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军侯- 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他是经受儒家熏陶教学张大的,可是朱家血脉骨子里的权力欲望依旧存在,这是他一辈子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也许在外人看来,朱允炆是温文尔雅,继承了其父亲懿文太子朱标的温和宽厚的脾性,却比起父亲显得更加温顺。

    但是这只不过是朱允炆的外在表现罢了,虽然其内心本也是儒家之道秉承礼教修治齐平的那一套,但却不代表朱允炆真的是懦弱,腼腆的君王。

    反而从他决意如此精简下葬自己的皇祖父,更是擅自在遗诏上增添之时,便足以看得出其心中亦有果决的一面。

    不过不管如何,不论朱允炆到底是装出来的表象欺骗了朱元璋这么多年也好,还是他只是将内心的一些想法隐藏的十分隐秘也罢。

    今天这个日子,注定是朱允炆一生最辉煌的日子。

    当平天冠待在朱允炆头上的那一刻,便代表着他已经成为大明的二世皇帝,手里掌握这大明百万计的军事力量,更是有天下苍生百姓一千多万户,七千多万人丁的共主。

    在正式称为大明天子之后,朱允炆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给予身边三卫智囊幕僚倚重和地位。

    首先是黄子澄,作为朱允炆后来的恩师,得封翰林学士,参国政事。

    其次为齐泰,从原本的兵部左侍郎,被朱允炆提拔为兵部尚书,也算是补了兵部这几年尚书的空缺,同黄子澄参国政事。

    最后才是方孝孺其人,受封翰林将读,却无其他职权,但也是朱允炆幕僚之一。

    其余文武等皆有封赏诏书等等,更包括朱元璋留下的耿炳文,郭英等,还有驸马梅殷也一并封赏。

    不过从黄子澄于齐泰两人的参国政事就能看得出来,真正在朱允炆心中所依仗的还是这两个心腹之人。

    而方孝孺虽然也得朱允炆看重,但其本身却是朱元璋所留下的人才,和朱允炆之间始终隔着一层。

    再加上方孝孺参与到幕僚集团的时间最晚,资历尚有不足之处,从汉中教授封为翰林将读已是跨越了很大等级。

    或许将来方孝孺能在朱允炆心中得到更深的看重,地位也能随之增高,说不定参国政事这项特权也能挂到他的头上,但显然不是现在方孝孺所能具备的。

    对于这些封赏,有人高兴自然也有人不满,不过毕竟都是新帝初诏,大家就算心里再怎么不悦也不会表示出来。

    毕竟朝臣终究是臣子,而陛下一辈子都会高高在上。

    而且就算是这一次在其他朝臣眼里,看起来应当是心腹的方孝孺所受的待遇也并没有多好,其本人也并无什么怨言,那这些之前连站队表态都没有的朝臣又能怎么样呢

第615章 来自晚辈的忌惮() 
先帝驾崩的讣告和新帝登基的天下诏令同时从金陵城发出,也代表了朱允炆足足拖延了近七日的时间才将自己皇祖父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以官方名义告知于天下。

    这不仅有他自己的私心在里面,是为了保证其登基的稳定和所谓天下的安稳,但是不是为了防止大明这些边塞封王接机插手就只有朱允炆自己心里清楚了。

    天下通告,自然是下放至各布政司府州县内。

    就连一路上抓紧时间赶路,露宿野外为了多争取一些速度的朱棣等人,也知道了这个传遍天下的消息。

    初听闻此信之时,朱棣心中是一阵恼怒和不信,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那个皇侄儿居然在先帝遗体未葬之前便迫不及待的登基皇位昭告天下,向世人展现他的正统性。

    这在朱棣看来是十分不孝大逆不道的行为,简直是有违他储君的身份和皇长孙的尊讳。

    当然了,这是因为朱棣并不清楚自己的父皇朱元璋已经在他出发的那天便下葬于东郊皇陵之内,他这里的气恼愤慨,在朱允炆那边却没有什么忌讳一说。

    虽然这仓皇精简的下葬和迫不及待的登临帝位着实是有些吃相难看了点,但毕竟没有违反祖制和礼程,也是按照朱元璋皇命遗诏所做,就算是礼部也挑不出来什么,并且他们也不打算在这个时候给新帝找麻烦,那岂不是和自己头上的乌纱帽过不去吗。

    所以,朱允炆登基大典虽然是快了一些,但也的的确确是按照既定程序走的,没有什么差错和逾越不敬之处。

    反倒是朱棣这里消息不太灵通,也是因为朱允炆本就没将先帝大葬的消息通传天下,实际上除了金陵城周边的百姓以外,还这没有多少人知道朱元璋已经下葬于东郊皇陵了呢,毕竟这消息的传递也是需要时间的。

    况且就算朱允炆是太过精简了一些,颜面上看起来是有些不尊先人祖父的礼节,但那也是按照先帝遗诏来做的,有这么一个挡箭牌在前头放着,朱允炆怎么做其实都不算过分,只要顺序章程不乱,哪怕是一天之内完成下葬和登基都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朱棣这里却尚未知晓此事,仍然气恼于朱允炆急迫登基,对这位见面不多的皇侄儿打心底里有了几分不满。

    可朱棣却不知道,他这里才是刚刚对朱允炆有一点不满的意思,可在朱允炆的心里头,大明这些个分封的藩王当中,最令朱允炆痛恨巴不得早早夺爵的就是朱棣这个燕王啊。

    有的时候朱允炆真是想问问自己的皇祖父,为什么如此的能生,导致大明现在分封出去的藩王如此之多。

    光是在边塞镇守的藩王便有九人之多,也代表了九个手握重兵权势的威胁。

    而大明内部还有很多的藩王,也一个个封国均在富硕重镇之中,影响力就算不多却也是不小。

    况且每年宗人府都要拨出一部分银钱供给各地藩王府邸,还要抽点银两给那些塞王养兵,这在朱允炆看来简直是用朝廷的钱再给朝廷树敌一样。

    如果那些个边塞封镇的王爷心有不轨互相串联,到时候难免要让西晋八王之乱的祸事再一次重演,那对大明江山而言是无比重大的打击,甚至很有可能便如西晋一般一蹶不振啊。

    这也是朱允炆本身就和朱元璋之间国策上最根本的区别点,也是相差最远的一点。

    朱元璋是想让朱明皇室子孙镇守天下,由天子高高在上统领四方进而掌控整个天下,还能有自家人的身份多一些放心,不用太过担心忠诚方面的问题。

    并且在朱元璋的准备当中,藩王不仅是从护卫府兵到王府内支出用度等等,大部分都要依赖于朝廷的供给。

    就算有的藩王自己琢磨了营生,就像是朱棣一样,那也少不了每年宗人府,兵部,户部等给藩王府派发的大头重要。

    所以在朱元璋看来,对各地藩王只要掌握好他们的钱袋子和粮袋子,这就好控制,还能十分放心的将天下交给这些人,而作为天子只要在京城操控大局便可。

    朱元璋着想法是好的,实施的倒也不错。

    可是却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原本大明的第二任天子可是已故懿文太子朱标,而不是现在的新帝朱允炆。

    两者之间随是父与子的关系,可是对于整个天下局势乃至朝廷规矩都有不同的意义。

    就说如果朱标未死,那么现在所谓的藩王势力庞大,什么朝廷掌握不足恐为后患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不会存在。

    因为朱标的身份地位在那摆着,他是朱元璋的长子,是诸王兄长,天下表率,不管是名望正统性乃至各皇子心中的态度,朱标都是毋庸置疑的第一位。

    所以,如果朱标作为大明二世皇帝,那所谓封王制度的弊端自然迎刃而解毫无威胁,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大明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可事情问题就出在这上面啊,朱标的病逝使得原本朱元璋的计划被全盘打乱,好不容易找出一个和朱标相似的储君,但也是皇孙辈分的。

    而恰好就是因为这辈分的相差一级,使得不管是朱允炆在诸王心中的地位,还是诸王在朱允炆心中的地位,都和朱标那时候根本不是一码事。

    现在先不论大明各地藩王到底对于新任皇帝是个什么态度,单说在当初朱元璋既定储君的时候便有很多皇子表示不满,却也摄于自己父皇的威势而没有多说什么。

    再加上朱元璋又硬生生挺了这么久,使得大家渐渐也都习惯了朱允炆皇储的身份,反正对他们自己藩王的生活也没什么影响,如此也就听之任之了。

    可在朱允炆心中却不是如此简单了事,他自己清楚天下有很多叔伯辈的皇室亲贵,就算有和他年纪相仿的,那轮辈分也比着他打上一辈,这一点毋庸置疑。

    也间接地促成了朱允炆心中的不自信,和那对这些所谓长辈藩王的深深忌惮。

    越是这些藩王手中的权力越大,掌握的兵力越多,在地方上的人望越重,朱允炆对其的忌惮程度便是越高。

    首当其冲的就是燕王朱棣了,其次才是原来的晋王朱棡,不过随着朱棡的病逝才转移为现在的宁王朱权。

    这也是为什么朱允炆自大继任储君开始,便一直心里隐隐敌视着大明各地藩王,尤其是他的四叔朱棣。

    可以说正是因为他储君的身份,因为他皇长孙的身份,才使得他对大明分封藩镇制度是打心底里的厌恶和忌惮,乃至深深地不满,也就是说朱棣等天下藩王,平白无故的就要遭受到新帝朱允炆的恶意

第616章 拦还是不拦() 
从朱棣出发到现在已是走过了半数的路程,算算时间,当能在他原本的计划内赶到金陵城的。

    不过就算朱棣紧赶慢赶,哪怕是露宿野外都比不上锦衣卫传递情报的速度。

    此时关于朱棣带着麾下宿卫集三十余骑出发南下的消息已经送到了蒋瓛的桌案之上,这位锦衣卫都指挥使大人正在考虑是不是立刻呈秉于新帝一览。

    要知道蒋瓛之前可是坚定不移的新帝党,没有什么支持外面那些藩王的意思,不然也不会主动将自己师傅毛骧和朱棣所约定的毁去,转而还派人死死地盯着朱棣的一举一动。

    这可是在积极地向朱允炆表示自己的忠心,在蒋瓛的心里更是想要让锦衣卫在新帝期间再一次发扬起来,甚至如果能比当初毛骧时期还要来的强大辉煌那就更好了。

    可现在蒋瓛却在犹豫了,正是在登基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原来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在朱允炆的心里,锦衣卫依旧是原来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酷吏衙门,这让自小接受儒家教育熏陶的朱允炆很难对锦衣卫产生什么好感。

    到现在都没有直接下令裁撤,乃是看在他自己新登大位朝局不能太过动荡,不宜在这个时候裁撤朝廷办公衙门徒惹烦忧。

    再加上锦衣卫本事先帝所建,在关外的情报上面尤为重要,这一点朱允炆还是很清楚的,所以才犹豫再三没有对锦衣卫下手,只是稍显冷遇不闻不问罢了。

    按照朱允炆的本意,是打算等自己登基的这段时间过去,然后派一心腹之人重新接管锦衣卫的事情。

    主要是针对关外情报异族暗谍上,至于那些针对朝臣家中的钉子等等,朱允炆觉得基本上就可以放弃了。

    尤其是现任锦衣卫指挥使蒋瓛,这主导了蓝玉一案的人,在朱允炆看来就是一个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根本没有资格做到朝廷都指挥使的位子。

    要不是看在现今锦衣卫还需要蒋瓛主理,朱允炆还没找到合适的人手接班,说不定早就把蒋瓛贬斥夺官,甚至还有可能下狱审判呢。

    蒋瓛也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心中原本十分坚定的朝向朱允炆而因此变得犹犹豫豫不知前路在何方了。

    可是蒋瓛也很清楚,他就从现在的局面观察,大明天下正统皇帝只能是朱允炆无疑,这种时候不管他想要改换门庭还是隐退二线,都逃不过朱允炆这一关。

    但蒋瓛不死心啊,他只是觉得朱允炆心机不深,还没有先帝那般帝王心术,也看不太清楚朝廷这些官员的真面目,所以才对锦衣卫保有深深的恶感。

    蒋瓛相信只要时间过的越久,让新帝在朝局上经历的多了,他就能发现大明锦衣卫最不可或缺的地方就是在朝廷百官家中的眼线,和大明天下的情报收集。

    至于关外异族的问题,其实早就在蒋瓛的授意下差不多快要分割了出去,全权交给金丹阳处理去了。

    反正也只有关外情报暗谍上有这些人的作用,其他时候完全是用不着的,也间接着让原本和蒋瓛争夺都指挥使一职的有力对手金丹阳逐渐被隔离出了锦衣卫的核心圈子。

    不过现在蒋瓛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就是,他应当如何让朱允炆重新认识锦衣卫,将心里对锦衣卫的恶意消除掉才是正途。

    所以这份情报当送去,而且还要快,越快越好,这才能显得出锦衣卫的能力,也能让朱允炆在锦衣卫身上的视线转移到目标更大的燕王朱棣身上去。

    “陛下,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求见。”

    烛火昏昏,朱允炆在批阅着近期朝廷各地呈递上来的奏疏文章。

    此时的他身着明黄色龙袍,头上金丝盘龙翼善冠,嘴唇边也渐渐蓄起了胡须,颇有些威严之感,到是越来越符合他皇帝的形象了。

    只是当他听闻小太监所言蒋瓛请见时,这眉头还是难掩的皱了一下,毕竟锦衣卫衙门在他心里还是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地方,尤其是蒋瓛此人,更是令朱允炆没有什么好感。

    不过毕竟是朝廷大员,更是位置关键的都指挥使皇帝亲军,这临夜之时入宫拜见当是有重要之事才对,也不能不见。

    “宣!”

    思虑过后,朱允炆便决定传唤其进来,打算听一听到底是何事令蒋瓛匆匆而来。

    “臣锦衣卫都指挥使拜见陛下”

    在面对朱允炆的时候,蒋瓛表现出了比面对先帝朱元璋时更甚的尊重礼节,却偏偏起了反效果,让他再朱允炆的心中感觉又低了几分。

    “卿有何事,当速速说来,勿要影响了朕批阅奏章。”

    这话里已经有了几分不耐烦地语气,可蒋瓛好似没听到一样,只是从袖口当中取出一张纸,双手呈于头顶之上。

    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