拢谧蛱炀陀闪倮锛蛹笨炻硭腿肓丝飧
三份奏章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俱是通报北朝异动的!
北朝,也就是辽国的“异动”,早在宋夏横山战役开打前,朝堂之上就已经充分讨论过了。
虽然包括宰相章惇在内的一干重臣,都一致认为契丹人不会为了宋夏之争就撕毁已经存在了九十余年的《澶渊之盟》,去挑起一场对双方都没有好处的战争。
但是现在宋军在横山—平夏城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已经大大超出了之前的设想。
宋军不仅守住了平夏坚城,击退了数十万西贼连续十三天的猛攻,而且还频频深入西夏境内,接连摧破城寨、伏击西贼,甚至还趁着西贼大军撤退的混乱,以郭成、折可适率两千精骑奇袭西夏重镇天都山,俘虏三千多人,获牛羊十余万,还活捉了西贼的六路统军嵬名阿埋!
这一连串的胜利可不是在被动防御城寨中取得的,而是在野战和攻城作战中取得的,而且战场都在西夏境内。
经过这一系列的作战,宋夏之战的主动权,已经完全落在了宋军之手!
现在大宋的西军,看来也完全具备了在大漠草原上和西贼面对面野战并且取胜的实力。
虽然宋军暂时还没有能力攻破兴庆府和灵州这样的大而坚固的城池,不过却可以通过不断的野战和骚扰削弱西夏。
同时,章惇和曾布还提出了重启河湟作战的计划。准备利用青唐吐蕃之主瞎征新继,地位不稳,属下各有篡夺之心的机会进攻河湟,夺取青唐,从而包抄西贼南线。
总之,宰相章惇和枢密使曾布现在都认为,灭亡西贼,或者将西贼从灵夏一带驱逐(迫使西夏西迁去中亚)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大了。
只需要坚持目前的战略——不攻灵夏坚城,不与西贼停战,不断扩大战线——西贼早晚是会坚持不住的。
特别是大宋目前完全控制了横山一带,可以将西贼阻挡在大宋腹地之外了,这样西贼就无法通过掠夺宋地获得财富以支持战争了。
可以说,西贼的灭亡,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可是契丹人会眼睁睁看着“三国鼎立”的一方消灭或者远逐而走吗?
应该是不会的!
而契丹人要加入战争的话,大宋能抵挡住吗?
这个问题,赵煦心里可是一点底都没有。自从平夏城大捷的消息传来,他就整宿整宿失眠,身体也每况愈下,腰疼的老毛病也日益沉重起来……打了大个胜仗居然还吓成这样,说出去都丢人啊!
就在赵煦夙夜忧叹,满朝重臣议论纷纷,各执一词,但谁也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论据的时候,被太后打发出去跑腿的供奉官童贯却在几日前上了道密折。说是在宣召画师武好古的时候,在武好古身边遇上了一个很可能是辽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医巫闾山马家的子弟,还从他那里打听到了许多辽国的重要内情……
其实往来国信所一直在刺探辽国的情报,也得到了一些北阻卜之乱和生女直部可能会有变乱的报告,不过都非常含糊,有些还自相矛盾。根本不能和童贯在密奏中报告的事情相比!
如果那份奏章中所说的事情都是真的,那么辽国根本就在是虚张声势……因为他们的“四十万”宫帐军根本抽不出来!
否则阻卜各部和生女直部统统都要大乱,契丹人除非不要他们的北面老家,否则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宋修理西夏。
而西夏一旦被大宋消灭或是驱逐,那么大宋立即就能抽调出20万见过血,打老了仗的精锐,还能获得大量的吐蕃、河西良马,骑兵的实力也能大上一个台阶。
接下去只要派出章惇、章楶、曾布这样的能臣去整顿一下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和河东路,把那里打造得如陕西诸路一样,可以支持长期战争。就能再和契丹人打一场持久战了……
也不求一举恢复燕云,只要能拖出一个辽国内乱,大宋就能如愿以偿收复幽燕之地了。
虽然不能确定真伪,但是赵煦还是马上召见了童贯,听他足足说了一个时辰,然后心情大好,不仅给童贯升了官,还给顺手赏了一个翰林图画院待诏直长给那个名叫武好古的画师——赵煦也见过韩彦忠送来的《毗沙门天图》和鲁智深,因此知道武好古的本事完全可以当待诏。
当天晚上,赵煦还美美睡了一觉。不过醒来以后又开始忐忑不安了……
崇政殿中,宰执、两制(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能够决定大宋国策的重臣们刚刚结束了一场关于对辽、对夏政策的辩论。站在宰执们的队列中,章惇显得胸有成竹。哲宗一朝,出现了一个和北宋其余几朝皆有不同的情况,就是“独相”。
官家赵煦在用人方面的标准,和别的赵家天子都不一样。他不相信“异论相搅”的帝王心术,而是采取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政策。那个让他“不疑”的人就是如今大宋唯一的宰相章惇,真正的大权在握。
章惇独相,而他的堂兄章楶则在西线担任阃帅(帅臣,安抚使、置制使之类),这样的组合别说放在官家祖传疑心病的宋朝,就是在汉唐也不多见啊!
不过这种“用人不疑”的政策,在对西夏的作战中,却是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如今西军取得的战绩,是西贼为祸以来最好的。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二章的能力的确超群。虽然章惇在历史上的评价很差,属于奸臣。但是在他当政的年月中,大宋国库充盈,军事力量强大,国内民生也算平稳。在对外战争中更是接连取胜——可不是那种挨打胜率70%的连胜,而是真正开疆辟土,打得西夏和青唐吐蕃俯首称臣。
赵煦看着须发皆白,但是仍然精神抖擞的老丞相,心想:若上天再能给自己和章惇十年,大宋的积弱就可一扫而光了……
“章卿,”赵煦开了口,声音略略有些嘶哑,“西路之事,一切皆按原定方略执行,讨伐青唐之役,照常准备。北路……加强戒备,不可示弱于契丹。”
“臣等遵旨。”
赵煦的话,让章惇一阵感动:明君啊!用人不疑,对前线大胆放权,而且在契丹人的恫吓之下毫无畏惧……有这样的官家,实在大宋之福啊!
只是官家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脸色灰暗,身材瘦削,走路都摇摇晃晃。
官家才二十多岁啊!
怎么就病成了这样?
难道老天爷就瞧不得大宋有强盛起来的一天吗?
“都退吧。”
赵煦觉得有些乏了,便让宰执们都出了崇政殿,去忙各自的事情了。其实今天早朝之后,他根本不必再召集宰执到崇政殿开小会了。
只是因为心神不宁,才把章惇、曾布等人都召来议事。他本来想在崇政殿上出示童贯的密折,不过想想也不妥当。一来,他也不知这马植的底细如何,万一是辽人的细作呢?
二来,若这马植真的是上天赐给自己的一份厚礼,也得好好运用……不应该轻易将之示人,否则走漏了消息,被契丹人知道了就不好了。
想了想,他突然问左右道:“那个画师……叫武好古的在哪里?快去找他来见过。”
“喏!”
守在崇政殿里面的一个内官闻言应了一声,转身便向翰林图画院走去。翰林图画院又称翰林图画局,属于翰林院下设的太医、天文、书艺、医官等四局之一。衙署设在宫城内部的宣祐门内东廊,从东华门进入皇宫后,再过一道左承天门,沿着一条甬道向西走上百步,就是一个十字路口,路口的北面是宣祐门,南面则是左银台门。从宣祐门入内,右侧就是翰林四局、六尚局、御厨、讲筵所、资善堂等附属宫廷的机构。左侧就是崇政殿、延和殿和景福殿三座皇帝日常办公和休息的宫殿。
就在宣召的内官往翰林图画局而来的时候,武好古正在梁师成的陪同下参观画局并且和同僚们见面。
画局占据的内东廊其实就是一排廊屋,有属于待诏、艺学和祗候的画室,画局学生的教室,工匠们的工室,以及属于勾当官和待诏直长的房间。待诏、艺学和祗候的定员并不多,待诏包括直长在内只有三人,艺学有六人,祗候是四人,一共只有十三人,而且经常不满员。
至于翰林图画局所负责的工作,当然是绘画,但又不局限于艺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北宋的翰林图画局居然还有谍报的职责!
第156章 画院是特务机关(第四更)()
北宋的翰林图画院居然是个兼职的特务机关!
“守道兄,你说甚?我们画局还负有刺探敌情之责?”
就在宣祐门内东郎画局的衙署之内,刚刚参观完画局各房,还和几个早就认识的待诏、艺学和祗候礼貌性的招呼了一番之后,武好古就从自己的顶头上司勾当画局的梁师成那里听到一件让他大吃一惊的事情。
原来他进入的不是……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机构,而且还是一个特务机关!
梁师成告诉他,翰林画院的职责除了完成宫廷交付的绘画任务,比如装饰画、人像画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且秘密的使命,就是利用画师身份为掩护,刺探敌国情报。
看着一脸讶异的武好古,梁师成又笑了笑,显得非常和蔼……这好脸色可是武好古用两万缗的私交子买来的!
这份厚礼已经超出了梁师成的心理价位,叫他如何不满意?
梁师成笑道:“崇道,你很快就是待诏直长了,这事儿自该与你交待一番。
我们画局的画师向来承担着绘制地图和谍画之责。画局所绘之地图,不仅有我朝的江山乾坤图,还有西贼和北朝的山川形势和城池河流。此外,北朝、西贼、高丽、大理等诸国的人物风情,也都需要画局的画师去画了,再给官家和两府的宰执观看。
崇道的界画和人像写真号称天下第一,将来是少不了要跟着往来国信所的信使前往北朝的。若是能画下燕山形势和辽主样貌回来献给官家,那边立即就能赐官了。”
原来北宋的翰林图画院不仅兼有特务机关的功能,而且还是一个军事测绘部门!
这样的安排在后世看来完全是瞎胡闹,相当于中央美术学院干了一部分国防部和国家安全部的工作。不过在宋朝来说是完全正常的,因为这个时代没有照相机,没有卫星。地图、人像全靠手工绘制,如果大宋官家想知道辽国的皇帝和文武重臣长什么样,不就得派出“人形照相机”去画吗?
至于画地图和画城关的差事,不给专业的画家还能给谁?枢密院北面房的文官?不可能啊,科举考试又不考这个。禁军的军官?林冲、陆谦这样的,他们画出来的图能看吗?
所以还是叫翰林画院的画师去画吧。因此大宋的翰林图画院就莫名其妙成了一个特务机关和军事测绘部门了。
这时武好古也想起了一个宋太祖年间的典故,宋太祖赵匡胤就曾经派出翰林待诏王霭以使臣身份前往南唐,偷偷画下了南唐大臣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的写真。还利用林仁肇的写真图搞了个离间计,让李煜杀掉了自己的大将。
另外,在流传后世的宋画中,还有不少疑似“谍画”的作品,比如《关山行旅图》、《峡岭溪桥图》、《柳塘牧马图》等等。
还别说,哲宗赵煦还真是有点“识人之明”的。武好古前世可是苦练过速写和素描的,如果追求速度的话,五分钟就能完成一张人物速写。这个速度到了大宋,还不是妥妥的谍画第一人?
而且,武好古在前世还帮人做过工笔写实风格的中国地图,对于中国的山川地形还算熟悉。画出来的地图,大概也是天下第一的。
有了这样的本事,想要在翰林图画院里混个官身,成为大宋的王牌间谍似乎也是小菜一碟。
不过他还是很有一点哭笑不得,自己怎么糊里糊涂的就成了大宋王朝的一个高级特工人员了……
“梁供奉,新来的待诏直武好古可在?”
就在武好古对于成为特务这个现实还有点难以接受的时候,门外传来了一个又尖又细的声音,然后就是房门被推开的吱吱声。
“原来是杨供奉。”梁师成一边应着话儿,一边拉了一把武好古的衣袖,“崇道,咱家给你介绍,这位是御药院的杨供奉,如今可是殿上侍奉官家之人。”
供奉是宦官的一个阶官,算不上高品,但是也不小,属于中层。御药院则是入内nei侍省下权力极大的一个衙署,所管辖的范围是极广的,其中一项就是派出殿侍紧跟在官家左右——在官家和宰相问对时,唯一可以在常侍奉的就是御药院派出的殿侍!
而这位杨供奉,就是在崇政殿中侍奉官家赵煦的殿侍之一,是赵煦的心腹宦官,单名一个戬字,约莫三十多岁,面皮白净,身材瘦削,穿一身做工考究的绿色袍服,头戴一顶用貂尾装饰的冠帽,手持着一个拂尘。
“小底见过杨大官。”
武好古连忙躬身行礼。他现在还不知道眼前这位杨供奉就是位列六贼的杨戬,不过该尽的礼数还是得尽的。
杨戬瞥了武好古一眼,道:“早就听人说你是画中第一人,今日一见,不想如此年少。
也罢,官家宣你去见,且随咱家来吧。”
武好古闻言却没有挪步,而是又施了一礼,“小底的确年少,也不知宫中礼仪,今日得沐清光,实在惶恐之极,还望大官指点一二。”
说着话,一张叠成豆腐干状的“私交子”便塞到了杨戬手中。杨戬接过“私交子”看也不看就收了起来,再开口的语气,又比之前和气了不少。
“官家为人随和,你也不必太过惶恐,入殿后行揖拜之礼,殿下站立,除非官家许可,否则不可直视天颜,也不可言语喧哗,官家问话后才可如实应答。另外,尽快显得庄重沉稳一些。”
在大宋跪拜大礼并不多见,便是面君也不一定要跪下去三拜九叩,只有在隆重的大朝会(每年元旦、冬至才有),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礼上才需要行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