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军侯- 第2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许正是因为朱棡病逝的消息太过沉重,对朱元璋的打击十分巨大。

    再有马皇后,朱标,朱樉三人位前鉴,一时间也着实是让朱元璋难以接受的了。

    毕竟算起来也就剩下老四朱棣还尚在人间了,前前后后四位至亲之人病逝,这等打击这等对人意志精神的伤害,那绝非常人所能承受之重。

    这也就是朱元璋本人能抗的住接二连三的重击,却也扛不住第四次的无情摧残。

    尤其是他最后憋住没有吐出来的那口鲜血,让他本来就已经处在崩溃边缘的身体再加大了一层伤害。

    又时候死要面子也是大问题啊,不然何以到如今都不能苏醒过来。

    要是当初能够吐掉那口血,让经脉气血流通畅顺一些,再加上太医们全力施为,现在怎么说也都应当苏醒过来了啊。

    可恰恰就是因为没有,才导致现在朱允炆等人焦急的等待,太医院所有医官轮番上阵,能用的手段全都用上,尽可能的提早让朱元璋醒来。

    然而这件事终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纵使太医们医术不凡,但面对已是半死之人,身躯将死的朱元璋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因为他们只是神医,却不是掌管生死的阎王,他们能治愈疾病,却不能拉回一个将死之人。

    好在这天子昏迷的消息还在封锁当中,至于朝会等事也大可托以天子染疾暂不理政为借口,再有朱允炆出面应对便是,也能拖上一阵子。

    可这种终究不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一天两天,三天四天的拖下去倒也能勉强应对过去。

    但是时间越拖越不利,朝臣们谁都不是傻子,天子这么长时间不露面,宫里也半点消息传不出来,谁都会觉得事情不对劲的。

    不过好在朱允炆还能支撑的住,毕竟他国之储君的身份在那摆着,又有六部尚书等大员帮衬,勉勉强强的支撑到了现在。

    也终于是在朱允炆心力憔悴的时候,宫中可算是传出来一则好消息,那就是朱元璋将将睁开了双眼勉强苏醒过来。

    但却仅仅只是醒来一会儿,十分艰难的传令命征西将军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一众武将召回金陵以防不测。

    另着朱允炆全权负责朝廷一应政务,身受监国重担,众文武倾力辅佐之。

    说完便又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任凭太医们办法用尽也再难苏醒。

    而且太医院正也对朱允炆谏言,此时朱元璋已然苏醒一次,再加上身体本就虚弱不堪,如果再强行用法唤醒,恐为最后回光返照之时,所以此事应顺其自然不必过分勉强。

    话说的委婉,但意思却很明确。

    就是告诉朱允炆现在陛下身体不行,能苏醒过来一时已经是太医们手段齐出的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用一次还行,如果接二连三的施展,那可就不是在救人,而是在害人了。

    这等说难听一些都可以算上是弑君之罪,太医们可不敢随随便便担上这样的责任,万一现在唤醒了朱允炆是高兴,可谁能保证他日后不会清算。

    所以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你,想要再紧接着唤醒朱元璋,就是相当于缩短他剩下的寿命,到底做不做,一切都取决于朱允炆自己。

    这种选择其实对于礼教儒道影响甚深的朱允炆而言根本没有差别,第一时间便是命太医温和行事,一切顺其自然,纵使朱元璋剩余的寿数已是不多,他也不想自己的祖父白白损耗生命

    当朱元璋的诏令在朝堂上颁布的时候,满朝文武基本上都明白了这段时间皇宫气氛诡异的原因。

    陛下身体染疾事小,多日不见其人出现,现在又有如此诏书下达,那多半是事情严重到了相当难堪的地步,不然不会如此草草起诏。

    不过众文武也都是有心理准备的了,甚至很多人都估摸着朱允炆会在什么时候登基君临天下。

    毕竟大明天子之位新老交替已是注定之事,早一些晚一些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唯一的问题也就是在交接之后天下是否会出现动荡,新任天子能否真的掌握天下而已。

    不过想一想朱元璋的后手,乃至朱允炆在朝中的人望,出现意外的情况应当是不会发生的

第598章 事件影响() 
在地方掌军调练士卒的耿炳文及郭英等人受诏匆匆赶回金陵。

    各自入京师禁军掌控京城方位,以防不测。

    另有禁军调动事宜,隐隐间在向着金陵城聚拢,完全是一副要有大事发生的节奏。

    相对于外界的一片茫然,甚至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金陵城内乃至朝廷文武百官们,都是相对平静的状态。

    外有禁军镇守,更有耿炳文郭英等宿将执掌军权,当是不会有什么问题。

    内部有储君监国,朱允炆一人挑起了大明,更有黄子澄齐泰等人的辅佐,朝廷官吏们也十分配合,大明天下之事的处理也无纰漏。

    一切都在等待朱元璋的下一次苏醒,在这期间定要保证大明江山无损的局面。

    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消息能瞒得住一时却瞒不住一世。

    虽然有朱允炆监国理政,但朱元璋昏厥不醒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并且以异常迅速的状态传遍整个大明天下。

    初时朱允炆还有些惊慌,生怕自己祖父病倒的消息爆发出来会引起什么难以预料的后果。

    可是当天下并无什么动荡,百姓们仅仅只是多了一份谈资而已。

    至于那些心有不轨之人,他们倒是想趁着这个时候搞出一些大动静来。

    可惜有心而无力,就算他们想法再好,计划再妙,也架不住本身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做成这些事。

    之前的高福兴就是错认了时机胡乱跳出来,结果被耿炳文三下五除二就剿灭了。

    他被剿灭了倒也算了,问题是还带起了其他一些没有看清楚局势的人,这也就导致那些原本不安分的势力顿时大受折损。

    本身他们应对锦衣卫的无孔不入处境就十分艰难了,现在又没头没脑的被人牵连一番,实力大损都是最轻的,重者直接被连根拔起都有。

    而且自大朱元璋昏厥之后,蒋瓛特意让锦衣卫全都调动起来,连负责长城关外情报的金丹阳都抽调回来,全力镇压国内,以防有什么星星之火的出现。

    明面上有大明官军镇压,暗地里有锦衣卫潜伏,大明看起来一点都没有因为天子病倒而发生什么动荡。

    这让心惊胆颤的朱允炆顿时按下了跳动不安的心,转而全心全力的投入到处理军国大事上去。

    毕竟他尚处在经验不足的状态下,纵使有齐泰黄子澄两人的倾力辅佐,但一些必要皇帝亲自处理的事情,他们两人也没资格做主,还得要靠朱允炆自己去一点点的思考判断,甚至还有清楚自己做出选择之后所会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而且他还要考虑一件事,那就是大明众位就藩的亲王可也知道了天子病倒昏厥不醒的消息。

    就算现在介于亲王规矩不能擅自离开各自的封地,赶赴京城,但难免人心浮动。

    尤其是在朱允炆看来最应当戒备的四叔,燕王朱棣,甚至他觉得自己皇祖父传召耿炳文等人回来便是为了防止朱棣的。

    然而终究还是他想太多了。

    先不说朱棣本身虽然心里焦急,也十分关注自己父皇的身体状况,但却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动作,更别说调集军队打算起势谋反了。

    因为这个时候朱棣本身就没想过造反的念头,他对朱允炆继承大统就算有点意见却也十分尊重自己父皇的选择。

    所以现在完全是朱允炆自己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以为朱棣心有不轨,甚至故意往不好的一面去想他。

    全然没有理解到朱元璋的心思。

    其实朱元璋的想法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完完全全就是下意识的防备手段,这才将他留下的这几个大将都调回来掌管禁军。

    而且现在他最亲近的人都没剩几个了,朱棣可以说是他和马皇后最后的孩子,朱元璋可不打算对付自己这个儿子,更不认为朱棣会有什么造反的野心。

    所以这一切还是朱允炆自己的问题,他的想法根深蒂固,从一开始就对朱棣不抱有好感,导致现在总是带着恶意去看待自己的四叔。

    将来等朱元璋魂归九泉之后,说不定还要出现什么难以预料的事情呢,到时候朱棣没有动乱的心思,却也难免要被人先下手为强啊。

    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大明局势还算是稳当,这艘承载大明天下的巨船还安然的行驶着,没有沉没的迹象。

    虽然有些小小的风浪拍打颠簸了一点,但却没有损伤,更别说伤及根本了,至于船毁人亡的事情更是想都不用想。

    只是这朱元璋病倒的消息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可没有这么轻松就算了。

    大明国内能无事发生,但对于大明的邻居们可就不一样了。

    首当其中的就是长城以北边关势力草原鞑靼部。

    阿鲁台本来摩拳擦掌的想要在近期就对瓦剌部动手,更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打算此战只有胜败两个选择,什么求和等等都不会发生。

    胜,则鞑靼部趁势而起彻底灭亡瓦剌进而称霸草原。

    败,则鞑靼部被瓦剌反吞彻底消失在草原势力当中。

    可是还没有等阿鲁台下令呢,从中原传出来大明皇帝病倒昏厥,乃至病危的消息已经到了他的耳朵里。

    这可就有些吓人了。

    本来阿鲁台就担心大明这一次有做渔翁的意思,谁知道怎么突然就传出来朱元璋病危呢。

    一时间阿鲁台也拿不定这消息的真假,更别说还有锦衣卫在故意扰乱视线,使得他原本的作战计划不得不因此推迟下去。

    他要等这消息的确认,看看大明皇帝朱元璋到底有么有病危。

    因为阿鲁台生怕这则消息是大明故意放出来的假消息,为的就是让他放下心中戒备,转而全心全力的攻击瓦剌部。

    如果真是这样,那大明可就坐享其成了,到时候难保他鞑靼部的后方会不会成为大明铁军的征伐之地。

    当然了,如果这消息确凿,那对阿鲁台而言绝对算的上是一则好消息。

    毕竟大明天子病危,这等国家大事,也正值新老帝王权力交接的时候,大明当无心在北顾。

    那他征伐瓦剌部便可放手去做,只需留下少数兵卒戒备长城大明边军即可,也能腾出更多的力量在和瓦剌的正面战场之上。

    所以对于阿鲁他而言,朱元璋病危的消息真假与否是十分的重要。

    因为这关乎到他和瓦剌部一战,能否称霸草原等种种,甚至关乎到他们鞑靼部的生死存亡都不为过。

    那就必然要等,哪怕是放弃原本的计划也要等,等他们在大明境内的探子确定了消息的真假之后,阿鲁台才会做下一步的打算

第599章 草原上的突然安静() 
然而不管事情如何,阿鲁台原本的计划顺序都已经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所打乱了,纵使有更好的时机,却也难以预料之后的结果。

    可若是强行在此时动手,阿鲁台本人也并无百分之百的把握大明那方的消息真假。

    毕竟他最怕的就是大明朱元璋设下此计谋,让他一时情急暴起进攻,进而失去了冷静的判断而对良机到来所表现出过分的急切。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大明一方定然会在他和瓦剌部打的如火如荼之时挥师北上,轻取己方腹地。

    真到了那个时候,鞑靼部也就名存实亡了啊。

    别以为大明真的只能在长城以南地区才行,出关作战北伐行军,这么多年来大明的对外战争胜败比率可以说是一比九的天差地别。

    而且就算是败也撑死了为小败,蒙元好不容易胜利的几次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绝非小事。

    所以在阿鲁台自身看来,只要时机恰当,只要他这里稍有破绽,大明定然不会放过这等天赐良机,直接王师北上扩土开疆不在话下。

    要知道一个努尔干都司绝对满足不了大明的胃口,将整个草原都收入明廷治下,进而甚至于收服整个蒙古部族。

    这种事情可不是没有发生过的。

    如强汉时被驱除的匈奴,如盛唐时的安北都护府,那可是差不多将整个草原都囊括进了大唐帝国的疆域范畴之内。

    虽然在统治层面上还有些模棱两可,但不管怎么说安北都护府也是大唐治下。

    一向自比汉武唐宗的朱元璋,又怎么可能会放过这等天赐良机。

    真要是北上成功抢占鞑靼部领地,那么大明将要获得一大批战马储备,这也就代表大明真正的有资本在草原上策马征战,而不需担心补给线乃至各方因素的制约。

    而到了那个时候,依靠着中原的支撑,就算仅仅只是瓦剌部的一部分领地,大明也足以将其壮大发展起来。

    要知道光靠着本身所在领地的资源,阿鲁台都能将鞑靼部发展到能和瓦剌一争高下的地步。

    那加上中原各地资源的支持,加上整个长城以南地区,甚至还有努尔干都司等等大明藩属的支持,这样的发展对比之下,百倍乃至千倍万倍的成效都不会让阿鲁台感到吃惊。

    因为那是十分合乎情理的一种结果,也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迎战瓦剌部,也是为了鞑靼部的生死存亡。

    阿鲁台必须要做出正确的决定,而这决定的信息判断来源自然是要靠着大明境内那些为数不多的密探了。

    要知道可不是所有密探都是大明锦衣卫,也不是所有势力能那般强力支持一个情报组织的发展。

    鞑靼部不管在草原上怎么强大,但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蒙元部落,内部虽然声音比较统一,阿鲁台可以算的上是一家之言。

    可也没有更多的资本去支持一个完完全全的情报来源渠道。

    或许对于大多数都是脑子一根筋的蒙元人来讲,什么情报不情报的根本无所谓。

    他们冬天过不下去了就来大明边疆走一遭。

    能抢到东西就算好,凑活凑活勉勉强强过个冬。

    如果抢不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