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12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应声出来一个中年女子,三十多岁,模样甚是精干,见毛修禹带着几个“髡人”来,不觉一怔,却又立刻反应过来,顿时换过一副上人见喜的面孔,抢步下了台阶,在刘三面前跪倒磕头:

    “奴家孙五家的,给老爷磕头。”

    “这是――”

    “奴家是官媒,专在此地照看清节院的。”

    明清地方衙门均设官媒,凡是公事牵扯到女性的,一律由她们负责照应看管,算是女性的衙役。

    刘三见她举止利落,目光锐利,知道是一个利害的泼辣女人。

    听说刘三是来视察的澳洲“首长”,孙五嫂又殷勤了几分,赶紧取出钥匙,将院门打开。

    刘三不解:“青天白日的,为什么要锁门?”

    “这里住得都是贫苦守节的孀妇,这里虽然冷落,到底也有许多男人出入,锁上门,外言不入,内言不出。少了多少流言蜚语。”孙三嫂絮絮叨叨的说着,“寡妇守节,第一便是要避嫌疑!”

    她说这里平日里男人是不许进去的,就是本家亲人来看望也只能在门口相见,有的带孩子的孀妇,男孩子长到七岁就得搬出去。

    “这里最是严谨不过。立院快一百年了,没出过一桩丑事,亦无再醮的”言辞中听得出孙五嫂很是骄傲。

    刘三看到这清节院是一座僧院改得,四周是昔时众僧人的净室,隅角里还有一间厨房,如今都破败不堪,勉强用碎砖破瓦修补着,不过比起外面还是干净整齐许多。院中铺设的砖块都已被铲净,种上各种蔬菜。院落里还有几只鸡在闲庭散步。

    孙五嫂说节妇们平时主要是织布织绸,全院有三十多张机子,加上自己种菜养鸡,可以维持生计。

    “不给钱米么?”

    “给!给!”孙五嫂一迭声的说着,眼睛却直向毛修禹瞟,毛修禹没有好气道:“五嫂子你就实话实说罢。如今改朝换代,没那么多忌讳!”

    孙五嫂赶紧陪笑道:“钱米是有得,每月不过一斗,带孩子的,再加三升……”

    “只有一斗?”刘三皱眉问道。

    “老爷您圣明!就是这一斗也未必按时发。”孙五嫂叹苦经,“全仰城里大宅门里的太太小姐发善心,时不时派人到堂里施舍,不然,真真是没法说!”未完待续。

第九十七节 弃婴塔() 
    刘三想下到院子里,去各处房间里看看,这孙五嫂却拦在台阶上,便道:“我要进去看看。”

    孙五嫂却不挪开步子,陪笑道:“老爷,这里可是清节院,就是嫡亲母子,男孩子长到七岁也不准留在院内。里面住得是寡妇人家。老爷进去恐怕……恐怕……”见刘三还是一副懵懂的面孔,孙五嫂只好打开天窗说亮话了,“……恐怕有碍清誉。”

    刘三这才明白为何她拦着自己了。他想了想觉得也无再细看的必要了。这里虽然比外面好一些,但是好不到哪里去。毕竟皇华寺本身太过破败,普济堂的管理也很混乱,整顿起来非一朝一夕的功夫。不急于这一时。

    “既如此,将院中的诸人,不论老少都出来,我要见一见。”

    孙五嫂有心还要回绝,见毛修禹连着使眼色,自己也觉得连着违拗新来得“澳洲人”着实不智,只好说:“请老爷稍待,奴婢这就去传唤。”

    说罢便在廊檐下敲起木梆子来。

    随着暗哑苍凉的梆子声,从各处的净室里走出来许多女子,老的已经是鸡皮鹤发的老妇,小的还在少艾之间,有的怀抱幼儿,有的拖儿带女。不论老幼一色的靛蓝布做得衣裙。不事脂粉,发髻上缀白就是她们的惟一装饰。一个个低眉顺眼的在院中站着,默不作声。

    刘三看到现在,才觉得这地方还象点慈善机构的模样,起码这院子里整齐干净,妇女们也非破破烂烂,形同乞丐一般。

    “这位是新任的典医老爷,”孙五嫂见人来得差不多了,高声道,“特来巡视。”

    女子们参差不齐屈膝见礼:“老爷万福。”声音凌乱无力。

    刘三仔细看了看这些“矢志守节”的妇人,这些女子的面色要么苍白无血色,要么蜡黄,大约是长期在屋子里劳作。很少见日光的缘故。自然这里也没有胖子,虽然不至于形销骨立,但是看上去都很瘦弱,院中的幼儿面黄肌瘦。目光呆滞,行动迟缓。再看膀大腰圆的孙五嫂,显然这里的伙食不会好到哪里去,就是不饿死罢了。

    如果按照现代营养学标准来看的话,这里的人全都是慢性营养不良症状患者。

    刘三皱眉道:“这里一天供应几顿?”

    “回禀老爷:一日两餐。一饭一粥。”

    “孩子呢?”

    “亦是一样的。”孙五嫂不知道刘老爷为什么对孩子这么感兴趣。

    “太可惜了。”刘三感慨道。这一百多个“节妇”就这么长年累月的被关在这活棺材一般的院子里,望着四方天,终年与织机为伴。这种残酷和浪费简直令人发指。整个海南有这么多健壮又勤劳肯干的男人却没有老婆!简直就是有悖人伦!

    他想到整个广州府,整个广东,大约这样守节的妇女还有很多。这种鼓励守节的风气要好好的严打一次才行。

    孙五嫂不知道哪里“可惜”了,心里猜疑这髡人老爷是不是看中了里面哪个年轻的孤孀?这可大大的使不得。盘算着万一他真要做出这样的事来自己该怎么劝谏。

    别看孙五嫂剥削起“节妇”来心狠手黑,对“守节”这事看得比天还大。真正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院中最好连公麻雀都不准落一只下来。

    刘三正盘算着怎么对整个普济堂改革一下,特别是不要浪费其中的人力资源,人群中忽然有人尖叫道:“典医老爷!救命!”

    刘三被吓了一跳。原本如同枯井一般的人群亦泛起一阵涟漪。却见一个女子从人群中挤了出来,跪倒在石台阶下,连连磕头,撞得石板砰砰直响。

    孙五嫂大吃一惊,赶紧跳下去拽住那女子的头发,骂道:“你混叫什么?!”说着就要将她往后面拽。

    没想到那女子抵死不从,继续哭着尖叫道:“老爷救命!”

    刘三见状觉得有蹊跷,一摆手呵斥道:“不要拉她,让她说!”又对那女子说道,“你有什么事?只管说。”

    孙五嫂不敢再动粗。只好退到一旁。那女子这才哭诉道说她的孩子得病,院中不给医治不说,孩子还没断气,便给丢到后面的弃婴塔里去了。

    “……虽说无医无药。可是孩子还是活着的,”女子号啕大哭,“五嫂硬说他得的是天花,留在院里要传疫,活生生把她给丢到塔里去了!请老爷大慈大悲,救我儿一命!”

    刘三一听。顿时只觉得气血上涌,面色通红,怒目道:“孙五嫂,这可是真得?!”

    孙五嫂没想到这看上去斯文的髡人顷刻变得如此可怕,将重病的孩子丢进弃婴塔这是惯例,从来没人说什么,这髡人老爷竟会如此动怒……她不由得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颤声道:“老爷,老爷,这是院里的惯例,她儿子得的是天花,院中断然留不得……”

    “放屁。”刘三怒吼道,“你起来,带我去弃婴塔!”

    孙五嫂赶紧爬起来出去,又想回头锁门,见刘三满面怒色,几个警卫更是面色不善,再也顾不得要“严谨些”,连滚带爬的在前引路而去了。

    所谓的弃婴塔就在皇华寺的后门,这里原是寺庙的花园,如今荒芜破败的不成样子,尽是蝙蝠屎、蜘蛛网。野蜂窝,还有狐狸足迹。后门洞开,门旁便是弃婴塔。

    弃婴塔外形类似佛塔,不到一丈高。塔墙上开着个要弯腰才能进去的小门,塔前放着一只污秽不堪的木盆。

    毛修禹说凡是堂里死掉的孩子,都在这里烧化后骨灰放入塔中,百姓的幼儿夭折也可以送来放在这木盆里,由堂里火化放入塔中。

    他走到塔旁便已经闻到了一股腐臭气味――这是尸体腐烂的气味。刘三不由的暗暗皱眉,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口罩戴上。一低头便看见距离自己不到五六步的荆棘丛中趴卧着一具赤身**的一具童尸,不过四五岁,尸体已经呈巨人观,苍蝇在上面乱飞。

    附近草莽荆棘之中,随处一望,便可看到许多散乱的幼小骨骸。一只已经白骨化的小手露在草丛外,看大小是不到周岁的婴儿。

    看着这犹如恐怖片一般的场景,刘三只觉得气血上涌。他扶着塔身定了定神,指着尸骨,声音发颤道:“这是……怎么回事?!”

    孙五嫂不敢搭话,毛修禹壮着胆子说这都是百姓家里夭折的孩童,也有从街面上抬来的路倒。

    “……多是请仵工将孩子掩埋,他们这些人哪里讲良心,去义冢也嫌麻烦,直接丢在这里就算完了。”

    “你们讲良心,怎么不把孩子的尸骨埋葬?!”刘三大发雷霆,“就任其暴尸荒野,我见这里进门就悬着仁义二字――我一路看到现在,哪里有半个仁半个义!你们的仁义都吃到狗肚子里去了!”

    毛修禹不敢多言,噤若寒蝉。

    刘三正发火,忽然听到有隐隐约约的婴儿啼哭之声,他停下来仔细听听,似乎就在弃婴塔里,便将耳朵贴近塔壁――这回听得更清楚了,果然是个孩子在塔里啼哭。

    他转到塔门口,一弯腰就要钻进去,警卫班长赶紧拦住他:“首长你不要去,我进去!里面太黑!”

    刘三被他一提醒才意识到不妥,道:“你替我准备个火把,我自己进去。”

    班长执意不肯,最后还是跟着一起进去了,

    一进塔中,就嗅到一股浓烈的腐臭气息,这里没有想象中那么黑,佛塔上面有几个小天窗,透入光线,用不着点火把也勉强看得清楚。

    只见这塔腹中层层垒垒都是小陶罐,堆得比人还高,下面的大多已经被压碎破裂。地上是厚厚一层碎陶片和骨灰骨骸,好些支离破碎的骨骸并未经过火化,显然是直接丢进来的。在这骇人的尸骨堆中,一个穿着靛蓝布小衣的幼儿正在哭叫,声音嘶哑,已经快不行了。刘三赶紧将孩子抱起,班长道:“首长,这孩子有病,怕是会传染,还是我来抱吧。”

    刘三并不言声,抱着孩子钻出了弃婴塔,见外面阳光正烈,对警卫班长说:“你把帽子给他遮一遮。”

    他用班长的铜盆帽给孩子遮着阳光,免得骤然在阴暗处进入阳光下灼伤眼睛。仔细看这是个男孩子,大约一岁。虽然面黄肌瘦,但是收拾的干净,显然母亲是很尽心的。刘三看他脸上并无痘疮,再看他的小手胳膊上却有不少水疱,头皮有丘疹,知道这不是天花,是水痘。

    水痘不算严重的疾病,只要做好护理工作一般都能自愈。但是在本时空孩童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往往引起高烧或者肺炎并发症――这在17世纪就足以致命了。

    模孩子的手脚,果然在发烧,体温还不低。但是听哭声肺部并未感染,救治起来不算棘手。他命令道:“走!去清节堂!”又对孙五嫂道:“你立刻去准备一盆凉水!再去熬米汤!”

    孙五嫂一迭声应了,赶紧去了。未完待续。xh:。218。204。13

第九十八节 逃跑() 
    回到清节堂,妇女们都在门口张望,见他们回来才纷纷散开。只有孩子的母亲看到刘三将孩子抱了回来,扑了上来抢到怀中,号啕大哭起来。

    刘三道:“你不要哭!孩子暂时没事,还有得救!”说罢关照把孩子送到房里去,先清理身子,再用冷水绞布冷敷。

    “你抓着他的手,不要让他乱挠,免得水疱破了感染,”刘三说着转向毛修禹,“这里有纸笔吗?”

    “有,有。”

    “拿来!”

    毛修禹赶紧拿来纸笔,刘三洗过手,挥笔一蹴而就。他开得是得是羚珠散的方子,专治小儿乳蛾、风痧、水痘、痄腮等病毒性感染,主要成分是羚羊角、珍珠和琥珀,方子里原本还有朱砂,在传统中医药学中它起定惊安神的作用,但是朱砂会造成汞中毒,所以刘三开方子的时候就去掉了。

    “你派个人回城里去抓药,越快越好。”刘三关照警卫班长。

    “小的去吧。”留用的一个衙役十分机灵,立刻冒了出来,“城里我熟悉。这位总爷去不一定知道药店在哪。”

    “好,你去。找大药铺抓药,”刘三道,“要按价付钱。不许借机滋扰!”

    “是,是,小的不敢。”衙役拿了方子和钱去了。刘三又问普济堂里有无烈酒,毛修禹从董老爷丢下的东西里翻出一瓶国士无双来,赶紧送了过来。

    “你用干净的布蘸酒给孩子擦手心脚心――不要擦身子!知道吗?敷布一热就要换。”刘三吐了口气,道,“你放心!他得的不是痘症!只是疱症。等烧退了自然就好了。”

    “是,是,多谢老爷恩典。”女人泣不成声,跪在地上重重的给刘三磕了三个响头。刘三看到床上哇哇哭叫的孩子,又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不由得心理一酸,几乎掉下泪来。

    “老爷,稀粥来了。”

    孙五嫂端来了一小砂锅热气腾腾稀粥。刘三看了看。见米色还算洁白,浓稠也正好。他拿过一个碗,细心的将粥汤舀出来。又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糖,剥掉纸掰下一小块放在米汤里。用勺子搅动直到融化,这才端起来慢慢吹凉,将米汤一勺一勺的喂给孩子吃。孩子又饥又渴,一口气便吃了大半碗。刘三却不再喂了。

    “稍过一会再喂,”他嘱咐道。“他现在饿极了,不能尽着吃,容易撑着。”说着将孩子抱起竖在肩上轻轻拍打后背,直到他打出一个嗝来,才将他放下轻拍哄着安睡。

    在场的众人无不动容,这位澳洲首长对一个和自己非亲非故的病孩子,亲自钻骨骸遍地的弃婴塔,不惧传疫的亲手抱回来,又诊病抓药,亲手喂米汤――便是亲爹都未必能做到这样!毛修禹不由自主的跪了下来:“老爷。你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下凡!”

    他这一跪不要紧,屋里屋外看热闹的妇女们都跪了下来,忽然有人哭了起来,接着如同山洪爆发一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