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月光洒在地上,让他能依稀看到地上横七竖八躺着几具无头的尸体。
上前看清尸身上的装扮后,尽管李肆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他的眼泪还是忍不住蹦了出来。不过他流泪却不出声,只能忍痛用手中长剑在一块软土上挖一个大坑将五具尸体一起拖入坑中再埋上。
处理完一切后,李肆在月亮的照明下朝着来时的方向走去。
现在李肆他要想办法回到广陵。下午他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是在场的每一句话他都听的一清二楚,现在他们的使命,算是完成了吧。
此时整片龙华山已经被月色盖上一层银白色的外衣。李肆在月色中一人独行,那道孤独而又蹒跚的身影,谁又知道背后的辛酸。
……
……
几日后,广陵城相府。
此时广陵国相方弼正高坐在相位上,下首是一个小吏装扮的人正在汇报着什么。
“你说这就连去粟阳的探子都回来了,为何这句容就还没消息传回呢?”听完了小吏的上报,方弼喃喃问了一句,似乎在问人,也在问己。
下首小吏听到后,可不管他是问谁,连忙答道:“府君,现在就句容迟迟没有消息回传,要不要再加派些人手去句容探探风声?”
“这样,你去让方二亲自带队去句容一趟,这句容县内应该有古怪。让他小心行事,句容毕竟是吴国封地。”
方弼想了想觉得历阳县民如果真的入吴为奴,肯定就在句容县内,于是开口就要加派些人手。
“喏……”小吏领了命正要退下去,门外却传来蹬蹬蹬的声音。接着就看见又一个小吏小步快跑的朝着屋内赶来。
“府君,门外来了个自称是府君亲卫李肆的,求见府君!”
“李肆?李肆?……嗯!李肆!快去带他进来。”方弼乍听李肆,觉得有些耳熟,想了一会后,这不正是他派出去的几个亲卫里去句容的吗,当即就让人带他进来。
李肆在小吏的带领下,一瘸一瘸的进了屋内。
那天他在草丛中蹲了一个几个时辰,后来又一路步行走到天亮才找到一个小村子,一条腿走得都有点瘸了。到了村子上才雇人用牛车拉他到句容城中,最后是雇佣了城中驿馆的车夫,出示了广陵国相的官引后,一路不敢声张的回到广陵。
李肆进了屋内看到方弼后,老远就跪了下去大呼:“府君……”
“李肆,你为何一人独回?是否在句容县遭遇不测了?”方弼看到李肆残破的装束,半瘸的腿,心底已经明白去句容几人肯定是发现了什么被人灭口了,当即询问了起来。
眼前的方弼连连出口询问,李肆一下子压制不住内心的那股悲伤,跪伏在地上梗咽了起来:“回府君,李肆幸不辱命!”
“你去让膳房准备些吃食。”方弼见李肆惨状,打发身边的小吏去准备吃食,然后又对着李肆说道:“你们找到历阳县民的踪迹了?”
听到方弼又开口问了一句,李肆这才收起情绪,过了好一会后才再次开口说道:“我等不负使命,在句容县龙华山脚探得历阳县民踪迹。”
“且慢慢道来!”既然找到了,方弼反而没有那么着急,就让他慢慢说吧。
“我等五人在句容县中查探了两天,本无消息,一直到几日前到龙华山脚……”
就这样李肆挑起了重点,只讲龙华山下的遭遇,大概讲了一刻钟,李肆才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全部讲了清楚。
“难道吴王驱使历阳两万老弱入龙华山挖铜矿了?”听李肆讲完后,方弼心中暗暗猜测道。
按照李肆所讲,他们遇到了历阳尉,那就可以肯定历阳县民也在龙华山一带。
而且那个太子肯定是吴王太子姜威。
传闻吴王太子喜欢以人为猎,性好杀,应该错不了。
“你先退下去休息吧,本相已经让膳房准备吃食了。一会本相会派人随你去张伍等人家中发放抚恤银,毕竟跟了本相四五年了,唉。”
张伍等人莫名其妙就被吴王太子杀了,虽然方弼心里只是泛起一阵小涟漪,但是面对幸存者,他还是要表现出一副十分关心的样子。
李肆见状连忙跪伏在地,泣不成声,好久才说道:“李肆代弟兄们谢府君大恩。”然后才站起来,小心翼翼的退了下去。
现在方弼已经证实了楚羽所献的赤玄囊里面所说为真,加上吴王驱历阳县民为奴去挖铜矿,猎杀朝廷县尉,这可都是大罪!
要知道有铜就可以私铸钱银,扰乱国家经济秩序,而且吴王私铸钱银的话,自身富足,实力进一步加强,那他再下一步到底会想干嘛?
想到这里,答案似乎已经在心底呼之欲出了。
此时的方弼心跳有些加速,这事要是处理得当,那么无须他人举荐,自己也能有望累功升迁。
当即拿来手边一卷空白的竹简,摊开后伸手拿起案桌上的毛笔,随即在砚台上沾上几笔,开始下笔写到:“臣广陵相方弼昧死谨奏……”
方弼拿起笔后,下笔如游龙走蛇,遍陈遇到历阳游缴之种种,之后又说自己派人前去核验,还顺带写了吴王太子猎杀朝廷县尉和他手下探子,去五返一。
用了不到片刻时间,方弼便洋洋洒洒写下一篇长长的奏疏。
搁下手中的笔,又拿起竹简看了一遍,确认无误后这才装入赤玄囊中,连同历阳县的赤玄囊一起交由辞曹派人走驰道以最快的速度送往京中。
第五十一章 当举罪议()
方弼下令让辞曹一路不得停歇,日夜兼程,只用了八天时间,两封赤玄囊就被送入京师丞相府中。
这已经是广陵到京师时间上的极限了,此事之急重,方弼之贪功,可见一斑。
奏疏送到相府后,门房原本以为只是两封普通的地方奏事疏,直接送入了奏曹。
奏曹史看了奏事疏的内容后才发现不对劲,立马呈报给丞相长史,丞相长史不敢隐瞒又呈报给丞相司马和,司马和看了之后也是心惊肉跳。
现在天下靖平时久,吴王鲸吞朝廷两万县民,吃相太难看。
他这一举动,可以让人理解成很多种意思,但是要用哪种意思来处理,这让司马和很难办啊。
要知道。
自姜意亲政后,李承就曾几次在朝会上提出过:太祖有天下,矫前虞郡县之枉,徇南北分封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只闻有叛国而无叛郡,前虞制之得亦以明矣。
以此来告诫当朝天子。
尤其是那句“只闻有叛国而无叛郡”,让满朝文武想起了孝文皇帝时期有几个姜氏诸侯勾结豪强连番作乱,虽然影响较小,但是也足以让天子和诸侯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间隙。
可是!
姜意之所以能登极上位,全是常起与各诸侯王只见妥协的产物:朝廷让出地方上的部分权力。
这事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从来没人敢去挑破。
后来李承几次上疏请求姜意下令收回诸侯王“自置吏”的权利,认为这足以让诸侯王拥权自重,滋养祸心。姜意皆以君无戏言,朝廷政令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反复之下必遭致天下诸侯反噬为由暂时弹压了下来。
但是李承并没有就这么放弃,又上疏《论推恩策》,进言“众建诸侯少其力”,可以允许诸侯封国由多子裂土继承。这一举措虽然被姜意首肯,但是这个策略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一时间看不到任何成效。
由此可见,姜意和姜氏诸侯之间因为李承的出现,关系开始变得十分微妙。
此时吴王却要搞事情,司马和觉得此事牵涉过大,不敢擅下定夺,想了一番后还是决定拿着奏疏入上林宫求见天子姜意。
司马和入宫后立刻受到了姜意的召见。
当姜意手上拿着司马和递上来的那一张看似平凡却沾满了血渍和污渍的麻布,他心中隐隐有一股不好的预感。
半个时辰后,御史大夫领内史事李承匆匆赶到上林宫。
待进入前殿后,发现殿中已是满地狼藉。
龙位两旁散落着许多奏疏,一旁还有烛台、帷幔皆被打翻在地。
在天子之前黑压压的匍匐着十几个人,跪在最中间的是丞相司马和,两旁颤颤栗栗跪伏着十几名黄门和侍御宫女。
而皇位之上,天子姜意正盯着身前的案桌,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
李承原本按例在御史大夫府内处理公文,正忙碌呢突然有一个小黄门匆匆来报说皇帝急召,李承当即放下手头之事起身入宫面圣。
进宫后看到眼前这幅场景,还道是司马丞相惹怒了天子,连忙急步上前跪在司马和一旁,行了一礼后才开口说道:“见过陛下!”
按夏制,臣子朝见天子是无需行跪拜礼的。
但是眼前丞相司马和不知道为何跪拜在地,身为御史大夫的李承也不好意思自己一个人站着行礼,因此也跟着行了一个跪拜礼。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正在气头上的姜意看清了来人后,才稍微收了点情绪,坐正了身子道:“李卿免礼”。等李承站起来后,姜或才看了一眼身前跪成一片,讪讪说道:“你们也都起身吧。”
“喏!”天子有令,众人这才从地上爬起来。有几个机灵的黄门赶紧上前收拾掉落一地的奏疏。
“陛下为何事动气?臣可以为陛下分忧一二。”众人都站起来后,李承上前一拜,稍微化解了一下尴尬的气氛。
“把这拿给李卿看看!”姜意对着身边刚起身的黄门示意到。小黄门矫健的上前拿起摊开在桌上的血布和竹简,送到李承身前。
李承刚从小黄门手上接过血布还没开始看呢,龙位上的姜意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这两封奏疏,李卿应该很有兴趣。”
听姜意这么一说,李承犀利的眼神在血书上扫了一眼,才片刻便阴沉着脸色把血书塞给小黄门,又拿过竹简查看了起来。
“臣以为吴王一事,可召公卿举罪议!”手中的竹简也看完后,李承阴沉着脸说出了一个在场众人谁都没有想到的词。
不过别看现在李承脸色阴沉,但是没有人会察觉到他的眼角有那么一丝得意。
一直以来李承处心积虑就是想要一展手上能为,替天子除去诸王的手中的权柄。但是苦于各种力量的掣肘,一直还没有找到有力的突破口。
但是眼前这两封奏疏,让他看到了一个突破口。
那就是罪议!
诸侯王最大的依靠的什么,不就是拥立天子有功吗,天子不好直接降罪吗?那就用罪议来制裁你!
罪议制最早是孝武皇帝即位后所设的。
太祖皇帝打天下时,从龙有功者凡百八十人,太祖发丹书铁券,允可免降罪一次。
太祖皇帝死后,孝武皇帝即位。有些功臣自恃开国有功,又有丹书铁券护身,在朝中结党营私,为所欲为。孝武皇帝苦无良策可治罪众人,时太傅上疏可设罪议,召三公九卿共同来议此人之罪,这样一来罪名不从上出,由臣下议,得以有效抑制了开国老臣的风头。
简单来说就是你得瑟,皇帝表面不拿你咋的,但是群臣都认为你有罪,你惹众怒了,那对不起,丹书铁券也护不住你。
后来随着开国老臣的逝去,令皆从上出,这项制度就鲜为后人所用。
但是今日却让李承再次提出来了!
自沾染了权柄后,这帮姜氏诸侯跟当初那帮开国老臣何其相似。
一个个自恃拥立今上有功,又以封地为太祖皇帝所赐,在封地上为所欲为,无视天子之威。今上又因为诸王拥立之功不好直接出手降罪。
而且之前的历任皇帝都对诸侯王太过仁慈,只要不是公开举旗反叛者,基本都不会下死罪,夺郡县。这也让诸王在自大中迷失了自我,现在真要把每个诸侯王都拉出来议一议的话,就没有一个挑不出毛病的。
到时候夺取权柄,削其郡县,甚至除其封国,都有可为。
“允!着令立刻召诸卿,即刻进宫,不得有误!”听到罪议后,姜意虽然陷入短暂沉思,但旋即就明白了个中道理,立刻开口允了。
第五十二章 重典树威()
姜意同意举罪议后,当即有黄门令退出去派了几个小黄门前往各府邸召九卿前来。
当正处理公务的众人见小黄门来召,说是皇帝集众人举罪议,很多人愣在当场。
这个罪议,就连最近一次召开,至今也有百八十年了。很多人只听说过,没参与过啊,更有好几个如杨安这种底层爬起来的连听都没听过。
众人心中也不免疑窦丛生,猜测着今上为谁重开罪议。但是脚下可不敢多停留,纷纷往上林宫赶去。
约莫半个时辰后,当朝三公九卿,除了空缺的太尉外,皆尽到场。
待众人入座后,姜意便让黄门将两封奏疏下呈给众人轮流看了一遍。
等大家都看的差不多了,姜意用一种看似平和却含有隐隐怒意的语气先说道:“前日朕令江南各郡国同赴九江水难,今日却传来吴王鲸吞朕两万县民,诸卿觉得吴王该当何罪?”
皇帝开始问话了!
下面的九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举罪议大家是真没参加过,一时间都不知道如何开口是好,直到最后都把目光投向了丞相司马和。
司马和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身为丞相该第一个表态,现在天子发问了,缓缓站了出来打拱说道:“我朝自孝武皇帝以来,皆以诸王为皇室宗亲,代天子牧守一方可称劳苦功高,鲜有治大罪于诸王之先例。今陛下罪议吴王抗旨一事,臣以为可以从轻发落,以示皇恩浩荡。”
“从轻发落,丞相觉得该如何从轻发落是好啊?”司马和一开口姜意就皱其眉头,他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刚从卢乡侯府中走出来的少年郎了。司马和明显在和稀泥,让他大感不满。
司马和也不是无心之人,天子和御史大夫一唱一和重举罪议,他能不明白这是要借众人之手来收拾吴王?不过他可不管姜意的心思,位极人臣后他就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