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晋重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破晋重圆-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历史事迹中和司马衷的亲眼所见来看,司马遹还是个很不错的苗子,他懂事知礼,对待长辈也很恭敬孝顺,在学习方面也比同龄人刻苦。那他长大后的突然犯浑恐怕是被形势所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父皇不掌政权,他如此优秀定会遭到贾氏的猜忌,所以只好使出了藏拙之计,只是最终依然被贾氏残忍杀害。

    “老臣参见陛下,不知陛下此来有何吩咐?”何劭应该是瞥见了窗外的皇帝学生自己温习之后,他走出对司马衷行礼道。

    “何老不必多礼,朕只是来看看太子有没有认真学习,若是有所懈怠还请何老严加管教。”何劭是先帝的旧友,而且他在教育方面有真才实学,司马衷对他还是很敬佩的,有很多地方也都爱请教这个老夫子。

    “太子聪颖好学,无论是德行还是毅力都是同辈所不能及的,老朽所做只是锦上添花,能够有这样优秀的学生也是一件幸事啊。”

    何劭很少夸人,就连皇族子弟他也不会阿谀奉承,比如司马衷年少时他便没有这样说,而是向先帝直言司马衷不适合做储君,从他嘴里说出赞扬太子的话,看来司马遹的确很不错。

    “嗯,都是何老教得好,遹儿才能如此好学知事。何老所教授的课程现在到哪儿了?”司马衷问道。

    “回陛下,现在正在学习《论语》和算学的《九章算术》。”

    “呃,没有其他学科了吗?”

    “还有礼仪。”

    “唔,那何老去忙吧,下课了让遹儿来见朕,朕去走走。”

    何劭回去上课了,司马衷摇着折扇在后院场地转了两圈,他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来到大晋以后他是带来了活字印刷术,炼铁高炉和水泥等先进事务和技术,这些都给大晋的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但若是有一天自己了呢?大晋还能崛起吗?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大部分工匠知道高炉可以炼铁,却不知道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提高效率,印刷局的工人知道泥版印刷术却不知换成木版甚至是铜版活字。

    没有发明创新能力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而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得从教育上入手。人才就是国家的新鲜血液,教育方面不到位,国家便没法持续发展,所以朝堂上都是年逾五六十的老一辈在扛大梁,年少一辈的出众者只有那寥寥几人。

    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士族,这些士族掌握着书籍字章,代代奉若珍宝似的不外传示人,寻常百姓即使有聪颖好学者,想要读书识字也是一种奢望。如今大晋识字者百不足一,其大部分都是士族子弟,但是士族多为官宦富贵之家,天下承平数十年,士族子弟的官位又有九品中正制做保证,所以他们多不务正业,不好学习。让这样一群庸才甚至是废物天下,大晋不灭亡才是怪事。

    像卫恒蒯钦刘琨这样出身名家又勤奋好学者,实在是少之又少,司马衷虽然改革了官制,但是选官的途径只有从士族中任命这一条,不是他看不起底层百姓,而是识字且懂些朝政的还都是这些不成器的士族,瘸子里面挑将军,司马衷也很为难。

    后世所传的魏晋名士之风也是政治体制所致,只要你出身名家就能有官可做,这些世家子弟是全国少有的文化人,自小继承了家族的学问,在当时说是名士也不为过。所以他们中大部分也不会整日勤学苦练,而是喝点酒磕点丹药,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吏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

    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

    蒯钦三十多岁成为财政部这样部门的尚书,手下又没有多少精于算术的官吏,所以每天都是忙碌个半死,从各个郡县的农税商税到其他部门的预算开支,就让他每日倒在公署里办公,数月下来人也瘦了面容也憔悴了。

    司马玮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民政部要注重农事,百姓春种秋收都是影响国家收入的大事,可是下级官吏多为世家子弟,生活优越的他们对农事知之甚少。没办法,司马玮只好亲自上阵,在司州郡县里调查农事和民情,一个二十来岁的郡王风尘仆仆走在田地间,像极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

    其他各部也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世家子弟虽然会读书识字,可是老王改革官制之后,专业性人才体现得尤为,就像是理工企业招了一批文科人员,运作起来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

    所以这几部尚书经常来内阁哭诉,说人才太少,卫瓘也没什么好办法,只好把这种情况汇报给了司马衷。

    能当官的人安逸懒散,怎样改变现状呢?司马衷踱步想道,看来是时候把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搬出来了。

    “儿臣参见父皇。”司马遹下课后从何劭那里得知司马衷驾到,便马不停蹄赶来,哪个孩子不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父皇来东宫看他可是第一次呢。

第二十四章 分科考试() 
看着眼前面容激动的小男孩,司马衷也是一阵心软,这样大的孩子应该是在父母的庇护下快乐的成长,而他却从小就躲躲藏藏,用自己的聪明与贾氏周旋,以前父皇镇不住贾氏,他能有什么办法?还好现在还不晚,既然重生到了惠帝身上,那他所欠下的就由我来偿还吧,司马衷想道。

    牵起便宜儿子的小手在后院散步,司马衷关切问道:“遹儿,最近课业如何?”

    “回父皇,何师学识渊博,所讲形象易懂,儿臣不才也都弄明白了。”司马遹谦虚道。

    “嗯,谦虚诚实不倨傲,这很好。东宫生活如何?俸禄可够花销?”司马衷满意地点点头。

    “谢父皇关心,儿臣一切都好,父皇提倡节约,儿臣自然不会乱花钱,俸禄每月都有盈余。”司马遹答道。

    “钱该花就花,打点赏赐属官这些也都是少不了的,没钱了别忘了父皇,只要是用在了正途,朕又不会责骂你。”司马衷笑着说道。

    “儿臣谢父皇。”司马遹也笑了,不过眼里噎着泪水,十年来终于感受到了父爱的温暖。

    “你在课余可有什么爱好?”司马衷问道。

    “爱好……儿臣……”司马遹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直说便是,朕只是随意问问,你别紧张。”司马衷带他进了凉亭,说道。

    “儿臣觉得经商很有意思。”司马遹羞愧地低下了头,士农工商四等,商人被排在了最末等,他身为一国储君却喜欢商贾之事,自己都觉得对不起父皇。

    想象中父皇大发雷霆的样子没有出现,司马衷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着道:“经商也不是坏事,商业运用好了也是一股不能小觑的力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要是在商业上有所发展也是不错的,到时候朕和你母后老了,可要向你要点养老钱,哈哈!”

    “谢谢父皇,儿臣定不会让父皇失望。”司马遹对司马衷一拜,郑重道。

    “好了,没外人就不要这么多礼,你抽空去财政部跟蒯尚书学习学习财政,经商方面以后朕会给你机会锻炼。”司马衷拉起他说道。

    “诺,儿臣明白。”

    聊了半日,司马衷和司马遹一起吃了顿饭就回去了,下午召来了众臣,在太极宫议事。

    科举制是历史上一大创举,但若是发展成后世明清的八股取士,便会成为阻碍选拔真正人才的枷锁,所以司马衷想了个办法,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招收专业性人才。比如需要财政部官吏就考算术和细心程度,卫生部就考医术和对药物的认识,公安部就考刑侦推理和捕盗技巧等等。

    众臣听皇帝在上面讲科举,一个个眼睛越来越亮,能延续到后世的制度当然不一般,其所带来的益处正是现在缺乏官吏所需要的。一个个公卿大臣心里都暗想,回去定要催促家里那不成器的小子勤奋读书,当不了尚书侍郎,做个郎中员外什么的也好啊,再整天在家斗狗遛鸟,看老子不打断他的腿!

    魏晋确实是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和当时的制度有关系,门阀、士大夫占绝对优势地位,不用考试,也不用谋生,除了曹操谁主政都要和他们合作。而曹操自己就是个挑战社会制度的人,更是带动了风气,建安文学对大晋风骨的影响非常大。

    政治的纷乱让很多士大夫不谈政治,提倡玄学,喜欢清谈。这里有真名士,也有附庸风雅的,大部分装逼的。说白了,就是一帮子不缺钱的公子哥,有文化没事就在一起嗑药,泡妞,放荡不羁,没个正形。但是非常有选择,正经起来也是有板有眼的,你要是一天到晚正经就被全体鄙视,哥们你是穷呀,还是官迷啊?忒俗,而且也不安全。

    但是有了科举就不一样啦,这群人虽然懒散却都好面子,不来考试,你是长得太丑不敢出门啊?还是你根本就是个草包,所谓书香门第的学识都是吹的?

    上品贵族看不起下品子弟的学识,因为他们家族传承数百年,书籍众多底子雄厚,考科举对他们来说也不算问题,下品大族则因为有了上位的机会而充满了动力,他们都忽略了寒门,因为普通百姓识字者都没几个,拿什么和他们比呢?何况他们也不允许那些身份低微的人来和他们竞争。

    这也是司马衷还没有发展全国教育就先开科举的原因,因为官位本来就被这些门阀世家垄断,发展教育之后寒门就会有机会上位,他们当然不会让这些地位低下的百姓分享他们的利益,肯定会想方设法阻止科举制,现在他们视科举为攀比和升官的平台,待以后成为惯例,就算司马衷发展教育,他们也没什么办法。

    在教育事业没发展起来之前,这些门阀世家依然是人才的主要来源,司马衷的主要目的还是提高他们做实事的积极性,你可以说科举制度不好,就像后世说高考是一大害一样,但是别人能考好你为什么不能?贵族不缺钱,争的就是个脸面。

    这是事关国体的大会议,连续商讨了二十多天,司马衷和这些公卿大臣个个顶个黑眼圈,总算是把科举所要考试的大纲定了下来,其实也就是范围在哪些书籍,到时候考试出题就在这些书里,一些科目还要动手实践,纸上谈兵的不要。

    财政部招生主考《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礼部外交方面招生主考《战国策》《鬼谷子》,礼法方面主考《周髀算经》《礼经》,建设部招生主考《墨子》《海岛算经》《四民月令》,民政部主考《周髀算经》《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司法部主修《泰始律》,卫生部主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分内、外、传染、处方四科考《难经》《针灸甲乙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魏晋时期思想开放,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著作丰富,个性鲜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和感情。

    文学审美趋向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相互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当然不会像明清时期那样局限于教条式的儒学,东汉末年到大晋统一之间百年战乱,各地军阀割据政权林立,再宣扬儒家的忠君思想,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嘛!

    所以各地统治者刻意忽略了这一点,以至于其他各类学说兴起,像纵横家,墨家等学派都再度兴起,墨家在巨子鲁胜的带领下也焕发了第二春。所以科举考试除了儒家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理工类学说,大臣们也都没有反对意见。

    司马衷也想让寒门子弟参加科举,但是遭到了公卿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像卫瓘这样的文学爱好者和嵇绍这样品格高尚的人虽然没有意见,但是其他官员可不跟他们一样为国考虑,因为他们现在代表的是门阀世家这个整体,涉及到他们的利益,就是皇帝下诏令他们也会想方设法阻拦,理由多是祖制规定九品中正,寒门地位低贱不得为官,司马衷只好作罢。

第二十五章 骑马很受罪() 
科举制的诏令一下,洛阳城里立马炸开了锅,通过考试获得官位,有史以来还是头一遭。如今家世门第依然,可是你得有真才实学和向上的精神,否则你只能做个不的小官。

    各个门阀世家都动员起来自家有些学问的子弟温习考试书,那些不务正业不求上进的纨绔,也大多被自家老子赶进了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