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就多谢武东门了!”
“且莫言谢,”武好古摆摆手,“在下其实也有一事想求吴承直。”
吴延恩笑道:“武东门的事情,尽管开口就是。”
“其实也不是在下的事儿。”武好古道,“而是一桩公事。”
“甚公事?”
武好古笑道:“还请承直见谅,这是一件不能说的公事。”
“不能说?”
“对,就是不能说的。”武好古看着吴延恩道,“在下想借你们吴家一条战船和一位水军头。另外,还想在你们吴家的造船场打造一条战船!”
武好古想要的战船和水军头自然是用来给渤海人送援助物资的。这事儿他本想求助于纪忆,不过现在他知道纪忆是魔头了,自然要敬而远之。海州吴家正好送上门,那可就不客气了。
另外,他也是想偷师学艺,积累打造战船和水军的经验。后世不是有百年海军之说吗?可见海军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积累的,而武好古这边除了花满山是海商出身,几乎就没有和海上搭边儿的了。所以必须要抓紧一切机会学习造船和水军知识。
“行!”吴延恩并没有多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这个忙我家可以帮,武东门你甚时候要人要船只管言语一声。”
“那便多谢吴承直帮衬了。”武好古顿了顿,“至于吴承直所托之事,可否准备一封上书,在下可代为递送给蔡副枢密。”
“上书已经写好了。”吴延恩一笑,就从随身带着的招文袋中取出了一个信封,递给了在中堂里面伺候的罗汉婢。
宋朝的官员可以上书言事,百姓也可以投状言事,多少还保留了一些国人议政的遗风。所以吴延恩这个买来的承直郎是可以自己提出投机高丽…女直战争的。只是他家虽然有钱,但是在朝中影响力有限,如果不多多花钱通路子,吴延恩的上书恐怕都递不到真正的话事人手中。
第二天下午,和吴延恩再次见了面,草签(并不是官方的合同凭由)买卖田地的契约(吴延恩又给武好古打了个折,19。5万缗成交,一年内付清全款,并且分期交割)之后的武好古就在西门青的陪同下,带着吴延恩的上书去了一趟慕容忘忧的宅邸。
虽然武好古已经答应了把吴延恩的上书递给蔡京,不过他还是先找到了慕容老头,想听听他的意见。
当武好古到达慕容家宅邸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多了不少人气。仆役、女使,还有不知道哪儿来的精壮汉子进进出出,“脸盲”的武大郎还瞧见几个长相不错的小娘子,也不知道是慕容老头的女儿或孙女,还是他老人家的妻妾?
老慕容出迎到了二门,然后就把武好古和西门青直接领进了自己的书房。书房里面的陈设非常简单,除了书案、书架之外,就是在墙上挂了一柄长剑,一长一短两张弓,一幅武好古画得燕云全图,角落里面还摆着一领盔甲——慕容老头可不是个只会道德文章的大儒,他在考上辽国进士之前也在南京道的侍卫汉奸军里面任职,还指挥过骑兵呢!
老头的书案上乱七八糟的摆了不少文稿,上面记录的是辽国汉军侍卫亲军、宫帐军,西夏铁鹞子骑兵、御围内六班,后周殿前军,当然还有唐季五代的幽州镇牙军的编组及训练方式。
这些文稿可都是慕容老头的心血,一部分是凭他和赵钟哥的记忆,还有西门家收藏的兵书写成的;一部分是询问了跟着小梁太后流亡大宋的梁氏家将写出来的;还有一部分则查阅了枢密院编修司密藏的大量文件史料。现在就差搜集大宋西军的募兵、练兵之法,就可以整理总结出一部可以用于实际练兵建军的慕容兵书了。
第323章 慕容兵法()
“大郎,你看看这个。”
和武好古、西门青分宾主落座后,慕容老头就从一堆书稿中抽出了几张递给了武好古。
武好古接到手中后就仔细看了起来,这几张书稿上的内容是关于步兵的编制和装备的。在慕容老头的设想中,大宋新军的主力肯定是步兵。而大宋步兵的兵种应该尽可能的简化,不计辅兵,所有的战兵就分成长枪兵、刀盾兵、弓箭兵和弩兵四个兵种。
其中长枪兵必须配备重甲和可以对抗骑兵冲击的长枪。在战场上,长枪兵的主要职责就是构成战阵的主体,用来对抗敌人骑兵的冲击或者发动集团冲击,突破敌方的战阵。
刀盾兵至少要有皮甲、藤盾和打造精良的直刀或铁鞭、铁骨朵等钝器。如果对手配备重甲,那么他们就要将刀换成可以破甲的钝器。在战场上,刀盾兵的职责是掩护长枪兵组成的战阵或充拔城寨时充当先锋。
弓箭兵则须配备弓力十足的步弓、羽箭、纸甲和自卫的手刀。他们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以便达到可以连续和精确射击的水平。他们的连续射击可以用来打击敌方的战阵,压制敌方的弓手。而精确的射击,则是用于在近距离上射杀敌方轻骑兵的——轻骑兵一般不会用来冲阵,但是他们会用骑射扰动对手的军阵,为重骑兵的冲阵创造可能。因此高水平的弓箭手对于步兵军阵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弩兵则是用来对付重骑兵和敌方重甲步兵,或者在远距离是杀伤敌方弓箭手的。因此必须拥有快速运动的能力,为此不须披甲,除了弩机和弩箭之外,只配短刀一柄或者干脆不配。
为了方便指挥,慕容老头认为各兵种应该才去单独编队而非“花队”的组织方式。也就是一个大约百人(不包括辅兵)的队,只有一个兵种。因而每一队下的士兵,只需要学会一个兵种的战法就算合格了。这么安排的原因是为了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训练出合格的步兵,以方便部队在战时的补充。
不过身为步兵的队正必须精通全部的四种步战之法。现在的枢密院兵学司就是后世军事学院的雏形,理论上也应该成为未来北宋军队基层军官的来源地。而基层军官,则应该是部队战斗力的保证。所以对他们的要求,是绝对不能降低的。
至于一部之中各兵种的配制,慕容忘忧的建议是一部之下配属一队长枪兵、一队刀盾手、两队弓箭手和一队弩兵。而部将本人应该兼任长枪兵的队正,因为长枪兵是整个战阵的支柱,一旦崩溃,整个部都有可能覆灭。
也就是说,在慕容忘忧正在攥写的“兵书”中,拥有500名战兵的部是最基础的作战单位。
当然了,除了战兵之外,辅兵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不同的兵种所需要的辅兵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长枪队所需要的辅兵最多,不仅因为长枪兵的重甲需要辅兵帮助才能穿上或卸下,还因为一“部”的辎重都有长枪队的辅兵携带(长枪队的队正兼任部将嘛),所以长枪队的实际人数也是最多的,超过200人,其中至少100人是辅兵,同时还会配置至少三十辆的骡马大车。
而其余四个队的辅兵,则都在50人以下,配置的骡马大车也只有十辆左右。也就是说,一个部的总兵力在满员的情况可以超过800人。
另外,辅兵也都配备了短矛、刀盾和软弓,在必要的时候也能投入作战。而配置给辅兵的大车也可以架上木楯组成车阵,作为防御工事使用。
“慕容先生,你的‘兵书’快编好了吧?”武好古看完了文稿,笑着问慕容老头,“看来要不了太久,兵学司就能开张了吧?”
“早着呢!”慕容忘忧摇摇头,“这才到哪儿啊?后面还有行军、扎营、布阵、辎重、筑城、攻城,哦,还有骑兵呢!说实在的,老夫虽然也从过军,还算熟读兵书,可真正精通的也只有骑兵,别的东西还得摸索着来。不过等到陕西六路选拔的兵学司生员到了,就能和他们一起练练手,总能找到门道的。”
“练兵育将的门道可不容易寻啊,”武好古将文稿放回到了老慕容的书案上,笑着说,“本朝从立国以来就琢磨这事儿,都一百多年了,还不是束手无策?”
这话其实是武好古在夸自己,培养基层军官,再由基层军官去募兵练兵的“小包干法”,不就是他“想”出来的吗?
就凭着这套办法,武好古在后世也能落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军事家”的封号吧?
说不定,大宋未来的“天劫”就能靠着几千名枢密院兵学司出来的军官安然渡过了——理论上是没问题的,现在还是元符二年,就是公元1099年,距离宣和北伐还有二十余年呢!兵学司如果不中断,至少能办到二十期……调教出五六千个军官都不是什么问题,在战时他们至少可以支撑起一千个部。
那可就是五十万战兵啊!到时候整个大宋的禁军,将能焕然一新了!有了那么多的精锐战兵,辽国、金国、夏国,还不都轻轻松松推平了?
想到自己很可能已经改变了历史,武好古的心情大好,就把吴延恩的上书从招文袋里面摸出来,双手递给慕容老头了。
“先生,您看看这个。”
“这是……”慕容忘忧接过“上书”,展开以后细细看了起来,“呵呵,有点意思。”
“可行吗?”武好古问。
慕容忘忧反问:“可行?你指哪方面?”
“高丽国能赢吗?”武好古想考一考慕容老头。
“赢?”慕容忘忧摇摇头,“有点悬……虽然高丽国在圣宗朝代时候和契丹打得不错,可那是八十年前的事情了。八十年来高丽国未有一战,又重文轻武,恐怕国中上下早就忘了打仗的事儿了。”
高丽王国在军事上是表现的确比大宋强多了!他们在辽圣宗和萧太后时代还同辽国打过三场大战,战争从公元992年一直持续到公元1019年,陆陆续续打了二十多年,两败一胜。前两次大败,但是在第三次大战中取得了大捷,最后不仅没有亡国,还得到了鸭绿江以南的大片“赐地”。
不过在第三辽丽战争之后,高丽王国就没有再和谁打过仗,太太平平的过了八十年。而且还学大宋朝玩以文御武,虽然高丽国是勋贵进士掌权,在武力方面比大宋的寒门进士为主的局面稍微好点,但想来也强不太多。
“若是高丽赢了呢?”武好古问。
“赢?”慕容忘忧想了想,“若真如此,辽丽之间必有一场生死大战了。”
“会吗?”
“当然了!”慕容忘忧道,“就许我朝想恢复燕云十六州,就不兴人家高丽人恢复高句丽故地?”
高丽人和高句丽的关系是历史学家研究的,不是政治家们考虑的。一旦高丽人能打败完颜女真——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又怎么会安居鸭绿江以南?到时候恢复高句丽故地,就会成为高丽大军北伐的目标了。
“好啊!”武好古一笑,“有慕容先生这番话就行了……对了,渤海人会帮谁?”
“渤海人?”慕容忘忧想了想道,“应该会两不相帮吧。”
“好,这样就行了。”武好古笑了笑,“回头就把这封上书交给蔡学士,让官家和宰执们论吧……这些日子,他们可有不少好事儿在商量吧?”
“好事儿?”慕容忘忧苦苦一笑,“恐怕未必啊!”
“怎么了?”武好古一愣。
这些日子,武好古都在忙着家里面的事儿,没有太留意朝堂上的情况。
慕容忘忧摇摇头,“老夫也是半个局外人,说不大清楚,只知道有不少大臣上疏反对开兵学司和界河商市。”
“无妨,”武好古道,“只要官家还在,这些事情总能推进的。”
有人反对早在他的预料之中,毕竟这两件大事儿都是重大改革,而且推进的步子很快,超过了许多人的接受能力——这其实也是不得已,因为官家赵煦的身体越来越差,恐怕维持不了几年了。
一旦赵煦亡故,不论是向太后临朝还是刘太后临朝,女主幼君的局面下是不宜搞重大改革的。所以章惇和赵煦都想趁着如今的时间窗口,把该办的事情都给办了。
而武好古也有同样的想法,从现在开始到明年春天,就是界河商市成立的关键时期!
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把这商市给办起来。
所以武好古离开慕容家的时候,满脑子就都是成立商市的事儿了……这事儿一定得加快才行啊!现在已经是七月份了,距离年底不过五个月,若是今年不能和辽人签订契约,明年可就不好说了。
正琢磨这事儿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了一个熟悉而且非常欢快的声音:“大郎,大郎,是你吗?”
第324章 宋钦宗的胚胎()
这是高俅的声音!
武好古回头一望,就看见高俅一手牵着一匹黑色的高头大马的缰绳,一手正在向自己这边招呼。再看马背之上,正是端王赵佶,穿着紫色的公服,仿佛有什么喜事儿,嘴巴咧着,得意的笑容都快没地儿摆了。
他怎么那么高兴?难道是他哥哥死了他要做皇帝了?武好古心里一惊,然后又想到时间仿佛不对。不大可能是赵煦死了,时间没到呢。哦,应该是宋钦宗赵恒要来了!
“端王殿下,恭喜了!”
武好古当即就在马背上向赵佶道喜。
“哈哈哈,你原来也知道了?”赵佶仰着脸儿大笑,“一准是郭半仙和刘半仙给你泄露了天机了吧?”
郭京和刘无忌这两个神棍现在混得不错,已经成了赵佶身边的红人了,在端王府里面还有了自己的房间,隔三差五就给赵佶看相打卦,兴许“算”出了赵佶马上要当爸爸了。
武好古思量了一番,笑着说:“还真是瞒不住殿下啊!殿下这是进宫去向官家和太后报喜的吗?”
赵佶笑道:“报喜还谈不上,生了儿子才是喜啊!”
武好古非常肯定地说:“一定是儿子,一定是儿子!”
算一下时间,现在存在于王王妃子宫里面的胚胎多半就是北宋最后一代皇帝钦宗赵恒了。
武好古算了下时间,现在是八月份了,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四月就该生出来了?也不知道赵煦能不能多熬一段时间?若是能熬过四月,那赵佶和自己没准就都能吃喝玩乐逍遥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