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上元节,洛阳也举办了盛大的灯火庆贺,沿着洛河两岸,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天津桥上,更是游人如织,昔年的洛阳八景仿佛有重现之日。
西京行宫的城楼上,太上皇和高阳郡王一家也都出现,与民同乐。徐还怀中抱着幼子,结果小家伙有些不给面子。
“好好,回去,太冷了,我们承佑别冻着了。”
徐还笑了笑,将儿子交给余里衍,后者随即便抱着孩子离开。
徐还眺望了一眼,远处灯会璀璨的洛阳城,走过去对太上皇赵佶道:“岳丈,你看洛阳比之东京如何?”
赵佶笑道:“不逞多让,河南府洛阳毕竟是大宋西京,是太祖诞生之地,非同小可。”
“小婿听闻,昔年太祖曾有意迁都洛阳?”
听到徐还的问题,赵佶眉头微微一动,低声道:“不错,有这么回事,不过后来太祖驾崩,太宗以为大宋在东京根基日深,故而再未提及迁都之说。”
“那岳丈以为,洛阳与汴梁,何处更宜为都城?”
“这个”
换作旁人来答,兴许会有一堆理由,但赵佶的答案却只有一个,且非常迅速笃定——洛阳。
“汴梁虽有运河之利,却无险可守,反倒是洛阳,周遭关隘众多易守难攻。”
想当年,如果东京城外多少有点屏障,何至于此
“岳丈所言不错,您放心,小婿已经叮嘱工匠整修洛阳皇宫,不日就可进驻”
第六七八章迁都之念()
临安那边刚刚有整修东京汴梁皇宫的打算,徐还也动起了这个念头,不过地点是洛阳。
皇宫,对于一个封建王朝的意义不言而喻,不只是皇帝后妃起居之处,更是三省六部办公之所,权力核心,王朝的政治中心。
通常,只会出现在都城。
都城之外大都是行宫,避暑或游玩暂居之所。
西京洛阳是大宋的陪都,又是昔日唐朝和五代后唐的都城,自然是有宫殿的,可惜毁于战火。
不过大宋建立之后,皇帝时常巡幸西京,尤其是太祖赵匡胤曾在西京洛阳举行郊祀大殿,行宫还是有的。
只是年代久远,已经残破不堪。
如今借着太上皇南归,侍奉上皇安居的名义,正好可以重新整修。
徐还的目的绝非只是为了修一所皇宫,更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或者表达什么非分之想。当然了,事实上一定会释放出这样的讯号。
他的首要目的就是有充足的理由将赵佶留在洛阳,控制在自己手中。
尽管赵构来接赵佶的可能性很小,内心应该非常抵触,可以万一真大张旗鼓派人来了,无疑颇为棘手。
至于更为长远的打算,则是为了迁都考虑。
汴梁,并非一个都城的上佳选择,周遭一马平川,没有任何的山川关隘可以为屏障,太危险。
其实早在大宋立国之初,太祖赵匡胤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可惜烛影摇红,莫名其妙地英年早逝。
新继位的太宗赵光义早前是开封府尹,在东京汴梁经营十余年,势力根深蒂固。为了皇位稳固,自然不会离开自己的龙兴之地,大宋迁都之说自然也就此搁置。
汴梁作为都城,最大的一个好处就在于交通,有运河之利,可以源源不断从江南运来粮食。否则城中的百万军民,拿什么来养活?
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一定程度上的悖论。
东京之所以人口众多,除了繁华吸引了众多居民和商贩外,其中一半是禁军,驻防东京的兵马。
之所以需要这么多兵马,是因为大宋强干弱枝的策略,也是因为东京无险可守。皇帝想要安全感,就必须有大军固守京城。
然而事实上,效果并不明显。
早在真宗年间,契丹人已经给他们敲响过一次警钟,契丹大军直接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
只要过了黄河,就是大宋京畿之地,故而举国震动。当时朝廷不少人甚至生出了立即迁都避祸的提议,好在宰相寇准比较坚决,传言是挟持了真宗御驾亲征。
前线兵卒士气大振,有运气很好地射死了契丹大将耶律斜轸,萧太后才不得不退兵。大宋虽然胜利,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签订的澶渊之盟因此背负了巨大财政压力。
然而侥幸之后,大宋君臣依旧没有警醒都城安全问题。
也许是蜜汁自信,也许是因为迁都的成本太高,或者会影响到皇族、勋贵、士大夫们的既得利益。
总之,此事被无限期搁浅,直到酿成靖康惨祸。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都城是长安或者洛阳,金军能轻易攻克吗?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各地勤王之师赶到,完全会是另一个结局。
事实上,在后来金国灭亡之时,才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金国贵族,以及众多军民面对蒙古大军的时候后,才逃到了汴梁城中避祸。
据说当时全城可能有一百三四十万人之多,他们竟然寄希望一个城墙能够带给他们安全,保全他们的性命。
当时蒙古大军一度久攻不下,但因此生出了屠城的打算,好在耶律楚材及时劝说,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然而不能每次都寄希望于敌人的一念之仁,必须从根源上做好防备,靖康之耻的教训太深刻。赵佶比任何人的体会都要深刻,故而当徐还提出之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洛阳。
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改变的契机,放弃东京汴梁,以洛阳为未来都城。
作为昔日各朝各代的古都,洛阳雄踞天下中心,据守河洛,又有汜水、虎牢等关隘之险,可谓是都城的上佳选择。
至少京畿防御问题上,不至于汴梁那种尴尬窘境。
长安也曾考虑过,四塞之地,古来十三朝首选都城。而且如今西夏问题已经解决,西北并没有兵祸威胁。
但关中早已不是秦汉时的关中,不再那么富庶,已经支撑不起都城庞大的粮食、物资和经济需求了。
而且进入关中的运河古道也因为水土流失,年久失修的问题彻底荒废,整修的代价太大。
洛阳相对好一些,毕竟在黄河边上,又有洛水之便,整修运河并不是太困难。
事实上,这也是徐还下一步的打算。
只要太上皇长居洛阳,便可以打着方便上皇出行的旗号,开始整修运河,逼近汴梁。如论是为后续出兵,还是粮草运输做好准备。
而且以洛阳为都城,无论是后续对阵临安、还是东北的金国,都是一个很好的后方基地和决策中心。
当然了,这些都还比较长远,整修皇宫是第一步,至关重要。
赵佶到底当了几十年皇帝,岂能看不出徐还的打算,但他还是第一时间表示了坚定支持。
一来是靖康之变带给他的沉重阴影,东京那个地方,他并不很想回去。二来是那次夜谈之后,他和徐还达成了一个默契,他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职责,也相信徐还会遵守约定,所以十分配合。
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反对的可能。
徐还完全可以把他幽禁在深宫里,对外发号施令,如今能象征性地问一句,已经是莫大的尊重了。
至于将来
赵佶想起先前看到的契丹公主余里衍,隐约想起些许旧闻。
据闻当初金国有术士向完颜吴乞买进言,说同时迎娶宋辽两国公主,便可龙翱九天,为天下至尊。
原本当是一句媚主虚妄谗言,如今想来,似乎也许
毕竟就在吴乞买迎娶两位公主的当夜,变故突发,两位公主悉数逃走,而今却都成了徐还的妻妾,且已然为他生儿育女
第六七九章绍兴八年春()
洛阳行宫年代久远,又经历了兵祸,已然破败不堪。
与其说是整修,不如说是重修,无论是规划还是规模,都有所提高。当然了,为了避免大兴土木,贻人口实,徐还很低调。
只是暂时修筑了供太上皇起居,以及理政的殿堂宫室,至于柔福帝姬仍旧是跟随自己居住在高阳王府。没有丝毫僭越之嫌,不给外人留下半点口实。
不过,皇宫之侧已经预留好了土地,将来扩建十分方便。
事实上,不止是行宫,整个洛阳都变成了一座工地。原来的城池规模与规划都已经落伍,趁着大军驻守,有充足的劳动力,重建也便开始了。
当徐还引入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之后,便交给了一群营造工匠,负责设计新洛阳城的道路与布局。
南北二市,临街的商业区仍旧存在,居民居住的坊依旧沿袭了唐朝的布局,但没有过多的坊墙,来往自由。
洛水之上,多座桥梁正在营建。至于城墙,并非传统的夯土,而是砖石,只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砖石之间黏合的并非传统的糯米汁也泥巴,而是一种名为水泥的东西。
总而言之,新的洛阳城,将固若金汤。
绍兴八年的整个春天,西军纹丝未动,除了牛皋依旧留在河西,接管收复的西夏之地,肃清残余势力外,再无其他动作。
东京汴梁城里,枕戈待旦几个月的田师中总算是松了口气,临安的赵构也甚感意外。
徐还竟然按兵不动,这是要做什么?休养生息吗?
事实确实如此,一来暂时没有合适的动兵由头,此时轻易出击,只会贻人口实。毕竟,民心所向至关重要。
而且河北还有金贼虎视眈眈,万一因为内斗,导致金国趁机来犯,可就是千古罪人。
内部原因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几年连年征战,消耗甚大,百姓确实需要休养生息。尤其是新收复的地区,比如河西、陇右,甚至是荆襄一带,都需要梳理,加强管控。
西军各系兵马也需要梳理,成为一个整体。否则如今这些并不显著的山头,会在未来麻烦,很可能尾大不掉。
比如契丹人,比如岳家军,苏家在蜀中的势力也有些过分壮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限制。
事情,可谓是千头万绪,在完全理顺之前,需要暂时停下攻伐的脚步。
他在等待,等待契机的到来。
天下难得平静,临安朝廷也努力抓紧时机,加强对新收复的中原、淮北、齐鲁等地的掌控,恢复生产。
赵构也没有闲着,造人依旧是他最为在意的大事。
想生儿子的执念始终没有改变,尤其是在经过蓝圭推荐的陈先生调理之后,赵构觉得身体越发强健。
故而让他生出有种错觉,生儿育女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他已经没有太多时间等待,皇陵祭祀,长公主亚献已经释放出一种让他不安的讯号。
代国公的无能让他对本就不十分信任的太祖子孙,越发没有信心,而是一心想有个自己的儿子。
毕竟他在河北还安排了一步棋,信王赵榛返回是一把双刃剑,固然可以给徐还造成麻烦,也有可能威胁到自己。
兄终弟及,古来有之,在大宋更是从一开始就有的传统。所以早日有个自己的亲生儿子,才最为稳妥。
赵构在嫔妃的床榻上奋力耕耘之时,金国人也没有闲着,会宁府明争暗斗不断,吸引了各方关注与参与。
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却是个例外,亲自率领着一支兵马,在河北之地开始了剿匪,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正是太行山东麓的五马寨。
五马寨是得徐还南下时的重要一站,麾下重要谋臣,公主府长史裴元衍便是出身五马寨。
自打徐还走后,五马寨的日子并不好过,多次遭到金军围剿。但借助山间地利,五马寨上下殊死抵抗,总算是保住了香火。
只是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龟缩在山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对于金国而言,威胁大大减弱,彻底清剿难度反倒太大,故而暂时放松对其围剿。尤其是主力南征之后,至少山寨的义军不主动骚扰,基本上不会进剿。
五马寨的马扩基本上也是一个保全实力的心态,尤其是徐还在中原打的如火如荼的情况下。
作为河北义军中较有规模的一支,养精蓄锐,等到徐还进兵河北之时,作为内应和配合方是上策。
但是现在,金国人似乎也有了相同的担忧,趁着绍兴和议签订得,难得的休战期,出兵围剿。当然了,背后的目的显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完颜宗贤号称盖天大王,打仗还是有两下子的,尤其是得了兀术的严令,务必要摧毁五马寨。
故而可谓步步为营,一点点逼近,完全克服了得山间的地形劣势。又通过分兵切断了五马寨与附近村镇的联系,断了粮草补给,五马寨的日子着实不好过。
五马寨的首领马扩对此深有体会,十年来他首次觉得,无法再支撑下去。金国人铁了心,兵锋强大,实在不是自己这些人所能的应对。
孤立无援的境地,如果继续负隅顽抗,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
指望援军前来?那是不可能的,宋金现在是和议休战期,河北之地理论上划归给了金国,轻易冒犯不得。
所以想要活命,唯一的机会便是翻越太行山,进入河东地界。那里是高阳郡王徐还的辖区,会有人接应他们。
关键时刻,保存实力最为重要。更何况五马寨中还有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信王赵榛。
尽管临安朝廷不承认他的身份,但柔福帝姬确认过,确实无疑。大宋皇子的身份非同小可,意义非凡,自然不能再落入金人手中。
于是乎,趁着金国封锁圈尚且不够严密,太行山间小路上,五马寨上下开始了迅速转移撤离。
得知此事,完颜宗贤长出一口气,不但没有立即追击,反而笑着拨转马头,欣然离去。
一个任务已经完成,该开始下一个了
第六八〇章出家挺好的()
五马寨的义军退过太行山之后,完颜宗贤便鸣金收兵了,至于余下的各个义军残部,零星山寨则交给副将收拾。
本人直接率部返回幽州,凯旋而归,据说回城之后,元帅粘罕还专门设宴为其庆功。
但是这都是外界的传言,完颜宗贤就此失去了踪迹,至于去了哪里,只有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