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1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什么要税务局?”郑尚洁问。她在米国生活了很多年,一听到税务局就会不由自主的打冷颤。

    刘翔解释道:“货币的信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国家是否承认它的价值。税收是最能体现的。哪怕你发行的竹片木片,只要收税的时候认账,老百姓就会认可它的价值。大明宝钞会完蛋就是因为皇帝的如意算盘打得太好了:花出去当它是真金白银,收税只说是废纸--全国只有几个钞关才承认它是钱。”

    “法院。”

    “很快到位。”

    “米、盐、布的投放。”

    刘翔说:“我们在广州的其他商业渠道都是走高档奢侈品路线的。紫诚记虽然也走日用工业品批发,但是都不沾米和盐。倒是经销布。润世堂是卖药的,也算不上生活必需品。”

    “食盐这事有点复杂,”林佰光说,“这是专卖局的生意。”

    “食盐问题不大,专卖局只要设立一个批发档口就基本解决了。粮食的话,我们需要一个专门的粮栈来担任广州的粮食总批发工作。”郑尚洁说,“可以叫大昌广州分号来做。”

    大昌过去在广州设立分号并不为粮食贸易。本质上是税务机关驻广州征收珠江三角洲“合理负担”的马甲。征收的粮食也大多是运往海南和台湾的。很少在本地销售。不过因为有这段历史,不管是牌子、仓储还是人员都是现成的,直接转为粮食批发企业也不难。

    “大昌的地方税务局角色可以取消,现在用不着这层马甲了,税收功能和人员剥离给税务局,大昌以后就转为国有商业企业。除了大昌,也可以叫山海两路的人马都进来开店。”郑尚洁有心想大干一场,早就在盘算扩大自己手下的势力,“万有经销的是南北杂货,经销东西很杂,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回笼货币的渠道。”

    陈策说:“这样就差不多了。我来说说具体的发行措施。”

    他从公务包里掏出一页纸来,逐条解说起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一节 稳定粮价() 
刘翔听得很仔细,应该说财政金融省的方案还是很细致的,条条框框,方方面面,可执行性也比较强。不是纯理论的瞎指挥--这原本是他最担心的。

    听完了计划介绍,刘翔咳嗽了一下,说道:“财政金融省和中储行的方案我觉得是可行的。不过这套方案要实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发行新货币需要一个庞大的网络来提供支持,而他们在广州的“有关部门”全都不够用。除了警察机构初具规模,其他基本上是空白。

    方案中几个必需的机关和企业。只有德隆银行在半年前开始布局,增加了新得支店,大致覆盖了城区、各关厢和城郊主要集镇的商业街道。其他的要么连个架子都没有要么规模太小,根本起不了作用,都得逐一搭建和充实。人员上的缺口也不小。

    “……我的想法是现在属于国有控股的万有、妇女合作社应该尽快到广州来开设分号。地点可以任选,网点要尽可能多设一些,吸引市民使用新货币。”郑尚洁说,“店员伙计可以在广州招募,只要再派遣一部分业务骨干过来担任领导就可以。”

    张易坤也赶快说:“地方我们有得是,大世界本来就是主要吸纳元老院的商业企业。不止这些企业,我看商业口还可以多开设一些新得商业企业。比如餐饮业。增加货币回笼渠道。”

    林佰光说:“大昌是不是和德隆一样,在城区和附近较大的商业市镇上布置一些点--它现在的重要性和德隆是一样的。这些点既可以批发也可以零售,作为米价的一个风向标。”

    陈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了几笔:“这个需要协调,不过我觉得问题不大。”

    刘翔说:“其实我还有一个很担心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辅币。辅币可是没有金属货币的--老百姓到底愿意不愿意把铜钱换成纸币?对老百姓来说,银元他们很少用得上,大量需求的还是小额支付手段。现在最小面值的银币差不多也要2钱银子--有点大。”

    陈策微微一笑:“老刘,你知道钱筹吗?”

    “不太清楚,筹码?”

    “这是一种代币。是商户自己发行的,用竹子制作。其性质和纸币一样。是一种信用货币。在清代中晚期的江南一度很流行。”陈策说,“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东西吗?”

    “因为缺少小钱?”

    “因为当时市场上充斥着劣币。”陈策说,“和今天的大明的情况一模一样,商户百姓深受其害。但是小额支付又是须臾不可少的。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材质毫无价值的代币。它的信用,靠发行的商店自己维护。也一样可以流通一个镇,有的甚至可以流通十几个镇。”

    “你是说老百姓会因为劣钱太多而接受我们的小额辅币?”

    “对,不仅如此。”陈策看了眼孟贤,“小孟给我们的金融报告里。多次提到过广州乃至整个广东严重缺少小额辅币的情况。”

    “是的,”孟贤说,“有不少商户是私铸银豆来当辅币的。”

    大明是个不太注重铸币的朝代,市面上历代铜钱混用,钞法崩溃之后为了解决通货不足的问题又准许商民私铸铜钱,成色极劣,部分流出到东南亚的铜钱被欧洲人视为“铅片”。崇祯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又在各地大量铸币,铜钱即滥又劣。市场上的小额辅币的币值极为混乱。

    “……所以我们认为小额辅币使用纸币是行得通的。”陈策说。

    这套说辞并没有完全说服刘翔,不过他也提不出更好的办法。

    为了进一步减少目前行政费开支中白银铜钱流出,会议决定在新币没有发行前。对全体北上干部采取供给制,不发现金;对在本地新招募留用的人员,只发折价的米和布。不发白银和铜钱。除了必需的工程款项结算和现地调达物资货款外,严禁使用白银和铜钱进行支付。

    刘翔说:“在发行新币前,我们另一项工作就是稳定粮食价格。”

    按照综治办在市场上的每日价格报告,广州的平均米价大约在每石一两三钱上下--比之他们入城前已经上涨了一钱。这显然属于“恐慌性上涨”,因为时局动荡,市民争相购米储存引起上涨。但是眼下已经过了半个多月,市面平静,理论上应该有所回落。但是米价还在稳定的上涨。这说明粮商们并不看好后续的稻米供应。不过,这还在正常范围内:每年这个时候米价都是往上走得,要等到夏收过后,本地和外地粮食相继上场。粮价才会下落。

    整个广州城区确切的人口数字还没有出来的,不过按照已有的数字和估计,广州城番禺南海两县的常住人口,大约在三十万人上下。即使按照每人每月14公斤的标准计算每个月的消耗量就超过了4000吨。这可是个惊人的数字。

    刘翔不清楚广州的民间存粮情况,但是有一点元老们都是知道的:广东是传统缺粮地区,明代晚期就是好年景的收成也只够维持半年。江西湖广虽是明代的主要产粮区。但是有五岭阻遏,所以并不能有效供给广东。大宗粮食基本上靠广西供应。所以城内的粮食存量不会很大。眼下来自广西的粮运已经中断,广州这个特大消费城市的粮食供应就全落到新政府的头上。

    现在又是三月份,正是农村青黄不接的当口,粮食不足无力供应城市。过去传统的外来粮食贸易中断,缴获的粮食又很有限,如果不能有效稳定粮价,别说发行新币,先来个“米暴动”就会让元老院在广州颜面扫地!

    但是恐慌情绪已经悄然滋生。和大昌有业务往来的一些米行老板已经在担忧今年的外地米到货情况--广西的稻米显然不能指望,而广东本地又只有雷、廉、高三府是大宗粮食产地,下半年的供应匮乏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会议上决定在取缔牙行之后由大昌担任广州的粮食总批发商,以“指导价”向各米行批发粮食。先将市场稳住。

    “企划院已经答应这个月先运5000吨糙米,下个月再运20000吨。这些粮食都是专供广州的,目标是确保广州有四到五个月的储备。”陈策说。

    刘翔吃了一惊:“企划院手里有这么多粮食?”

    他记得粮食一直是元老院比较紧张的“管控物资”,毕竟以他们的农业生产能力来说,供养庞大的工业人口、行政人员、军警和学生已经是很大的负担了。如果没有粮食进口,元老院是根本不可能养活这么高比例的非农人口。

    在元老院治下虽然没有实行统购统销体制,但是粮食始终是第一级管控物资。

    “当然有。”陈策说,“我也可以向你们透个底。这是政务院全力协调的结果。从这个月开始海南岛、台湾、济州等所有公家食堂的主食都改为米粉干了,同时企划院还增加了稻米进口的额度--所以咱们在广州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与会的元老们从这话里都意识到身上担子的份量。米粉干里是掺杂了25%的薯干粉的;而稻米进口多了,其他原料的进口势必就减少了。这相当于是牺牲了大众的利益来支持这次广东的币制改革。

    刘翔沉重道:“这是拿举国之力在支持我们啊。”

    “没错,你们能意识到就好。”陈策自己也语气沉重,“眼下我们刚刚光复广州,人心不稳,还要搞币制改革,正是投机奸商兴风作浪的好机会。事情不会一帆风顺的。”

    ……

    大昌广州分号原本只是在广州东关外有靠近珠江水道的地方设了一个门脸。门脸不大,也不显眼,倒是后面的仓院和码头大得出奇。每到夏秋时节,这里便门庭若市,后门的码头上也泊满了运粮的船只。

    大昌几乎不涉足广州的米粮交易,即不买也不卖,它只收四乡八镇送来的粮食。有时候也收银子和各种土产杂货。收到的货物直接装上船就运到香港去了。

    三月原本是大昌最冷落的时候,此刻码头上却泊满了船只。从香港岛用小火轮牵引来得驳船吃水线压得很低,上面严严实实的盖着芦席。

    挑夫们日以继夜的往仓库里搬运者草袋--不用说,里面装得是都是米。

    就在距离大昌不远的地方,大世界的专用码头上,同样泊满了从香港岛来得驳船,蒸汽吊车发出噗噗的响声,吊起货物放到铁轮车上,一列一列的送进仓储区去。

    林佰光在大世界最高处的瞭望台上看着这一幕。从光复广州开始,从香港来的拖轮班次就翻了好几倍。大量的粮食、布匹、食盐和杂货从香港岛运到大世界,原本空荡荡的仓库现在已经被填满了大半。后续的还在源源不断。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二节 粮商们() 
readx;    运来的绝大多数是米和布。食盐的价值很低,需求量也不如前两者。张易坤知道这些米大多来自暹罗和东印度群岛。越南的稻米供应地位已经被后者超过--南北朝的混战拉走了太多的农民,使得越南的粮食生产大不如前。荷兰人趁机取而代之,他们成船成船的将东印度群岛的稻米运来交换白糖和丝绸。因为澳洲人愿意几乎无限制的进口稻米,荷兰东印度公司第一次在对华贸易中摆脱了大量白银外流的困境,达成了难能可贵的贸易平衡。付出的代价无非是大量的空返船:稻米的价值极低,要好几船稻米也才能换回一船白糖和丝绸。但是实现贸易平衡对巴达维亚的东印度公司理事会来说就是莫大的成功。为此荷兰人加紧在整个东印度群岛通过各种手段搜刮稻米来供应澳洲人--他们对稻米的胃口简直是无穷无尽。

    多亏我们掌握了东亚的国际贸易,不然这出币制改革的大戏还真唱不下去。林佰光心想。

    源源不断的糙米运到大昌码头的景象似乎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虽然大昌还没有开始粮食批发的买卖,广州的粮价已经停止了上涨。林佰光心里有数,各家粮店和牙行的货栈里,存粮是不会少的--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正是他们大发横财的机会。

    “首长,几位粮商都已经来了……”身后他的秘书小声说道。

    “我马上来。”林佰光说。

    在大世界的一间会客室里,十几个相貌迥异,衣着或寒酸或阔绰的男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都是大昌广州分号的老板朱福元请来的。都是经常往来于外省和广州之间的粮食商人。

    看到他进来,这群人立刻过来乱哄哄的请安问好。

    “不必多礼,都坐吧。”林佰光摆了摆手。因为请得人多,所以在办公室里放了好几张条凳,林佰光居中坐了,让大家都落座。

    众粮商都是第一次受到澳洲人召见--这还真有点出乎意料。广州易主之后,广州商界里的人都在想着法钻营澳洲人的门道,可是到现在澳洲人一个都没见。连高举这样和澳洲人渊源颇深的大商人也只是蒙刘府尹见了一盏茶的功夫,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

    没想到他们这些长途贩米,坐困会馆的粮商居然受到了澳洲人的召见--这位据朱老板说可是地道的广州二府!可真是莫大的荣幸。

    没想到一见之下,对方并不摆出老爷的架势。招呼他们一起落座,还叫人送上茶水,这可真算是贵客的待遇了。几个商贾都觉得又惊讶又高兴。

    朱福元逐一介绍了在座的粮商。这些粮商都是所谓的“行商”,从事的是长途贩粮的贸易。林佰光说道:

    “今天请各位到我这里来,不为别得。是专门来议一下广州的粮食生意。”他说着点着了一支雪茄,“大家都是粮商,自然不用我再说一遍粮食有多要紧。事关民生大事,希望大家有一说一。大伙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众粮商唯唯,其中一个年龄最大的,起身说道:“老爷但有垂问,小的们自然要如实回话的。只光是我们这些行商,做得是长途贩运的买卖,这广州城里的情形所知甚少。若是有什么差池,亦请老爷包涵。”

    林佰光点头笑道:“这个自然。你且放心就是。你们既是长途贩运的粮商,就先说说你们的生意经吧。这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