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为他的儿子,尤其是长子,朱标大小就见识了自己父亲的英武果断,见识了父亲的豪迈壮烈,打心底里是对父亲充满了尊敬和畏惧。
因为很多时候朱元璋刚刚从战场上下来便回到家中,染血的衣甲难免会让人觉得心有惧怕,再加上朱标本就生性偏弱,这是天生的,想要改变那是不太可能了。
小时候的惧怕到朱元璋自称吴王,那时候便从惧怕变成了莫大的敬畏,后来再是北伐定天下,称帝建国为皇帝陛下,这时候哪怕朱标已经是太子殿下,却也从来没有在心底里减少对朱元璋的半分畏惧之意。
别看朱标的地位在逐渐的增长,但那是依托在朱元璋地位的增长之上的,凡事要有一个根本,朱标的根本便是他的父亲朱元璋。
前后有因,所以哪怕是朱标地位一日日的加强,都已经做到了国之储君天下第二人,却也不见丝毫减少,反而是更加强烈的感受到来自自己父亲的压力。
性格本就不相合的父子二人,又加上朱元璋有意的想让朱标做一个仁德主君,并未有什么强加干涉的意念。
但就是因此,让朱标在温和谦恭上做到了极致,但在强硬果决上却显得很弱势,更不赞同朱元璋的一些狠辣手段。
虽然那些有很多是必要的作为,让帝国快速的趋于稳定,震慑人心清理祸端,都需要一个强硬狠辣的皇帝陛下才是。
可以换句话说,让朱元璋在朝臣当中有近乎凶狠之名的原因不仅仅是有朱元璋本人的性格,更是有朝堂局势,大明国家境地的种种其他因素所致。
内有腐败贪污,朝堂不稳,外有强敌环伺,蒙元人南之意不绝,这才需要一个手段狠辣强硬果断的君主,而朱元璋自然是凭借本心放手施为。
如果换了朱标去做大明的开过君主,那可以肯定,别说什么北伐驱逐胡虏光复中华汉家衣冠了,就是能不能撑住元廷的进逼都是个问题。
哪怕勉勉强强的统一全国,可在面对外敌的时候手段偏软,给人露出一个柔弱可欺的样子来,那王保保还能重病郁郁而终?说不得早就重新马踏中原了。
所以也并不全是朱元璋造就了自己如今得形象,更是因为大明需要这样的一个皇帝陛下。
但就是因此,使得本就和他矛盾相左的朱标,在理念上就和自己的父皇有偏差。
这些年来父子两人之间也不是毫无争执,但每每都是以朱标退缩为结束,虽然有时候朱元璋也会选择朱标的意思,但这也不能让已经被压得快要喘不过来气的朱标有轻松的时候。
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奉旨出京的机会,又奉命修筑中都皇城,已经隐约间有着要传位的意思了,朱标自然是心中有所期盼,如此一来又多了几分压力。
后又因为中都的建设进度缓慢,朱标又劳心劳力废寝忘食,种种因素的叠加,由身体不堪重负为发泄口,心理压力的全面爆发,使得这位时年三十有七的太子殿下瞬间便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第531章 无力回天()
病情始终得不到缓解,朱标每日还是躺在榻上不能下地行走,甚至就连说话都成了问题,时常因为胸口堵闷而无法发声,让一众太医是忙前忙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论起病根的源头还是在于朱元璋的身上,毕竟来自自己父皇的压力是那般巨大,好比一座大山负在了自己的背上,而且这山还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重,换了谁都会有承受不住的那一天。
朱标已经承受了二十多年了,心中的那跟弦已经早就残破欲断,而都建中都之事进度延误的后果就是让他这个弦彻底的绷断。
这么一来压在他背上的大山瞬间便倾倒而下,让朱标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神上瞬间都被压垮了,而且是跨的异常彻底。
现在好不容易被太医们唤醒过来,身体上的病情暂且是得到了治疗,但这种就是并发的症状,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朱标心里的压力。
假若一日得不到缓解,那朱标的病情便一日不见转好,甚至会越来越恶化下去,最后已至身心皆崩坏的地步,真要是到了那个时候,可就是回天乏术了,哪怕朱元璋要了所有太医的老命,也救不回已经心死身故的朱标。
可太医们哪怕现在知道太子殿下心中郁结烦闷不畅,可却不知道这团郁郁之气从何而起亦从何而来,这就让他们失了办法没有对策,毕竟下药亦需对症,如今却不知病之根由,那又何谈医治一说。
而作为病根的最大因素,朱元璋本人确实对此并无半点意识,若是往昔平常,朱元璋说不定能猜得出这些都是因为什么,但现在他关心则乱又是身在其中,哪怕是问询朱标,也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缘由。
因为朱标自己更加不可能说出来是因为父皇的问题才让自己有这般下场吧,如此话语岂不是相当于有违孝道,更因为心中仍有那一丝惧怕朱元璋的情绪在,这话没当要说是传到了嘴边却什么也吐不出来了。
一日拖过一日,始终得不到有效治愈的朱标身子骨是越来越差,从最开始尚且能够言语几句,到现在连说话的基本能力都没有了,半边身子都陷入了麻痹的状态,动都不能动,每日的饭食都需要太子妃亲自喂到嘴里才成。
而面对自己父王如此凄惨的样子,年方十四的朱允炆更是悲痛莫名,每日躲在无人的角落低声抽泣,怕让自己的母妃看见徒生忧愁,更是对自己父王感到揪心。
朱允炆不想再承受第二次自己亲人离世的悲痛,上一次是自己的大哥,那还是在朱允炆五岁大的时候,年少尚不知事理却已经明白人死不能复生的意思。
现在自己的父王病重难愈,他更是要昼夜不离的服侍在榻前,虽然每天看着太医们苦闷摇头一声声的叹息,却仍然心中坚持着希望,哪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几率,他也希望自己的父王能够康复如初。
可天不遂人愿,往往万众期盼的事情到最后却是失望甚至绝望的结果,朱标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一直没有办法排解心中的郁结,以至于都出现了短暂失明的前兆。
而发现此事的太医顿时觉得浑身一阵发愣,背后瞬间布满了汗珠,但却也不敢有一丝一号的隐瞒,当下便向太医院正通禀此时。
老院正在得知这个消息的瞬间大惊失色,情况和那位太医并无什么区别,甚至更为惊骇,因为他很清楚这种失明的情况意味着什么,也知道这事一件通天的大事。
压抑的皇宫大内,这种情况自从朱标送回东宫开始便一直持续到现在,没有人赶在这种时候跳出来找死,因为迎接他们的必然是皇帝陛下的狠辣酷刑。
但事情终有爆发的一天,当朱元璋从老院正的口中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脸上一瞬间仿若没了血色,身体不由得微微颤抖,还是靠着身旁太监的搀扶才勉强站了起来。
这位戎马半生纵横一世的大明开国之主,在此时此刻就和普通的百姓之家老父亲一样,在面对自己爱子无力挽救的情况,发自内心的哀痛和悲伤。
谁道真龙无情,只是无人得见,天子的喜怒往往影响着天下,尤其是朱元璋这种霸道帝王,就算现在没有迸发出来,但却也让皇宫之内的所有人都觉得喉间好生难受,连呼吸都不太顺畅了。
压抑的宫廷变得更为沉重,如一汪死水凝而不动,可是这水下却已经有了变化,漩涡带起的波澜已经渐渐的要浮出水面席卷整个清潭。
当老朱坐在病榻的旁边,看着自己清瘦到快不成人样的儿子,不由的想起小时候朱标年少时的懂事安静,封为太子之后的亲躬勤政,事事亲为,更有和自己争辩时的据理。
那时眼中的无奈和敬畏,现在却已经是双目无神的残存之人,事事变幻至今,让朱元璋这位老人如何承受的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
可人有力穷医无回天,半只脚都已经走在黄泉路上的朱标,已经是任何人都拉不回来了,现在剩下的之后时间,是过一点少一点的时间。
没有人能知道朱标何时会离去,但却可以肯定那注定要来的终究不会迟到。
整个寝宫内现在只有朱元璋和他的皇孙朱允炆了,太子妃吕氏早就哀痛过度昏厥了过去,让人送去修养了,至于其他的人,一概被朱元璋赶走,此时此刻,他只想和自己的儿孙待在一起,不愿意有外人在场。
而其他人自然听命退下,太医们更是不由得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毕竟纵使他们全力施为也并没有挽救会朱标,已是注定必死之人,他们这些医者既然投身朝廷封为太医,自然要有着如今这样局面的心理准备。
之前皇后娘娘归天之时已是侥幸逃得一命,本以为此次注定要被牵连一批,但谁知朱元璋这时已不愿再理会他们,白发送黑发,此等哀于心,悲于情之痛苦,让他连杀人这种干了一辈子的事情都放下了
第532章 英年早逝()
第五百三十二章英年早逝
大明洪武二十五年,于外敌四夷皆服天下安定百姓平和,大明国力蒸蒸日上的崛起之时,却让这个皇朝失去了他们的下一任主人。
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自小便表现出非凡人之像,沉稳而平和,更是在封为太子之后被称有仁德之心,是天下间所有人都公认的最佳皇位继承人,也是朱元璋心中最满意最放心的大明第二任皇帝,太子朱标于四月丙子这一天的清晨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年仅三十七岁的他,只落得一个英年早逝的结果。
其子朱允炆当场嚎哭悲痛过度而昏了过去,朱元璋更是红着双眼泪流不止,他已经六十四岁了,眼看着半截身子都要如土的人了,却不得不面临老来丧子的莫大悲痛。
而且还是自己最得意的继承人,是他辛辛苦苦栽培了二十多年,为他披荆斩棘筹划完备,让他前路一片畅通无阻的承继大统之人。
这种打击之大,绝非是简简单单的白发人送黑发人那般,以致于一辈子都昂着头挺直腰板的朱元璋第一次直不起身子,弯下了腰。
早在寝宫外等候的众人自然是随之哭泣辈嚎,太子的死不仅是朱元璋丧子,更是大明的损失,是对这个国家的巨大损失。
但人死不能复生,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朱元璋纵使心中一万个不愿意接受,可仍然要考虑太子身故之后的影响和随之而来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便是关于国之储君再立的事情,这也是最大最难办的一件事。
不过眼前还是要给朱标选择一个病因,而朱元璋自然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死的这般窝囊,躺在病榻上尽半年之久却得不到任何缓解,也不晓得病根之缘由,哪怕此时此刻朱元璋仍然没有意识到他自身的问题。
但也幸好如此,如果他真的一时领悟想通了一切的缘由,那这心中的悲伤可就不只是一加一那么简单了。
这件事已经算是朱元璋简介的称为朱标身死的原因,也算是让其死亡的帮手,这如果让一个父亲知道是自己的原因害死了自己的儿子,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而且眼下大明还需要朱元璋,还需要这个皇帝陛下稳固朝政局面,想必朱标身故的消息一定会传到关外,到那些蛮夷异族的耳中,如果这时候皇帝陛下再有什么闪失,那可对大明而言就是一场灾难了。
所以甭管想没想到,朱元璋都不能再这个时候出任何差错,毕竟还与诺大的国家需要人支撑着。
但他还是选择给太子一个风寒病故的结果,也算是让朱标死的简单一些,没有那么太多的猜疑和问题。
而对于皇帝陛下的亲口之言,没有人敢出声反对,大家都不是傻子,既然陛下都如此下了结论,那注定朱标便是因风寒之症湿冷邪气如体,以致药石无救而亡。
至于那些知情的人,按照蒋瓛的建议是一个都不要放过,就算不是明面上处理也要让这些人一辈子都说不出话来。
但朱元璋觉得自己累了,已经不想在自己儿子故去的这件事上杀更多的人,只是命人下了一道封口令,让蒋瓛负责严加监督,只要没有人胡说八道泄露出去,那就不会对他们动手,这也让刚才吓得冷汗直流的老院正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他本以为这一次估计是在劫难逃了,可谁料皇帝陛下竟然收了杀伐的念头,简直是捡回了一条老命,那还不赶紧闭紧嘴巴免得招惹麻烦,锦衣卫的恶名他们又岂能不知,哪怕现在的声威不如以往,却也不是他们这些医官能触怒的。
国之大丧,万事皆休。
上一次是马皇后归天,这一次是太子殿下身故,两者都是受人尊敬的,只不过一个是在百姓当中声望非凡,一个是在官场之中名声甚佳。
官场之中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太子殿下说没就没了,本以为上回传出苏醒的消息就已经说明没有大碍了,但现在几月时间过去,却得到了太子殿下身死的消息,这让他们一时间真的难以接受。
朱标的温仁之名声确实是在百官当中有不小的影响力,这一点从哪些宿儒老文士们悲痛到难以附加的状态就能看的出来。
但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如今正统的皇位继承人已故,那么下一任会是谁,是按照祖训所言兄终弟及由如今还在南京城的秦王殿下接任,亦或者皇帝陛下有其他的想法,这就不得而知了。
但不管如何,这几日来往于秦王朱樉府邸的车马却是络绎不绝,不过却还没有朝廷三品以上的大员出面,去拜谒朱樉的基本上都是小官,但谁知这里面有没有其他大人的指派就不好说了。
而朱元璋对于这样的情景自然是十分恼怒,眼下太子刚刚身故,连身体都没有下葬,这些人居然都已经开始想着向下一家示好了,哪怕此时朱元璋心中对朱樉并无恶念,却也觉得有不顺眼了。
连让他留下参加太子的葬礼都不准,只是到几筵殿祭拜便匆匆赶出了南京让其速速回返封地之中。
朱樉自是不敢有丝毫的反对,而且对于自己大哥身死也确实打心底里悲痛,但悲痛之余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