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要救潘金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松要救潘金莲-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妹是个女流,否则,就连她也想来呢!”

    武松问“你的弟妹?是谁?”

    谢克家道“乃是我表弟赵明诚的夫人,芳名李清照,武将军相比也听过这个名字了!”

    武松道“何止是听过!易安居士的词,可是令武松最为喜爱钦佩的呀!谁不知道,她乃是当今大宋首屈一指的女才子!真想不到,她居然是你的弟妹!”

    。

第二百八十五章 拒绝李纲() 
听到李清照的名字,武松的兴奋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他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穿越过来的这个年代,居然是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年代!

    在穿越前的那个时代,武松就很喜欢李清照的词。如今,有幸和她同处一个年代,甚至认识了她的表哥,完全有机会见到她本人,这是多么的幸运?

    这时,周邦彦见武松高兴,便笑着说明了他带着这些大文人大才子来见武松的目的。

    原来,这些大文人大才子们年龄不一,职务高低不一,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看不惯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误国的行径,都因为得罪了这些奸臣而屈居下位,在仕途上很不如意,更重要的是,都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武松对大宋内忧外患的分析、对建立新禁军拯救大宋的远见宏图,都让周邦彦折服不已。当周邦彦把武松的话转述给来的这些文人才子们之后,也立即引起了他们的强烈的共鸣。大家都意识到,大宋现在虽然一派歌舞升平,但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外有强敌环伺,危在旦夕。

    所以,听说周邦彦老先生居然破天荒地愿意参加新禁军,他们也都对武松产生了好奇,有的是想过来看看武松和新禁军,有的是以此表示对武松新禁军出征剿匪的支持,有的则是想和周邦彦一样,加入新禁军!

    这中间,又以李纲的心情最为迫切。

    李纲本身就出自将门之家,对行军打仗原本就很有兴趣,同时也怀着一个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加上现在在朝廷上遭到奸臣排挤压制,看不到出头之日,因此,愿意跟随武松的新禁军出征,到部队里尝试一番。

    武松非常高兴,有一种心想事成的感觉。

    他的新禁军,不同于这个时代的任何一支军队,而是按照一千多年后现代军队的方法组建的。因此,新禁军不仅重视军事操练,更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军队宣传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让军队上下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这样的军人才有骨气,这样的军队才有军魂,有军魂的军队才能真正有战斗力!

    在他穿越前的那个时代,伊拉克萨达姆的几百万军队,在美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几乎没有组织过像样的抵抗,不仅是因为武器等不如美军,更是因为军队精神已散。北宋的军队无论是人数还是武器装备,其实都比金、辽、蒙古等强,但屡屡打败仗,也是因为从朝廷到士兵,精神涣散,意志不坚强。

    所以,武松要把新禁军打造成为一支这个时代的最强军队,就必须特别重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而这,需要的不只是能征善战的武将,更有周邦彦带来的这些大文人大才子。他们写一首好词,就能成为好的军歌,大大鼓舞军队士气,就像后世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军歌一样。

    而往更长远看,以后不只是军队。武松要在这个时代建功立业,也需要这些文人墨客们为自己大造舆论、加强宣传。

    所以,周邦彦能够带这么多人来,实在是正合武松之意。武松对周邦彦大表赞赏感激,表示只要大家愿意加入新禁军,他热烈欢迎,一定予以重用。

    但是,有两个人,武松却不同意他们加入新禁军。

    一个,就是李纲。

    李纲加入新禁军的愿望最为热切,可是,武松却偏偏不同意他加入。李纲大感不服,道“武将军,你这是为什么?”

    武松笑道“因为你还年轻,你留在汴京,留在朝廷,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也更能够帮助我和新禁军!”

    武松说的是真心话。作为穿越者,凭借对前世的一些记忆,武松是知道的李纲虽然现在不得志,但由于人品才干都十分杰出,终归会脱颖而出,后来甚至做道了兵部尚书、丞相。

    这样杰出的人才,能够到新禁军中效力,当然会给武松带来极大的助力。可是,新禁军毕竟还是一支新军队,前景还不明朗,武松本身的职务也还不高,让李纲进入新禁军,是委屈了他。他不忍耽误了这个爱国英雄的前程。

    更重要的是,新禁军在外出征,更需要朝廷上有人接应。如果李纲能够在朝廷上出人头地,与武松里应外合,那才对彼此更加有利。

    另一个武松不同意加入新禁军的,便是谢克家。

    原因和李纲差不多。谢克家这个人,家族中当官的不少,在朝廷上有一定实力,更重要的是,谢克家本身既是个文人也是个猛人,无论是现在的蔡京还是将来的大奸臣秦桧,他都敢照怼不误。

    这样的人,留在朝廷上更有利于他自己的发展,也更有利于武松。他可以在朝廷上为武松说话,特别是武松率军在外,朝廷上有什么动静,除了李师师可以直接给皇帝吹枕边风,如有谢克家在朝堂上配合呼吁,那当然更好。

    “朝中有人好做官。”武松本来就在朝廷上还缺乏斗争经验,现在带兵外出,远离朝廷,更需要在朝廷中有自己的人。毕竟,蔡京、高俅之流,只可利用,终归是会和武松对立的。至于童贯,现在就恨透了武松。武松必须要在朝廷上安插自己的人。

    像李纲、谢克家这样的人,并不同于周邦彦等一班文人,主要特长是写些文章诗词。李纲和谢克家既善于写文章,才华横溢,也善于在朝廷上与政敌斗争,是官场上的好手。

    武松委婉地说明了这些意思,李纲和谢克家也都是极端聪明的人,立即都心照不宣,不强行要求加入新禁军了。但他们都与武松一见如故,也亲眼目睹了新禁军强盛的军容,因此,从今以后,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武松在朝廷上的同盟军。

    这也是英雄惺惺相识。

    其余的人,武松就欢迎他们加入新禁军,并一一安排了职务,由周邦彦统一带领。毕竟,周邦彦在他们当中名气最大、资格最老,完全是能够服众的。

    有了这帮文曲星相助,武松的新禁军可以说是如虎添翼。正要出发,亲兵却又来报一个自称是开封府押司的人,名叫宋江,前来求见。

    。

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堪一击() 
听说是宋江来见,武松便让亲兵带他进来。

    宋江走进新禁军,见此时的新禁军整军待发,军容严整,气概不凡,迥异于从前所见得任何宋朝军队,不由得心里暗暗赞叹。

    武松见到他,便笑着问“你莫非是想通了,愿意到我军中来任职?”

    宋江由衷地道“刚才进入将军的军中,但见军纪严明,士气威武,实在是堂堂雄壮之师。宋江确实起了念头,如果能加入这样的军队,必定能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武松一听这话,便知道,他还是不想从军。毕竟,这个年代,重文轻武。像宋江这种一心想当官的人,如今好不容易在堂堂的大宋首都汴京里留了下来,也进了蔡京的家门,自然还想好好地混个前程,轻易是不会选择从军这条路的。

    果然,宋江道“宋江何德何能,承蒙将军大人器重,敢不效犬马之劳。只是,我才疏学浅,过去也没有在军中做过事,诚恐让将军失望,还是。。。。。”

    武松打断他道“这些话不消说了。你既然不是想加入新禁军,那今日来为何事?就是给我践行的么?”

    宋江道“宋某感念将军器重抬举,又深感将军确实是心胸开阔,求贤若渴,新禁军中亟需人才。所以,宋江自己不克到将军麾下效力,但给将军带来了七八个人,请将军看看能否量才叙用。”

    武松一听,忙要宋江把那七八个人都带进来。确实,宋江是了解他的心思。他的新禁军刚刚组建,要出征剿匪,甚至将来要不断强大,最重要的是广泛招揽有用的人才。

    宋江又出营门,一会儿带进来一个人,却是个头发胡须都已经泛白了的老者。不过,那老者虽然只是平民读书人打扮,但衣着倒也光鲜,而神情更是不卑不亢,见到武松,也只是中规中矩地行了一礼。

    武松问宋江道“你不是给我带来七八个人么?怎么只有这一位?这位是谁?”

    宋江道“我请将军先见见这一位。七八个人中,以这位最为重要。他姓闻,名焕章。”

    武松脱口道“闻焕章?”脑海里前世读书的记忆一闪,立即想起这个老者闻焕章是什么来头了。

    闻焕章虽然只是个布衣百姓,在前世的水浒故事中出场也不多,一般读者可能还记不得这个人。但是,武松却是记得的,而且既然来到汴京,其实也多少听到过此人的名字。这个人大有来头。

    闻焕章虽然只是个村居百姓,但乃是此时汴京城内有名的名士,与许多朝廷大臣都有交往。他精通兵法谋略,在前世的水浒故事中,宋徽宗命高俅带兵出征梁山,高俅还特意把他请来作为军中高级参谋。

    只不过,在与梁山开战的实际过程中,高俅刚愎自用,却并没有听取闻焕章的正确意见,因此遭遇惨败。这也恰恰反证了闻焕章本身是有胆有识、精通兵法的。

    不过,按照前世故事中记载,闻焕章应该是在跟随高俅攻打梁山过程中,因为高俅不听他的劝告而兵败被俘,闻焕章和高俅一起被捉到了梁山之上,这才认识宋江。现在,这一切都还没有发生,他怎么就和宋江相识了呢?

    想一想,这也不出奇。像宋江这样的人,一心想当上大官光宗耀祖、建功立业,来到首都,自然是钻山打洞,到处结交。像闻焕章这样的人,既然是京城名士,宋江得以与他结识,也不是什么难事。

    既然来者是闻焕章,武松当即表示久仰大名,幸会幸会。他说的乃是真话,但闻焕章却只当他是说的客套话,神色淡然,不置可否。

    宋江忙解释道“闻先生精通兵法,以宋某浅见,这京城之中,若说闻先生是精通兵法的第二人,那第一人只怕就难找。所以,宋某日前向他说起武将军的威风,提及了新禁军。闻先生只道当今大宋的透顶,毫无战力,宋某说武将军的新禁军绝对不同一般,所以特意趁大军尚未出征,请他前来看看!”

    宋江边说,边向武松施了眼色。武松一听便知道,他说的这些都是托词。实际上,宋江知道武松现在急于招揽人才,因此借故把闻焕章带来新禁军,介绍给武松认识,让武松借此机会招揽他。

    像闻焕章这样的人,虽然名气很大,但遗憾的是没有考中过进士,加上不愿意投机钻营、逢迎蔡京童贯等小人,且名气大了,小官不愿做,大官做不上,因此始终没有谋上一官半职,年过半百,头发都白了,却始终是个纸上谈兵的人,没有地方施展自己的抱负,可以说是郁郁不得志。

    但不得志是不得志,他的才学毕竟是高,名气毕竟是大,自尊心很强,要他主动来投靠谁,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宋江只能说是请他来新禁军看看,而不能直接说带他投靠武松。

    宋江这也有考验武松的味道,看武松是否真的会赏识人才。

    武松听了宋江的介绍,心中领会,便笑着问闻焕章“那先生刚才一路进来,想必是已经见了我的军队,感觉如何?”

    闻焕章从容道“新禁军不愧是天子钦命组建的新军,闻某一路看来,果然是军纪森严,士气旺盛,应该是我大宋的一支劲旅!”

    武松见闻焕章并没有故意惺惺作态,而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高度评价了自己的军队,心中喜悦,觉得此人有才华,虽然多少有些名士的清高,却不是那种故意装逼的人。便故意叹道“先生的评价过高了。其实,我担心我的新禁军,不堪一击!”

    此话一出,宋江和闻焕章都有些意外。哪有统帅如此说自己的军队不行的。宋江道“将军何出此言!我和闻先生绝对不是故意吹捧的人,刚才一路走来,留心观察新禁军,确实觉得气象不凡,乃是我大宋军队的希望,将军何以说不堪一击,难道不是太谦虚了么?”

    武松道“我不是谦虚。也许,新禁军真的不堪一击!”

    。

第二百八十七章 宋江荐才() 
宋江和闻焕章一时不知武松是何意,没有接话,只是看着武松。

    武松道“我是个粗人,可最近也学者读些兵法书。兵法说上兵伐谋。可见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有优秀接触的参谋人才是极其重要的。新禁军虽然军人个体素质都很强,纪律也很好,但是,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精通兵法的谋略人才,所以我才说它可能不堪一击!”

    宋江立即明白了武松的意思,忙接话道“将军此言差矣。只因将军本身就是文武双全,精通兵法谋略,统帅新禁军必定战无不胜。不过,将军说上兵伐谋,也确实是至理。一支军队,接触谋略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闻焕章先生就是这样的杰出人才!”

    武松道“是啊,我早就听说闻先生大名。如果闻先生愿意到我新禁军中来帮忙,那参谋总使一职定非闻先生莫属,武松一定早晚聆听先生高见。新禁军若能有闻先生做参谋时,那定是如虎添翼,莫说剿灭小小的梁山土匪,就是将来卫国戍边,拓疆开土,也不在话下!”

    武松特意说出为国戍边、拓疆开土八个字,就是为了给闻焕章展现新禁军未来建功立业的广阔前景,激发闻焕章内心的豪情壮志。

    毕竟,闻焕章虽然是京城名士,但仕途不顺,有才华没处施展。

    闻焕章人很聪明,精通兵法谋略,但与一般文人不同的是,他为人正直坦荡,并不装逼。所以,有时候内心怎么想,自己也不加掩饰。听得武松此话,他眼神一动,显然已经为之触动。

    武松趁热打铁,说出了希望聘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