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侯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侯爵-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的,小的八品。”章提举畏畏缩缩的答道。

    “八品?那敢情好,章提举,本官知会你一声,我离京之前,皇上授我临机处断之权,七品以下文武官员,本官一概可以先斩后奏。”李沐冷然道,无疑对于章提举来说仿佛一声晴天霹雳一般。

    “大人!大人!饶命啊大人!饶命啊大人!”章提举不是傻子,李沐这么说,就等于告诉他,李经略很愤怒,准备拿他开刀了,而且他有这个权利。

    “班四,从今天起,你们就搬到章提举的府上,你们的亲人,我会尽量为你们解救回来,船厂还有很多事要做,你们要给我争气,肯定顿顿有肉吃!”对于这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船工来说,国家兴亡,不如许他一顿饱饭更有诱惑力。

    班四等人也听出了自己的儿女好像不像章提举说的那样被带到了工坊,但是现在又能怎么办呢,只好纷纷跪下谢恩。

    说完,李沐看也不看身前趴在地上瑟瑟发抖的章提举,转身就走了,三跃稍稍落后了几步,抓起了已经尿了一裤子的章提举,有些迟疑的说道:“大人,这可是个举人啊。”无论怎样,章提举是有功名的,和那些世代相传的小吏可不一样。

    “我会和老师说,革了他的学籍。”李沐道。

    三跃点点头,便没有再问。

    李沐出了船工的住船,心中没有一丝轻松,章提举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但是船厂交给谁来管呢?李沐志向辽阔,所建造的巨舰可能要数以千计。强大的舰队,所费银两,更是一座银山不止,非绝对信得过的人不能胜任。

    “督师!督师!”这边正想着,突然传来一阵急切的呼喊。

    李沐回头一看,只见一骑快马飞奔而来,待到近了才认出是经略府的卫士。

    “怎么了?”李沐问道。

    “老夫人让属下来报喜,说二公子中了府试第一名,要和少爷一起参加今年的乡试了。”那报喜的卫士喜气洋洋的道。

    “云和考了第一?”李沐也有些惊喜,这个不显山不露水,一向沉默寡言的弟弟,没想到是个学霸啊!

    李沐抬头看了看远处若隐若现的龙江船厂,心中似乎有了决断。

    “走,回杭州!”

    “诺。”

第106章 师者() 
再回到杭州已经是正月十六了,府学已经开学了,李沐其实没有正经去府学报过几天到。但是好在家里有个巡抚做家庭教师,李沐倒是不怕耽误自己的学业。

    “云琪,你这月的例文呢。”这边李沐刚刚从宁波回来,刚进书房,就看见已经在书架前翻阅书籍的杨涟。过年了嘛,登莱水师这些一起上过战场的兄弟部队,肯定是要去慰问一下的。但是慰问了登莱军,也不能厚此薄彼啊,于是宁波卫,靖海卫各处军营都跑了一趟,满世界喊同志们辛苦了,忙到元宵节前,才启程返回杭州。

    李沐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大多都是武职,其实他的职位还是多少有些尴尬,虽然名义上李沐是东南三省的军政长官,但是毕竟不是科举出身的文官。这也就是在地方上,四五品的知府就算是高官了,一省布政使不过才是个三品,杨涟算得上东南三省等级最高的文官,挂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衔,二品,还是李沐的私人老师。

    大明文武殊途,以文御武,李沐身为一品的武官,虽然品级很高,但是如果不是等级低他很多的文官,是肯定不会买他的账的。

    李沐能在东南如鱼得水,一是他的品级比大多数地方官员高得太多,二来李沐在辽东战场上威名太盛,大家都知道只是朝廷害怕他掌兵太久难以调遣才让他巡牧东南,但是只要辽东建奴未灭,朝廷肯定是离不开他的。只要他不犯什么原则错误,东南各省的官员,估计是拿他没辙。

    所以李大公子最怕的就是回京,一回到京城,他这个一品的武官就不值钱了,那个部堂的堂官不是挂着一二品的衔。四九城内,路边卖油的小贩,说不准就是哪个清水衙门的官老爷,品级还都四五品朝上飘。

    “老师,我这刚回来,累死了,先不写了吧。”李沐和杨涟的关系,亦师亦友。两个人有师徒之谊,但是大部分时候说话随意的很,当然杨涟是李沐的老师这件事情,也不可能大张旗鼓,广而告之。

    “你累什么?过个年这才几天,就给你懈怠成这个样子?我不管你参加浙江乡试是好玩还是闲的,但是你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老夫最看不上那种半途而废的人。”杨涟毫不客气的说。

    “好好好,我写我写哈,写几篇啊?”李沐有气无力的走到书桌前坐下,提起笔来,却发现砚台是干的,当着杨涟的面,他也不好意思让伊宁过来研磨。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写十篇。”杨涟淡淡道。

    “什么?!”李沐听了杨涟的话,几乎跳了起来,色厉内荏的嚷嚷道:“杨大人,你这是什么态度,我。。。我可是你的上官!”

    “坐下,快写。”杨涟低头看着一本不知从书架上哪里淘换来的书,眼皮子都没抬的说:“你这过了这么久的年,一篇文章都没写,补上也是应该的。”

    李沐看杨涟理都没理他,只好又坐回椅子上,骂骂咧咧的开始写文章。

    “要说打仗,云琪,老夫不如你,天下多的是人不如你,但要说写文章,你那个十八岁的弟弟都比你强不少。”杨涟低着头,淡淡的道。

    “那说明我老李家文武双全,啥样的都有,你懂什么。”李沐嘟囔着写文章,一边问道:“必也使无讼乎,这么老的题还写?”

    “必也使无讼乎”出自大学的第四章本末,原文是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与人争辩诉讼,我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强,而我的能力,就是使争辩不会发生。

    而如何避免争辩,自然就是老调重弹的施仁政,定人和。朱熹已经对这些部分有着立意上的定论,考生要做的就是要用尽量工整的对仗骈句,引经据典,文法严谨之余,还要读起来朗朗上口,议论有理有据,文风一气呵成。

    这对于每一个考生对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各类书籍的理解要求非常的高,客观的说,能够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必然是文学素养集大成者。这样的人在语言和文学上的天赋毋庸置疑,写起其他的文学作品肯定也是得心应手。

    但是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端,在于考校这种僵硬的文学素养是唯一的方法,对于其他的各方面的才能并不关心,科举是好的制度,可惜最终成为统治者的工具,而渐渐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这种大题,府学里都很少再练了。”李沐哼哼唧唧的说。

    大明开国科举两百年了,出题范围就只有四书五经那几本书,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已经被考官们搜刮遍了(四书五经其实字数并不多,比如大学其实就是礼记的第二篇,全文不过千字有余,但是研读透彻,又有自己的理解,就很不容易。)

    “哼,读书人,读圣贤之言,养浩然之气,岂能学那些无知小辈,为了考试出奇,割裂经典,断章取义,做些不知所云的文章。”杨涟气呼呼的道。

    “老师,时代在变化嘛,这是潮流。”李沐混自在一边贫嘴。

    “你别那么多话,赶紧写文章要紧,你别忘了浙江乡试谁是主考官。”杨涟眼睛一眯,阴测测的说道。

    哎呀,怎么忘了这茬儿,李沐一拍脑袋,这才想起来,眼前这位,不仅是自己的老师,还是如假包换的浙江巡抚,浙江乡试的主考啊。

    “要得要得。”李沐和秦良玉待久了,跟着能惯善战的巾帼将军好的不学,倒是学了不少四川话,关键是李沐还没有学出别人的精髓,讲话还带着一股东北腔调,加上现在他那小人得志的表情,真是要多蹩脚,看起来有多轻浮,就有多猥琐。

    杨涟气得狠狠的瞪了他一眼:“你再跟我废话,老夫回去连你的学籍一起革了!”

    “好了好了,真是的,凶巴巴的。”李沐这才转过身用一种很恶心很娘炮的语气说。

    对于这个官居一品,世袭晋阳侯的学生,杨涟也是哭笑不得,这个时候李沐来这一下,把原来紧张的气氛一瞬间冲得烟消云散了。

    一直到了日薄西山,李沐的文章才总算做完了,其中只有中午若菡和李妍儿联袂(mei)来送饭的时候,杨涟算是看在两位郡主的面子上,才让李沐停了半个时辰。

    杨涟仔细地阅读着李沐的文章,每一个字都看得非常认真。杨涟此人确实是难得的君子,无论他这个老师做的有多不情愿,但是他既然答应了,就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来没有敷衍了事过。

    又过了大半个时辰,杨涟用朱笔在李沐的文章上画出几处文笔不达,词意模糊的地方,但是现在全篇文章已经没有几处红色的笔迹了,看得出李沐的进步还是非常可观的。

    看到杨涟放下了文章,李沐坐直了身子,这个时候,两人是正式的师生关系,出于对知识的尊重,李沐也收起了嘻嘻哈哈的表情,准备接受杨涟的批评。

    “云琪,你的文章,火候已经有了。”杨涟从来很少夸人,但是这一次,说明他终于比较满意了:“无论我是不是主考,这样的文章,在乡试中崭露头角,应该是不难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杨涟似有所感的说:“你的文章,看似中规中矩,实则在极力隐忍,处处都能看出来四个字。”

    “什么字?”

    “不以为然。”杨涟一针见血的道:“引经众多却浅尝即止,对仗华丽却大而无物,全文对经史子集没有任何逾矩的理解。”

    “这样不好吗?”

    “对于中式来说,自然是好的,但是云琪,你不是这样的人,所以这样的文章本不该是你所写。”杨涟叹道:“于你而言,圣贤之书不过是进身之阶,全然没有心向往之的感觉,实在是很危险。”

    杨涟抬起头,目光灼灼的对李沐道:“浙江乡试结束,我就要调职京师了,大明身患痼疾,国事艰难。云琪,大明的问题出在哪,我知道,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自从万历朝的张太岳颁行一条鞭法,削减宗室开支就极大缓解了朝廷的收支状况,天下就都知道了,大明的痼疾,一在税法,二在宗亲,但这二者,非有滔天权势者不敢改之!甚至皇上,都未必有这样的决心。”

    “老师。。。”

    “云琪,我知道你的目标,我也愿意支持你一次,只是祸国谋篡的事,我绝不容你。”杨涟紧紧的盯着李沐,在等他的回答。

    “老师放心,云琪发誓,此生只想兴大明国运,复华夏荣光,其他人神共戮的事,云琪绝不会做。”李沐虽然说得隐晦,但是他和杨涟都清楚,李沐说的人神共戮之事,是什么意思。

    “好。”杨涟只说了一个好字,就欣慰的笑了起来,笑声爽朗,似有解脱之意。

    “那为师就做你鞘中利剑,为你扫出一片晴空来。”

    这一天,是天启三年正月十六,李沐看着像是带着几分决绝之意的杨涟,不知为什么,心中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希望你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杨涟笑着说道:“那方印章,是董玄宰还在给先帝当帝师的时候做的章,是送给我的,底下的印字是我找人磨了原来的字迹,我自己写上去的。虽说玉不是什么好材料,但是老夫也随身携带了二十年了,希望也能给你一点好运气吧。”

    李沐肃然起身,郑重行礼道:“多谢老师。”

    “有空,陪我去西湖逛逛吧,这婆娘孩子都在京城,身边也没个应景人,还是有些孤单的。”杨涟苦笑着道。

    “明天就去。”

第107章 密访蒙古() 
新年刚过,冰雪消融,春光正好,正是大明百姓们开始春耕的时节,而在此时,长城以外广袤的科尔沁大草原上,蒙古贵族的毡帐里,一场盛大的宴会正在举行。

    “呼图克图大汗,我代表我的父王,大金之主努尔哈赤陛下,祝您身体康健,永镇蒙古。”宴会觥筹交错间,一个长身玉立的男子行了一个蒙古礼节,恭敬的说道。

    “那就多谢八贝勒了。”主位上坐着一个年轻的蒙古大汉。长年在蒙古草原上的风吹日晒导致他的皮肤黝黑而粗糙,一双像鹰凖一样的眼睛,几乎难以掩饰他的野心。

    呼图克图大汗就是现在蒙古黄金家族的掌舵人,蒙古帝国的第三十五任大汗,广袤的科尔沁草原上,大蒙古察哈尔部唯一的主人,林丹巴图尔,也称作林丹汗。

    那林丹汗口称八贝勒的年轻男子,自然就是老建奴努尔哈赤第八个儿子,皇太极了。

    自从广宁城下那一场大败之后,原本就伤重难愈的努尔哈赤,现在更是卧床不起,连饮食起居都成问题。随着努尔哈赤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其下一代继承人的问题也逐渐摆上了台面,原本纷纷隐藏在暗处各自显神通的贝勒爷们也渐渐开始半公开的争权夺利。大金的政局一片混乱,几乎有脱离掌控的趋势。

    原本皇太极布局已久的夺位计划因为该死的李沐小蛮子而变得千疮百孔,无论是他屠杀沈阳城的时候放过了自己的府邸,还是来迎娶自己的女儿,都做的那么明显,非要搞得路人皆知。仿佛从一开始,努尔哈赤十几个贝勒中,李沐就是冲着他来的一样。有的时候,皇太极甚至希望,如果避免不了,当初李沐要是能只杀了他的全家更好,这样对于他来说,正是可以扮演悲情博取信任的政治资本。在皇太极这样雄才大略的枭雄眼中,除了天下共主的无上荣光,其他的都不值一提。

    但是任凭皇太极想破了脑袋,也不知道自己曾经在哪里得罪了这么一号人物,况且李沐才二十二岁,难道自己年轻的时候抢了哪个小娃儿的糖人,那个可怜的小孩子就是他?

    没有了努尔哈赤的信任,自己的兄弟们又不和自己一条心,四哥汤古代被大明俘虏杀害后,自己头顶上还有能力一争的就剩二贝勒代善了。

    正当所有的人都拼命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