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原失笑道,“豫亲王,我与贵国皇帝乃是故交,说话就不必转弯抹角了,呵!你们带来了什么条件,我看一看。”
多铎试探的问道,“索尼他们带来什么条件,我们必然更为优厚。”
方原是暗笑不止,这个多铎,还会不见兔子不撒鹰,先来试探索尼的条件,再稍微加一些价,也不至于吃太大的亏。
方原佯作不知,笑道,“索尼愿意归还所有劫掠而去的三十万辽西汉人,二十六万山东汉人,贵国皇帝打算送回多少汉人呢?!”
他这就是信口胡说,狮子大开口,在向多铎漫天要价。看多铎什么反应,再坐地还钱。
多铎来之前早已得到了多尔衮的指示,在满清的朝堂,最了解方原的,还是多尔衮。他早就看出方原挑唆满蒙汉的民族矛盾,就是要挖了满人占据广大辽东的人口基础。
之前,多尔衮还指望着满清八旗,团结一致对外,和方原再来一次决战,收复辽西后,再与方原和谈,还是以山海关为界线。占据了辽东,就是大大的拓宽了满人的生存空间。
但辽西一战,济尔哈朗、鳌拜二人在国难当头前,竟擅自拥兵不前,致使广宁城的正白旗遭遇重创。其后,索尼等人又公然逼宫,要他退位。
多尔衮在病榻上权衡利弊之下,更在阿济格、多铎等人的劝说下,终于做出最后的决定。他或许没多长时日可活了。但若两白旗丢了帝位,将来必然遭到清算。他这个篡位的逆贼会被挫骨扬灰,阿济格、多铎这帮两白旗的亲信,没一个能有好下场的。
既然其他六旗全都热衷于内战,两白旗还有必要再将枪口对准明朝?灭了其他六旗,至少还能是满人的头儿。若被其他六旗灭了,那是挫骨扬灰,尸骨无存!
多铎说道,“摄政王,这些汉人大部分卖身满人贵族为奴,一时难以清点。还有一小部分,归入了汉八旗统领。我们陛下能答应摄政王的条件,就是送回归汉八旗统领的十三万辽西、山东汉人。因陛下与摄政王的交情,我们还可以答应摄政王,取消对朝鲜国的支持,令朝鲜国重新成为明朝都额属国。”
多铎提出的送回十三万汉人,和索尼应允双方人口自由流动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满人,和世代在辽东生活的汉人是不大可能往辽西流动的。被卖身为奴的汉人,也不大可能主动的回归明朝。真正能前来辽西的,只有曾经辽西、山东的汉人。
双方唯一不同的是,索尼是同意人口流动,见效慢,但切割也慢,说不准能一传十,十传百,再多带几万其他汉人奴隶一同回归。多铎的法子是直接送回,见效快,但切割更为彻底。说送回十三万就是十三万。一笔了账,再没有其他的牵扯。
至于同意朝鲜国再为大明属国,也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只要满清不再干涉朝鲜国的内政,朝鲜国就是傻子也知道傍上明朝这棵大树。满清同不同意,并无任何区别。
方原突然发现,其实无论两黄旗也好,还是两白旗也罢,能开出的条件是大同小异。这也代表着满清的看法,至少在眼下,也只能退到这一步。若方原再行紧逼,得寸进尺,令满八旗感受到了生存的威胁,估计满八旗又会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既然是温水煮青蛙,那就慢慢的煮吧!今年的和约先这么签了,其他的,过一两年再说吧!
至于方原会选择和哪方签订和约,其实他并没有选择,自然是锄强扶弱。两白旗如今都落在了下风,若方原再和两黄旗、两蓝旗眉来眼去,两白旗一旦崩盘,福临那小崽子上了,满清的内部整合会大大的加快。
方原思来想去,唯一的选择,还是支持两白旗多尔衮、多铎。只要两白旗不死心,满清就会一直处于内讧的状态,对将来平定辽东是大大的有利。
方原早已打定了主意,哈哈一笑道,“好,豫亲王,就这么定了。请回去告诉满清陛下,我只认两白旗之人任满清皇帝。其他任何的政变,就是谋朝篡位,大明绝不能容忍!”
多铎得到了他亲口的承诺,大喜过望,冲他连连行礼。
第708章 久违的胜利()
与多铎达成协议五日后,方原在辽河的两个军堡各自留下五千骑兵驻守。又在广宁城外的军营留下三万骑兵,督导广宁城的重建工作。
他又令人前去皮岛传令,只留下赵全忠的两万骑兵在皮岛驻守。
方原在辽西、皮岛留下的全是骑兵兵团,又下令赤古台、赵全忠两支骑兵兵团一东一西互为犄角之势,随时警惕辽东的动静。一旦满清鞑子兵有任何用兵辽西,或是皮岛的迹象,另一方必须出兵支援。
做好了辽西的防务工作,方原便带着周遇吉的晋军、吴三桂的关宁军,还有皮岛上张英的一万精锐步卒,连同随军的五万步卒一同沿着锦州、宁远一线入关,返回了京城。
方原这次出征,竟收复了丢失了三十年的辽西,捷报早就传到京城。等方原率军进城之时,京城的百姓挤满了京城的大道,夹道欢迎方原的凯旋而归。
京城百姓之所以热烈欢呼,既是因方原对外收复了领土,更重要的是,方原将对抗满清的战线从长城防线推进到了辽西,彻底确保了京畿地区的安全。
之前的长城防线是千疮百孔,鞑子兵随时可以入关进入京畿来劫掠,明军却是无能为力。京畿的百姓是朝不保夕,随时可能面临鞑子兵的屠刀。甚至在方原进入京畿前,京畿地区还遭遇过永平、遵化两场大屠杀。
如今,这一个盘旋在京畿百姓头上长达二三十年的噩梦终于被方原驱散,百姓如何不奔走相告,欢庆胜利?
主道两边的百姓见方原的王驾经过,齐齐下跪,一同高呼。
“大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摄政王,九千岁!”
方原纵马走在京城的大道上,望着两边欢天喜地的京城百姓,不时的挥手致意,鼻子突然微微的一酸,双眼也微微的湿润了起来。
任何史料都可能是忽悠人的,唯有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袁崇焕被活剐时,京城百姓争食其肉,岂因京城的百姓全是愚民?若关宁军但有一点担当,真的尽了全力与满清血战过,百姓岂会争食袁崇焕的肉?!
说到底,一切都是袁崇焕、关宁军咎由自取。一支被城墙之上的百姓用石头砸的军队,还有脸说蒙受天大的冤屈,这才是最大的笑话!
这支关宁军,真的再没有存在的必要!
崇祯率内阁、六部的百官在乾清宫迎接了方原。
这一场久违的辽西大捷,崇祯、百官也是发自内心的欣喜。
崇祯勤政了十几年,无非是为了收复辽土,成为大明中兴之主。这一目标,在崇祯本人执政时没有做到,却在方原执政时做到了。虽然和崇祯没有太大关系,但在史书上,政绩必然还是要算在他这个做皇帝的头上。
之前他为了军政之事劳神费力,很少睡了安稳觉。如今在乾清宫与他的皇后、后妃、儿女享受天伦之乐。偶尔也可以自由的接见百官,出宫视察京城百姓,或是去京城大学堂听一听讲官讲学,何等的逍遥自在。
劳神费心的事全担在方原的肩上,做出的政绩却由两人平分功劳,何乐而不为?!若在他之前主政之时,能有方原这种人在替他分担,他也不至于经常暴怒,动辄滥杀官员,在官场流传着暴君之名。
内阁、六部,还有京畿的百官对这一场胜利也是盼望已久。
崇祯主政之时,换了四、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兵部尚书被杀的成群结队。至于侍郎这些次一级的官员被杀了多少,就没专门统计过。
这些朝廷官员在崇祯主政时,常常因为满清、流寇之乱是朝不保夕,随时担心头上的脑袋还在不在。
如今方原主政,虽然对百官的监管要比崇祯严得多,也逼捐过银子。但逼捐银子总归是一锤子买卖,交出了一半家财,还留了一半。如今大明的财政情况十分良好,方原又不会每年来逼捐。
况且方原主政,对外战争连战连捷,这些官员再不用担心脑袋会不会被砍。只要能注意吃相,没有逼得百姓来告状,方原也不会因军政事务迁怒官员。这一个个大学士,尚书、侍郎的官位总算是坐稳了。
之前被逼捐的,没了就没了吧!只要官位能保住,细水长流之下,还可以再慢慢捞回点损失嘛!
综合来说,这些官员还是愿意支持方原来主政,胜过崇祯。他们中大部分人,对方原凯旋而归,是发自内心的欣喜。
方原在百官的朝贺中,与崇祯一同进了乾清宫。
方原向崇祯汇报了辽西大捷的战报,也如实的告知了与满清和谈的内容,满清的和谈国书也会在日内送至京城。
崇祯听了是大喜过望,想对方原进行嘉奖,但方原早已是位极人臣,是赏无可赏,只能转而奖赏方原的儿女。
除了摄政王世子方和无须册封爵位,方原的儿子方信封为亲王。女儿方沐、方瑜尽数封为了公主。
在凯旋而归的数日后,方原开始做了两个军政事务的调整。
其一是将之前反对方原的史可法、黄道周二人,安排了合适的去处。史可法既然是大明忠臣,方原就派他去了陕西,担任陕西巡抚,专职负责陕甘宁疆等地的安抚工作。史可法是不是能臣,干臣,有没有资本一直和方原叫嚣,拿出实干政绩来说话,而不是空谈。
黄道周既然自诩大明第一直臣,清正廉洁,方原就安排他去了凤阳的司法总督府,担任总督同知一职,给胡琦当了副职。黄道周若真的是大明的直臣,就去多抓几个贪官污吏出来看一看。
其二,就是整编晋军、关宁军的工作。
方原取消了晋军、关宁军的独立编制,将两万晋军,关宁军一万,尽数编进了京畿军区,京畿军区的兵力也达到了十万之多。
辽西大捷之后,方原无论在朝中,还是军中的声望已达到了顶峰。周遇吉、吴三桂再也无法做出任何反对,只能无奈的接受了亲兵被整编的事实。
为了安抚二人的情绪,周遇吉还是担任北部军区的副司令,兼兵部左侍郎。而吴三桂免去了蓟镇总兵之职,转而加了个征南将军的封号。这个征南将军就是杂牌封号,并没有任何权力。
吴三桂能深刻的感觉到方原对他,还有对关宁军的敌意。但事到如今,所谓的大明第一劲旅,每年耗费大明四百万两银子的关宁军已彻底的烟消云散。
关宁军的将领被方原拆得七零八落,要么被安置在州府的卫所,要么被编进了北部军区、京畿军区,吴三桂本人的军权也被尽数没收。
吴三桂内心再有不满,也只能独自吞下苦果。
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保住吴家满门的性命,好好的过日子了吧!
第709章 出征云南()
方原的下一步任务,就是出征云南的沐王府。讨伐云南的军事会议,在皇极殿进行。
这次军事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怎么解决云南的问题。
云南沐王府从明初的沐英开始,已传了十余代,如今的黔国公是沐天波。
沐天波,在历史上是永历皇帝麾下的重臣,曾与永历皇帝一同逃难到缅甸。在永历皇帝一行被缅甸王偷袭之时,战死殉国。
对这个大明的忠臣,这一两年来,方原是极尽招揽,采用的是怀柔之策。甚至请崇祯皇帝亲自发送诏书前去云南,要求沐天波投降,不要再负隅顽抗。只要沐天波接受与广西、贵州一样,接受明朝委派官吏当一把手,其他的官员由本地人担任,双方就可以免了兵戎之祸。
但沐天波却提出了两个要求。
其一,是打着大明王朝的名义,要求方原退去摄政王之位,还政崇祯,恢复大明正统。
其二,云南必须保持之前的沐王府自治状态,不接受朝廷对云南委任官员。
方原看了沐天波提出的两个要求,一个是为了大明正统,一个是为了在云南割据。
单单说沐天波是忠臣,或是割据的军阀都不客观。
若沐天波是忠臣,就不该提出云南自治的要求。若沐天波是想割据,就不该提出要方原免了摄政王之位,还政崇祯这个方原绝不可能答应的要求,自断谈判的退路。
在方原看来,沐天波是既想当大明忠臣,又想在云南自治。面对方原主政的朝廷,连战略目的都不清晰。
或许沐天波本人如今就在矛盾之中,也不看看自己手中有多少筹码,鱼与熊掌就想兼得。
既然沐天波自断了和谈之路,第一个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答案,只能用武力来解决云南的归属问题。
第二个议题,就是方原要不要亲自率军前去征讨云南。
以方原的想法,还是想亲征云南。征讨云南,只要派出的军队足够,在军事上不是问题。方原的真实想法是,他从未去过云南,想趁机去散散心,领略一下云南的大好风光。
但他这个提议一出口,立刻被内阁首辅王秉鉴,还有天下兵马大元帅景杰给否决了。
王秉鉴开口道,“摄政王,你身系天下之安危,岂能置军政于不顾,前去数千里之外的云南亲征?一旦摄政王离京,京城突发变故,如何是好?!”
景杰也开口道,“摄政王,如今的你已不是当年的巡抚、总督,而是执政天下的摄政王,确实不应再亲赴蛮荒之地,区区一个云南沐王府,派出偏师也能剿灭了。”
军政官员齐齐称是,劝说方原不必因小失大,前去云南犯险。
方原也很是无语,景杰和群臣所言也是有理。他是摄政王,也是大明天下实际上的主人。他率军出征,已不是寻常出征,而是名副其实的御驾亲征,哪有皇帝动辄御驾亲征的说法?身份不同,确实不能再和之前一样,还能渡海深入台湾那种不毛之地去过一过战场的瘾。
唉!这就是位高权重的代价,高处不胜寒啊!
方原应允了群臣的建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