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明内部,更何况是跑到中都凤阳去刺杀堂堂国之储君了。
而且哪怕就算是有些探子神通光大能够混进来,但他们也不可能混到朱标的身边才是。
要知道对于太子而言,不论是饮食起居还是其他一应食物,都是交给最信任的人处理,想要施展一些鬼魅手段,自然需要混到最贴身的位置,但那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所以异族的手段便很快被排除,同理白莲教也被划到了名单之外,因为整个南地现在基本上已经找不到那些白莲教徒了,之前在金丹阳主力此事的时候早就被清理的差不多了。
哪还有这般能力做出此事,更何况还是刺杀太子这等需要紧密筹划的惊天行动。
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就算蒋瓛手段通天,锦衣卫无孔不入也没有办法,因为这件事根本就不是外人所为。
并且根据太子东宫属官黄子澄所言,这段时日里太子殿下本就处于废寝忘食的阶段,而且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显得异常憔悴。
他们这些下属也时常劝说,但无奈朱标已近有些陷入了魔怔,打算一鼓作气将中都凤阳给督建完成,自然不会理睬这些属官的劝谏,也是他为数不多的几次一意孤行的决定。
也正是因此,黄子澄什么都看在眼里,心中有所担忧却也做不了什么,毕竟太子都已经下了命令不准他人在提这些事情,也不准向南京那边汇报,朱标心里想着的只是将这次的差事圆满的完成。
可黄子澄知晓如果太子这般继续下去实在不是办法,便决定悄悄奏报呈递给南京方面,让皇帝陛下出面,但是还没等他写出这封秘奏,朱标便已经在众目之下昏厥倒地沉睡不醒直至今日。
而黄子澄自己心里也是悔恨不已,早知当初便应该力劝才是,不然何以出现如今这档子坏事,如果太子殿下真的因此有了损害,这会让他下半辈子都会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的。
太医们绞尽脑汁,不管是名贵草药还是良品补物,全都准备好了,各种方子也都一一列出,但却没有一个真正能够施行的办法。
可就这样拖下去那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了,皇帝陛下肯定不会饶了他们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拖延,朱标的状况肯定是越来越差,这便更不可能继续拖下去,当时要立即决断出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法才是。
所以这些在外界都是名声显赫的医者,在此时却异常的畏惧胆小,毕竟他们所要医治的可是国之储君,这等天潢贵胄万一出了差错,那就是人头落地的下场。
最后还是在现任太医院正的一力坚持下,众位太医才决定了一个方法,而且太医院正自己也豁出去了,大不了就是搭上这条老命罢了,不然再这么磨磨蹭蹭的没有决断,整个太医院估计都要全军覆没了。
既然有了确切的法子,自然是立刻实施才是,集合皇宫太医院所有人之力,便开始为朱标治疗。
期间朱元璋更是频频过来探视,心里更是害怕突然间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
而这些太医们也是牟足了劲使出浑身解数要将朱标给救醒,积劳成疾这种涵盖式的病症,小打小闹的自然很好医治,只需要安心静养开一些滋补调理的方子便可。
但朱标这一例显然是不同往常,属于那种最难处理的一类,病情的严重性也和平常的大不相同,不然何至于如今都昏迷不醒的状态,也不会有如果救不醒便自此无法的判断了。
大部分的积劳成疾只是因为劳累,但朱标却更多是因为精神心理上的压力,再加上这段时间不惜身体的日夜操劳,让两者病症同时发作,以严重至此。
而如今朱标昏迷不醒,太医们自然没有办法解决他的心病,更别说他们只是医者,可不会调理心中压力啊,开一些药方让人舒筋活络气血畅通还行,但哪有医治心病的药方。
所以他们便决定先将太子殿下身体上问题解决了,再想办法唤醒他,然后交给真正能解决心病的人来处理下面的问题。
身体有损积劳而病,修养乃解决之道,药理亦是辅助之法,太医正是从这两点入手,一个月的时间从外部针灸推拿舒筋活血,内服喂药让气血通络贯彻全身,先将这劳疾解决掉。
不得不说太医果然不负其名,在众位医道高手的全力施为之下,半月的功夫便将朱标的外疾医治完毕,这还是因为他们谨慎施为不敢用太激烈的手段,不然可能时间还会更短一些。
而接下来便是将朱标唤醒,再看看另一方面的问题了。
在金针的刺激之下,朱标本来沉睡的面孔渐渐有了变化,似乎要睁开双眼一般,眼见此景,施针的太医当下加大力度,在一阵长长的吐息之声下,朱标缓缓地睁开了他紧闭半月之久的双眼,有些茫然的看着四周
第529章 压力之源头()
当朱标醒过来的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中时,这位戎马半生刀枪剑戟厮杀之中都度过的硬朗雄汉,却在不知不觉间留下了几滴泪水,顺着他苍老的脸庞慢慢的滑下。
这让一直侍奉在朱元璋身边的老太监赶紧低下头去,这种时候皇帝陛下的丑态可不是随便看的,前一任总管大人就是因为知道得太多了才被罚去皇陵给皇后娘娘守墓,这还是朱元璋看在他年老体弱,而且又是这么多年忠心本分的侍奉才没有让他永远的消失。
如今的继任者自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只是老老实实的当一个传话的工具就好,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当今皇帝陛下对宦官的态度十分的厌恶,要不是在这皇宫大内后宫之地留不得男人,才有他们这些太监的生存之地。
而且也别指望所有人能和上一任总管大人有一样的待遇,还是清醒一些本分做人,低头装聋装瞎的好,慢慢熬到下一任帝王接任说不定就能好过了呢。
由此可见朱标的仁德形象不管在什么人眼中都是如此,也自然有很多人牵挂他何时才能登基继承大统,更担心他现在的身体问题。
朱元璋匆匆忙忙的一路小跑的赶了过来,第一眼便见到了正半坐在床榻上小口小口的让人喂着米粥,虽然看起来还算有些精神气,但那深陷的眼眶和憔悴的面孔却证实了此时朱标的身体状况绝对算不上好。
实际上这些太医们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力气将朱标唤醒,这手段方法上虽然选择了最保守的一种,但是要知道,这是将一个身心皆有重疾的人强行救醒,不管是怎么温和的手段,都没有办法摆脱最根本的粗暴方式。
更何况这半月时间里,朱标根本就没有办法主动进食,要不是有宫女能口对口的一点点喂送汤食,再有太医推拿,说不得都等不到将他唤醒之时便要绝食而亡了。
但这光靠着汤汤水水的清淡食物仅仅是只能起到缓解作用,对身体的补充根本毫无效果,憔悴到如今的程度已经是所有人都尽力的局面了,甚至太医们都觉得侥幸,能够这么快便将人唤醒。
但现在朱标正值刚刚苏醒的时刻,也不可能立马便是大鱼大肉的伺候,肠胃已有半月之数不见油星,当时受不得太大的油腻和刺激,所以他现在依然只能和那没有味道的白水煮粥。
见此一幕,朱元璋更是觉得心中一阵痛楚,要知道那可是自己的儿子,又是自己培养了数十年的国之储君,是他为大明挑选好的第二任明主。
如果朱标真的有什么三长两短的,朱元璋可想而知要受到多么大的打击,大半辈子的心血,骨肉亲情,这些都是难以割舍的,纵使他是天下之主冷酷无情的帝王。
“着令太医院务必要将太子的身体调理好,所需物资尽皆批复,朕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太子不能出任何的问题!”
朱元璋下了死命令,哪怕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将朱标治好调理完善。
但对于这道命令,太医院正这为白发苍苍的老医者却表示无能为力,值得无奈的将朱标的问题原原本本的说出来,再加上如今朱标苏醒之后的状态,让他们对原本心理压力疾患成疾的判断有了更肯定的认可。
“你们的意思是太子身体上的病症皆是由心神上的问题所致?普通的药石基本上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冰冷的话语在所有太医的耳边响起,谁都能听得出来皇帝陛下此时的不满和怒意。
但纵使朱元璋再怎么生气,这些太医们也不可能为了一时的安稳而说假话,要知道让一个名声在外的医者承认自己救不了病人,这对医者而言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还有可能成为一生的污点。
而现在朱标的情形就是如此,太医院正甚至可以打包票,纵使是扁鹊在世华佗重生也定然没有更好的办法里,因为这最大的病根还是从朱标自身的问题上,太医们就算医术再高超,这病人不主动配合,甚至还让情况更加严重,那也是无能为力的局面。
朱元璋气恼归气恼,但他也知道这些太医根本不可能诓骗他,所以要想让朱标彻底好转过来,还得看他自己的,更需要找对朱标心理问题的病根所在。
不过这不代表便彻底放弃了药石之用,既然寻常的药物已经不起作用了,那就用那些名贵珍希的草药,也别说有多稀少有多么罕见,但凡能对朱标的病情有所帮助,那朱元璋都不会在乎的。
这位哪怕做了皇帝都不会太过奢侈的主君,是第一次挥霍,因为躺在床榻上的可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啊,更是大明国未来的皇帝陛下。
“将太子苏醒的消息穿出去吧,至于其他的一概都不要说,让外面那些不安分的人也老实一些,也让那些心中慌乱的人静一静,告诉他们大明还乱不了!”
揉了揉发涨的脑袋,朱元璋第一次觉得自己老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朱标这一倒下,让他顿时觉得身边少了一个最大的助力,这时候他才真真正正意识到太子理政以来对国家对整个大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一旁的内侍自然点头应道,正准备转身出去传令的时候,却被朱元璋又叫住了。
“让太子妃和允炆也过来吧,始终拦着他们也不行”说完朱元璋便摆驾回宫了,只是这位皇帝陛下的身影却在此时显得那般萧索和苍老,往日里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平时一头银发虽然老态却没有一丝乱象,可今时就连头上的发冠都有些歪扭了也没有察觉。
其他人更是不敢在这种时候说半句闲话,皇帝陛下正处于心烦沉闷的状态,所有人当时老老实实的就好,可不敢跳出来找不自在。
只是哪怕是这个时候,朱元璋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意识到事情的真正问题所在,他还在忧愁朱标的心理压力究竟来自哪里,也想过是否是因为要承继大统等其他因素,却从来没有往自己的身上想过,实际上朱标心中最大的压力来源便是朱元璋自己啊
第530章 父之重,子之担()
一个从大字不识几个的放牛娃,步步艰辛步步困苦却踏实坚定的走到如今一国之主的人,其魄力其威严在古往今来的历代英主之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存在。
纵看千年来朝代更迭皇权变换,朱元璋是第一个泥腿子出身的帝王,武王姬发,秦君非子,亭长刘邦,直军使赵匡胤等等,这些个开国帝王之中,哪怕是出身最低的汉高祖刘邦,也是秦时正封的亭长,掌管地方治安警卫治理民事,也算是阶级中人。
但朱元璋呢,放牛娃出身,小名重八,其父朱五四,其祖朱初一,这都是世世代代的务农家族,贫困异常。
更是连个汉家子的正式名字都没有,因为他们都是庶人,在元时法度规定,庶人者不许取名,乃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所以才有这么多五四,除以,九四等等,原因就在于朱元璋一家自祖辈起便是庶民家庭。
何为庶民,最最普通的百姓之家,以农业为最主要的营生之道,是在元朝列定人等当中倒数第二低下的一层,只有奴隶是在他们的下面,而这其中还不包括蒙元奴隶子。
对于自己的这个身份朱元璋向来是一点都不避讳,后来在朝中史官众大臣强烈建议他子钱袋朱姓明人之中选出一个作为先祖,也弥补一下皇帝出身的不足之处。
但朱元璋自己是严词拒绝,表示不会因为出身的问题就随随便便认一个人做老朱家的祖辈,家族谱系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祖宗的神灵在天之上,他身为朱家子孙焉能胡乱将他人列入自家祖辈,这不是对本家先祖的不敬吗。
哪怕那个人是朱熹也不行,古语有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祖先,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大家的话里都说的明明白白,朱元璋又岂能不清楚,这话说出来之后让那些朝臣们大为汗颜。
再者说了,大明以孝治国,孝道之伦常,如果随随便便就丢了先祖的名位,胡乱让他人代替本家先祖,这不正是忤逆孝道的最大表现吗,朱元璋焉能做不孝之后世子孙。
所以甭管怎么说,这位陛下很是坚决的认定自己的祖先并无更改,同时也在自己亲自撰写的朱氏世德碑记上清清楚楚的提出“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这话里已经很明确的表示大明皇族,自他朱元璋一脉往上就是金陵句容县朱家巷通德乡中最普通的一个农民家族。
这是老朱的自信,极度的自信,亦如当初他说出“予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这句话时那无穷的豪迈。
如今天下尽如其手,依靠的是他自己的努力,不曾来自于所谓朱氏家族和先祖余荫,更不屑与认那些非本家之人为先祖,驱逐胡虏,复我中华,这等伟大功勋,根本就不需要前辈的衬托,因为他本就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人。
而作为他的儿子,尤其是长子,朱标大小就见识了自己父亲的英武果断,见识了父亲的豪迈壮烈,打心底里是对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