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采金许可证三十文一张,那些采金人一月下来除交一两的税,收获多的可达百两,少的也有七八两,实在是招封常明眼热。
李煜允许私人采金的本质就是想以此吸引大陆百姓前往海外,真把采金许可证搞成拍卖,只会便宜那些权贵富商,而不会为李煜吸纳移民。拍卖的那点钱与李煜开拓占据海外诸岛比起来,可就太不值当了。
第389章 聚宝盆二()
朱、顾两家合作建设制瓷坊不久,一名曾在陶瓷坊做陶器现迁居台湾的匠人,因他分得的土地就在大屯死火山群脚下。开垦荒地时无意间发现了粘土,储量之大让干了大半辈子烧陶的匠人喜出望外。仗着有手艺拉着一家儿孙捣鼓起了家庭型制陶坊,将生产出来的陶碗、陶罐卖给附近居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随后,在一些权贵、富商组织的勘探队对台北盆地及附近山岭勘探时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
基隆山下发现了水银,还发出了好几处明矾矿。
在台北县城北十里处的淡水西岸也发现了粘土,但经在台北县都督府的匠人查看后得出此为耐火粘土,是燕王在辽东铸铁城筑造炼钢高炉的耐火材料。
台北盆地内还发现了低品位的铁矿(是褐铁矿磁铁矿),淡水河口也有铁矿沙堆积,基隆河中的金砂,基隆港东离海岸不远发现了后世的八斗子煤矿。
在朱诞发现瓷土的地方还发现了丰富的硫磺矿,在大屯死火山群分布极多,消息一传出就受到都督府都督薛茂勋的重视,并上书李煜。
须知,硫磺可是制火药的主要原材料,李煜手中尚无一处硫磺产地,大屯死火山蕴藏硫磺矿的发现,无疑弥补了李煜发展火药武器的一大短板。
大屯死火山群相继发现瓷土、粘土和硫磺,一时间吸引了很多探矿匠人的到来。一番细查下,惊奇的发现以粘土蕴藏最为丰富、硫磺其次。
当在台北县城里来自两京的商人们得知消息后,整个人都快高兴坏了。他们可是知道燕王利用手中掌握的水泥生产垄断了两京的水泥市场,单是两京街道水泥化改造就赚得盆满钵满,让他们这些商人分外眼红。
花费重金打探水泥生产的方法,终是让他们知晓了水泥生产的秘密。原来水泥不过是用石灰石、粘土和少量的铁矿粉按比例磨细混合成生料,然后进行煅烧得到熟料。将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细,按比例混合就得到了水泥,即最普通硅酸盐水泥。
占据水泥成分80%…90%的石灰石,在台北则到处都是。加上发现的低品位铁矿和淡水河口堆积的铁矿砂,台北盆地简直就是生产水泥的天选之地。
更重要的是大屯死火山的粘土是具有火山灰相同的性质,用来烧制水泥将得到的是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性能更好的特殊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性能上直接把李煜璇玑商行属下的水泥坊生产的水泥甩了几条街。
李煜穿越前非理科生,自是不知晓还有特殊水泥一说,更是不知晓加入火山灰还能得到特殊水泥。
台北县里的两京商人们更是不知晓,兴高采烈的组织人手在大屯死火山群下建起一座座水泥坊,误打误撞的生产出了比李煜这个水泥发明者生产的水泥性能还要好几个等阶。
唐代可没有专利一说,开水泥坊的商人们可不会付李煜专利费。
两京地区的水泥市场完全被李煜的璇玑商行所垄断,璇玑商行又并非李煜一人所有,里面的股东涉及了朝中众多权贵。两京的商人们可没胆量撸虎须,去权贵的碗里抢口饭吃。台湾就不同了,璇玑商行的水泥连南方的业务都没开展,更别说海外刚开拓的台湾岛了。
没看到台北县城,不论城墙、街道还是官衙,用得都是夯土吗?半点水泥的影子都没见着。
在台湾生产的水泥多了,本地用不了,完全可以运回江南、淮南、岭南去销售啊。水泥这么好的建筑材料压根不愁消路,何况南方尚无竟争对手。
商人们的脑子可精着呢!
商人们误打误撞,利用大屯死火山群蕴藏的丰富粘土矿,生生将台北发展成了大唐最大最优质的水泥生产基地。
南洋是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林木腐烂极快,用夯土木材建造城池根本用不了多久就会在一场暴雨下垮塌,必需得用水泥修建城池。
以至李煜在开拓南洋,实行筑造城池以点控面的计划而长期依赖台北生产的优质水泥。
……
随着台北盆地内相继发现的石灰石、瓷土、粘土、耐火粘土、明矾、硫磺、铁矿、水银。再将范围从台北盆地向外扩大到整个台北,发源于基隆山的基隆河里的金砂,两侧山岭里丰富的金矿。基隆港外的棉花屿上存储了上万年的鸟粪化石,基隆港东海岸至基隆山里丰富的煤矿。
囊括尚未发现的东亚最大的金矿产地金瓜石处所蕴藏的金矿、铜矿,苗栗的石油和尚未征服的宜兰地区的石墨。
矿产种类之丰富,煤、粘土、金矿、硫磺、石灰石矿更是以富集、品质好闻名于后世,使台北当之无愧的称为聚宝盆,台北盆地则是小聚宝盆。
当然啦,做为开拓台湾岛始作俑者的李煜,对自己捡到一块宝地还一无所知。心中唯一记得的只有位于基隆河上游一带那富集度乃东亚之最的金矿了。
台北盆地各类矿产的发现,相应的工坊如雨后春笋涌现了出来。缺乏工坊劳动力,开办工坊的权贵、富商们选择花钱租都督府里的奴工使用,都督府也很乐意将手中以往征讨番社所俘获的上万奴隶出租给他们赚一笔钱。
开办工坊需要相应技术的匠人,台湾本地又无法解决需求,权贵、富商们只能从大陆招募一批匠人前来,额外给台湾带来一小波移民浪潮,还都是身怀技术的人才。
配上台北盆地数百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待全部开垦之时生产的粮食和甘蔗;纵贯盆地内可通航入海的淡水河带来便捷的航运。
为将来台北发展成一座手工业发达的商贸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台北盆地内发现的商机引发的群潮涌动之时,十日内在台北城北集结起来的一万大军肃穆以待。
身为台湾都督府都督的薛茂勋骑着高头大马检阅全军,眼神犀利的在各支军队扫来扫去,让各部将官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生怕麾下兵马有令都督不满意的地方,为此责罚他们这些将官。
此次征集的一万兵马中,调有混沌卫八百军兵,征集的团结兵五千二,其中有骑兵三百。各臣服番社征兵四千,由各社头人或头人的长子率领。
薛茂勋检阅无误后,站在点将台上,挥手将上次俘虏的一名玛噶兰头人押到全军阵前杀了祭旗,大喝一声:“出发!”
第390章 漫漫东征路()
此次出征宜兰地区的玛噶兰人,薛茂勋吸取了上次的教训。
路线选择方面舍弃了上次走的景美溪河谷,选择经斥候月余勘探发现的北势溪河谷。
北势溪是淡水河三大支流之一的新店溪主流的上游河段,河谷在山中绵延七十余里,河谷宽阔利于大军通行。沿着河谷走到北势溪的源头,翻过一座起伏较为平缓的山岭就到达宜兰平原的北部。比之上次走的景美溪河谷,无疑便捷了许多,少翻了几座山头,少走了几十里山路。
一万大军从台北出发,沿着新店溪向南行驶二十余里抵达进入雪山山脉的谷口,全军奉命在此暂时休息。
薛茂勋将诸将传至身前,特命在山地丛林中与番人作战经验丰富的都尉闵仞为先锋,率混沌卫两百、团结兵八百、番兵八百为大军开路。
以都尉吴三和率一千团结兵殿后,其余兵马做为中军,由薛茂勋亲自统帅,居中指挥。
行军路线虽是沿河谷前进,难免会遇到河流喘急的险滩深谷的地段,就需要在两侧山坡上伐木开路,有时候可能还需要造桥。
为此薛茂勋又给闵仞调拨了一千番兵以做修路造桥之用,遇到需要伐木开路造桥的地段,这群番兵们便被趋使着前去。挥着给他们配发的铁刀、斧头砍伐山坡上的林木,再用早就准备好的锄头挖出仅供五人并行的,简易到不能再简易的土路,也许下场暴雨就被水流冲垮了。
为防止这些番兵们心怀怨恨,乘机勾结玛噶兰人反叛,薛茂勋压根就没给这些征来的番兵配发唐军制式兵器,携带够全军两月所需之粮也由团结兵负责运输。
上万大军就这么沿着北势溪河谷边走边修路,足足走了十日才抵达北势溪的源头,横曳在大军前方的就是一道海拔在六百多米的山梁。
令人欣喜的是唐军抵达的北势溪源头正对着眼前山梁中间一处平缓的山凹部,虽被茂密的林木覆盖着,但对于唐军修一条上山的路无疑轻松多了。
“都督,翻过前面这座山,山的东面就是北门坑,沿山坳中的小溪下山就直达宜兰平原。”
勘探过此地形的斥候队正指着前眼的山岭向薛茂勋禀道。
薛茂勋收起手中的地图,爬上路边的一块巨石,手持单筒望远镜查看山岭情况,在他的周围是枕戈待旦的一万大军。
被茂密的丛林所覆盖的山岭,薛茂勋举着望远镜瞧了好一会儿也没发现异常情况,但征战多年的他对此保有足够的警惕心。
令亲兵去将闵仞传来,薛茂勋有事要交待他。
“都督你找某”
闵仞手中拿着胡饼,边吃边小跑过来,全身披挂着黑漆明光山文甲,头上的范阳兽盔也没摘下来。在沙场上征战的岁月比薛茂勋还长,他太清楚行军途中,诺是大意卸了甲,说不定在遭遇埋伏时就被一支冷箭给结果了。
薛茂勋手指着前方的山岭向闵仞吩咐道:“给你部一刻钟用完午饭,立即上山搜查山岭,以防有玛噶兰人埋伏,确定下往山上修路的走向。”
闵仞从薛茂勋手中借过望远镜观茶了一番山岭疑心道:“我军一路走来,山中鸟兽时有出没叫唤声。可我军行至此待了快半个时辰了,未闻鸟兽的动响,连台湾山中常见的水鹿都没看到一只。都督,前方山上不会有埋伏吧?”
“所以才叫你率部先行上山探查。”
薛茂勋没好气的抢回自己的望远镜,要知望远镜由于产量小,造价高,目前只能给各卫、军主将配备,要是弄丢或损坏了,几个月内可没得补充。
闵仞羡慕的多看了薛茂勋手中的望远镜几眼,才不舍的咬着胡饼回到自己的部队。
在安东都护府文武官将中,拥有望远镜那可是身份地位的像征,干了几年都尉的闵仞做梦都想立下大功升迁,得燕王给他配一个望远镜。
“都吃完了吗?吃完了就给某起来上山搜查玛噶兰人,动作给某快点”
闵仞连吼带骂的催促着他麾下加上番兵一千八百兵马整理行装开始登山搜查。
闵仞把部队排成一个不密不稀的扇形阵缓缓进入山岭,刀枪出鞘,弓弩搭箭,小心谨慎的一步步拨开丛林进入山林深处。
山下兵马也早以用完午饭,除了那一千负责伐木修路的番兵与闵仞的先峰部队保持个三百步的距离开始修筑上山的道路外,其余兵马皆在山下人不卸甲马不卸鞍,等着先锋军传来消息。
诺是先锋军遭遇伏击,他们就要赶上去增援,或者从另一侧攻上去。
薛茂勋为了此次东征马到成功,不至于出现上次的失利,足足征调了一万兵马来对付玛噶兰。
话说生活在宜兰平原及周围山岭的玛噶兰人总计也不过万余,经过上次与唐军交锋后,虽说击退了唐军的进攻,其自身损失可不小,眼下能抽出的能战之兵不会超过三千之数,还分散在互不统属的各个村社。
当然啦,这些薛茂勋是不会知道的,斥候来这一片勘察地形时都得躲着玛噶兰人,更虽说从玛噶兰人那打听消息了。
闵仞带着他的部队一步步摸上了半山腰,越往上走,直觉越是警告他前方有危险,这是征战多年的沙场宿将才会有的感觉。
如果说山下没未发现鸟兽的踪迹,可深入山岭里数里之遥,仍未发现鸟兽踪迹,没有埋伏那才见鬼了。
“传令下去,所有人都给某把眼睛瞪大点,小心点,山上极有可能有玛噶兰人打咱们的埋伏。”
闵仞对着身旁的亲兵小声命令道。
“喏。”
听到自家都尉的命令,所有士兵们顿时呼气都粗重了些,个个把眼睛睁的贼大,拨开一片片遮挡视线的枝叶,小心谨慎的继续往上前进。弓弩手们举着手中的弓弩瞄着前方丛林,一旦发现前方有人冲出来就立马射杀。
距离上山搜索的唐军五百步之遥的密林里,赫然藏着一支头戴羽饰,身穿兽皮麻衣的玛噶兰人手持弓箭、长矛埋伏于此,脸上涂着战斗时的彩绘,面色冷冽,静静的等待唐军进入他们的伏击圈。
早在四天前,在山中狩猎的玛噶兰人就发现了数月前曾来攻击他们的唐人沿着北势溪河谷再度来犯,人数还是上次的几倍,给从未见过这么多军队的玛噶兰人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当宜兰地区的玛噶兰人各村社头人得知消息后,自知仅靠几个村社的力量是无力抵御唐军再度来犯,只有像上次一样各村社联合起来,甚至要联合宜兰平原以外的更多村社一起才有可能打败对方。
于是,不仅宜兰平原地带的玛噶兰人各村社联合,连拉拢了宜兰以西山岭中生活的七八个泰雅族村社,共同出兵抵抗唐军的进犯。
第391章 进军宜兰一()
呈扇形缓步搜索上山的唐军,突然七八处唐军士兵踩在满是枯黄落叶的地方脚下一空,十多名士兵落入陷井之中被里面倒竖的尖桩洞穿身体发出慑人的惨嚎。*随*梦*小*说。lā
其他士兵尚未反映过来,前方丛林里就响起一片弓弦声,当场百多名士兵中箭,有一半眼看活不成了。
“有埋伏……”
闵仞眼急手快,挥刀劈掉直射面门的箭矢连连大吼道。
虽早有被玛噶兰人伏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