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土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晋大土豪- 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范宁刚翻译出几句时已是脸色煞白了,全部翻译之后便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其主要原因便是这书中记载的内容足以颠覆他的三观。

    要不是他思想比较坚定的话,说不定早就开始怀疑人生了。

    他此时听到范二笑着提起竹书纪年时,只得再次苦笑了起来,“你这是挖好了坑在等我啊?你也太。。。。。。”

    太阴险?

    范宁有种被范二算计的觉悟,但他却生气不起来。

    范二却继续摇摇头,“咱们先撇开竹书纪年不说,我就想问叔祖父一句,——咱们需要忠诚于现在的朝廷,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他们是否需要忠诚于曹魏呢?晋朝的开国之君,岂非十足十的大奸臣?我们为奸臣的后代尽忠,这不是没有任何意义吗?”

    “按照你的说法,曹操曹丕父子也是汉朝的奸臣,凭什么不能反他们呢?而刘邦获得权位也未必就是合理合法的,所以曹操曹丕父子反他们便是合理的。由此推之,这个世界上反对朝廷才是正确的?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

    范宁摇摇头,脑子彻底凌乱了,范二提出的这个假设显然是与传统相悖的。

    按照传统的理论,一个国家的合法性必然要得到上一个国家的传承,也就是先要确立这个国家替代的那个国家的合法地位,这也是立朝后通常给前朝修史的原因。

    可范二现在却提出了每一个国家都不合法的命题,这个命题得出的结论却是范宁最不愿意看到的,亦即为“造反有理”。

    想到这个结果时,范宁便有些失魂落魄起来,“难道忠臣不应该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忠臣才是合理的?”

0277增兵的计划() 
范二有些沉重地说道,“怎么会没有呢?比如说汉末的卢植和蔡邕,大家都能分辨出他们谁忠谁奸。两汉四百余年的天下、四百余年的忠君教育,足以使任何人将这个政权视为当然,时间可以化非法为合法。忠臣也可以由时间造出来,时间不够,就不行。”

    范宁细思了一会,追问道,“要多久的时间才够?”

    范二摇头道,“具体需要多少时间,这个我也无法确定,但像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的时间,像曹丕建立的魏国,司马炎建立的晋国,这些时间都是不够的!国家属于谁都不确定,又何来忠臣之说?又有什么忠君的必要?”

    范宁无语,范二又接着说道,“传统中的‘忠’有两个方向,一是绝对的忠,一个则是相对的。齐庄公被杀时,晏子不肯死难,他说,‘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齐庄公既是因偷情而死,显然不是为社稷死、为社稷亡,对这种无道之君,国之大臣是不会为他死难的,但他的私昵却可以为他死难。所谓私昵,就是他的家臣和鹰犬。”

    范二引用的典故,名为“崔杼弑君”,也就是崔杼杀齐庄公的故事。

    齐国有个人名教棠公,他死的时候崔杼便前往吊唁,一眼就看上了未亡人棠姜;棠姜正好是崔杼的家臣东郭偃的姐姐,所以崔杼便托付东郭偃,将他娶进了崔家。

    棠姜进了崔家之后,又被齐庄公看上了,而后他们就经常在崔家私通;不仅如此,齐庄公还将崔杼的帽子赐给了别人。

    崔杼被齐庄公戴了绿帽子之后,便由此怀恨在心,恨不得杀了他才好。

    后来齐庄公因为晋国之乱而进攻晋国,同时又害怕遭到晋国的报复,所以崔杼便想要杀死他而讨好晋国,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

    齐庄公鞭打了寺人贾举,后来又亲近贾举,贾举就为崔杼找机会杀死齐庄公。

    崔杼因为生病而请假时,齐庄公去问候他,又乘机约会棠姜。

    棠姜和崔杼却从侧门偷偷地跑了出去,只留齐庄公在院子中唱歌呼唤棠姜,此时贾举得到了崔杼的信号,便将大门关上,把庄公的护卫拦在门外,崔杼的心腹却拿着武器一拥而入。

    庄公先是请求和解、后请求盟誓定约、最后请求到宗庙自杀,众人皆不答应。

    大家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此处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

    齐庄公想要跳墙逃跑,有人用箭射中了他的大腿,他掉到墙内,然后就被一拥而上的士卒们杀死了。

    上大夫晏婴在崔杼家门口喊,“君主为社稷而死,我也为君主而死;君主为社稷而逃亡,我也为君主而逃亡。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的错误而死而逃亡,又不是他的亲宠之臣,谁愿意这样去作?”

    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大怒而杀了他,他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

    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

    太史季正色道,“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就算我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

    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

    崔杼大概是第一个被君王戴绿帽子的大臣了,而齐庄公大概是第一个为了给臣子戴绿帽子而死的君王吧?

    晏子呢?

    范二曾经读过晏子春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就是,晏子这个人很聪明,同时也很虚伪。

    他对君王说话从来都是拐弯抹角的,总是喜欢批评君王来突出自己的聪明,并借此博取名望。

    齐庄公生活作风不行,难道晏子不知道吗?难道晏子就不能劝劝他?

    尽管如此,晏子依然是忠臣的典范,范二在此还是将他变成了正面典型。

    范宁听范二说起晏子的典故时,略一思索便笑道,“你的意思是,委质为臣似的忠便是绝对的忠,而晏子的忠是相对的?”

    质的本意是野鸡,野鸡正是“守节”的象征,“委质”也就是表示对个人的效忠,而“臣”的本意则为俘虏、奴隶,“委质为臣”就是私昵者对主子的效忠。

    范二笑着说道,“是啊,可惜相对的忠未能正常的发展下去,而绝对的忠却演变得愈来愈不成样子了,直演变到三纲五常化的境地,君成了君父、臣成了臣子,私昵之忠变成了忠的主流。。。。。。”

    听着范二侃侃而谈,范宁只得将心中的儒家思想抛到了一边,微笑道,“看来你这一年来看了不少书啊,你这大道理算是把我说服了。”

    范二却又扭捏了起来,指了指脑袋,“只是想得比较多。”

    “那你对将来有什么打算?你应该知道,自从你离开荆州一路追杀桓玄事,便已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了,我范家。。。。。。。”范宁有些担忧地反问道。

    “叔祖父的江州都督是朝廷提拔的,可谓是名正言顺,朝廷自然不会前来讨伐了;况且,孙恩之乱后三吴、京城一带必然会遭遇粮荒,而且谢琰被留在会稽,朝廷不但没有实力来找我麻烦,怕是还得防患刘牢之动手脚吧?倒是殷荆州见过我带兵作战,他肯定不会坐视咱们壮大的!”范二掰着手指,皱眉答道。

    范宁有些担心起来,忍不住问道,“他最近有什么动向?”

    “殷荆州前段时间便已出兵襄阳城了,如今雍州大概都已成了他的囊中之物吧?现在司马元显也无暇顾及我们,所以任命他的人为雍州刺史也是理所当然的。扫平了雍州,殷荆州的下一步棋大概就是江州了,他肯定已经开始招兵买马了。。。。。。”

    “看来他对江州是志在必得啊!”

    “殷荆州素无大志,性格又优柔寡断,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

    “那你的意思是?”

    范二斩钉截铁道,“咱们也招兵买马吧!因为三吴和京城即将到来的粮荒,以及司马元显和刘牢之的互相猜忌,他们在一两年内是不可能对咱们用兵的,咱们何不乘这个时机,打下荆州!”

    范宁摇摇头,皱眉道,“荆州被桓玄差点攻下过一次,你再去打荆州,只怕不会那么容易了。”

    说到此,车子却缓缓停了下来,却是刺史府已经到了,范二却似乎没有发觉这一点,反倒是继续用毋庸置疑的语气道,“到底该怎么打荆州,咱们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商量,但增兵却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士卒,别说打荆州了,就是守江州都难!”

    范宁亲手拉开了车门,走到地面后又回身问道,“那你打算招募多少士卒?”

    范二早在一个月前便想到过这个问题了,他和刘穆之、甘纯等人也都讨论过,所以当即直截了当地答道,“增兵一万。”

    范宁暗暗松了口气,又有些纳闷地问道,“只增兵一万?这么点兵够吗?”

    “没问题,两万人足矣!叔祖父难道没听说我们当日以千人破桓玄两万军的事吗?我们走的是精兵路线,强调的便是以一敌十,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那就一万,反正我对行军打仗的一窍不通。”范宁当即拍板,又笑问道,“对了,你们的士卒每天都吃三顿饭了?”

    范二笑了笑,“是啊,要想马儿跑,怎能不让他多吃草呢?如果能早一天将他们训练出来,我宁愿每天喂他们吃四顿饭。。。。。。”

    范宁对让士卒们和士族一样每天吃三顿饭还是有点抵触的,不仅仅是因为习惯问题,而且因为他的专业问题。

    儒家学说最讲究的就是名份,名不正则言不顺。

    而一天吃几顿饭正是用来区分名份的——平民百姓每天吃两顿饭,士族每天吃三顿,皇族每天四顿。。。。。。。

    当兵的怎么能和士族一样呢?

    可范宁毕竟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早就知道自己出任江州都督是因为范二,——没有范二在寻阳陈兵一万,朝廷能想起自己来?

    从另一个角度看,范宁又仅仅只是范二的形象代言人,做各种决定的到底也还是范二。

    他怎么对待自己的兵,范宁有权插手吗?

    范宁暂时抛却了自己的不满,又笑着对范二说道,“你母亲在豫章时老向你叔祖母抱怨你的终身大事,还隐隐怪我提出二十岁成丁的论调。你啊,要抓紧了!”

    范二一副受教的样子,又打蛇随棍上,“我之前就跟母亲保证过了,一定在今年将这个问题解决,所以我打算下个月去吴郡向袁府君提亲。”

    范宁有些惊喜,同时又有些担忧地问,“下个月?三吴地区现在还挺乱的吧?”

    范二笑答道,“我若不早点去吴郡,万一孙恩再次袭来呢?只是江州的事得让您多操心了。。。。。”

0278东下吴郡() 
早在孙恩之乱的消息传到江州时,范二便计划着要去一趟吴郡了;可无论是现在的吴郡,还是现在的范二,都已不同于两年前了。

    身份的改变,安全问题也就成了范二最应该考虑的事。

    他不仅仅需要考虑自己到达吴郡后,遇上孙恩带着大军登陆的可能,还要考虑他的座船能否在长江上顺利通行的可能。

    不管怎么说,多带一些人在身边总是没错的。

    太元二十一的春天,共有五十四名水手从吴郡追随范二到达豫章,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成了最早加入的货运队成员,这些人现在也成了黎民军的中流砥柱。

    他们中能力最好的人已经升任了营长的职务,手下的士卒足有近千人,就算是混得最差的,每年的工资也达到了三十贯以上。

    当孙恩之乱的消息传到江州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找到了范二,要求请假回家探亲。

    范二与甘纯、蔡葵和刘穆之等人开会后,很快就给了他们肯定的答复,——今年过年前,他将亲自带领愿意回家的兄弟到吴郡探亲。

    之所以没有立即前往,是因为当时孙恩之乱并没有结束,朝廷为了保证京城的安全,早已将姑孰到京口的这一段江面进行了封锁。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陌刀队还在不断壮大。

    刘穆之等人认为,范二要带人前往吴郡,身边至少要有四百把陌刀,才能保证范二的绝对安全。

    事实上,将黎民军中的陌刀总数量,从八月中的二百七十余把增加到四百八,仅仅只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而已;但大部分的陌刀手,并不是拿到武器之后就能得心应手地参加战斗的。

    为了能早一点跟随范二前往吴郡,他们不得不将熟练掌握陌刀的实战技巧,缩短到了半个月。

    时间就如蚂蚁爬行一般,终于进入了十月中旬。

    在此之前,苻宏和卞范之等桓玄旧将似乎并不看好范二,所以在范宁进入寻阳后就集体向他辞职了。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个叫何澹之的。

    这个人当初是王恭的参军,曾经向王恭反应刘牢之被司马元显策反的消息,王恭死后就逃来了江州,仍做桓玄的参军。

    他们三个一起向范二辞职,显然是以为范二会屈服在范宁的教育下,最终会交出兵权。

    范二对他们并没有太好的印象,所以很痛快地答应了下来,却又给他们一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在未来的半年中,他们不得离开寻阳半步。

    之所以对他们有这样的要求,还是因为为自己去吴郡而做出的考虑;他可不想自己不轨的秘密过早暴露出来,从而让自己的吴郡之行受到阻碍。

    苻宏等人没想到范二做得这么绝,后悔莫及之余,也只能在寻阳苦熬日子了。

    在限制了苻宏和卞范之的行动后,范二倒是将王镇恶派往了天门,这也算是正式将白莲乡根据地交到了他手上。

    王镇恶也意识到这是范二对自己的试探,或者说是为了检验自己的真正实力,毕竟现在在范二身边的全部都是嫡系,自己没有半分功劳苦劳,怎么能追随在侧呢?

    自从参加了几次会议和刘穆之的文化教育课之后,王镇恶也大概了解了范二的治国思路,所以并不以为,他派自己前往天门是让自己自由发挥的。

    王镇恶提出了前往豫章的要求,而后参观了三江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