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张济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张济大帝- 第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程昱甚至于连最细节的考虑都为曹操准备好了,马腾的部队不再交给马超了,而是交给马休和马岱带领。

    至于马超嘛,连带着猛将庞德,直接调入许都,跟马铁一起,在曹操的帐下听命,正好能解决曹操帐下武艺高强的大将不足的缺陷。

    程昱的这个计划可谓是完美之极,曹操本身就对军事研究极深,当然看得出来,大喜之极,毫不犹疑地就采纳了程昱的计划。

    圣旨,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往彭城、襄阳和建康三地。

    与此同时,曹操昭告天下,宣读圣旨,起兵五万,南下讨伐张济。

    一场大战,再次笼罩在了南阳郡的头顶之上,这一次的形势,看起来比上一次更加严峻。

    不过,这一次跟上次不一样的地方不单单是张济的主力部队在雍州,还有淮南之地,成为了张济的纵深地带。

    镇守淮南的主将是黄忠,麾下有两万人马,陈牧、祖郎和霍峻为副将。

    这段时间,淮南之地已经安定下来,黄忠也又招募了两万兵马,正在训练中,还不能上战场。

    但这些新募的士兵,守城还是可以的,淮南之地也算是有大军四万。

    圣旨来到彭城,吕布接旨之后,不敢怠慢,立即就派人将陈宫和陈珪、陈登三人请来,商议对策。

    陈登原本未出仕,有一次在宴会上,吕布发现陈登思路清晰,口才极佳,认为他是个人才,于是就把他也聘请出仕了。

    这么以来,吕布麾下就有了三大谋士,吕布心里当然高兴了。

    但陈宫就不高兴了。

    以前,吕布麾下只有他一个谋士,几乎是言听计从啊。

    现在呢,一个陈珪就让他招架不住了,再来一个陈珪的儿子,陈宫已经完全落入到了下风。

    吕布对陈珪父子越发信任,这父子二人对吕布是大拍马屁,使得吕布对素来刚直的陈宫自然也就越来越不待见了。

    陈宫很郁闷啊,郁闷得很,但他如果离开了曹操,又能去哪里呢?

    曹操得罪死了,张济也得罪了,袁绍、刘表都不是明主。

    幽州的刘备呢,是个枭雄,麾下更是缺少谋士,陈宫倒是有点心动,暂时还没有相好。

    三陈来到,吕布就将圣旨的内容对他们说了,直接问这事该怎么办?

    陈宫毕竟是脾气耿直,立即就跳出来第一个发言:“温侯有何迟疑,此番张济大军被牵制在雍州,乃是主公夺取淮南之地的大好机会也。”

    若在以前,陈宫发话,吕布肯定就听了。

    但现在多了两个谋士,吕布就眨巴眨巴眼睛看了陈宫两眼,然后就转过头来,问:“汉瑜、元龙,汝二人以为如何?”

    陈珪眯了眯眼睛,微微一笑,不答反问:“不知温侯之志如何?”

    吕布一愣,问:“还请汉瑜明言。”

    陈珪轻咳两声,解释道:“温侯是欲成就一番霸业,还是甘心做那曹孟德手中之矛也?”

    吕布几乎毫不犹豫:“自然是成就一番霸业。眼下,本将占据一州之地,带甲十万,文有汉瑜、公台、元龙相助,武有高顺、张辽等人,岂不算是一方霸主也?”

    陈珪哈哈大笑起来:“温侯虽为徐州牧,然北面有臧霸不能归附,东有大海,西是曹操,西南有张济,南临长江,只能算是偏安一隅而已。”

    吕布脸色登时就拉下来了,这话就有点打脸了,连陈宫都觉得奇怪,陈珪父子一直对吕布奉承有加,今天为何直来直去了。

    陈珪丝毫不着急,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曹操此番之意,莫过于让温侯出兵寿春,迎战黄忠而已。”

    “徐州地形,本就是南北长,而东西短,易攻难守。温侯若想发展,最佳方略莫过于大军西进,拿下豫州。”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下圣旨,皆是对他有利,而号令天下诸侯相助于他。”

    “上一次,五路诸侯讨伐张济,温侯已经出兵,却落了个损兵折将,于己无益。”

    “这一次,温侯可加装答应曹操,暗中集结兵力,突然发兵西向,攻取豫州,则必然一战而定也。”

    “董卓死后,本就是王允和温侯一文一武辅政。若是我军能一战而攻克许都,救出当今天子,天下大势岂非是尽在温侯掌控也。”

    吕布大喜,正准备夸陈珪,就此定计,忽然听陈宫大喊:“温侯,陈珪此计乃是害温侯也,温侯可速速将之斩杀。”

第203章 陈宫再吐血() 
吕布本就是没主见的人,闻言一愣,问:“公台为何如此说?”

    陈宫眯着眼睛,瞪了陈珪一下,也是不答反问:“温侯与张济关系如何?”

    吕布登时语结,神情略有尴尬和恼怒,没好气地说道:“本将与张济关系如何,难道你不知道吗?”

    陈宫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温侯之女先许张济,再嫁曹铄,此张济对温侯之一恨也。”

    “讨伐袁术,温侯设下鸿门宴,欲取张济之性命,此张济对温侯之二恨也。”

    “应曹操之天子命,讨伐张济,鏖战比阳,此张济对温侯之三恨也。”

    “有此三恨,温侯与张济之仇不可化解也。而曹孟德与张济,更有子侄被杀之仇,与两次号令诸侯共伐之恨,亦不可化解也。”

    “张济乃潜龙在渊,若是温侯与曹孟德联手,方可限制其发展壮大。可一旦温侯与曹操反目,则张济必会趁机崛起。”

    “张济崛起,以温侯与其之三恨,张济岂能放过温侯?是故,陈珪唆使温侯与曹操反目,实乃害温侯也。”

    吕布一听,顿时觉得有道理,狐疑的目光立即就转到了陈珪的脸上,语气也有点淡了:“汉瑜,你有何解释?”

    陈珪脸上没有丝毫的害怕,微微一笑:“温侯,该杀者乃是陈公台也。”

    顿了顿,陈珪继续解释道:“陈公台之言,的确有其道理,珪并不否认。”

    这话一出,吕布就直接傻眼了,暗想,你这是什么意思,刚说过陈公台该杀,然后又说他说的话有道理,老糊涂了吧。

    “公台之言,乃守成之道。珪之计策,乃进取争霸之路也。”

    “温侯每每按照曹操之命,所得如何?最后依然只能困守徐州之地,不管张济还是曹操分出输赢,下一步兵锋所指,必然是徐州也。”

    “而若温侯西进击曹,占得豫州之地,则温侯就有两州之地,带甲二十万。如此一来,温侯就有与曹操和张济争霸中原之实力。”

    “故,珪以为,无论是坐以待毙,还是固步自封,抑或偏安一隅,都不如开疆扩土,强大自我,还请温侯三思。”

    吕布大喜:“汉瑜之言,深得我心也。”

    见吕布动心了,陈宫大惊,急忙喊道:“温侯不可,陈汉瑜之策乃是水中月,镜中花,以温侯眼下实力,可占豫州而不可守也。”

    陈珪已经占了上风,淡淡说道:“温侯麾下,不缺将,不缺谋士,只缺地盘。一旦攻占豫州,温侯可使得我三人之中一人坐镇徐州,其余二人前往豫州,以防曹操反攻。”

    “曹操麾下大将,多为张济所杀,剩者无几,何以能与温侯相争也。嘿嘿,别说张辽、魏越、成廉诸将,就算是温侯一人,足以能挡曹操麾下所有大将也。”

    这话就完全说到吕布的心坎里了,他哈哈大笑道:“汉瑜之计妙也,此事就这样定了,本将这就下令,集结大军,向豫州进发。”

    陈宫再次喊道:“温侯不可啊,温侯,我徐州的确需要发展,却不是现在。”

    陈珪冷笑一声:“曹操即将与张济大战,担心温侯会趁火打劫,这才以天子名义,将温侯也圈入中原之战。”

    “淮南之地刚刚经历战火,民生凋零,主公若占据之,一是需花费精力治理,二是需要派兵镇守,此地乃鸡肋也。”

    “若是等张曹大战结束,胜者一方主宰中原,温侯仅凭一州之地,如何抵挡。”

    “泰山臧霸,一直没有臣服温侯,万一其归靠中原大战胜者,两路夹击徐州,温侯之末日不远也。”

    “陈公台昔日与曹操有旧,温侯不可不防啊。”

    陈宫大怒,“嚯”地站起身来,怒目圆睁,大吼一声:“陈汉瑜,你血口喷人。”

    话音刚落,陈宫只觉得胸口一阵气血翻腾,根本压抑不住,张嘴吐出一大口鲜血,再次晕厥过去。

    吕布本想对陈宫发飙,见陈宫气晕过去了,不禁皱了皱眉头,喝道:“来人,将陈宫抬回府中,待其醒来告诉他,没有本将命令,其不得出府门半步。”

    立即,从门外进来四个亲兵,将陈宫给抬走了。

    吕布尤其恨恨说道:“不想陈公台竟然暗通曹操,欲害本将,若非是看在其跟随本将日久的情分上,必杀之。”

    陈珪微微一笑:“此未必是陈宫私通曹操,或许是其未有远虑之才也。”

    吕布又惊又赞:“汉瑜真乃长者之德也,这陈宫多次在本将跟前说起,说汉瑜非真心相助本将,而汉瑜却屡屡替其说话,两者相较,陈宫真小人也。”

    陈珪和陈登对视一眼,眼神中皆是闪过一抹胜利的光芒。

    陈登对他这个老爹,绝对是佩服到了极点,仅仅是口舌之间,就去掉了吕布最大的臂膀。

    吕布再也没有疑虑,说道:“本将这就集结大军,西进豫州,随军谋士,还请汉瑜多多费心也。”

    陈珪淡淡一笑:“珪老矣,已不能远途行军,犬子陈登深得珪之真传,为温侯取定豫州,没有任何问题。”

    虽然觉得陈珪不能随行有点可惜,但吕布也不可能强行要求陈珪随军征战豫州,点了点头道:“如此就有劳元龙,徐州防务有劳汉瑜先生也。”

    “此乃分内之事。”陈珪点了点头,又叮嘱道,“温侯,曹操在徐州多有细作,此事务必要保守机密,只能是温侯及麾下心腹知晓,万不可散播出去。”

    陈登一直没开口,此刻突然说道:“温侯不是正愁西凉军的问题吗。此番征战曹操,正可以西凉军为先锋也。”

    立即,陈登这句话,就打消了吕布心底的最后一丝怀疑,足以证明陈珪父子跟张济并无联系,不然就不会算计那些西凉军,反倒会刻意保全他们了。

    吕布大喜,点了点头:“元龙之言甚善,当从之。”

    却说吕布这边开始大张旗鼓地交集军队,准备出兵了,刘表却还在拿不定主意。

    安众和淯阳城下,荆州军已经折戟几次了,这次还要损兵折将吗?

第204章 不好,蓝田危矣() 
刘表还不知道,蔡家和蒯家,都已经下决心要投靠张济了,剩下的几个家族,话语权比这两家就差了许多。

    而且,自从蔡瑁决定投靠张济之后,蔡氏也向刘表服软,主动将刘表服侍得很爽,又亲自道歉,夫妻二人的关系就暂时“缓解”了,蔡家的地位再次扶摇直上。

    蔡瑁、蒯良和蒯越三人,力主不再出兵,以荆南叛乱为由,回绝曹操。

    这三人都是聪明人,发现对方的想法跟自己一样,基本上就猜到了,彼此看了一眼,心照不宣。

    于是,刘表就听从了蔡瑁三人的建议,回绝了曹操。

    同时,刘表又派伊籍为使,前往宛城,面见贾诩,将上次挥军攻打安众和淯阳的事,全都推到了曹操身上,说是曹操以圣旨强压。

    只是刘表不知道伊籍早就投靠了张济,伊籍对贾诩说的自然都是实话,更是把目前荆州的情况详细对贾诩做了汇报。

    贾诩很大度地提了一个条件,只要刘表能送来十万石粮食和两万盔甲,上一次的事情就既往不咎了。

    刘表收到消息,大怒不已,几乎要提兵北上了,却被蔡瑁三人劝下,说是张济难敌,先坐观曹操与张济之间的成败,再说是否出兵。

    刘表想想,也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张济的条件,同时又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北上。

    江东孙权,此刻正焦头烂额呢,一方面要平定山越叛乱,一方面要处理几大世家的问题,一方面还要安抚孙策的嫡系部将,哪里还有精力北上啊。

    孙策在位的时候,手腕强硬,几大世家虽然心中愤恨,却不敢不听孙策的话,但暗暗却是在搞阴谋。

    这个阴谋刚刚酝酿完成,孙策就死了,孙权说动了孙夫人,代替孙策之子,登上江东之主的位子。

    这些世家大喜之极,立即就发动了阴谋,向孙权请命,获取最大的利益。

    孙权当然不从,结果呢,第二天,江东九成的官员都上书请辞。

    孙权震惊不已,思前想后之下,不得不答应了几大世家的条件。

    从此,江东之主虽然看似孙权,实际是几大世家在操纵政权。

    荆州和江东都没出兵,只有吕布一路在集结人马,曹操得知消息之后,倒也没有多少意外。

    曹操本就不指望能靠得住刘表和孙权,上一次如此,这一次也是如此。

    只要吕布能出兵,曹操相信,绝对能将张济在淮南的兵力牵制住,他也就能全力攻打张济的北部防线。

    视线再次转到雍州战场,关羽领命攻打杜县,率军五千。

    杜县守军只有两千,而且并无大将镇守,防御也并不算严密。

    关羽率军来到之后,直接就派出了五百校刀手打头阵,以部将周仓和裴元绍、廖化率领,其余四千五百人马紧跟其后,准备一战而定杜县。

    周仓、裴元庆和廖化,是何曼写信招揽过来的。

    他们三个来了之后,听说关羽就在张济的帐下,立即就主动找到关羽,要认关羽为主。

    跟历史上一样,周仓三人对温酒斩华雄的关羽敬佩不已,早有投靠之心。

    五百校刀手,在周仓三人的带领下,攻击力发挥到了极致,只是损失了二十多人,就攻上了城头。

    校刀手皆是能够以一当十,甚至于当二十,一旦攻上城头之后,立即就护住了云梯,后续就有越来越多的张济军攻了上去。

    没有城头守军的阻挠,撞门车也是很顺利,只是几下就把城门撞开,越来越多的张济军涌了进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