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杨氏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杨氏天下-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情,那样天下才能治理好。如果真能做到圣贤的教化日日深入,那么远方的人就会感怀威德,吴蜀之民也会归附的。

    华歆认为,首先应留心治国圣道,征战只能在不得已的时候使用。当时华歆言辞恳切,深深打动了魏明帝,且又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终于听从华歆建议,诏令曹真退兵。

    人们华歆的评价有好也有坏,好的有这么一些人。

    陈登: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

    曹植: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华太尉歆也。

    嵇康: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徐庶)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管宁)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

    陈寿: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傅玄:华太尉积德居顺。

    华峤:歆淡于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坏的有这么一些人。

    孙盛: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于邪儒之说,交臂于陵肆之徒,位夺于一竖,节堕于当时。昔许、蔡失位,不得列于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方之于歆,咎孰大焉!

    陈普:拈起黄金日岂疑,斩关发壁复何为。辽东不洗巢由耳,痛切初年割席迟。

    “子鱼兄大驾光临,岳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杨岳对着这个年轻的华歆深深的拜了一礼,然后拉着华歆的手,欣喜的看着他,用倒着走的方式把华歆迎到了贵宾席上落座,给他来了个倒履相迎。

第六十二章 修建学校() 
华歆本来就很有功利之心的,以他的眼光不难看得出杨岳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这样的人,他是很欣赏的。倒不是说什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之类的话,而是他这种级别的智者,大都看得出来天下将乱,没有野心的人必将受制于人。只有有野心的人,才能在这即将到来的乱世里做出一番事业出来。

    在这种君则臣臣亦则君的年代,华歆选择来投奔杨岳也是经过一番考虑的。

    首先杨岳的出身够好,作为汉末两大名门之一的弘农杨氏之后,这个身份足以盖过除了汉室宗亲之外的绝大多数人,包括庶子出身的袁绍,其出身之高贵可比肩袁术、杨彪。

    其次,杨岳太学立碑传播新学之事早就使他名满天下,而《字典》的出版更是奠定了杨岳一代大儒的地位。

    再次,因杨岳而出现的蒸馏酒、廉价纸、活字印刷术、乘法口诀等新事物,也给杨岳仙人之徒的传说,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一点对那些平民百姓来说,是十分有号召力和权威性的。

    最后,杨岳不在京师洛阳吃香的喝辣的,而是跑出来做个封疆大吏,而且他要是想外放做官,他的老家河东、本家弘农、还有颖川、汝南、陈留、魏郡这些中原的富庶之地哪里不好,却跑到这苦寒之地来,肯定必是有所图谋。

    当华歆知道杨岳在东莱买了一块地,修建港口和城堡,收留了三万多流民。华歆顿时什么都明白了,杨岳这是想要把青州乃至天下的流民,通过他修建的港口转运到辽东来定居啊!

    此时,虽然民不聊生,但天下仍未大乱,杨岳只走了一路,就有三万多流民跟他到了东莱求生。三万多流民,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诺大的辽东郡也才八万多人而已。如果天下大乱时,只要杨岳有多少的粮食,就能接收多少流民到这辽东定居,那将是多么恐怖的数量,华歆不敢再想下去了。

    他知道这里的黑土地要是开发出来,那将能养活数量大到让人咋舌的人口,有了人口就有了一切。而且这里远离中原,避免了与中原的纷争,可以坐看风云起,安稳的发展自己的力量,等中原大乱之时,强势介入其中,就可收渔翁之利。

    华歆想着想着就热血沸腾的,这样的人才是值得自己追随的。

    于是华歆就来见杨岳了,他想要亲自确认一下杨岳是否如他所想的那样。

    杨岳和华歆一番寒暄之后,开始进入正题。

    “敢问文候之志?”

    华歆问了一个经典的问题。

    杨岳愣了愣,怎么又是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杨岳要是说,他只是想在这乱世之中好好的活下去而已,那么不止华歆,沮授都要拂袖而去。

    “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老有所养,幼有所依,民皆饱食暖衣,固岳之愿也!”

    杨岳给华歆来了个万金油一般的回答。然后故作惆怅的说道:“岳既为官一任,那就要造福一方之民。可惜岳智短才疏,又少良才相辅,恐负圣恩啊!”

    尼玛,华歆无语,脸色涨得通红【想要我拜你为主,之说就是了,我会愉快的答应的,非要逼我主动说出拜你为主的话吗,虽然我也想拜你为主,但你不知道这样很难为情吗!】

    杨岳见华歆脸色通红,好像意识到了什么,急忙走到华歆面前拜道:“先生博学多才,德才兼备,望先生不弃岳之鄙陋,出山相助,以造福这方百姓!”

    “固所愿,不敢请尔!”

    华歆松了一口气,吓得冷汗都出来了,要是自己主动拜下去,这脸可就丢大了,看着杨岳那张笑脸,他话都懒得多说了,给杨岳回了一个官腔式的回答。

    “哈哈哈哈,好,有子鱼相助,何愁百姓衣食之忧也!”

    杨岳哈哈大笑,开局不错,刚到襄平不久,就得到了“一条龙”的龙头相助。

    “主公过誉了!”

    华歆脸上古井无波,内心也是很高兴的,二十五六岁的年纪,就得到大领导的器重,那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有沮授和华歆这两个大神在,杨岳自然把郡守府里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沮授和华歆去处理了,他仍然悠闲的做起了他的甩手掌柜去了。

    不过杨岳这段时间也是挺忙的,高顺的八百多精锐,都被他调动了起来,在襄平城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修建起了一个巨大的建筑群,他要在这襄平修建一所免费的公立学校。

    经过大半年的时间,一栋栋两层高的平房坐落在青山绿水间,远远看去别有一番风景。

    这是杨岳到襄平之后,亲自主持修建的第一个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全部采用最好的红砖砌成,用钢筋混泥土盖顶,是后世标准的平房结构。

    好在人工和材料都是免费的,要不然要修建这么一个能容纳两万多人的建筑群,那也要让财大气粗的杨岳掉一块肉。

    杨岳不得不感慨当初没有杀这八百多人是对了,这八百多人都是杨岳的奴隶,生杀予夺都只在杨岳一念之间,要他们干活当然是不用开工资的。

    “公与,你去统计一下,凡是年满七岁到十二岁的适龄儿童,不分男女都可以送到这里来上学,所需费用全部由郡守府承担,若有不送孩子来这里上学的,赋税增加一倍!”

    杨岳花了这么大的力气,修建了这么一所学校,就是为了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接受教育机会。

    在解良县,这种事情他做不了,在洛阳,他也做不了。但是到了这辽东,在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他要把这件事情做成,谁也阻挡不了。

    “此事不必在议!”

    沮授刚要张口,就被杨岳阻止了。沮授和华歆是反对杨岳这样做的,这种打断士家对知识垄断的事情,势必会造受到士家的疯狂反扑的!但一向从善如流的杨岳,却在此事上一意孤行,怎么劝都没有用。

    “伯平,发现有阻碍适龄儿童到这里来上学者,杀无赦!”

    杨岳杀气腾腾的说道,心想,好在有那几十个太学生和自己来了,要不然,这老师可不好找啊!

第六十三章 王二要上学() 
公孙捷是襄平附近的一个村的村民,和大多数村民一样,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没办法,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的耕种,好不容易有了一些收获,交了各种税之后,就只剩半年的口粮了,剩下的半年,就得要自己想办法找吃的,其他时节还好,可以上山打猎,下河打鱼,挖些野菜,摘点野果,还能勉强生存,但是一到冬天,没有些粮食存储,大雪封山之后,就会活活的被饿死冻死。

    隔壁家的老王就死在去年的冬天里,只剩下孤儿寡母艰难的生存着。公孙捷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去年冬天,他的小儿子也得病死了。像他们这样的穷苦人家,只要是有谁生病了,那就只能自己扛着,抗不过去就只能等死。

    “有公人来了!”一个七八岁模样的小孩,矮矮瘦瘦的,估计一阵风都可以把他吹倒,兴奋的跑到公孙捷年前说道:“公孙叔叔,你说他们这次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消息呢?”

    公孙捷摸一摸小孩的头说道:“王二,以前有公人来,你总是愁眉苦脸的样子,怎么现在会这么高兴啊?”

    “他们治好了我娘的病,还送给我家几大袋粮食,这样我和我娘就不用出去讨饭了!”

    少年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他强忍着不让自己哭出来,对着公孙捷说道:“公孙叔叔,自从我爹死后,就是你一直在帮助我和我娘,要不是你,我们早就死了!”

    “孩子,我公孙捷无能,也帮不了你们多少,以至于让你母子到处乞讨度日。你知道是谁治好了你娘的病,又给了你们吃的吗?”

    公孙捷把王二的眼泪擦干净,然后自言自语的说道:“是太守大人啊!自从太守大人来到这辽东以来,先是开仓放粮,救济流民,然后在把所有的税收废除,施行十税一的政策,又把钱粮借贷给我等百姓,最重要的是他还允许我等百姓垦荒,开荒所得田地归我等自己所有。太守大人还在各地开设各种作坊,我等百姓农闲时,可以到作坊里做帮工,赚钱补贴家用,太守大人到辽东以后,我辽东就再也没有听过有冻死饿死的百姓,每一个家庭都开始过上了吃饱穿暖的生活。似太守大人这样的好官,我公孙捷张这么大以来,就从来没有听说过啊!”

    “恩,太守大人是我家的大恩人,我娘在家里给太守大人做了一个长生牌位,每天早晚都要给太守大人做祷告,希望太守大人长命百岁,事事顺利!”

    王二止住了眼泪,有些苦闷的着说道:“公孙叔叔,我刚才公人听说,太守大人要让村里七到十二岁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要送到太守大人在襄平城外新建的学宫里去上学,还管吃住呢。而且他们还说,如果有哪家不把七到十二岁的孩子送到学宫里上学,就要收哪家两倍的税收,发下的救济粮也要收回一半,你说太守大人为什么要让我们和父母分开啊!”

    公孙捷听完,像是被雷击一样,半响说不出话来,突然对着襄平的跪了下去,然后砰砰砰的磕了几个响头,泪流满面的说道:“太守大人之恩,公孙捷万死难报万一!”

    “公孙叔叔,您怎么了?”王二不知道,能过读书对他们来说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在这读书识字作为士族专利的时代,他们这些平头百姓想要认识几个字,那是千难万难的事。

    他不知道村东头的何老头,就是因为认识几个字,就被亭长看重,做了亭长家的管家,平时回到村里就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要不是因为他能认识那几个字,就凭他那个德性能被亭长看重吗。

    “爹!娘!我公孙捷的儿子女儿也有读书识字的机会了,哈哈哈哈”

    公孙捷泪流满面,抓住王二的肩膀说道:“二伢仔,赶快回家去收衣服,一会儿到叔叔家里来,叔叔把你和你的哥哥姐姐一起送到襄平去,到太守大人新建的学宫去读书!”

    “啊!可是我不想离开我母亲,我要去襄平了,就没有人照顾我母亲了”

    七岁的孩子,哪里知读书的重要性,他哪里舍得离开他的母亲。

    啪~公孙捷拍了一下王二的脑门,恨铁不成钢的说道:“太守大人给你们提供读书识字的机会,那是你们这些小辈的造化,你放心,你母亲的病已经没有大碍了,我和你阿姨会照顾他的,你小子就安心的到襄平去读书吧,要是让我知道你们有谁偷懒,不努力的学习,我非打断他的腿不可!”

    “哦!”王二脖子一缩,转身往家里跑去,他对他这个对公孙叔叔还是很敬畏的。

    公孙捷大步往村口跑去,在公人的口中确认王二的消息之后,狂奔到家里,对着供奉在家里的杨岳的长生牌位拜了几拜,然后开始收拾行礼,他要送他的一对儿女到襄平去上学。

    杨岳到辽东半年多以来,推行他在中原地区无法推行的新政,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大大改善了辽东百姓的生活条件。淳朴的辽东平民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着杨岳的长生牌位。王二家和公孙捷家供奉着杨岳的长生牌位,并不是特例。

    “孩子,到了学宫要好好听先生的话,努力的读书,给你死去的爹争一口气,知道吗?”

    王二母亲摸着王二的头,两行清泪流了下来。

    “恩,孩儿一定会好好读书的!”

    王二认真的点了点头说道。

    “好了,我们上路吧!”

    公孙捷抱着王二上了马车,载着几个小孩往襄平去了。这马车是公孙捷在衙门里贷款买来的,平时帮乡亲们拉些山货到城里去卖,在买些城里的东西到各村去卖,也为他赚起不少的钱。

    公孙捷成了杨岳振兴商业政策的第一批新生代商人之一,也成为了他们村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群之一。

    “这就是襄平学宫?”

    公孙捷被眼前的建筑群给震撼住了,那一栋栋两层楼高的平房,错落在清山绿水之间,差点亮瞎他的双眼,不用梁木砖瓦也能建成房子,这是仙家手段吗?公孙捷除了震惊就只剩下仰慕了。

第六十四章 杨清迎新() 
“公孙叔叔,太守大人是怎么把这些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