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2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肯定读得津津有味,认为这篇文章很有趣、很有逼格。但对于此刻山上的其他人来说,却味同嚼蜡,根本没有半点营养可言。

    失望尴尬之余,苏雪林问道:“周先生没有写文章吗?”

    周赫煊说:“缺乏灵感。”

    苏雪林用带着撒娇的语气说:“如此盛会,怎么能缺了周先生的文章?你写一篇嘛。”

    周赫煊被激得一阵恶寒,如果撒娇的是一位美貌少女,他肯定非常享受,但苏雪林却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矮胖妇女。

    实在跟苏雪林没有任何共同话题,周赫煊连忙装模作样的看风景。

    半山坡上,在葱绿的玉米地旁边,有一个农民正在耕耘土地。那是一块只有十多平米的坡地,只能用贫瘠来形容,但农夫翻地时却格外认真,就好像雕刻家在雕琢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苏雪林顺着周赫煊的视线看去,发出苍白的感叹说:“农民真是辛苦啊。”

    “是啊,中国的农民,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他们承担着国家的希望。”周赫煊突然想起一首诗。

    那首诗,是中国最伟大的现代派诗人穆旦先生的作品。诗人在创作出那首诗的第二年,就毅然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亲身经历了滇缅大撤退,在野人山中翻山越岭,踏着堆堆白骨侥幸活命。可怕的痢疾折磨着他,断粮八天的饥饿让他发疯,在失踪五个月后逃到印度,然后又因为吃得太多差点撑死。

    或许有人没听说过穆旦的大名,他本名查良铮,金庸先生的堂哥,徐志摩的远房表弟。

    那首诗,叫《赞美》。

600【赞美】() 
一苏雪林看到周赫煊在恍惚发呆,思绪不知飘到了什么地方,她好奇地问:“周先生,你是在构思作品吗?”

    “嗯?”周赫煊被打断了联想,回过神来顺口说道,“是啊。”

    虽然刚刚被周赫煊敷衍,但苏雪林毕竟还是个迷妹,顿时欣喜道:“周先生准备写什么?诗歌、随笔、,还是散文?”

    周赫煊说:“刚才看到农民种地,有些感触而已。”

    “是写农民的吗?”苏雪林追问道。

    “嗯。”周赫煊应了一声,依旧在敷衍。

    “我去给你拿纸笔来!”苏雪林说完立马往里跑。

    周赫煊瞬间无语,感觉这女人脑子有病。

    只用了两分钟时间,苏雪林就拿来格子本和钢笔,递给周赫煊说:“周先生,快写吧,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读大作了!”

    要抄那首诗吗?

    已经抄过好几首诗作的周赫煊,这回居然扭捏起来,因为穆旦是他最喜欢的民国诗人。

    仔细想想,抄了也无所谓,因为穆旦的优秀作品太多了,并不差这一两首。不但如此,穆旦还会整本整本的翻译外国诗集,他翻译的瑭璜一向被认为不逊于拜伦原作。

    整个20世纪的一百年里,如果要给中国诗人排一个名次,周赫煊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将穆旦排在榜首。

    事实也是如此,在90年代末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篇当中,穆旦就是被排在首位的,力压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艾青等众多诗人。当时有很多人对此排名提出质疑,但却有更多人表示赞成,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如果有机会的话,周赫煊希望能和穆旦做朋友,劝阻他在50年代返回大陆。不过估计穆旦本人不会愿意,很有可能,他依旧选择回国,在屈辱当中默默坚守。

    对穆旦而言,这是一种苦难。

    但对诗歌爱或者而言,这却是一笔财富。

    如果穆旦留在美国,那他翻译的十多本诗集基本不会出现,特别是普希金的诗,穆旦在回国前根本就不懂俄语。

    周赫煊摊开格子本,开始默写那首赞美。

    苏雪林凑到跟前,只见一行行诗句从笔尖流淌出来——

    “走不进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苏雪林是写过很多现代诗的,而且经常评论名家的诗歌,对现代诗的理论研究颇深。此刻,她的双眼闪烁着亮光,从周赫煊写下第一节诗开始,她就已经知道这是篇伟大的作品。

    当看到诗歌的第二节,苏雪林瞳孔猛缩,死盯着那潦草的字迹,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联系诗歌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苏雪林知道,周赫煊不是在写农民,而是在写古老的中华民族。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

    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这是一首接近60行的长诗,周赫煊花了十多分钟才写完。当他划上最后一个句号,身边的苏雪林已经眼眶湿润,嗓子里哽咽着什么难以倾吐。

    看诗,看哭了!

    凌淑华见苏雪林正在擦拭泪水,走过来问:“小梅,你怎么了?”

    苏雪林指着周赫煊手里的诗,缓和情绪道:“你自己看吧。”

    凌淑华埋头看去,把诗反复默念了好几遍,用沉重的语气说:“我心里有些难受。”

    一个又一个人走来,一个又一个人思索,一个又一个人沉默。

    这首诗表达的东西太多了,通过繁密的朦胧意象,呈现出新奇怪异的晦涩情思。或许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它核心寓意是很明确的,这是一首对古老中华民族的赞歌。

    良久,徐志摩才开口道:“大家,都讨论一下吧。”

    陈梦家想了想说:“有些艾略特的影子。”

    “风格偏向于奥登。”张嘉铸道。

    “意象雄浑,冲击力十足。”刘海粟道。

    胡适说道:“这是明诚创作的所有诗歌当中,价值最高的一首。”

    陈西滢这个理性主义者,突然问道:“周先生,你为什么在诗中说,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因为我看到了。”周赫煊说。

    “看到了?”陈西滢苦笑摇头,“我却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东北四省接连沦陷,连察哈尔都被日寇侵占大半。这个民族正在走入低谷,哪里有半点崛起的样子?”

    周赫煊说:“政府和军阀依旧宛若,但国民已经开始觉醒。无数健儿,从全国各地奔赴东北抗日;无数志士,呼吁着民主政治;无数百姓,为了前线的抗战踊跃捐款。识字率正在不断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深入人心,这样的中国是不会被打倒的。”

    事实上,这首诗在全面抗战后写出来更适合。

    穆旦在诗歌中反复说“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就是看到了全民抗战的热情。

    但现在就写这首诗,也能从其他地方理解这句话,经典诗作在任何时候都能体现它的力量。

    徐志摩说:“我认为这次的写作活动,赞美应当拿第一,这是毋庸置疑的。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专门讨论这首诗。”

    “我赞成!”

    “我也赞成!”

    众人纷纷附和。

601【现代派】() 
一  接下来两天,大家没有做别的事情,而是聚到一起讨论周赫煊的新作《赞美》。

    这是一首非常成熟的现代派诗歌,当然,“现代派”这个名字还没被广泛认可。要等到明年,孙作云在《清华周刊》发表《论现代派》一文,“现代派”才真正在文坛上得以确立。

    十几年前,徐志摩、闻一多、郭沫若等人,开创并摸索出白话诗的路子。他们借鉴西方诗歌的创作模式,再继承中国古诗的已有特征,将东西方诗歌融会贯通,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整个1920年代,中国白话诗基本以“浪漫主义”为主,最典型的就是徐志摩和郭沫若。

    而到了30年代,随着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爆发,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诗歌创作从“浪漫主义”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比如陈梦家,他以前写的就是浪漫诗,近几年渐渐的偏爱现实诗。

    “现实主义诗潮”的代表人物,有艾青、蒋光慈、殷夫、蒲风、田间等等,大部分都属于左翼诗人。他们抓住现实、追踪时代,写出来的诗作能够吸引大众,现在已经占据了诗坛主流。

    至于“现代派”诗歌,追溯其命名的由来,出自于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等到明年,卞之琳在北平主编《水星》杂志,后年,戴望舒主编《新诗》月刊,越来越多的诗人加入“现代派”行列。

    “现代派”诗歌的创立,对于中国诗坛来说意义重大,它是中国白话诗真正走向成熟的体现。它不能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区分,比如周赫煊剽窃的这首《赞美》,就完美的融合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风格。不仅如此,西方的唯美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手法,也经常出现在“现代派”诗歌当中。

    周赫煊现在就把《赞美》这首诗拿出来,绝对比七年以后穆旦创作时更容易引起轰动。因为如今“现代派”还在摸索阶段,《赞美》这种风格完全成熟的现代派诗歌,对1934年的诗人们来说无异于原子弹。

    还是那句话,就像在诺基亚横行的时代,突然推出一款苹果智能手机。

    事实上,周赫煊以前抄的那几首朦胧诗,严格来说也属于现代派诗歌范畴,这些年不断的被民国诗人们研究。但《赞美》这首诗更加可怕,它的思想情感与技巧性的融合几乎完美,让人深深的为之着迷。

    夜晚,一盏孤灯。

    徐志摩捧着《赞美》爱不释手,连连感叹道:“太美了,完全就是艺术品!”

    胡适笑道:“只要是好的东西,在你眼里都是艺术品。”

    “我准备转变写诗的风格。”徐志摩突然说。

    “那我期待你的新作,你已经快一年没写诗了。”胡适道。

    徐志摩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真的喜欢“现代派”诗歌的风格。

    历史上,若非徐志摩死得早,他的创作必然会朝着“现代派”靠拢——“后期新月派”的作品,已经无限接近“现代派”了,创作手法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创作理念有很大不同。

    比如卞之琳,即是“现代派”的干将,又是“后期新月派”的成员。

    等胡适离开房间,徐志摩再次捧起那首诗,反复的低声朗诵着,几乎是逐字逐句在研究它的创作手法。

    三天后。

    众人各自散去,胡适带着几十篇作品返回北平,准备进行《祥符文集》的编撰工作。

    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有一番长谈,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但徐志摩去了海宁老家,而陆小曼依旧返回上海,估计是打算分居一段时间。

    ……

    上海,《现代》杂志编辑部。

    杜衡拿着一张《大公报》来到总编室,高声喊道:“老施,祥符文会又出新货了!”

    “他们又吃火锅了?”施蛰存开玩笑道。

    “一首诗,一首非常精彩的白话诗,”杜衡啧啧赞叹,“周先生果然名不虚传啊。”

    施蛰存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可以称得上是“现代派”诗歌的发起人。他听说周赫煊又写诗了,连忙起身道:“快给我看看!”

    这些天以来,《大公报》每日都会报道祥符文会的内容,徐志摩那张大光头照片可是引起了巨大轰动。

    施蛰存抢过报纸,很快就翻到相关版面,那是一个整版报道。

    前边属于记者写的文章,主要描述了祥符文会的最新进展,以及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各种趣事,随后原文刊载了周赫煊的那首《赞美》。

    “好诗,不输给奥登,媲美艾略特!”施蛰存连连赞叹道,“这才是诗歌该有的样子!”

    艾略特是20年代欧美影响力最大的诗人,甚至被誉为“最伟大的现代诗人”。而奥登则是个反法西斯诗人,这两年在中国影响力大增,国内的青年诗人都在模仿奥登的风格。

    什么雪莱,什么拜伦,早就过气儿了,那是徐志摩他们那一代的偶像。

    现在的小年轻们,要么谈艾略特,要么谈奥登。你要是参加什么文学聚会,聊雪莱、拜伦会被认为老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就跟追星差不多,一阵一阵的。

    杜衡笑道:“我觉得可以联系周先生,把这首诗刊登在下一期《现代》上。”

    “必须的,下期杂志咱们开一个新诗专栏!”施蛰存说。

    施蛰存属于周赫煊的铁杆粉丝,非常喜欢他之前的几首朦胧诗,现在当然要力挺偶像的诗歌新作。

    至于杜衡嘛,他是个小说家,关于他最轰动的事迹,就是引起了“第三种人”的争论。他去年写文章说,自己是居于反动文艺和左翼文艺间的第三种人,结果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