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官们则在警卫员的帮助下,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防刺背心穿上――这玩意要是行军的时候穿非得热死不可。藤盔也换成了钢盔。

    “好吧,先給他们来几炮尝尝鲜。”应愈无奈的说。

    第一炮就把木头大门打烂了,碎片横飞。接着二炮命中了木堡寨,一炮掀掉了木女墙,另一炮干脆在寨墙上打了个洞。

    12磅的铁球拖着烟痕飞出去的效果十分骇人,教导营的士兵们看到己方的大炮如此威猛,都欢呼起来。

    几乎同时,寨墙上也冒出了白烟传来了炮声,欢呼中的士兵一下都矮了半截,个别人干脆一头扑倒在地,紧捂住脑袋,有人已经准备转身准备逃走。队形有些乱。

    “天呐!”熊卜佑虽然不是军官编制,却也全身披挂好了,带着他心爱的笛子,还准备身先士卒的吹着《掷弹兵进行曲》进行纵队攻击呢。没想到敌人炮声一响,辛辛苦苦训了一个月的教导营居然就乱了阵脚。

    “站好,站好,不要乱。”军官们都抽出了军刀,维持着秩序。

    “新兵怕炮”,这tmd真是一句真理。席亚洲咒骂着看着自己的这群兵。回去得拿大炮反反复复的在他们脑袋上轰。他暗自打算。

    游老虎军刀往上一指:“哪个混蛋敢往回看,我就一刀砍了他!都給我站稳了。你们这群孬种!”他用刀背狠狠的抽了一个做出转身动作的士兵。

    寨墙上打出来的炮弹飞出不到100米就掉在地上了。应愈一看就知道没什么好怕的,又是在用废铜烂铁石头当炮弹。

    “继续射击!”

    席亚洲没有马上命令士兵冲锋。实心铁弹一发一发的砸过去,圆木在炮火重锤的打击下犹如被推dao的积木般分崩离析。整个堡寨成了一个圆木堆,冒着烟,烧了起来。

    很快就有一些人从寨门里冲出来,挥舞着刀枪企图来肉搏战,但是已经稳定下来的步兵们的排枪没有能够让他们发挥战斗力。在第一排枪响过之后,十几个人已经倒在地上,余下的人发出恐怖的惨叫声,血迹斑斑的往回就逃。

    席亚洲命令吹号进攻。这次没出丑,各排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准确的交替掩护跃进,很快就突入了卡口。地上满是被炮弹和木头砸的奄奄一息的人,士兵们毫无怜悯的开始用刺刀捅杀他们,惨叫声此起彼伏。席亚洲摇了摇头:这些兵,战斗意志不怎么样,杀人倒是毫不手软。到底算是好还是不好呢?

    抓到的俘虏按十个一串用绳子捆在一起,熊卜佑匆忙的审问了一下,他们几乎都是福建人,为了躲避官府不断的加征才逃到海南,百图村把他们收留下来,每人每月发些钱米度日,即当短工又当乡勇。

    至于大炮和火yao,是向曾经到这里修船的红毛人买的。还买了一些红毛火枪,但是因为不怎么会用,老出伤人的事就没用。

    “这他妈的什么世道。”熊卜佑问完了话,愤愤不平的说,“大明是要完了,连个屁大的村子都在自己招兵买马。”

    “大明是要完了,但是后金也不啥好玩意。”席亚洲感叹着,虽然一治一乱似乎是中华文明的必然循环,但是明清之际的循环却是一次少见的历史大倒退――在旧世界的各个国家即将跨入近代文明门槛的时候,中国居然成了一个残忍落后的奴隶主国家,人民变得贫困而愚昧,科学被毁灭,文化被阉割……剩下的只是一个被马嘎尔尼评为“中国正在野蛮化”的“盛世”。

    席亚洲不是明粉,但是再烂的大明脑袋上也没有一根丑陋的尾巴。就冲这点,他也不能让这个时空重演历史的悲剧。没有多少天就是崇祯二年元月了,皇太极即将开始中原流窜抢劫活动,眼下的这支军队还那么的幼稚……一种浓重的危机感浮上了他的心头。

    “小魏,你离开带一连跑步前进,尽快抵达百图,暂时不要进村。”席亚洲把魏爱文叫来布置任务,“封锁村子的所有陆上出口,不要让他们跑了!”

    “明白!”

    “海上的封锁,有伏波号在,他们应该已经抵达了。你布置好之后,就打一发红色起火箭通知他们。”

    余下的士兵们清理了战场,尸体被丢进山沟里,木头从道路上清理掉。席亚洲看这里山势比较险峻,命令留下一个排在此驻守后路。其他部队继续向村落挺进。

    当天下午3点,百图村投降了。村落是有设防的。木栅和夯土混合的寨墙,粗大的树干修筑起来的炮塔,稀罕的村寨的四角居然还是凸角堡,看起来不象是中国的农村的土寨,倒似一座欧式的简陋城堡。有一部分人企图从海上逃走,伏波号上的排炮把他们又逼了回去。在突围无望,12磅山地榴干脆利落的打跨了一座炮塔之后,村子投降了。这让应愈稍稍松了口气――炮弹已经所剩无几。

    在把出来表示投降诚意的村里的长老们都扣押起来之后。席亚洲命令部队开入村子进行接收。进去转了一圈才发觉这里的可算是个小小的世外桃源了,房屋虽然简陋,但是村民多半面色健康,衣衫齐整,见到他们到来也露出正常的害怕,不象某些一穷二白的村落,走进去老百姓都是死鱼般的眼神。

    村里的仓库还有各种作坊都贴上封条查封,席亚洲亲自到村里转了一圈,士兵们的纪律倒还严整――当然这是有穿越者军官压阵的结果。

    海军的船队驶入了港口,从船上卸下了给养和弹药。还运来了清点接收战利品的计委人员和文德嗣本人――他是作为造船专家来的。百图村的最大的财富在于它的造船场,他们要评估百图作为造船厂是否有继续使用的价值,如果迁徙船场意味着要放弃大量现成的基础设施,那么在百图设立造船基地就比较经济一些。

    造船场在村外靠近海湾的一片沙滩上,船架上还搁着好几条未完工或者正在修理的船只。

    实地察看下来,百图的造船设施很完善,有专门的铁作、麻作,桐油作、油漆作,甚至还有座小石灰窑。但是百图港实在太小了。虽然这里三面环山,水深足有十几米,但是整个港内水面只能停泊8~10艘百吨级船只。村里的造船能力也大致如此,船架上没有完工的船只,只有一艘属于400料船,其余都是些沿海渔民用的小型渔船。

    “这个地方还真不错。”文德嗣看到这么完善的古代造船业的设施,眼睛直放光,左看右看,差点没把自己来此的目的都忘记了。

    “可惜太小了,做个避风港还行,当造船厂规模太小。”

    “有点鸡肋。”文德嗣有点忍痛割爱的感觉,这里不仅港口水面小,空地也很有限。看得出现在的规模差不多就是它的极限了。

    商议之后决定还是迁徙整个村落,先把妇孺老幼都搬走,留下部分工匠将船架上的船只完工。这里的资材物资能够运走的全部运走,特别是大量的优质木材,对穿越政权造船业来说是稀缺的物资。

    熊卜佑向村里的长老们宣布:他们必须全部迁往博铺居住,在那里穿越者会帮助他们从新建立造船场,那里还会提供住房、自留地。

    席亚洲没留給熊卜佑太多鼓吹“新农村”优越性的时间,他坐在马扎上,拄着一柄长军刀,杀气腾腾的看着这几个人。

    “闲话少说,你们回去告诉村民,收拾收拾,准备分批出发!”席亚洲的身后站着一排上了刺刀的步兵,让他的话更有说服力。

    没有太多的废话,也不需要什么政治动员之类东西,刺刀和大炮就是硬道理。村民们被命令收拾好东西,准备迁徙。估计到整个迁徙活动会持续很长时间,暂时由李军带领一个排驻守在这里,直到全部迁徙完毕。

第一百二十八节 400料广船() 
文德嗣跟着张机器去看船。西洋船模文总造过不少,中国海船出于兴趣也稍微涉猎过。令文德嗣比较不满的一点就是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远不如国外多、不如国外专业,甚至中国古船的模型也是国外收藏较多。能看到的资料非常少。

    船场没有干船坞,是直接放在船架上的。文德嗣知道干船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熙宁年间修理龙舟就是这个方法,但是后来使用的人似乎并不多,基本算是孤例。要不是沈括的记载,恐怕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过这事情。”

    “这船如何下水?”文德嗣对古代没有滑船道没有船坞的情况下如何下水很有兴趣。

    “用稀泥涂满滩头,再用绳索牵拉就可以了。”

    真是简单。文德嗣点点头,所谓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并不是一句空话。

    这艘船的进度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七成,船体已经成型,不过没安装甲板。凭借他有限的一点古船知识,文总看得出这是一艘所谓的“广船”。它在中国古代海船中属于大型船,船体上宽下窄,船尾有虚稍(假尾)。最大的特点是有在中线面处有深过龙骨的插板。这块插板起到了减缓摇摆和横漂的作用,是广船的一大特色。尺寸上大约属于四百料船,这是明政府允许民间建造的最大船只了。虽然中国的船工毫无疑问有能力造千吨级的大船,但是船只过大操作起来很困难,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文德嗣目测下长度,船长大约27米,宽5米多,粗略估计了下排水量是70吨。这和他们手中掌握的其他400料船几乎一样。可见400料船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文德嗣问张机器,他造船是不是用的船书,张机器满面尴尬,红着脸说:“没有船书”。

    文德嗣知道他要保守自己的技术秘密,心想不把你震服帖了,怕是以后躲躲藏藏的还有许多啰嗦,清了下喉咙,用广东话报出了一连串数字:

    “400料战座船,长8丈6尺9寸,宽1丈7尺,用工2487,……”

    (注:这里的尺是工部尺,合0。311米。另有市用尺,合0。283米)

    话音未落,张机器已经普通一声跪倒在地,满脸惶恐:“大……大……人……”

    文德嗣说:“起来吧,怕什么?!”

    “大人原来都知道――”

    “待你到了博铺,看了我们的大小铁船,才知世间的机巧之物的精深。一本船书算得了什么!”文德嗣心想这不过古船爱好者们最基本的资料读物《南船记》上的东西。

    “是,是。”张机器知道这位老爷是大内行,又听说有完全不一样的铁船可看,心里早就按奈不住,介绍起船只来也变得痛快多了。

    这艘即将完工的船只是双桅船,船体使用的杉木,这个和文德嗣记忆中的资料不同,他记得书上说到广船的特点就是“铁力木”为之,他们缴获的伏波号也是广船,虽然没用铁力木,也用了同属硬木的荔枝木。

    面对文德嗣的询问,张机器说这完全是成本问题,铁力木的价格高,杉木又多又便宜,强度也还过得去。据他说这是广东那边的一家海商订购的,每次去南洋贸易都买艘新船,不求船好,只要能安全到达就可以,到了那里就连船带货全部卖掉,再搭其他船回来。所以船差不多就是一次性的,用料能省就省,只要便宜就是。

    “这样一艘船要多少银子?”

    “行价八百两,若用好木材,再加二百两。”

    这么说一艘船的价格就在一千两了。看来海军果然自古以来就是烧钱大户。造船的事情,还是要引入民间资本比较好。

    这艘船从结构来看,全船由12道舱壁将船体分隔成13个船舱,舱壁板是用大的樟木板制成,厚度在10厘米以上。这就是中国古帆船最领先世界水平的结构:水密舱。水密舱壁与船体外板交界处都有抱梁肋骨并用铁钉固定。在舱壁和抱梁肋骨在靠近船底的地方开有两个流水孔,这让文德嗣有点惊讶――开了流水孔,这个水密舱还怎么防水呢?

    张机器解释说这些水空是为了便于排出舱内的积水,航行的时候用特殊的木塞堵上就可以。

    船板全部是杉木,底板的厚度超过20厘米,船舷板15厘米,板列宽度8~20厘米,船中部最宽,首尾逐渐变窄。船板的横向连接采用平接式,纵向连接使用平面同口连接,板缝里用捻料填塞。这是用麻丝、桐油和蛎壳灰混合成的,桐油的成分是桐油酸甘油酯,易起氧化、聚合反应,形成的漆膜坚韧耐水,蛎壳灰的碳酸钙含量在90%以上,高温烧成的石灰最适合调和桐油,石灰本身有很强的粘结性,石灰和桐油混合,能促进桐油的聚合干结,形成桐油酸钙,防水性极好。在这些船板之间还使用了铁钉进行钉联,有钉眼的地方用油灰捻料封盖。

    第三、第七舱壁前设有首桅和主桅座。桅座是一块固定在舱壁和船壳上的大樟木,上面有两个方孔,方孔内插入桅夹柱,再通过桅夹柱就可以固定桅杆了。中国式帆船的一个特点是桅杆可以眠倒和拆卸的,桅杆座上设置了转轴并在舱壁上留下了搁置桅杆的方孔。

    压舱物是海滩上随处可见的卵石,张机器说主要放在第三、第四舱下。两舷有龙筋木,用来铺设底舱甲板,货物和人员起居就是在这层甲板上。

    船舵是用硬木制成的,虽然是一次性船只,关键部位还是不含糊的。船舵是一种原始的可升降的平衡舵,舵板上还开了不少孔,据张机器说这样能让舵操作起来省力一些,也是广船上所独有的设计。

    最让文德嗣感兴趣的还是工棚里堆积的许多造船原料。特别是铁件。中国船从战国起就开始使用铁钉连接船板,到唐宋时已经完全成熟,现在亲眼看到这些东西岂不是让他兴奋不已。这里光铁钉的种类就有六七种:铲钉、方钉、枣核钉、爬头钉、扁头钉,形式各异,有不同的用处。还有一种奇特的尺形铁构件,长大概50厘米,宽5厘米,厚0。6厘米,一段摺成直角形,尺上还有四个小孔。张机器介绍说这是钉连接船板用的锔钉,作用是将外板连在舱壁上。做法是先在舱壁上预开锔槽,在外板上开孔缝,把锔钉由外向内打进并就位在舱壁的锔槽内。再用钉将锔钉固定在舱壁上。

    文德嗣在船上转悠了一圈,看着这艘真正的明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