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他和张枫可不一样,那个从小就身体倍棒药浴沐身张大的人,朱棣怎么可能和他比得了。
张枫能夜夜笙歌,朱棣要是也和他一样,那迟早要搞得自己虚脱精气消耗殆尽,甚至连腰板都要撑不住的。
燕王妃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只是心里头有些羡慕自家妹妹而已,倒也没真的打算让朱棣付诸于行动。
不过为了能早日让徐曦摆脱那些不好的名声,让那些长舌妇人不在有资本嚼舌头根。
徐妙云是隔三差五的就找徐曦谈心,这美曰其名的谈心实际上就是作为一个姐姐对妹妹私生活的关注。
还给徐曦出招,什么吃药等等一系列方法,不管是出自名医还是民间土方,反正只要是徐妙云能弄到的全都一股脑的告诉了徐曦,让徐曦这段时间对燕王府是避之不及,生怕再见到自己那个焦急不已的姐姐。
这种生孩子承继香火的事情哪有这么简单,什么土方子良方子,张枫本身就是医道中人,虽说在这一科并不擅长,但也知晓在夫妻双方身体并无问题的情况下,这子嗣后代是迟早的,只不过差别在于什么时候回来而已。
燕王府里也就是这件事值得他人关注了,搞得最后整个王府好像都知道宿卫统领大人正在积极的造人中。
而作为始作俑者的朱棣夫妇却做旁观者,反正只要能让张家香火有须,让徐曦身上妇道之名得正,他们俩或者说燕王妃的用意就达到了
大明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建立帝国已过半甲子,正值大明蒸蒸日上君临天下之时,四夷八方莫有不尊者,乃天下第一国。
现在大明也正处在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刻,新老帝王交接之际迫在眉睫,没有人知道朱元璋还能撑多久,但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准备迎接下一任大明之主的到来。
所以相较于关外气氛严峻的状态,大明内部到没有太过于紧张,只有金陵城的那些人可能每天都要注意皇城宫墙内的动静吧。
整个天下倒也算是平静,各地方布政司照旧,没有什么太大的乱子出现。
当然了,太平时候总有一些不安分的人想要搞事情,这些人就好似天生就不会安稳过日子一样,或者说他们内心总有一股想要冲破天机的野心,却从来没有真正能够实现他们内心野望的实力。
如正月时四川布政司汉中府沔县皂吏高福兴聚众叛乱,率兵起义,竟妄图攻占汉中府进而占领四川全境。
汉中卫第一时间获悉此事,却小瞧了这些有预谋又准备的贼人,被高福兴等人小败一阵未能尽快剿灭,使得贼人横行乡里焚烧县治,甚至杀害朝廷官员县学教习。
那这事可就大了,朱元璋知道这消息以后拖着病体亲下御诏,命征西将军耿炳文并武定侯郭英一同南下入川剿贼。
另着各处卫所兵丁集结围剿,命秦王朱尚炳调练军卒以备不时之需,警惕贼人动向。
如此大动静可以说是这几年来大明为数不多的军事调动,毕竟能小败明军的贼人当不能轻视。
可实际上当耿炳文等人谨慎布阵小心应对之后才发现,这些所谓贼人虽然确实早有预谋,本身竟是元朝遗患留存,所以才初一暴露便扩张迅速。
然而汉中卫小败一阵的真正原因和他们可并没有多少关系,一切都是因为汉中卫指挥使胡通在接到线报之后并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转而更是抛在了脑后,让阳平关等地并未作出戒备,所以才让高福兴等贼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却也因为双方实力差距实在过大,除了一开始的仓皇之后,汉中卫紧急调度倒也算是守住了关卡。
而胡通本人生怕自己疏忽的事情暴露出来,所以才在传报上夸大了贼人的实力,这样就显得他们汉中卫并无半点过错,也就是他胡通仅仅只是指挥不当而已。
可当朝廷严阵以待,更派遣耿炳文郭英这等老将前来之后,那一切就全都被揭破了本来面目。
高福兴等人自然是不堪一击,实际上都没用外兵出手,光凭这四川本部就将这些人打散捕杀的差不多了,除了少数几个贼首逃脱需要后续追捕之外,这次所谓的起义叛乱基本上就告平定。
然而对于汉中卫指挥使胡通而言,他的末日才刚刚来临。
这种事情如果只是四川所辖上级知晓倒也还能周旋周旋,但现在已经是传到朱元璋的耳中了,那等待这胡通的可就不是小小夺职能够解决的。
无独有偶,这件说小不大不大的起义虽然被平定了,但却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或者说大明如此郑重的态度让那些心有不轨之人以为大明正到了危急关头,不然何以匆匆调动各部军卒去平叛。
殊不知这种错误的感官判断让这些人付出了血的代价。
一些南地白莲教的残存势力纷纷跳出来打着反明的旗号,搞得好像整个长江以南都陷入了叛乱当中。
然而实际上这些人多的也就是两三百,少的甚至都不足十数人便敢打出造反的旗号。
那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大明各地卫所可不是吃素的,一个高福兴的偏差误会也就算了,这些跳梁小丑哪有什么资格咋呼。
看起来声势浩大的起义,结果不到三日便全都被平定了,所有贼人一个都没放跑,全都押解到当地县府关押起来,等待朝廷旨意斩首以示众。
当数十上百颗人头瞬间落地之后,便再也没有什么起义的事情发生,毕竟大家现在都活的好好地,小日子也过的充实,何必去找这样的不自在,跟自己的项上人头过不去呢。
而后整个一年时间便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大明这三十年来倒还第一次过得这般平静
第596章 连锁反应()
春去秋来年岁疾,花开花落又一季。
转眼之间洪武三十年便飘然而过,大明帝国来到了洪武三十一年。
过去的一年除了小小叛乱之外并无他事,算是大明最风雨平静安安稳稳的一年,地方上百姓安居乐业,边关也罕见的处于无战事状态。
毕竟此时鞑靼部阿鲁台正磨刀霍霍向瓦剌,而瓦剌那三家也终于是反应过来了,正积极商议调度士卒防范鞑靼的入侵,甚至还带着点不可思议的状态。
谁让一向只是被他们欺负的鞑靼部这一次居然敢要先动手,怎么能不让三家觉得诧异甚至有些慌张。
也正是因为草原上最大的两家部落正处于严阵以待的状态,阿鲁台正在等待时机到来,马哈木三人则准备防守反击,好好的教鞑靼部做人,甚至没准还能趁机反攻鞑靼领土也不是不可能。
而大明边军这一年来少有的没接到蒙古异族扰边的事情,但他们也正在积极准备。
毕竟事关大明外境,不管鞑靼部怎么个结果,大明这一会都打算看准了时机就动手,坐一会渔翁的角色。
不管是鹤还是蚌,要是有机会就两只全收,要是没有那就顶着鞑靼部便可以了,反正不管怎么说大明都不会吃亏。
原本以为事情也就这么发展下去了,阿鲁台都准备要下令开始行动了,可没想到老天爷却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事情的起因在于大明,而且是大明的一个藩王出了问题,直接一病不起,甚至都严重的躺在床榻上等死的地步了。
如果是其他藩王这事到还没有那么严重,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也根本没有那么大。
但最倒霉最倒霉的就是,这身染重病已经断定了药石无救的藩王正是大明晋王定下朱棡。
这可就出事了,要知道朱元璋和马皇后只有四个孩子。
老大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
这四个孩子在朱元璋心里与其他皇子亲王在地位上自然不一样,重要程度肯定是前者重的多。
甚至如果有这么一个选择,让朱元璋在前四子和后来的这些儿子当中有个取舍,老朱肯定不带犹豫的会选择前者。
然而钟爱之人却命运多舛。
先是马皇后病逝,紧接着又是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病故,使得大明在帝位传承储君之位上出现了巨大的变故,一度差点没动摇了大明根基。
好不容易挑选了新任储君,由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任。
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错失储君之位,而让亲王朱樉新游郁积愤愤难平,以至于没过几年他也因病而终。
在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朱元璋是挺了又挺,好不容易才靠着自己坚定地意志硬生生支撑到了现在。
毕竟这大明的储君还没有成长起来,他还不能倒下。
可好巧不巧的是,本来一心打算做逍遥王爷的朱棡,也身染重疾。
这消息传到金陵城的时候,朱元璋当场感到头晕目眩,差点没有昏厥过去,就连事先说好的考较朱允炆一事都不得不因此推迟。
不过还在那时只是因病,倒也不至于直接让朱元璋受到太大的打击,在休养几日之后便恢复的差不多了。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帝陛下的脸上又多了一些皱纹,身形也越发的虚弱苍老。
本来这恢复过来是个好事,再继续考较之后朱元璋也难得高兴了一些。
朱允炆这个他亲自认可的储君人选,在他的一番考较之下算是答得比较不错。
虽然在细枝末节上还是有些不足的地方,也有一部分政策决定上和他本人的意见不太一样,但这些都是小问题。
毕竟朱元璋不可能要求大明第二任皇帝在出事决断上和他自己一模一样。
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君王,哪怕他是上一代皇帝,是储君的爷爷,也不能强行更改一个未来君主的内心想法。
本来事情应当走向好的一面,毕竟储君有成,大明将来应是无忧。
可没想到朱棡却病逝了,而病逝的消息正好在这事之后不久便快马传到了金陵城。
当拖着疲惫的身躯下朝休息时,朱元璋从老太监手里接过了这封信保。
老太监本来是不愿意将此事这么快就说出来,但无奈朱元璋的命令他不敢不从,心里却又担心陛下身体乃至精神上无法承受此消息。
果不其然,在朱元璋展信一阅之后,脸上顿时一片潮红之色涌现,神情异常的痛苦,当场便昏厥过去。
这可算是捅破了大天,皇帝陛下突然昏厥,而且据太医诊断,陛下口中是含着一口鲜血的,之所以没吐出来完全就是因为陛下内心骄傲所致。
但也恰恰是因为骄傲,让朱元璋气血运行不畅,这口鲜血吐出来还能放松一些,但没吐出来却只能让病情越发严重,原本安抚下去的旧疾也一并迸发出来,身体急转直下。
而如此天大的消息自然不能随意张扬,宫中管事司礼监掌印太监匆忙将消息告知朱允炆这个国之储君。
当朱允炆听到自己皇祖父突然昏厥的消息时当场愣在了原地。
还是黄子澄知道事情严重,赶忙推了他一下将他唤醒,朱允炆才急匆匆的赶往皇宫去。
当他见到面无血色闭目昏厥的朱元璋时,心中自然是悲痛难忍,当场跪在榻前小心的看着自己的皇祖父。
而等他从太医口中听到朱元璋病体情况之后,直接的一阵无力感从心头升起,一时间警觉地彷徨无措。
以前他总觉得是自己的皇祖父在前面阻挡自己,让他不能自由发挥,不能完全将自己的才华能力展现出来。
可当朱元璋真正病倒之后,而且很有可能在没有办法替朱允炆遮风挡雨了。
这位大明的储君在真正的意识到原来他所感觉到的阻碍,理念不通等等一切一切,都是自己的皇祖父的教导,都是朱元璋的苦心栽培。
他这些年一直生活在朱元璋的羽翼之下,未能展翅高飞。
虽然朱允炆心里一直希望能有自己真正翱翔九天的那一刻到来,但如此突如其来的状况却是他始料未及的
第597章 允炆监国()
大明天子倒下了,这等大事自然不能随随便便的张扬出去。
哪怕是国有储君的状态下,为了朝局稳定,也为了大明国家稳定,这则消息都不能太过早的暴露。
幸好当时朱元璋昏厥的时候身边只有贴身的内侍和殿内值守的小太监,殿外的戍卒也并不知情,这还多亏了老内侍的随机应变做得好。
不过那几个小太监到是要暂且先看管起来,免得他们不小心走漏的消息。
等这件事可以公开之后再行做出处理,不过应当是不会有什么责罚,毕竟如今天子殿下身体的问题众人都清楚,朱元璋突然昏厥也是因为晋王朱棡病逝的消息所致,可以说这些小太监完全就是倒霉刚好碰上了而已
朝廷六部主事,都察院御史,还有朱允炆都汇聚在朱元璋榻前焦急的等待着。
甚至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是天子这一次昏厥再也没有醒过来之后的应对处理方式,那就是直接奉迎朱允炆登基大统,为大明二世皇帝。
只是如今朱元璋尚在昏迷状态,最后的遗诏尚未确立,如果他们贸贸然的矫诏难免要留下一些破绽,万一陛下突然又醒了,拿着责任可没有人能担当得起。
所以这些朝臣乃至朱允炆现在虽然心里悲痛焦急,但也只能默默地等待,并且让太医尽全力施救争取早日能唤醒朱元璋。
其实朱元璋的身体早就已经处在油尽灯枯的阶段了。
要不是朱允炆还不能真正独当一面统领天下的地步,他说不定早就撒手人寰殡天归去了。
那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硬生生的支撑着,但总会有撑不住的一天。
然而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是在被三子朱棡病逝的消息所断掉了那根最重要的弦,让他一时间只觉得头痛欲裂神志顿时不清昏厥过去,身体的问题也一并爆发出来。
可以说他挺住了几年的光景,却没有挺住这一封书信的杀伤力。
也许正是因为朱棡病逝的消息太过沉重,对朱元璋的打击十分巨大。
再有马皇后,朱标,朱樉三人位前鉴,一时间也着实是让朱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