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军侯- 第3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不过这一个月之内接连削夺三位藩王,实在是太过于迅速和不择手段了,噤若寒蝉自然不能指代大明藩王身上,可差不多也快要被吓破了胆子。

    这种时候谁不害怕,就算没有实权也不打算和朱允炆唱反调的藩王们也会觉得心中踹踹不安,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成为当今天子下一个削藩的目标,并且看着现在的情势,被贬为庶人已经是最轻的处罚了,更严重的给仍到什么偏僻地方去做野人,那岂不是更惨。

    可不是所有人都又像朱柏那样敢于为气节而死的勇气,他们这些王爷还没有享受够呢,怎么可能自焚而死。

    到时候谁能够那么神情自若的赴死,说起来都是容易的,可做起来哪有那般轻松,胆气胆量这种东西虽然不全是天生,可也有很重的因素来自于一个人的性格啊。

    不过现在呢,朝廷这般做法,虽然说还没有明确的要表示削夺所有藩王爵位,但是人人自危的情势已经出现,基本上都对朝廷产生了负面的情绪,哪怕是那些手中连护卫都没有满编的藩王,也在心里悄悄的变化,从一开始对朝廷坚定的臣服之心,变成了现在的不安,焦虑等心情的集合。

    正值此时,如果出现一个带头的领军人物,必然能够做到整合天下藩王,甚至会成为所有人的表率和效仿的目标,到时候是和朝廷再行商量还是决定一心臣服,都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引领那些毫无主见的藩王前行。

    本来这种人最合适的就是北平的燕王朱棣了,不管是身份地位还是手中兵马权势,足以位列天下藩王之首,由他站出来引领所有人,那必然会让大家心悦诚服。

    可反之呢,朱棣如果真的站出来,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甚至朱允炆黄子澄等人还巴不得朱棣在这种时候主动挑头站出来呢,他们还正好借此机会对这个削藩路上最大的威胁下手。

    要知道现在燕王府的几位世子和还在南京城里呢,虽然有燕王府的三十宿卫看护,可那时位于朝廷腹地,如果朱棣在这种时候站出来对朝廷表示不满,岂不是完全不在乎几位燕王府世子的安危了吗。

    而且朱棣本人也并没有这样的想法,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十分信奉当初自己父皇的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的决策,也一心要效仿与此,并不会做这个出头鸟。

    别看站出来正位天下藩王的领军人物挺气派的,名声地位一瞬间好像拔高了很多,可实际上呢,朱棣是一点实际上的收获都没有。

    说什么其他藩王的友谊之类的,还有什么第一藩王的称号,这些根本不重要,甚至都不算是什么好事,还会成为朱棣的催命符。

    现在朱棣不站出来出头,光凭着他手中的兵马也足以担得起天下第一号藩王的名称,更别说朱棣还是宗人府的宗令,还是大明宗亲当中辈分最大的一个,那些所谓的美誉,朱棣完全不需要去争取就已经在他身上挂着了。

    所以什么出头,那不就给人当做活靶子针对吗,与其被称为出头鸟挨打,朱棣还不如悄悄地在北平继续做好自己这个燕王,至于他那些暗中的准备手段,看现在的庆幸应该也是需要加快速度才是

    轻松解决掉大同代王朱桂,朱允炆自然是满心的欢喜,更是对削藩有了极大的信心,同时也更加倚重自己的黄师黄子澄。

    现在大明就剩下十二个藩王了,满打满算朱允炆经手削夺的已经有了四人,接下来只需要再出三份的力气,便可以将大明剩下的藩王尽皆削夺干净。

    当然,话虽然是这么说,可剩下的这些藩王当中还有不少的硬骨头,九大攘夷塞王除了晋王亲王两府,被削夺的代王再除掉,可还剩下六家呢。

    更别说这六家还有最大的隐患燕王,比之稍逊一筹的宁王,远在辽东的辽王等等,这些人仍然是朝廷削藩计划当中的绊脚石。

    这些藩王可是和之前被削夺的不一样,周,齐,湘三位藩王手中权柄并不算大,唯一一个湘王朱柏也比没有什么反抗的意图。

    当然,相较于自焚而死给天下人看,朱允炆还真的宁可朱柏起兵反抗呢,不然也不会闹得现在各地藩王人心浮动对朝廷减少信任了。

    可以说解决掉一个攘夷塞王都没有让朱允炆真正的觉得安心,虽然仍然处于高兴的情绪状态,可那自焚而死的湘王朱柏仍旧时刻在提醒着朱允炆,这太下藩王当中软骨头是有,可硬骨头一样也有,为了保全皇室名节,为了朱姓藩王的气节不受羞辱,带着全家自焚而死以面天下,这才是对朱允炆真正有所伤害的地方。

    其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光是坚定了朱棣的信念便已经是最大的祸害了,而且现在朱允炆尚不自知,仍以为北平的那燕王叔依旧本本分分,却不知道消息灵通的锦衣卫根本没有将北平燕王府真正的情况传达回来。

    蒋瓛呈递上去所有关于攘夷塞王的情报当中,其余八位完全属实,甚至还十分详尽,只有关于北平燕王府的那一份,完完全全是由蒋瓛私下捏造的,尽可能的不漏破绽,却又能糊弄过朱允炆的判断,已达到为朱棣遮掩的目的。

    当然,这样也不过是遮挡了锦衣卫这边的耳目,朝廷官面上的眼睛蒋瓛可没有办法。

    然而朱棣自己绝对是演技一流,到现在为止,北平城内各级官吏当中,私下受命时刻盯紧燕王府的那些人,还真的是一点异像都没有发觉到的

第696章 削藩(四十六)() 
接二连三的削藩,朱允炆也知道事情不能急于一时,当是需要缓一缓才行,以免刺激影响过大,进而导致其他藩王升起逆反心理,对整体的削藩大计极其不利。

    所以在黄子澄的建言下,朱允炆决意暂且停止下一步的削藩计划,稍稍做停歇,而后再行决断。

    原本山雨欲来风满楼状的大明顿时安静了下来,朝廷方面停止了行动,藩王们自然也就没有了担心的地方,反而渐渐平息了心里的慌乱,又和往常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能真正做到这般没心没肺的始终还是少数,为数不多的这几个藩王当中,心里仍然有着担忧的亦不在少数,就说那剩下的几大攘夷塞王,他们所有人都很清楚,朝廷肯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削藩大计既然已经定下,那么相比肯定不是这样简简单单就能结束,古往今来哪次削藩之路会发生进行到一半就放弃的,这岂不是朝廷在给自己埋下祸端吗,只要统治者不是脑子装傻了,绝对不可能出现这种异想天开的局面。

    所以别看现在朱允炆消停了很多,在囚禁代王朱桂于大同代王府之后,朝廷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动静传出来,可实际上这些攘夷塞王们清楚的很,这种短暂的宁静之后,接下来必然是狂风暴雨袭来

    期初黄子澄的建议是朝廷暂且休息半年左右,留出更多的喘息时间,也好消磨其他藩王的内心,已达到削藩的目的。

    可朱允炆心里着急啊,他毕竟是年少帝王又初临帝位,正想着要壮大自己的皇权威势以君临天下,做出点成绩出来,让所有人都看的清楚,这洪武变成了建文,绝对不是从盛世转向低谷,反而他朱允炆会走出和太祖高皇帝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出来。

    所以,在朱桂吃了两个月的清汤寡水之后,朝廷终于又有了新的举动,停顿了整整两月之久的削藩大计又再一次运作起来。

    对此黄子澄内心是稍有担忧的,不过既然天子心意一定,仔细想想应当也应该是没有什么意外才对,毕竟在锦衣卫的监视下其余藩王府邸中也并没有什么异动,尤其是重点监视的那几个攘夷塞王,他们都老老实实的做好自己王爷的位子。

    只是这一次齐泰到觉得时机差不多成熟了,应该挑一些手中强势点的藩王继续进行,最好是再从攘夷塞王当中选出一个作为下手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的震慑其余藩王势力。

    可此次不用黄子澄出言反对,朱允炆自己就觉得不应该再对攘夷塞王出手,毕竟已经暂缓两月之久,应该先行挑选一些势力偏弱的藩王处置,这样也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不会一时间闹出过大的影响。

    然而与其说朱允炆是有自己的考虑,还不如说是他看准了黄子澄计划的多次实施成功而下意识的选择和他一样而已。

    不都是先以势力弱小的藩王为目标吗,这种事情本就不难学,总不可能每一次都让黄子澄给他提意见吧,好歹朱允炆也是大明天子,这心里总是接受臣子的意见而自己毫无什么主意,朱允炆也是有些不太自在呢。

    现在好不容易反驳了一次黄师的建议,从原本六个月的缓冲减少到了两个月,又准备自行决定这一次削藩的目标,看起来朱允炆是打算独自一个人承担起此次削藩计划的全部决策准备了。

    对此,黄子澄,齐泰等人也唯有无话可说,毕竟这是天子第一次独立主持削藩大计,已经隐隐中告诉他们这些臣子不需要插嘴,那他们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自讨没趣,那强行违抗天子心意,虽然是一片赤胆忠心,为国尽忠的表现,可在朱允炆的心里又该是怎么看待你,这可就不好说了

    至于三位心腹重臣当中的方孝孺,现在却是被朱允炆渐渐的冷淡对待起来,究其根本还是当初谏言之时的过失问题,哪怕是黄子澄当场就已经替方孝孺圆说了一些,还解释了很多,事后还有代王事件作为引申算是引开了方孝孺的过失问题,却也仍旧没有办法改变朱允炆内心的想法。

    以臣子身份指责天子过失,这本身就是大不敬的行为,再加上这说的是皇室内部家事,让朱允炆觉得自己被冠上了无情无义无视亲情血缘的那种冷血任务,所以对说出那话的方孝孺自然难有好感。

    不过朱允炆就算其他再怎么差劲,但是在对待追随自己的属下上面却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最起码现在方孝孺也只不过是暂且被弃用而已,将来等待朱允炆心里消消气,重新启用方孝孺的时候定然不远,所以虽说是好像退出了权力中心,但是那还挂在朱允炆身上的参国政事就足以说明了一切。

    但是,这一次削藩的计划这三位心腹重臣却是一个都没有参与进来,只有朱允炆一人独立主持,从削夺的目标到整个计划的进行步骤,乃至如何应对此次事件的后续影响,完全由朱允炆一手操刀。

    现在剩下的大明藩王不多,算起来被削夺的病死的,加起来已经有消除了一半的藩王威胁,而朱允炆所要挑选的目标,自然是要排除几大攘夷塞王的,从剩余的弱势王爷当中选择一个作为下手的目标。

    那么这些手中护卫兵卒不多,权势也不大,乃至只有在其封国之内有几分名声的大明藩王当中,已经有一位进入了朱允炆的眼中,并且隐隐间成为了他接下来所要削夺的目标,而这位运气不太好的藩王正是封镇云南的岷王朱梗。

    大明洪武年间朝廷调北征南,由已故颖国公傅友德率领的北军南下平定云贵两地的外藩势力,灭掉了盘踞在云南一地的前朝梁王旧势力,彻底将云南贵州两地归到了大明的疆域之内,为大明平添了两处布政司。

    而太祖高皇帝弟十八子朱梗,就是朱元璋为了安抚被征服的云南一地,从其原本的陕西布政司岷州卫封国改镇云南布政司云南府地

第697章 削藩(四十七)() 
可原本征服云南之时,朱元璋便已经将自己的义子沐英留在了云南布政司镇守,目的就是防范当地的土司还有大理国旧党和蛮夷势力,也只有沐英统率大军才能够让朱元璋真正放心。

    因为云南是大明以西边疆行省,内部山林茂密气候异常,而且道路也非常的不便利,这就使得朝廷对于云南等地的控制远远弱于其他布政司行省地区。

    再有云南以西临近的便是安南国,虽然此国在洪武朝时曾经遣使入明,和大明有过官方上的沟通,且从表面上看起来的确好像是对大明臣服的姿态。

    可是每每从云南安南交界之地传回双方争执消息却足以说明了安南的贼子野心,他们绝对没有真的心悦诚服,甚至其国内某些势力还打着要抢占云南一地进而站下根基,一步去吞并中原天下的野心,这些可不是空穴来风,那是锦衣卫们用生命探得的真实情报,做不得半点虚假。

    所以当时的大明天子朱元璋为了进一步稳定云南布政司的形势,特意将原本封在岷州卫的十八子朱楩该封为云南,其用意便是由麾下义子沐英加上岷王朱楩两人共同藩镇云南一地,双方协调合作共同为大明护卫边疆。

    不过这里面到底有没有让朱楩顺便监视监视沐英的意思,那可就要问朱元璋自己心里到底是什么想的了。

    可不论怎么说,在官面上朱楩的作用就是藩镇云南,而后统御麾下藩王护卫军,于沐英说率领的云南军士互相协作,双方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但是在地位上朱楩还是要比沐英高上一些,可在真正的权势手中力量的对比上,沐英到是绝对碾压了这位岷王殿下

    虽然太祖高皇帝明里暗里的意思没有人能够猜得透彻,可最起码关于朱楩来到云南的用意上,大家都清楚这不是简简单单为了加强朝廷对云南控制力防范安南等境外敌人的,反之这其中最明显也最令人易猜懂的就是有没有要制衡沐英的意思。

    别看沐英镇守云南多年,劳苦功高极大地加强了大明对于云南一地的掌控能力,可实际上沐英到死为止都依旧仅是为大明西平侯,只是在死了以后才被追封为黔宁王,谥号昭靖。

    要知道沐英早年跟随太祖高皇帝身边,南征北战多时,论其功劳来他并不比打出捕鱼儿海大胜之役被封为凉国公的蓝玉差什么,甚至论到对大明持久性的益处,这一地行省云南的安稳治理,绝对还要比剪除蒙古残留朝廷势力最后一部分人来的要大上一些。

    可就算是如此,沐英也只能带着侯爵的头冠一辈子,死了却是直接跳过了国公一级变成了异姓王爵之位,这等殊荣已经足以和开国六公相媲美了。

    这其中固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