另做打算了。没想到这会又传出消息来,说郭东主正悬红一百两银子,要苟家父子的人头,没有人头,一条胳膊一条腿也值五十两。胡烂眼也没被忘记,悬红了五十两。

    这下,广州城里各路好汉都红了眼,广州自然是待不得了――这里隐隐已经成了髡贼的天下。琼州府更是回不去。只好继续回胡烂眼那里当土匪了

    在匪伙里,他是“师爷”的身份,又是胡烂眼的把兄弟,算是“首领”一级的人物。在山寨里过得称的上“逍遥”,但是比之过去的“乡贤”生活,那就差的太远了。厕身荒山野岭之间,住的是简陋的房屋,吃的是粗砺的饮食,整日里和一群粗鄙的山野村夫混在一起,连抢来发泄的女人也大多粗陋不堪。家业即被毁,儿子也生死未卜,自己又过着这样的日子……他的复仇之火不但没有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减弱,反而越烧越旺。

    没想到,这个机会居然送到了眼前!

    髡贼攻占梧州的消息,土匪们是第一时间得知。对于土匪团伙来说,大军过境征战,兵荒马乱之际是绝好的发财良机――犹如跟在狮子背后吃腐肉的鬣狗。乘着明军溃乱,梧州失陷的机会,本地的各路匪伙很是发了一笔财。胡烂眼他们也不例外。

    不过。鬣狗觅食固然可以沾狮子的光,但是也不能距离的狮子太近了,何况这狮子还是髡贼!胡烂眼匪伙的人都是吃过髡贼大苦头的,因而十分谨慎小心。

    土匪在城中都有线人,髡贼进城之后的种种情况,苟循礼多少也知道一点。他为报仇的火焰所驱动,更是关注着城里澳洲人的动向。梧州残破,城里人心不稳;最近瑶峒作乱,髡贼大军仓皇从梧州撤退,梧州城里只留下了少量人马,苟二知道:机会来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