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张济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张济大帝-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史慈听了,心下一动,暗想,这张济是故意帮某开脱,究竟是何意?

    张济又说道:“就算子义知道某的身份,也是为其主也。方才,若非是本将未拿龙云刀,也不至于如此狼狈也。”

    听张济这么说,黄忠等人如何不明白,张济这是动了惜才之心啊,想收太史慈。

    太史慈也听出来了,心中冷哼一声,某太史慈岂是背主之人,这张济只会白打如意转盘。

    张济呵呵一笑,将龙云刀从关羽手中接过来:“子义,想必汝一定不信吧,既然如此,本将就占个便宜,与你对上一阵,如何?“

    黄忠大惊,急忙劝道:“主公,这太史慈武艺极高,主公岂能以身犯险?”

    张济微微一笑:“本将入主南阳之前,哪一次战阵不是冲锋最前,如今成了一方诸侯,难道就失了昔日勇气乎?”

    “汉升不必多言,本将心意已决,你且闪到一旁。”

    黄忠无奈,只得退到一旁,低声对关羽和赵云等人说了几句,众人便四散开来,将张济和太史慈团团围在中间。

    这些个人,要么武艺比太史慈高,要么跟太史慈相差不多,就连桥蕤和魏延,也足以能挡太史慈几十招不败。

    太史慈眼珠连转,心中暗想,昔日,张济驱逐子敬,结怨主公。后来,主公虽然伤在纪灵刀下,但那纪灵现在是张济麾下大将,所以,这个仇,就得找张济来报。

    嘿嘿,只要今日能杀死张济,纵然是被黄忠等人杀死,也算是为主公报了大仇。

    主意拿定,太史慈的心中战意滔天,再次翻身上马,双戟握在手中,对张济行了一礼:“既然如此,太史慈就请教骠骑将军之高招。”

    黄忠等人将太史慈和张济围在当中,黄忠更是搭弓准备,万一张济不敌,或者出现危险的时候,能够及时把他救下。

    太史慈也看得清楚,心中冷笑,黄忠,某此番定要为主公报仇,岂惧失了性命?

    莫说汝一人之箭,就算每人十箭,某也定取张济之性命。

    张济亲自出手,乃是对太史慈极为了解,当年孙策收服太史慈,就是用了这个办法。

    从长安之战后,张济基本上就不再犯险了,今日之所以如此,也跟太史慈已经与黄忠交手二百多回合有关。

    张济并不一定非要在武艺上超过太史慈,只要让太史慈看到,他张济的武艺,并不在他太史慈之下,张济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黄忠等人的紧张关注之下,张济与太史慈的一战开始了。

    太史慈一上来就是勇猛无比,似乎跟生力军似的,双戟大开大阔之间,进攻狠辣刁钻,防守又无懈可击。

    张济的招式可以用沉稳二字来形容,任由太史慈的进行狠辣刁钻,他的防守也是无懈可击,进攻之间又能让太史慈不得不全力防守。

    这下子,就让太史慈吃了一惊了,张济的功夫不在他之下啊。

    就算太史慈刚才没跟黄忠大战过一场,对上张济,也未必能取胜。

    “砰砰磅磅……”

    很快,两人就一百回合过去了,太史慈全靠一股报仇的信念在支撑着,竟然丝毫没落入到下风。

    但是,二百回合过去之后,太史慈终于力气不足,渐渐落入到了下风。

    张济皱了皱眉头,效果已经达到,就不准备再继续打下去了。

    张济刚刚停手,正准备大喊一声,让太史慈也停手。

    殊不料,太史慈是故意示弱的,见张济兜住马,立即就把双戟一起向张济扔了过去,然后又一把抓起强弓,飞快地跳下马,捡起地上的两支箭,向张济射过去。

    张济刚才已经中箭受伤,跟太史慈硬拼一场,使得伤势加重了不少,打斗时候聚精会神还没什么感觉,这一停下来,立即就觉得疼痛了。

    双戟两箭,快如流星地向张济激射过去,又快又准。

    张济没有任何防备,眼看着双戟两箭向他激射过来,躲闪已是来不及。

    就在这时,胯下赤兔马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息,突然四蹄一软,身体趴在了地上,连带着张济也从马上倒了下来,正好避过这双戟两箭。

    这还不算,黄忠等人也出手了,关羽扔出了青龙偃月刀,击中一戟。

    许褚扔出了诡刀,正中另外一戟。

    黄忠更厉害,射出一箭,竟然将太史慈的两支箭都给击飞了。

    危机躲过,赤兔马立即就站了起来,缓步来到张济的跟前,用身体挡在它与太史慈之间,显然是担心太史慈再对张济不利。

    太史慈完全惊呆了:“张济,这赤兔马为何对你……”

    胡车儿怒吼一声:“太史慈,如此卑鄙,某家胡车儿定斩你项上人头。”

    太史慈没了兵器,干脆将强弓也扔了,淡淡说道:“成王败寇,既然杀不死张济,某家就没打算活着离开这里,动手吧。”

    “好,某就成全你。”胡车儿怒吼一声,纵马上前,双戟挥舞着,直取太史慈的项上人头。

    “住手。”张济立即大喝一声,“车儿,不得无礼。”

    胡车儿急了:“主公,此人两番要杀主公,分明心中对主公恨意极浓,岂能留在世上?”

    关羽捡回青龙偃月刀,也跟着劝道:“将军,胡将军所言甚是,纵虎归山,只恐后患无穷啊。”

    换做江东旁的大将,张济说不定就不会放过了,但太史慈素来忠义无双,不一样啊。

    张济微微一笑道:“子义单身来此,若是本将所猜不错,定是与江东之变有关。”

    “伯符将军身死,膝下有子名孙绍,是故,这江东基业,应该由孙绍接掌。”

    “但是,江东之主却成了孙权,乃是孙老夫人出面宣布,并非伯符将军临终之言,如何能让人信服?”

第268章 忽悠太史慈() 
“子义忠义无双,必然是不愿苟同于那孙权,不为其所容。而孙权亦不敢明着对子义动手,却暗下杀手,将子义将军逼出江东。”

    “子义,不知本将所猜可中否?”

    太史慈惊讶地望着张济,心中暗想,难怪张济异军突起之后,连战连胜,有如此缜密之头脑,比主公所胜多也。

    张济微微一笑:“本将与伯符将军,虽然素未谋面,但本将对伯符将军十分欣赏,江东小霸王确是英雄也。”

    “如此英雄,英年早逝,岂能让其子受如此之辱也?”

    “自古以来,祸起萧墙之事不少。这江东基业,本该由孙绍接掌,却被孙权所夺。”

    “江东,必然有人以孙绍年幼为由,支持孙权。也必然有如子义这般,对故主忠心不二,支持孙绍即位。”

    “当然,也有一部分墙头草,左右摇摆不定。”

    “如此江东,并非子义心中之江东也。”

    “眼下孙绍年幼,无法与孙权争位。然,孙绍总会长大,但那时孙权占位已久,广得人心,孙绍想推翻孙权,如何能成功,必败于孙权而丢掉性命。”

    “然,若本将是那孙权,岂能容孙绍长大之后与其争位?”

    “孙权此人,本将虽然未曾见过,却也知道其人乃心胸不宽,睚眦必报,又多疑。尤其是,伯符将军死后,有子义等人支持孙绍,无疑等于加速孙权对孙绍动手也。”

    “所以,子义虽然武艺无双,然在这件事情上谋略不当也。”

    太史慈听得是目瞪口呆,他是听懂了,他这么一闹,孙权定会杀了孙绍,以绝后患。

    “这……”太史慈又惊又怕又彷徨,但他毕竟不是谋士,一时半刻更不可能想出什么解救之法。

    “骠骑将军。”太史慈突然单膝一跪,对张济一拱手,“慈糊涂,几乎害死小主公也,还请骠骑将军能指点迷津。”

    张济叹了口气:“子义,不知你是想要孙绍性命,还是想让孙绍成为江东之主?”

    太史慈精神一振,立即说道:“不知前者如何,后者又如何?”

    “前者容易,本将可使人在江东散播谣言,就说孙权夺得江东大位,担心日后孙绍长大后与之争权,欲图谋孙绍性命。”

    “如此一来,事情明面化,孙权绝对不敢坏了孙绍性命。相反,孙权还会派重兵保护孙绍,唯恐有心之人杀害孙绍。”

    “后者呢,让孙绍成为江东之主,完成伯符将军之遗愿,亦非难事也。”

    “本将志在天下,还天下太平,让老百姓不再饱受战争之苦。以本将之实力,平定天下并非没有可能,到那时孙绍亦已成人,本将封孙绍为扬州刺史,岂非江东之主乎?”

    太史慈听了,皱了皱眉头,仔细思量起来。

    张济又说道:“子义,孙绍与孙权争权,必败无疑,切不可轻动也。”

    太史慈长叹一声,点了点头:“骠骑将军,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慈方得拨云见日也。”

    “方才对骠骑将军两次冒犯,慈不求宽恕,只求骠骑将军能在慈身死之后,多为照应小主公,慈虽死无憾也。”

    张济大笑道:“子义此言差矣。”

    笑过之后,张济脸色一正:“昔年,子义追随刘繇,不受重用。后来,伯符将军兵进江东,对子义有知遇之恩。”

    “眼下,伯符将军英年早逝,留下幼子,无人问津。”

    “子义求死不难,然在子义死后,将如何面对伯符将军?”

    “此番,本将与子义,也可谓是不打不相识也,若是子义不嫌弃,可暂时以客卿身份留在本将这里,如何?”

    客卿?

    太史慈一愣。

    这时,关羽开口了:“关某在骠骑将军这里,便是客卿身份。但此身份并不影响关某建功立业,诛灭汉贼也。”

    然后,关羽苦笑一声,又说道:“子义将军情况与关某还有不同,关某之主还在,是以关某不得不以客卿身份留在骠骑将军处。”

    “而子义将军旧主已故,子义将军便是自由之身,别说客卿,就算子义将军认骠骑将军为主,亦无不可。”

    太史慈摇了摇头:“不可,主公虽然已故,但小主公还在,慈岂能另投他门?”

    关羽大笑起来,一抚长须,说道:“子义将军此言差矣。”

    “关某问你,伯符将军之子,今年几岁?”

    “只有三岁。”

    “关某再问你,以子义估测,天下平定,需要多少年?”

    “这……”太史慈皱了皱眉头,看了张济一眼,“二十年应该足矣。”

    关羽微微一笑:“二十年,孙绍只有二十三岁,子义将军觉得,他还能再有争霸天下之机会乎?”

    太史慈一愣,暗想,对啊,天下局势,变化太快,眼下是群雄逐鹿局面,只怕用不了多久,小诸侯被大诸侯所灭,天下就会变成两雄并立或者三足鼎立,再往后就是天下一统了。

    再说,如果张济真有能力十年之内平定天下,那时候孙绍才十三岁,拿什么再跟张济争啊。

    太史慈忽然看了赵云一眼,暗想,白马银枪,此人定然是常山赵云。

    公孙元,太史慈立即就想起了公孙元,不禁心下一动,立即脱口道:“若骠骑将军能将少主公从江东救出,收为弟子,太史慈愿为骠骑将军效犬马之劳。”

    又一个赵云,张济心中大喜,笑着说道:“此事并不难,本将有夜鹰卫,可趁江东不稳之时机,暗中将孙绍救出,送到江北即可。”

    “不过,在动手之前,还需子义委屈一番。”

    太史慈一愣,问:“如何委屈?”

    张济微微一笑:“若是子义行刺本将未遂,身受重伤,被孙权的细作探到,报于孙权,子义以为孙权会如何?”

    太史慈登时眼睛一亮,脱口道:“定然会认为,将军必然要将慈斩杀,如此孙权亦会放松对少主公的监视。”

    “不错。”张济微微点了点头,“到时候,本将再找一与子义相貌相似之人,斩其首级,挂于宛城城门之上,孙权必信无疑。”

    “将军智谋,天下无双,慈钦佩之极。”

    黄忠等人对张济的佩服真是五体投地啊,刚才太史慈还恨不能将张济马上杀死呢,这才多大会儿的功夫,张济竟然忽悠得太史慈就要认主了。

第269章 受缚虓虎() 
拿下了东城,得了赤兔马,又得了太史慈,张济的心情简直是舒爽到了极点。

    只是,吕布落在曹操手中了,让张济多少有点不太爽。

    曹操是个聪明人啊,天知道他会拿吕布怎么忽悠淮陵城的那些人呢。

    张济在东城略作休整之后,留大将桥蕤领三千人马防守东城,他则是亲率两万七千大军北上淮陵。

    曹操得知消息,立即分兵三万,阻挡张济的大军,剩下两万人马,继续围困淮陵。

    淮陵城内,陈珪发现了曹操兵马的调动,立即大喜道:“公台,曹操围困淮陵的兵马减少,必然是骠骑将军已经攻克东城,发兵北上也。”

    都到这个时候了,陈珪也不再隐瞒他是张济的人了。

    之前,陈珪对吕布和陈宫说过在东城挖了地道的事,现在张济这么快攻克东城,显然是也知道地道的事。

    别说是陈宫了,就算是吕布在这里,也能看出问题的。

    陈宫苦笑一声:“汉瑜隐藏之深,宫实在佩服。”

    陈珪哈哈大笑道:“珪隐藏再深,也瞒不过公台之慧眼也,只可惜温侯对公台并不全信,不然的话,珪父子二人早就人头落地也。”

    现在,陈珪承认此事了,陈宫也不敢拿陈珪怎么样了,因为吕布大势已去。

    若是陈宫敢动陈珪父子,引发张济的怒火,估计淮陵城陪葬的人不知道会有多少。

    眼下是同仇敌忾之时,陈宫长叹一口气,问:“汉瑜以为,此番张济与曹操之战,胜算会有多少?”

    陈珪微微一笑:“曹操经历数战,兵马已不如以前,此五万大军,其中多有参与鲁阳之战以及雍州之战的。”

    “而我家主公此番所率三万大军,皆是淮南精兵,如新磨之利刃,只等披荆斩棘也。”

    “我家主公多次战败曹操,曹操已从心底对我家主公生出害怕,两军对阵之时,底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