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生下了阎婆儿。阎婆儿虽然天生丽质,却也打小从爹娘那里学了扑跤的本事。后来阎婆儿的爹爹和人争跤摔死了,开封城的女相扑又因为朝廷的打压而日益衰微。
所以阎婆儿就没有成为职业摔跤手,而入了青楼,不过后来上书提出禁止女相扑的司马光成了奸党,因此女相扑之禁也有所放松。至少在禁军军汉云集的州北瓦子附近没什么人过问了。那帮军汉已经买不起房子娶不上婆娘了,过个眼瘾再不许,小心他们憋急了给你闹点事儿,到时候开封府和宰执重臣都有麻烦。
因此阎婆儿也就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不过她摔跤的本事远没有身材容貌好,在台上总是输多赢少。
“可是,可是……”阎婆儿还想强辩两句,却被武好古大声打断。
“可是甚底?你在州北瓦子是让人白看了身子,有甚好处?今日让我画了躯体,来日你就能名扬天下了!到时候李师师和墨娘子她们统统不如你!”
什么?还能超过李师师和墨娘子?
这画要是别人说出来,阎婆儿肯定不信的,可是出自武好古之口就不同了。现在开封府最红的名伎墨娘子(其实墨娘子不是伎)不就是武好古一手捧红的?之前都没人认识她,可是武好古却让她变成了“万金难求”的超级名伎。
阎婆儿被武好古说得更难为情了,那张俏脸登时更红了,“可是裸身绘画太伤风化,官府会不会……”
“怕个甚,”武好古一挥手,“又不会挂在开封府,将来挂在界河商市的万大瓦子里面……官府哪里管得着?”
说得也是……作为一个名妓和青楼街的资本家,阎婆儿其实是不大在乎脸面的,真正让她害怕的还是官府的惩罚。
而且,她虽然沦落风尘二十年,也曾有过风格无限,但是终究不能和李师师这个级别的花魁名伎相比,总归是差了那么一些。
如今到了半老徐娘的年纪,若能凭着几张羞人的画儿后来居上,倒也是值了。
“那,那好吧。”
阎婆儿涨红了俏脸儿思虑了半晌,终于咬咬牙,豁出去了,“不过,不过奴还有个条件。”
“条件?说吧。”
“大官人不能把奴的光身儿画印在《花魁》画册上。”
武好古闻言噗哧一笑道:“你想印我也不敢呐,要是真印出来,《花魁》画册还不叫官府查封了?”
话虽这么说,可武好古心里面却另有打算。
《花魁》画册的市场定位是北宋的士子文人,真要变成《花花公子》杂志也不见得能卖出去。所以能上《花魁》的大都是“文艺系的”女伎,往往还要配上一首“词牌”,很多都是找李清照这种级别的文人填的词,特有文艺味儿。现在开封、洛阳、大名、应天等中原大城的那些自命风流的文人(也有武人、商人),全都订了《花魁》画册。若是连《花魁》画册都不看,还能说是风流才子?
可是“春宫画”的市场也是有价值的!《花魁》走文艺范,主打高中端市场。将来在界河商市再出个《春宫》,主打低端市场,走量取胜……当然了,《春宫》画册可不能以武好古的名义来办,那样会降低武大艺术家的格调。
可以再起一个笔名,譬如宫崎隽什么的……
另外,武好古还打算在界河大相国寺落成后,进军佛像画(印刷品)市场,佛像画在辽国应该会很大的需求。
“那就一言为定了。”阎婆儿松了口气,终于下了决心,褪去了遮掩住下身的长裙和亵裤,整个儿赤条条站在武好古面前了。
武好古打量着阎婆儿的娇躯,点点头道:“果然是一副好皮囊。”他又指了指不知什么时候从卧室中搬出来的一张卧榻,“阎娘子,今日先画一张躺着的。”
先画一张?阎婆儿心想,难道以后还要画么?这武大郎难道想给自己画一本光溜溜的画册?这可真是太羞人了……
“喏。”阎婆儿应了一声,就遵着武好古的吩咐走向了卧榻,然后深吸了口气,便横躺了上去,还摆出了一个颇为诱人的姿态。
果然是个好模特!
武好古在心里夸了一声,又对站在一边,小脸儿比阎婆儿的脸还要红的杜文玉说:“文玉,站到我身后,看为师怎么画人体……这人体写生可是门大学问啊。要将人体的感觉、动态、结构、形态、神态都画出来,才算是小成了。为师之前也教过你两位师哥和端王一些皮毛,不过真本事都还留着,这次就先教你了。”
先教我?
杜文玉走到武好古身后时,脸蛋还是红彤彤的。
小丫头其实是很有绘画天赋的,而且从小学画,自然能看出赵佶、米友仁、张择端所画的人像都不能和武好古比。武好古笔下的人像,往往姿态万千,形象生动,而且衣服穿得都不多,会展现出大片的肢体部分。而赵佶、米友仁、张择端的人像画其实就画个脸,最多再加两个手,然后就是“吴带当风”了。若是把阎婆儿扒光了给他们画,多半是画不像的。
原来老师是藏着真本事没有教过他们啊!小丫头喜滋滋地想:真本事先教给奴,看来老师最喜欢的学生还是奴啊,奴可一定要好好报答老师……
武好古这时已经拿起铅笔,熟练的在一张宣纸上打稿了他现在要画的还不是油画,而是一张做为底稿的铅笔素描。因为他也不知道阎婆儿肯给自己画几次?所以得先画几张铅笔素描备着。
另外,也可以让他最乖的好徒弟杜文玉初步了解一下人体写生。武好古可是真心要向杜文玉传给衣钵的,他现在正凭着记忆和自己的理解,攥写一本《人体写生秘笈》,将来也会先传给杜文玉。
第343章 辽人的盘算()
辰时将至,阳光普照在北流黄河岸边的清州城。
这座小小的州城,是河北东路境内少有的受惠于“三易回河”的城市。因为北流的黄河正好从清州州城以东的平原上流淌而过,并且在几十里外注入了辽宋界河。
改道的黄河在冲毁了清州的大量农田之外,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商机。不计其数的商船会沿着黄河从中原腹地,从开封城下源源不断驶来,全都汇聚到了清州城到黄河入界之口的这段河道上。随船而来的商人会在黄河、界河交界处的清州榷场或者干脆在清州城出售自己的货物,同时再买入辽国商人贩来的商品,然后再逆流而下,将货物贩运去大名府和开封府。
另外,从河北西路的真定府和定州流过来的滹沱河,也会在清州境内注入黄河。这条水道同样会给清州带来大量的货物——此时的定州可是赫赫有名的瓷器重镇,出品质量极佳的定瓷!
不过人货云集对于清州城也不全是好事儿,因为这座靠近辽宋边境的城市实在太小了,根本容纳不下从各方云集而来的商人和货品。
而扩建清州城是不可能的,根据《澶渊之盟》,辽宋边境是不可擅自增筑城池的。而且清州城又正正好好卡在了北流的黄河岸边,是一座可以控扼黄河水道的要塞城市。辽国又如何会同意宋朝增筑清州城?
虽然辽国并没有“顺着”黄河水流(其实是逆流)南下中原的意图,但是他们知道大宋朝廷有多害怕这事儿。
这可是大辽国用来在外交上压迫大宋的王牌,如何能让宋朝用一座坚城堵住辽军泛舟南下的通道?
而在辽国不允许宋朝扩建清州城的同时,大宋这边的官员对于云集清州的船舶人口也头疼得很。那么多人在小小的清州城涌进涌出,会造成很大的治安和人口管理的压力。特别是许多行商船东还带着保押队,携带着弓箭朴刀,人数更是远远超过了驻扎清州的河北禁军。
如果这些奸商和江湖豪客真的闹将起来,清州城的禁军能不能镇压都难说……
另外,河北禁军实际上也和开封府禁军一样,变成了什么都会,就是不会打仗的军队了。
所以清州商业的繁荣,也让清州城和清州境内黄河两岸的六个军寨的驻军,都做起来生意,战斗力自然是直线下降了。
也正因为清州面临的安全问题太扎手,所以河北东路的安抚使司和转运使司眼下都是支持在沧州北部的界河两岸建立一座新的商市。
虽然界河商市存在“不可控”的风险,但是它至少不在黄河岸边。而且在汇聚清州的客商都迁往界河商市之后,清州境内的禁军官兵们也许会将注意力从商业活动上重新转回军事……
……
季秋的北风,已经有了几分寒冬的刺骨,不过对于习惯了北方草原上更加寒冷气候的大辽南京道留守萧保先来说,却是极为舒服的。
他和刚刚升任大辽南京道转运使的马人望,就是这一次清州之会的正副使者。两人是在之前滞留析津府的宋使李忠陪同下(李忠现在是接伴使了),乘坐辽国的官船南来的。
抵达清州城后,就入住了清州城内的迎宾馆,等待宋使张商英、张叔夜等人北来。
馆驿就在清州城内最繁华的地区,望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生得有些白净斯文,还穿着一件汉人书生的儒服,头上戴着软帽幞头的萧保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留守……”站在萧保先身边,和他一样在观察清州城的繁华拥挤的马人望地说问,“您因何叹息?”
萧保先说:“看到敌国富强,民生安乐,我们难道不该叹息吗?”
“富则富矣,强则未必。”
萧保先摇摇头,“大宋是强大的,只是因为宋主蔑视武人,不修战备,因而才在用兵取胜之道上不如我大辽。
可是他们一旦醒悟,以大宋十倍于我的人口,百倍于我的财富,大辽是没有办法抵抗的。”
“留守,您认为大宋已经醒悟了?”马人望有点儿担心地问。
“醒悟了!”萧保先咬咬牙,“慕容忘忧那老匹夫现在不正在帮宋人育将吗?”
慕容忘忧的叛逃辽国方面已经知道了,而且还提出了交涉,不过大宋方面并没有理睬,还让慕容忘忧做了知枢密院兵学司事,最近还开始在西军中挑选25岁以下,有带兵作战经历的杂品武臣去枢密院兵学司受训。
这让大辽国的高层非常担忧!
眼下的辽人,包括马人望这样的汉人重臣在内,是无法想象一座商市会构成什么威胁的——武好古为了推动界河商市的建立所提出的种种观点,如果让辽国的大人物们听了,只会引起轰然大笑。
因为辽国现在还没发展到市民社会,工商不过是依附豪强大族的最末等的存在,怎么可能翻天?
而且,以武当家的辽国对辽宋之间围绕燕云十六州展开的三次争夺战的研究,远比大宋要透彻。因此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除非宋军可以同时完成攻克燕京坚城和摧破辽国北面大军这两个任务,否则他们是拿不下燕云之地的。
而宋军如果有这样的战斗力,那么辽国失去的也就不是燕云了,而是一切!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所以辽国的高层对于界河商市的安全问题相当忽视,只要这个商市能马上提供十万二十万缗的钱财去支持漠北战争,辽国君臣就觉得很不错了——他们现在的手头可紧着呢,都到了求寺庙捐钱的地步了。
但是慕容忘忧的兵学司,却让他们看到了危机。
因为宋国的枢密院兵学司显然是在为新军训练基层军官啊!
军官训练完毕,肯定就是练兵了!
以大宋如今的财力和人口,只要有好的军官,练出二十万战力堪比宋初禁军的战兵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如果有了这二十万精锐战兵……辽国可就要亡了!
“留守不必担心,”马人望笑着开解道,“我看宋主设立兵学司只是心血来潮,根本不会真的练兵。”
“不会?”
“不会的,”马人望笑道,“练兵之事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现在不过调教几百个杂品武官而已,还没到给他们授官的时候呢,离募兵制械就更远了……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不用我大辽出手,他们宋人自己就得掐起来,到时只要略施小计,就能坏了宋人的练兵大计。”
“小计?”萧保先问,“说说看。”
“容易的很,”马人望道,“可以派人假扮道人,在开封府散步谣言,就说兵学司有龙气。”
“有用?”
“当然有用了,”马人望笑道,“今日兵学司不就是昔日的殿前司吗?”
“也是啊。”萧保先点点头。
马人望又说:“这兵学司在宋国内部的反对者是绝不会少的,只要有点理由,他们就一定会群起攻之,所以我朝根本不必担心。”
……
黄河,两岸麦涛涌动,河水缓缓北流。
数艘官船正缓缓在河上行进,隐隐约约可以听到,官船中传来了悠扬的丝竹之音。
张商英脸色有些凝重,已经没有了一路之上的潇洒。
清州城马上就要到了,然后就要同辽国的使臣展开一场谈判了,虽然李忠已经派人送了书信给张商英,告知了辽国大体上同意开设商市。
但是,辽人的支持也不是无条件的,他们希望一次性从大宋这里拿到一笔巨款,以支持漠北越打越久的战争。
而这笔钱,大宋朝廷是不可能出的。因为大宋皇帝根本不希望辽国和阻卜人的战争早日结束。
如果现在要钱的是阻卜,官家赵煦倒是会毫不犹豫地掏出来的……
“大郎,你看这事儿怎么办?能不能筹点钱给辽人?”
说话的张叔夜,他想来想去,仿佛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既然朝廷不能出钱,那就让商人出吧!
张商英也望着武好古。
武好古眉头一蹙,脑筋开始转动起来了。
辽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大宋对商市有种种盘算,武好古自己也有一个小算盘,辽人就得傻呵呵的上当?他们肯定也有打算,而这打算就是要钱。
可是……这钱能出吗?
十万二十万的对契丹人来说是笔大钱,对大宋根本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