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谋略都属于纸上谈兵。
若是张学良选择第一个办法,拥护中央以最快速度平息国内战乱。但后续情况谁都说不准,常凯申在收拾冯玉祥、阎锡山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肯定会继续向东北军开刀。
只要战事再起,阎锡山等军阀必然死灰复燃,一场大混乱在所难免。
到时候又怎么办呢?
变数太多,周赫煊不是神,他哪猜得出来。
就算常凯申不向东北军下手,日本有可能推迟一两年入侵东北,也有可能照样入侵东北,南京政府真的会来救吗?
顺便一提,东北如今财政情况糟糕透顶。如果不趁中原大战捞好处,根本无法打大仗,日本人来了同样无力抵抗,这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局。
说千句道万句,还是实力太弱,必须团结全国的力量才能扛住日本进攻。
从更加残忍的长远角度来看,日本武力入侵中国并非完全是坏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令民族意识为之觉醒;而日本全面侵华,粉碎了国人的侥幸偷安思想,让四分五裂的国家拧成一股绳,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升华。
更何况,日本人的蛇吞象,完全是在自寻死路。
唯一遭殃的就是黎民百姓,不知有多少无辜冤魂死于日寇的铁蹄屠刀之下。
或许,这就是一个伟大民族浴火重生的代价。
周赫煊不忍心去想,他骨子里只是个升斗小民。除了不做汉奸不卖国这点底线外,他的首选是自保,接着才是为国贡献力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周赫煊并不强求张学良抛家舍业救中国,因为他自己也很难做到,只看张学良如何选择了。
张学良口干舌燥地问:“就不能调解中央跟地方的矛盾吗?”
周赫煊摇头道:“绝无可能。去年阎锡山软禁冯玉祥的时候,属于平息矛盾的最好时机。但常凯申贪得无厌,解决了冯玉祥之后,还想顺手干掉阎锡山,双方把脸都撕破了。”
“日本有没有可能安于现状?”张学良又问。
周赫煊斩钉截铁地说:“也不可能。日本受美国经济危机影响,现在情况很糟糕,必须将国内矛盾转嫁于对外战争才能生存。未来十年内,德国必然全面入侵法国,日本必然全面入侵中国。东北虽然不能正面抵抗日本,但可以提前布置,让日本的入侵没有那么顺利!”
周赫煊也只能做这些了,他想要说服张学良,把那些飞机、大炮、金银提前转移,不让日本关东军迅速壮大。同时暗中支援东北的民间武装,在日本人背后使绊子。
张学良呆坐良久,咬牙做出决定:“如何布置?”
周赫煊起身说:“今天时间不够,改日细谈。”
第346章 345【心腹】()
沈阳。
曾经的大帅府,如今已经变成东三省总司令府邸。
张学良和周赫煊在这里密谈了两天,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但根据副官秘书胡若愚几十年后的回忆录表明,“司令的情绪非常低落,脸上带着些迷茫和决绝,随即他召集了心腹开会”。
其实张学良和周赫煊谈话的内容很简单,归纳起来无非三点:第一,暗中排查监视疑似汉奸分子;第二,时刻防范关东军入侵;第三,随时准备转移军事物资。
这些安排都需要早作部署,否则事到临头肯定慌乱无序。
而且,周赫煊千叮呤万嘱咐,绝对不能一枪不发就放弃东北,也不要对日本的入侵抱有侥幸心理。关东军只要敢杀过来,就狠狠地打回去,刚开始日军数量不多,是肯定能打赢的。
至于日本增兵以后,能守则守,不能守就边打边撤。撤之前尽量转移物资和百姓,绝对不能把日本关东军养肥,并要尽可能的让日寇付出代价。
张学良满口答应下来,还亲自把周赫煊送出大门。但他被呼啸的寒风一吹,脑子突然“清醒”过来,感觉跟周赫煊的这次密议有些匪夷所思。
现在还看不到日军入侵东北的迹象,一切都只是周赫煊的猜测而已,如果周赫煊猜测失误呢?
张学良回想起这两年周赫煊料事必中,难免又心中忐忑,害怕周赫煊再次一语成箴。
必须早作准备!
张学良连夜召集心腹开会,周赫煊只给他定下大方略,细节操作必须要花费心思来执行。
晚上九点,陆陆续续有人冒着风雪,来到张学良的总司令府。
为首者叫王树翰,肥肥胖胖的中年人,穿着棉袄,歪戴圆帽,活像个南北奔波的江湖人。他是张作霖留下来的老人,做过省长、管过财政,现在是张学良的秘书长。
坐王树翰旁边的叫鲍文樾,满族人,少壮派军官,如今是东北军的参谋长,相当于张学良的首席谋士。嗯,又是个未来的汉奸,西安事变后就投了汪伪政府。
再下首的青年叫王以哲,如今职务并不高,只是东北军的旅长而已。但他极受张学良器重,四年之内连升五级,正在帮张学良训练有思想、有文化、有信仰的新军。此人几年以后,就会秘密加入红党,在西安事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只看这三人,就知道东北军的成分有多复杂:一个是前清举人,一个是未来汉奸,一个是未来红党。
东北军能够扛得住日军进攻吗?
连张学良的参谋长都心思叵测,属于随时会当汉奸的满族军官。这仗要是真打起来,估计东北军刚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日军马上就能获得详细情报。
周赫煊都不好明说,难道直接给张学良讲:啊,你的参谋长是个汉奸胚子,赶快把他拿下吧!
这话说出来谁信?
张学良可是把鲍文樾视为心腹,怎么可能听这种捕风捉影的事。
除了这三人以外,被喊来议事的还有副官秘书朱光沐。此人表面上是贴身秘书,但却负责着东北的对日情报工作,属于张学良秘不可宣的心腹。
张学良缓缓走进议事厅,四人立即起身道:“司令!”
“都坐吧。”张学良抬手示意。
王树翰资格最老,问道:“不知司令深夜召唤,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南北之事,汪兆铭、阎锡山邀我去北平,商议联合反蒋事宜,”张学良没有说出真正目的,他问道,“东北现在财政情况如何?”
王树翰苦笑道:“糟糕透顶。老帅前些年打仗,把东北的底子都打光了,一直没有缓过劲来。去年咱们又和苏联人打,靡费财力无数,如今政府发不起薪水,军队开不出军饷,度日如年啊!司令,至少两年内绝对不能动兵,否则要把三位财政厅长逼得自杀。”
“是啊,没钱可怎么打?”张学良叹息说。
鲍文樾做为少壮派参谋长,他是想打仗的,怂恿道:“司令,眼下中央和地方闹矛盾,正是我们东北的好机会。不如答应了北平反蒋事宜,为地方军阀壮壮声威,撺掇阎锡山、冯玉祥跟老蒋开战。我们来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在背后看热闹,不用花一两银子。如果战事一面倒,我们立即宣布站在胜利者那边。如果战事陷入僵局,我们正好坐收渔利,谁给的好处大就帮谁。说不定,咱们东北军还能再次入主中原呢!”
王以哲不满道:“鲍参谋长,你这是腐朽军阀做派,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何地?”
鲍文樾懒得跟王以哲辩论,他笑着说:“司令,当初的北伐战争,除了常凯申之外,谁获利最大?”
“阎锡山。”张学良脱口而出。
“正是!”
鲍文樾道:“我们就是在效仿阎锡山故技,这场仗打下来,说不定东北军最占便宜。”
张学良不置可否的点头,鲍文樾所出的主意,正是周赫煊给他的第二个选择。
这个策略很有张作霖的行事风格,王树翰赞同道:“我认为鲍参谋长说得很对,东北军不需要去蹚浑水,望风观战即可。拿到好处才能出兵,正好可以解决东北的财政困难。”
张学良突然问朱光沐:“日本人最近有何动向?”
朱光沐说:“日本国内情况很糟糕,到处都有工厂和公司倒闭,许多乡村的老百姓已经开始卖儿卖女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值得忧虑的是,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刊印的《日本改造法大纲》,如今再次被翻出来,甚至在街头公开发放,很多日本年轻人叫嚣着要武力征服满蒙。”
“关东军呢?”张学良又问。
朱光沐回答道:“关东军最近倒没有什么异动。”
事实上,关东军此时已经在开始谋划了,只不过还没有具体的作战部署。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10个月以前,日本关东军就已确定柳条湖为挑事地点,又过了两个月,制定出柳条湖事件的概略设想,并花四个月时间制定详细计划。
所以说“九一八事变”并非偶然,日本关东军为此谋划了近一年时间。只要关东军挑起事端,不管成不成功,日本陆军部都有办法获得天皇支持。
张学良问鲍文樾:“你说一旦东北军入关,日本人会不会趁虚而入?”
“怎么可能?”鲍文樾笑道,“老帅入关好几次,日本人要动手早就动手了,何必等到现在。”
王以哲不确定说:“关东军应该不敢贸然入侵吧。”
王树翰也说:“日本人肯定不敢打,他们现在国内一团糟,哪有那个力气。”
朱光沐说:“我同意王厅长(秘书厅厅长)的看法。”
张学良默然不语,他的心腹智囊团跟周赫煊意见相左,这让他如何是好?
只能见一步行一步了,张学良决定秘密进行部署,因为周赫煊告诫他东北军内有很多日本间谍,此事不能宣扬开来。至少,东北的兵工厂、弹药库,以及飞机、坦克、军舰等物资,必须要做好随时转移的准备。
第347章 346【政坛搅屎棍】()
周赫煊、李石曾、爱因斯坦、柯布西耶一行离开东北时,是乘坐的张学良专列——张学良正好要前往北平开会反蒋。
这次反蒋会议的发起者是汪兆铭,自从宁汉合流且被斗败后,汪兆铭处处与常凯申对着干,不放过丝毫把常凯申赶下台的机会。
火车抵达北平,车站内外人山人海,比沈阳站更加恐怖。
人们踮起脚尖、伸长脖子,都想目睹一下爱因斯坦的真容,甚至还有不少围观者是从附近县城赶来的。
所以说爱因斯坦面子大呢,北大、清华、农大、北师大、女师大、北工大等学校的校长集体出动,全部自发前来车站迎接,就连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都来了。
周赫煊还是首次见到这个美国佬,他穿着一身风衣,头上戴着顶帽子,不像个校长,更像是个商人。
也是赶巧了,一堆军阀正好在北平开会。
听说爱因斯坦要来,阎锡山和冯玉祥齐齐现身车站。更为积极的是汪兆铭,他站在人群中央,完全以领袖自居,好像迎接人员中就数他最大。
“爱因斯坦先生,欢迎你来到中国。”汪兆铭热情地和爱因斯坦握手。
周赫煊站在旁边仔细打量汪兆铭,发现此人果然很有派头,属于韩剧中的“大叔”类型。人模狗样,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标准的中年帅哥一枚。
谁能想到他会做汉奸呢?
罗家伦做为常凯申的铁杆拥护者,明显看不惯汪兆铭。他直接上前把汪兆铭稍稍挤开,握手说:“爱因斯坦先生你好,欢迎你来中国,你的北平之行由我负责接待。”
“谢谢。”爱因斯坦笑道。
同样是搞教育的,罗家伦就比李石曾更有手段。
去年周赫煊离开中国时,罗家伦正面临着清华改革风波。他借着有人挪用庚款的由头,要对清华的财务制度进行改革,跟清华董事局闹得死僵。
清华董事局背后的靠山是中央外交部,那些失踪的庚款其实大部分被外交部贪污了,换成别人根本不敢对外交部下手。
而罗家伦是怎么做的呢?
他首先跑去南京跑关系,利用官场派系矛盾得到部分支持;接着又去上海,把清华庚款被挪用的情况告知报社,利用舆论取得学生和民众的支持。这些都还只是麻痹对手的花招,罗家伦居然暗中与美国人联系,斩断了庚款与外交部的联系。
也即是说,罗家伦釜底抽薪,成功使得美国庚款不再走外交部,让外交部那帮家伙无利可图。
一块已经含在嘴里的肥肉被抢走,外交部气得跳脚,但又完全拿罗家伦没办法,只得放弃对清华大学的控制。罗家伦旗开得胜,顺势把清华董事局给解散了,让清华大学成为真正的国立大学,不再受美国人和外交部的控制,而他自己也完全掌控清华的权利。
……
车站的人潮随爱因斯坦而移动,无数学生举着小旗子欢呼。直至爱因斯坦被请上轿车,都还有许多人跟着车追赶狂奔。
不明真相的群众惊讶不已,纷纷询问是来了哪个大人物。
自从迁都以后,北平已经很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人群当中,张乃莹踮脚眺望良久,直到轿车消失不见,她才遗憾地说:“都没机会跟大科学家握手,就是跟周先生握一下手也可以啊。”
“走吧,他们是大人物,怎么可能理会我们?”表哥陆振瞬苦笑道。
两人是逃婚私奔,从东北悄悄跑来北平的。
张乃莹已有婚约,陆振瞬更是有老婆。年轻人嘛,相信爱情,陆振瞬连哈尔滨政法大学都不读了,只愿带着表妹远走高飞、长相厮守。
可惜爱情敌不过现实,陆家很快就要断掉陆振瞬的生活费。两个穷学生在北平连吃饭都困难,这让陆振瞬幡然悔悟,还是老实回哈尔滨读书才是正途。
被表哥抛弃后,未婚夫又找来北平,张乃莹迫于生计,只好跟未婚夫返回东北。
可未婚夫也是个不靠谱的,两人在哈尔滨同居数月,欠下旅店几百块大洋。未婚夫说是要回家拿银子,直接扔下怀孕的张乃莹跑路,旅店老板讨债无门,扬言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