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能怪朱棣这么着急想要带兵打仗,要知道现在大明四边外境的敌人差不多已经被打的精光了。
辽东的纳哈出算一个,北元仅剩下的小朝廷算一个,前番被剿灭的梁王算一个,陷入内乱的高丽王氏算一个,加起来都不带一掌之数,简直是横扫八荒四海的局面。
就连历朝历代最为头疼的草原外族势力都屈服于大明的军威之下,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哪怕是零散的作乱也不过都是一些没有脑子的人想要找死罢了。
西北西边的那些汗国,已经脱离了北元朝廷的那些大部族等等,他们没有一个敢和大明掰手腕的,尤其是现在开国之初能征善战之兵犹存的时候,敢撩拨龙须的除非是自己活腻味了,不然都是对大明退避三舍不远招惹。
当然这里面自然是有一些必须要被大明剪除的势力,如今正准备交锋的纳哈出就是目前为止最大的一股,也是大明现在北地边关之外最有威胁的势力。
所以朱棣才如此的焦急烦躁,因为他要是再没有机会领兵出征的话,那可能将来针灸没有什么大敌需要他面对的了。
这一次纳哈出要是被灭,可就只剩下一个北元残破朝廷的人马了,而且还是内忧外患俱在的北元朝廷,在朱棣眼中看来,那是对大明一点的威胁性都没有,碾死他们简直不要太轻松。
而相对于北元朝廷,纳哈出显然还有一战之力,能让朱棣提起更大的兴趣,要知道纳哈出手下也有二十万大军,其中坐镇金山大帐的十万里有三万乃是真正的精锐,其他则是普通士卒和一些辅兵。
外散于各地的十万大军当中亦有三万精卒,是纳哈出用来震慑各方势力的最主要力量,也是用来以防意外发生的后手。
所以这样算来大明和纳哈出两方势力精锐数量,战卒能力对比之下,大明也仅仅是略胜一筹罢了,真要是面对面的拼杀对垒,那谁胜谁负就要看军阵主帅的决策了。
虽然朱棣知道冯胜乃是当朝国公临兵对阵的经验丰富士卒,也是大明开国功臣排在前列的存在,但依然不能小视纳哈出此人,大明开元王殿下绝对不是说着玩的,那可是有真材实料,能让朱老爷子多番招降却无果的人才。
不过在朱棣看来,大明胜算还是可以的,两方综合来讲大明最起码有七成的胜率在里面,以为真正的国家级战争比拼的不仅仅是兵员的数量和士卒的战力,精锐数目以及将帅能力,后勤统筹和物资储备才是真正的大头
第350章 辽东事起(五)()
大明二十万,纳哈出二十万,双方加起来四十万大军的对战,这等数目可不是什么小大小闹的规模,国战之力也不过如此了。
这可不是古人出征时总是喜欢虚化兵员数字的时候,说是二十万就是二十万,其中虽然带有大量的辅兵和一些杂兵,但也都是能提刀杀人之辈,只要磨练磨练就又是一批能征善战之精锐。
和古时那些宣城什么二十万,三十万的相比来讲,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两方不可同日而语。
而纳哈出那边亦不遑多让,虽然高端战力上较之大明一方来讲略逊一筹,但普通士卒的对抗上却是蒙元人占优势一些,小规模同等兵力的作战,迄今为止朱棣只听说过已故勇将常遇春大将军打赢过,其他的将帅都不曾有这等战绩。
而且据说常遇春大将军还打过以少胜多的对抗之战,对手依旧是单兵势力强过汉人的蒙元人,这在朱棣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天知道常遇春大将军有多勇猛,竟然带着手下能打赢这样的对抗,那时候的汉人可不想如今,能当兵的大部分可都是吃不饱饭的人,身体素质本来就跟蒙元人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再加上一个酒足饭饱,一个甚至有上顿没下顿的,双方真正的势力差距又岂是一两成的。
那时候甚至连朱元璋很多时候都要节衣缩食以供军需补给正常,真要是军队都没有东西吃,那士卒们那什么打仗,又那什么拼命呢。
他们可不想蒙元人那边粮草物资齐备,而且还有着前朝未破之时的蒙汉之别,一个汉人与一个蒙元人对抗,除非是天生異稟说着势力超人,不然十次有八次都是汉人落败告终。
也就是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之下,朱棣的父皇朱元璋带着手下人一路过关斩将走到了今天,将汉人打趴下,又将蒙元人也打趴下,完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由南至北的统一大业。
时至今日,国家安定休养生息,士卒的体质和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就算如此双方已然是有着天然的差距,十次依旧是六四开,蒙元人六汉人四,仍然是输多胜少。
但大明胜在人越多力量越强,尤其是大明的将帅层次较之蒙元人更为强大的多,虽然大多数都是粗鄙出身,甚至很多如今的权贵将军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主,但仍然掩盖不了他们那强大而军事能力。
甭管出身如何,甭管手段如何,只要是能打赢,能打胜仗,那就是能人,干才,是朱元璋手下的干将。
就拿如今统御大军的冯胜来讲,是大明开国六公之一,位列功臣排行第五顺位,也是如今大明还活着的最大将帅。
前面的四人除了一个文官之首李善长以外,剩下的朱棣岳父徐达病故,常遇春病故,李文忠也是病死,就连冯胜后一位的邓俞也因病逝世。
所以现在真正的大明开国国公一级别的只剩下冯胜了,所以才被朱元璋派来攻打纳哈出部,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也是因为他开国国公的威望和身份地位在,能压的住下面这些将领。
真正在朱元璋看来攻打纳哈出的主力将军其实是新晋国公傅友德和永昌侯蓝玉两人,尤其是蓝玉,这位常遇春的妻弟,简直是新一代的战神,其勇猛非凡之时又用兵老练异常,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来定是也进封国公一爵的人。
而此时在山海关以北,宁城方向上,大明的二十万大军正缓缓的行进至此,由冯胜为主蓝玉傅友德为辅的大军目标直指纳哈出西侧防线,要和辽东指挥使司正对着纳哈出的叶旺中间做出呼应。
不过此时冯胜显然是不打算轻举妄动,以为朝廷方面给他传来了一个有利又有弊的消息,好坏各参一半。
自家大军出征朱元璋肯定是将纳哈出的情况告知,而且后续的锦衣卫也会将情报都送到冯胜这里来,为大军后续行动作出更加有力的支持,也让冯胜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可正是因为毛驤他们的行动,让纳哈出重伤,结果导致了现在冯胜进退不得的状况。
在金山大帐继续潜伏的锦衣卫传回来消息,纳哈出在那一夜重伤之后至今未醒,整个纳哈出所部人心惶惶,但却弥漫着一股凄凉的压抑感觉。
原因就在于这些人认定了伤害自家王爷的凶手就是大明一方,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就冲着现在冯胜大军至此便能得出结论,在加上当今世上能搞出那么大动静的势力,又是和纳哈出有仇的一方,除了大明又还能有谁。
当然这些也都是在毛驤行动之前就考虑到的,他们本就不在乎身份暴露的问题,反正都是要和纳哈出做过一场才能了事,也不差这一点恶名声了,朱元璋老爷子表示自己完全不带心这种可能会让后人碎嘴的事,只要能解决掉敌人,任由那些酸儒文生说几句又如何,况且那些人真的有没有胆子说他还是另一回事呢。
也正是因为大明的不在乎,再加上一些巧合因素,竟然让现在没有首脑的纳哈出内部莫名的团结在了一起,连平时争斗异常激烈的新老派系也暂停了纷争,一直决定对外抗敌,哪怕是生死大仇也要等外地退却了再说。
这就是现在冯胜所面对的糟糕之处,也是他现在安营扎寨在大宁重修城池的原因,这个时候要是主动出兵定然会收到强烈的抵抗,此时团结一心的纳哈出麾下一面是为主报仇,一面是外敌压境。
冯胜百分百肯定这些人的战斗力都会比平时高出一成,那双方的拼杀就是对大明不利了,所以此时按兵不动坐看金山脚下再起变动才是最佳的应对。
团结只能时一时的,新老派系的恩怨可不会消除,别看现在在双方首领的威势下被暂时压住了,可只要过段时间,外敌压迫不那么强烈,他冯胜不动半步,那么纳哈出内部定然会不攻自破,到时再出兵将其一举拿下,方为上上之策
第351章 辽东事起(六)()
冯胜既然是打算按兵不动,自然是需要上表一份奏于朝廷呈禀,这得让朱元璋知道,不然堂堂大明国公在敌境之外默默不前,实在是有损国威之行为,难免会让人觉得大明是畏惧了纳哈出。
所以为了避免京城内有心人的口舌毒害,冯胜更是要发这一封奏报到金陵城去,一来是告诉皇帝陛下他的判断和接下来得打算,二来就是安稳朱元璋的心,让皇帝知道他不是惧敌不敢进的人,只是做出了对大明最有利的一种选择而已。
虽然他知道可能自己这封奏报都没有皇帝陛下自己的情报来的快,但为人臣子定要严守本分,什么要做什么该做都要清清楚楚,不然在这风险万难的朝堂之上一步错就是步步错,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前辈不知几何,当引以为戒。
事实上也正如冯胜所料,他的那封快马传书才走了一半路程,锦衣卫的情报就已经送到了朱元璋的龙案之上,其上明明白白的写出了纳哈出一方内部的局势情况,也说明了冯胜在宁城左近按兵不动。
这两则消息一前一后正好串联了起来,前有纳哈出内部众志一心团结一致对抗大明强敌外侵,后又冯胜为帅多年的经验判断,让他做出了停步不前静观其变的明智举动,也让朱元璋看清楚了此时辽东的真正局势。
这位年近六十的老人很快便想通了这一切,坐在御花园的石凳上静静的吃着干果,思考着若是自己改当如何破除此刻辽东的僵局。
现在纳哈出一方的新老派系暂时摒弃前线携手合作,真正的将纳哈出麾下二十万大军的力量整合到了一起,将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若是大明军强行进攻的话定会迎来非常激烈的抵抗,乃至出现很多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这是战场对战之时将帅们最讨厌出现的意外因素。
要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沙场对垒情报为先,将领判断谋划为主,一切超乎意料的事情都会影响到大局,甚至影响到整场战役的胜负,绝对是所有将帅最不想看到的,也是后果造成最严重的。
而现在就是这样,如果冯胜真的率军强行进逼辽东纳哈出境地,那定然会发生很多出乎大明军方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原来尚且还是在掌握之中的此次战争,那么这一次之后便会完全脱离控制,未来的走向没有一个人能把握清楚。
这也是冯胜为什么在知道辽东内部情报以后便立刻传令停止前进,多年的沙场经验告诉他,再往前走一步,那接下来可就真的要面临生死之间的选择了。
冯胜都能看出来这一点,身为大明皇帝,同样是战阵厮杀多年的朱元璋又岂能看不出来,所以在从宁城传回来的奏报还没有到金陵之前,朱元璋就已经拟定好了两份旨意,分别送往冯胜部和一直驻防在辽东的叶旺部。
如果说冯胜这种做法是稳字当先求得一个不出差错顺势而行,那朱元璋接下来要做的可就是自己创造大势,自己制造机会,完全和冯胜的处理办法相差甚远,但却有这样一些相同之处。
冯胜是打算不动应万变,静等着纳哈出一方的人自己出现裂隙,要知道新老派系之间的问题矛盾可不是一点都不存在了,只是被双方的首领人物给强行压下,依旧是有裂痕仇怨窜在两方人马的心中,这一点是不可能被磨灭掉的。
长时间的仇恨,尤其是几句话的功夫就能消散干净的,哪怕上层的大人物因为局势的问题必须要强强联手施为,但下层的人可不这么想,最贴近于他们的是仇恨,也是亲情往来,和上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正好相反。
有的时候仇恨是上层人物用来激发士气对抗竞争对手的利器,但有的时候也会是伤害自己的双刃剑,这就要看别人怎样动手做了。
而现在朱元璋就要做这个执棋手,将貌似联合却内部间隔依旧存在的新老派系联盟给打散,将这一盘本来是僵局的棋给盘活,以达到他心中最大效益的收获,也是让大明最大的获利目的。
一味的被动防守并不是最好的做法,虽然有时候哦谨慎小心,以静制动乃是上策,但那也是分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这样做。
这也是为什么冯胜只能做到大明开国功臣第五位的原因,持重老成却没有进取的心,比之当年的狂放之将常遇春来讲完全就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的对比,一个徐徐突进如清风拂面,一个猛烈进攻如烈火焚身。
而如今这等时候,正是需要烈火而摒弃清风的时机,不是说清风用不得,而是大明此时真正需需要的乃是烈火烹油以快以奇胜。
这等国战形势,拖得越久越比拼双方实力的底蕴,却也更加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始料未及的意外发生。
冯胜害怕自己冒进引起意外因素,但他却没有想到一直按兵不动的话一样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要知道此时大明的敌人可不仅仅是辽东纳哈出,北有元朝一脉,西有各个汗国。
虽然北元一脉式微已经在大明看来不成气候,那些分散各地的汗国也内乱频频上层无能,但这些人都不是傻子,他们也许不会单独招惹大明这个庞然大物,也不会随意的撩拨朱元璋的神经。
但是如果大明出现了破绽,出现了足以让大明伤筋动骨,让他们这些人有利可乘的破绽之时,哪怕是在昏庸的主上也不会错过这等机会。
到时候在辽东边境驻扎许久的冯胜,一直等待辽东内部出现变化的他就会成为这破绽的中心点。
如此长久时间的消耗僵持,会给人大明已经后继无力的感觉,如果让蒙元人的信心再度重新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